搜索结果:
71 查到相关王时的内容。
带有王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娥
[相关解释]
1.指杨贵妃之三妹,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据说她自矜娇美,朝见君王时亦不施脂粉。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1.指杨贵妃之三妹,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据说她自矜娇美,朝见君王时亦不施脂粉。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中正
[相关解释]
1.得当;不偏不倚。 2.正直;忠直。 3.指正直之士。 4.犹纯正。 5.指正道。 6.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晋南北朝仍之﹐唐废。
1.得当;不偏不倚。 2.正直;忠直。 3.指正直之士。 4.犹纯正。 5.指正道。 6.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晋南北朝仍之﹐唐废。
义母
[相关解释]
1.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2.深明大义之母。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兄弟二人争相承认。王使相问其母。母曰"杀其少者。"相问其故。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
1.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2.深明大义之母。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兄弟二人争相承认。王使相问其母。母曰"杀其少者。"相问其故。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
五虎
[相关解释]
1.指明代宦官魏忠贤私党中的五个文臣。 2.指南明桂王时与锦衣指挥使李元胤结党揽权的五个官员。
1.指明代宦官魏忠贤私党中的五个文臣。 2.指南明桂王时与锦衣指挥使李元胤结党揽权的五个官员。
仲山
[相关解释]
1.指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焌民》。 2.山名。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传说汉高祖兄刘仲葬其地。唐唐彦谦有《仲山》诗。
1.指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焌民》。 2.山名。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传说汉高祖兄刘仲葬其地。唐唐彦谦有《仲山》诗。
作洛
[相关解释]
1.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都◇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
1.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都◇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
八士
[相关解释]
1.相传周代八个有才能的人。《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士的时代﹐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宣王时人。并见《论语.微子》宋邢昺疏。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谓为武王时人。
1.相传周代八个有才能的人。《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士的时代﹐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宣王时人。并见《论语.微子》宋邢昺疏。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谓为武王时人。
兹泉
[相关解释]
1.泉名。相传为姜太公遇周文王时的钓鱼处。
1.泉名。相传为姜太公遇周文王时的钓鱼处。
分封
[相关解释]
1.分地以封诸侯。 2.一群蜜蜂中产生新蜂王时,旧蜂王带领一部分职蜂另筑新巢,谓之分封。
1.分地以封诸侯。 2.一群蜜蜂中产生新蜂王时,旧蜂王带领一部分职蜂另筑新巢,谓之分封。
匡俗
[相关解释]
1.匡正时俗。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际,又传为周武王时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南障山。故世称南障山为庐山﹑匡山﹑匡庐,尊匡俗为匡神。
1.匡正时俗。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际,又传为周武王时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南障山。故世称南障山为庐山﹑匡山﹑匡庐,尊匡俗为匡神。
南内
[相关解释]
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后为宫,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 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
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后为宫,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 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 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
南选
[相关解释]
1.唐高宗时,因桂广交黔等地,可选任土人为官,但有时所选不当,于是就派郎官御史为选补使,去选取适当人才,称为南选。参阅《唐会要.南选》﹑《新唐书.选举志下》。 2.金太宗时,盐人才,设南北二选。至海陵王时,合南北选为一。参阅《金史.选举志一》。
1.唐高宗时,因桂广交黔等地,可选任土人为官,但有时所选不当,于是就派郎官御史为选补使,去选取适当人才,称为南选。参阅《唐会要.南选》﹑《新唐书.选举志下》。 2.金太宗时,盐人才,设南北二选。至海陵王时,合南北选为一。参阅《金史.选举志一》。
吕刑
[相关解释]
1.《尚书》篇名。周穆王时有关刑法的文书,由于吕侯的请命,故名。近人有认为是春秋时吕国国君所造的刑书。
1.《尚书》篇名。周穆王时有关刑法的文书,由于吕侯的请命,故名。近人有认为是春秋时吕国国君所造的刑书。
吴历(1632-1718)
[相关解释]
清代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初信佛,后改依天主教,教名西满,曾在澳门任司铎。擅画山水,初学王时敏,晚年成熟作品则沉郁苍秀。为清六家”之一。又工诗善鼓琴。著有《墨井诗钞》。
清代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初信佛,后改依天主教,教名西满,曾在澳门任司铎。擅画山水,初学王时敏,晚年成熟作品则沉郁苍秀。为清六家”之一。又工诗善鼓琴。著有《墨井诗钞》。
周召
[相关解释]
1.亦作"周邵"。 2.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1.亦作"周邵"。 2.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四王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四位帝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2.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方面功力较深,但崇尚古人,意境很少创新,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对清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俱画山水,宗法"四王"。前者称为"小四王",后者称为"后四王"。
1.指古代四位帝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2.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方面功力较深,但崇尚古人,意境很少创新,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对清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俱画山水,宗法"四王"。前者称为"小四王",后者称为"后四王"。
坐棠
[相关解释]
1.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赋诗以怀其德。见《诗.召南.甘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以"坐棠"为称颂官吏德政之典。
1.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赋诗以怀其德。见《诗.召南.甘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以"坐棠"为称颂官吏德政之典。
大心
[相关解释]
1.志向大﹐有抱负。 2.谓傲慢自大。 3.复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十四泰》引《英贤传》谓楚臣大心为令尹得臣之子。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楚襄王时有大心子成,为黄邑大夫。
1.志向大﹐有抱负。 2.谓傲慢自大。 3.复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十四泰》引《英贤传》谓楚臣大心为令尹得臣之子。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楚襄王时有大心子成,为黄邑大夫。
天策上将
[相关解释]
1.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所加官号。
1.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所加官号。
婆猴伎
[相关解释]
1.亦作"婆侯伎"。 2.杂技名。相传周成王时南方有扶娄国,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娄"之音变。参阅晋王嘉《拾遗记·周》。
1.亦作"婆侯伎"。 2.杂技名。相传周成王时南方有扶娄国,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娄"之音变。参阅晋王嘉《拾遗记·周》。
孙叔
[相关解释]
1.即孙叔敖。春秋楚人,蔿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楚庄王时任令尹,注意发展生产,使楚日渐富强。邲之战,协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事见《史记.楚世家》。
1.即孙叔敖。春秋楚人,蔿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楚庄王时任令尹,注意发展生产,使楚日渐富强。邲之战,协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事见《史记.楚世家》。
孟说
[相关解释]
1.即孟贲。战国秦武王时的大力士◇常用指勇力过人者。参见"孟贲"。
1.即孟贲。战国秦武王时的大力士◇常用指勇力过人者。参见"孟贲"。
屈原
[相关解释]
①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楚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作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篇,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大影响。②话剧剧本。郭沫若作于1942年。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以保国安民。南后郑袖以卑鄙手段加以陷害。楚怀王撕毁楚齐盟约,对秦妥协,并下令囚禁屈原。屈原满腔忧愤,在卫士帮助下走向民间,继续救国
①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楚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作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篇,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大影响。②话剧剧本。郭沫若作于1942年。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以保国安民。南后郑袖以卑鄙手段加以陷害。楚怀王撕毁楚齐盟约,对秦妥协,并下令囚禁屈原。屈原满腔忧愤,在卫士帮助下走向民间,继续救国
山甫
[相关解释]
1.即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因用以代称贤臣。
1.即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因用以代称贤臣。
州都
[相关解释]
1.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盐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1.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盐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张王
[相关解释]
1.指汉张耳。项羽分封诸侯王时被封为常山王,后归刘邦,又改立为赵王。 2.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王建的并称。
1.指汉张耳。项羽分封诸侯王时被封为常山王,后归刘邦,又改立为赵王。 2.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王建的并称。
徐偃王
[相关解释]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扬越
[相关解释]
1.亦称"扬粤"。 2.我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1.亦称"扬粤"。 2.我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方虎
[相关解释]
1.方叔﹑召虎的并称。为周宣王时贤臣﹐有中兴之功。
1.方叔﹑召虎的并称。为周宣王时贤臣﹐有中兴之功。
昆吾刀
[相关解释]
1.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剑之所出﹐从流州来。"
1.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剑之所出﹐从流州来。"
昭宫
[相关解释]
1.宫殿名。相传为周穆王时所建。
1.宫殿名。相传为周穆王时所建。
朝班
[相关解释]
1.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时﹐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历代朝仪不一﹐分班情况各异。如唐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清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泛称朝廷百官之列。
1.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时﹐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历代朝仪不一﹐分班情况各异。如唐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清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泛称朝廷百官之列。
朱鹭曲
[相关解释]
1.乐曲名『鼓吹铙歌十八曲的第一曲。传说战国楚威王时曾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一说古代在鼓上饰画作鹭形,因以为名。
1.乐曲名『鼓吹铙歌十八曲的第一曲。传说战国楚威王时曾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一说古代在鼓上饰画作鹭形,因以为名。
条翮
[相关解释]
1.古扇名。传说为周昭王时用丹鹊的翅羽所制。
1.古扇名。传说为周昭王时用丹鹊的翅羽所制。
梁鸯
[相关解释]
1.周宣王时驯养鸟兽的能手。
1.周宣王时驯养鸟兽的能手。
棫阳宫
[相关解释]
1.秦昭王时所建的宫殿。始皇九年,夷嫪毐三族,迁太后于此宫。故址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北。参阅《史记·吕不韦列传》﹑《汉书·地理志上》﹑《三辅黄图·秦宫》。
1.秦昭王时所建的宫殿。始皇九年,夷嫪毐三族,迁太后于此宫。故址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北。参阅《史记·吕不韦列传》﹑《汉书·地理志上》﹑《三辅黄图·秦宫》。
楚狂
[相关解释]
1.《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1.《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楼观台
[相关解释]
1.道教名观。在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秦岭山麓。相传周康王时,函谷关令尹喜曾在此结草楼而居,观看天象,并在楼南高岗筑台,讲授《道德经》,称说经台。该楼一名紫云楼,后人创立道观,称"楼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名宗圣观。宋元曾屡更名,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参阅《云笈七签》卷一○四。
1.道教名观。在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秦岭山麓。相传周康王时,函谷关令尹喜曾在此结草楼而居,观看天象,并在楼南高岗筑台,讲授《道德经》,称说经台。该楼一名紫云楼,后人创立道观,称"楼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名宗圣观。宋元曾屡更名,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参阅《云笈七签》卷一○四。
檿弧
[相关解释]
1.西周宣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弧,山桑木制的弓。箕服,箕木制的盛矢桶。史载此谣为后来幽王宠褒姒殃国之兆◇世常用为典实。
1.西周宣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弧,山桑木制的弓。箕服,箕木制的盛矢桶。史载此谣为后来幽王宠褒姒殃国之兆◇世常用为典实。
武声
[相关解释]
1.谓慷慨雄壮的声音。 2.威武的名声。 3.指周武王时的音乐。
1.谓慷慨雄壮的声音。 2.威武的名声。 3.指周武王时的音乐。
武象
[相关解释]
1.周武王时的乐名。一说《武》乃武王之乐,《象》乃周公之乐。
1.周武王时的乐名。一说《武》乃武王之乐,《象》乃周公之乐。
毛公
[相关解释]
1.西周文王子﹐名叔郑。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战国时赵处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时﹐曾与薛公共劝寄居在赵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国救援﹐击败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汉初传授《诗》的学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国吴陆玑以为即汉毛亨与毛苌。 5.指汉人毛义。 6.指汉人刘根。传说刘根成仙﹐身生绿毛﹐故称。
1.西周文王子﹐名叔郑。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战国时赵处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时﹐曾与薛公共劝寄居在赵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国救援﹐击败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汉初传授《诗》的学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国吴陆玑以为即汉毛亨与毛苌。 5.指汉人毛义。 6.指汉人刘根。传说刘根成仙﹐身生绿毛﹐故称。
烈假
[相关解释]
1.指害人的疫病。《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郑玄笺"烈﹑假,皆病也;瑕,已也。"马瑞辰通释"'烈'即'疠'之叚借;'假'当为'蛊',蛊﹑假亦一声之转。"一说指严重的虫灾。高亨注"于省吾《诗经新证》'烈,猛也;假,借为蛊(汉《唐公房碑》作疠蛊不遐)巫蛊也。'亨按于读假为蛊,可从。但蛊乃害虫的总名……瑕,借为'徦',至也。此二句言故在文王时,既无疾疫为害,虫灾亦不发生。"
1.指害人的疫病。《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郑玄笺"烈﹑假,皆病也;瑕,已也。"马瑞辰通释"'烈'即'疠'之叚借;'假'当为'蛊',蛊﹑假亦一声之转。"一说指严重的虫灾。高亨注"于省吾《诗经新证》'烈,猛也;假,借为蛊(汉《唐公房碑》作疠蛊不遐)巫蛊也。'亨按于读假为蛊,可从。但蛊乃害虫的总名……瑕,借为'徦',至也。此二句言故在文王时,既无疾疫为害,虫灾亦不发生。"
烧栈
[相关解释]
1.烧毁栈道。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刘邦为汉王时,军事力量较弱。在向项羽请得汉中地,由巴蜀进驻汉中时,采用张良计策,故意把沿途所经过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复返回,无意与项羽争战,以此麻痹项羽。见《史记.留侯世家》◇代诗文常提到这个用兵策略。
1.烧毁栈道。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刘邦为汉王时,军事力量较弱。在向项羽请得汉中地,由巴蜀进驻汉中时,采用张良计策,故意把沿途所经过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复返回,无意与项羽争战,以此麻痹项羽。见《史记.留侯世家》◇代诗文常提到这个用兵策略。
熊僚
[相关解释]
1.春秋楚勇士熊宜僚的省称。楚惠王时,白公胜欲作乱,命宜僚杀令尹子西。宜僚不为利啖,不为威惕,坚辞不从。
1.春秋楚勇士熊宜僚的省称。楚惠王时,白公胜欲作乱,命宜僚杀令尹子西。宜僚不为利啖,不为威惕,坚辞不从。
熊子国
[相关解释]
1.周成王时,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故址在今湘鄂一带,后因以熊子国指代湖南﹑湖北两省。
1.周成王时,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故址在今湘鄂一带,后因以熊子国指代湖南﹑湖北两省。
王会图
[相关解释]
1.图册名。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四夷朝会图。《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贞观三年,元深入朝,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縢而着履。中书侍鄌颜师古奏言'昔周武王时,天下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书其事为《王会篇》。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从之。"后用以泛指朝会。
1.图册名。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四夷朝会图。《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贞观三年,元深入朝,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縢而着履。中书侍鄌颜师古奏言'昔周武王时,天下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书其事为《王会篇》。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从之。"后用以泛指朝会。
王原祁(1642-1715)
[相关解释]
清代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王时敏孙。康熙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擅画山水,继承家法,用笔沉着。与祖父及王鉴、王畈⒊扑耐酢保加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著有《罨画集》。
清代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王时敏孙。康熙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擅画山水,继承家法,用笔沉着。与祖父及王鉴、王畈⒊扑耐酢保加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著有《罨画集》。
王时
[相关解释]
1.犹良时。 2.谓旺盛之时。
1.犹良时。 2.谓旺盛之时。
王时敏(1592-1680)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入清不仕。擅画山水,宗黄公望,苍润松秀但缺少变化。与王鉴、王睢⑼踉祁合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著有《西田集》、《西庐画跋》。
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入清不仕。擅画山水,宗黄公望,苍润松秀但缺少变化。与王鉴、王睢⑼踉祁合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著有《西田集》、《西庐画跋》。
璜渚
[相关解释]
1.即磻溪中的石渚。相传为周太公望未遇文王时的垂钓之处。溪中有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参阅《水经注·渭水一》◇泛指贤者仕前隐居之处。
1.即磻溪中的石渚。相传为周太公望未遇文王时的垂钓之处。溪中有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参阅《水经注·渭水一》◇泛指贤者仕前隐居之处。
甫刑
[相关解释]
1.即《尚书.吕刑》。周穆王时有关刑罚的文告,由吕侯请命而颁,后因吕侯后代改封甫侯,故《吕刑》又称《甫刑》。 2.借指周代刑法。
1.即《尚书.吕刑》。周穆王时有关刑罚的文告,由吕侯请命而颁,后因吕侯后代改封甫侯,故《吕刑》又称《甫刑》。 2.借指周代刑法。
田齐
[相关解释]
1.周初,齐国原为姜姓。春秋末,田氏夺得政权,世称田齐。其先人陈完为陈国厉公之子,因陈国发生变乱投奔齐国,改姓田◇田氏子孙世代为齐卿,逐渐夺得齐国政权。周安王时列为诸侯。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周初,齐国原为姜姓。春秋末,田氏夺得政权,世称田齐。其先人陈完为陈国厉公之子,因陈国发生变乱投奔齐国,改姓田◇田氏子孙世代为齐卿,逐渐夺得齐国政权。周安王时列为诸侯。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皇父
[相关解释]
1.人名。周幽王时的卿士﹑宠臣。《诗.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后因借指宠幸之臣。 2.复姓。即皇甫氏。
1.人名。周幽王时的卿士﹑宠臣。《诗.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后因借指宠幸之臣。 2.复姓。即皇甫氏。
秦姬曲
[相关解释]
1.相传荆轲刺秦王时﹐王急﹐不知所措。姬人以琴音示秦王逃脱之方﹐后世称为《秦姬曲》。
1.相传荆轲刺秦王时﹐王急﹐不知所措。姬人以琴音示秦王逃脱之方﹐后世称为《秦姬曲》。
篆书
[相关解释]
①字体名。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也称籀文”或籀书”,广义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战国时各国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为正字,也称秦篆”。篆书字体偏长,多用圆笔。②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所立六书之一,即小篆”。
①字体名。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也称籀文”或籀书”,广义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战国时各国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为正字,也称秦篆”。篆书字体偏长,多用圆笔。②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所立六书之一,即小篆”。
紫阳
[相关解释]
1.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称。朱熹之父朱松曾在紫阳山(在安徽省歙县)读书。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题厅事曰紫阳书室,以示不忘◇人因以"紫阳"为朱熹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周穆王时李八百号紫阳真君,汉周义山﹑宋张伯端俱号紫阳真人。亦用以泛指道士。
1.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称。朱熹之父朱松曾在紫阳山(在安徽省歙县)读书。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题厅事曰紫阳书室,以示不忘◇人因以"紫阳"为朱熹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周穆王时李八百号紫阳真君,汉周义山﹑宋张伯端俱号紫阳真人。亦用以泛指道士。
肃慎
[相关解释]
1.亦作"肃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韍﹑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
1.亦作"肃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韍﹑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
肃慎之矢
[相关解释]
1.周武王﹑成王时,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因有"肃慎之矢"之称◇遂以为典实。
1.周武王﹑成王时,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因有"肃慎之矢"之称◇遂以为典实。
蔺相如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索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廷与秦王力争,终于携带原璧归国。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其认识到错误,两人遂成知己。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索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廷与秦王力争,终于携带原璧归国。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其认识到错误,两人遂成知己。
袍笏
[相关解释]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
西都
[相关解释]
1.古都名。(1)周武王都镐﹐至成王时别营洛邑为东都﹐因称镐京为西都。《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2)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建洛阳为东都﹐因称常安(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为西都。(3)东汉都洛阳﹐因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惟长安。"(4)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5)唐宝应元年(762年)以凤翔府为西都﹐不久罢。(6)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都开封府﹐号东都﹐因改唐东都河南府为西都。(7)五代后唐同光元年(
1.古都名。(1)周武王都镐﹐至成王时别营洛邑为东都﹐因称镐京为西都。《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2)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建洛阳为东都﹐因称常安(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为西都。(3)东汉都洛阳﹐因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惟长安。"(4)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5)唐宝应元年(762年)以凤翔府为西都﹐不久罢。(6)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都开封府﹐号东都﹐因改唐东都河南府为西都。(7)五代后唐同光元年(
诅楚文
[相关解释]
1.秦国石刻。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故后世称"诅楚文"。据考证﹐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事。已发现三石﹕一为"巫咸"﹐一为"大沈厥湫"﹐一为"亚驼"﹐宋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
1.秦国石刻。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故后世称"诅楚文"。据考证﹐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事。已发现三石﹕一为"巫咸"﹐一为"大沈厥湫"﹐一为"亚驼"﹐宋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
象武
[相关解释]
1.周武王时代的乐舞。
1.周武王时代的乐舞。
象箾
[相关解释]
1.传说中周文王时代的乐舞。
1.传说中周文王时代的乐舞。
赞拜不名
[相关解释]
1.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1.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连城璧
[相关解释]
1.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1.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铁犀
[相关解释]
1.铁铸的犀牛。古代传说犀角可避水﹐因铸铁犀置江河边﹐以镇水患。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曾铸石犀以厌水精。见《太平御览》卷八九○引《蜀王本纪》。
1.铁铸的犀牛。古代传说犀角可避水﹐因铸铁犀置江河边﹐以镇水患。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曾铸石犀以厌水精。见《太平御览》卷八九○引《蜀王本纪》。
陆通
[相关解释]
1.春秋楚人﹐字接舆。昭王时﹐政令无常﹐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 2.道路通达平坦。
1.春秋楚人﹐字接舆。昭王时﹐政令无常﹐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 2.道路通达平坦。
骑羊
[相关解释]
1.典出汉刘向《列仙传.葛由》"葛由,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后以"骑羊"称得道成仙。
1.典出汉刘向《列仙传.葛由》"葛由,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后以"骑羊"称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