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0 查到相关王制的内容。
带有王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成不变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三命 [相关解释]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2.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3.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4.三种寿命。指上寿﹑中寿﹑下寿。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东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东胶西序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在西郊。"东胶﹑西序本为夏周之小学﹑大学,后用以泛指兴教化﹑养耆老的场所。
九命 [相关解释]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乡杖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乡移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后以"乡移"谓转移乡学而习礼。
余一余三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孔颖达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搆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后遂以"余一余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
佞兑 [相关解释]
1.亦作"佞说"。亦作"佞俶"。 2.谓谄谀取悦。《荀子.修身》"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王先谦集解"兑﹐悦也。言佞悦于人﹐以求饶乐之事。"又《臣道》"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亦指谄媚取悦的奸人。《荀子.王制》"进退贵贱则举佞俶。"一说,兑通"鋭"。佞锐,谓善于谄谀,口才和行动便捷。
俊士 [相关解释]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俊造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后因以"俊造"指才智杰出的人。 2.指科举。
充庖 [相关解释]
1.供作食用。语出《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
八蛮 [相关解释]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制寿 [相关解释]
1.古礼,人六十岁始预为制办寿具,称"制寿"。《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颖达疏"六十岁制者,明老而预为送终之具也。"后亦称六十岁为"制寿"。
四教 [相关解释]
1.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1)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旧唐书·杨绾传》"文﹑行﹑忠﹑信,弘于四教。"(2)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心在四教,语称七德,目视六籍,口诵九歌。"(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晋干宝《晋纪总论》"
四祭 [相关解释]
1.四时之祭。《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秂,秋曰尝,冬曰焌。"郑玄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
寿域 [相关解释]
1.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 2.寿穴;坟茔。
封树 [相关解释]
1.堆土植树以固疆界。 2.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孔颖达疏"庶人既卑小﹐不须显异﹐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
少牢 [相关解释]
1.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杜预注"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殷﹐盛也。"《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晋陶潜《祭程氏妹文》"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竹青》"后领荐归﹐复谒吴王庙﹐荐以少牢。"清赵翼《陔馀丛考.太牢少牢》"《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羊﹑豕也。'则羊与豕俱称少牢矣。其不兼用二牲而专用一羊或一豕者﹐则曰特羊﹑特豕。可知太牢不专言牛﹑少牢不专言羊也。"一说谓以羊
岁杪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郑玄注"杪,末也。"后谓年底为岁杪。
左学 [相关解释]
1.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后用以泛称学校。
庶老 [相关解释]
1.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尚书大传》卷五"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郑玄注"上老,父师也;庶老,少师也。"《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孔颖达疏引熊安生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魏书.高祖纪下》"﹝二月﹞丙午,诏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师,将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一说庶老兼指士人告老退休者与庶人之老者。
拟斥 [相关解释]
1.谓仿效帝王制度。
日制 [相关解释]
1.古人年老预制送终之具;六十岁时,在一年内预制棺木;七十岁时,预制一季可做成的送终衣物;八十岁时,预制一月可做成的送终衣物;到九十岁,棺木衣物都已预制完毕,就日日修整以作送终之用。见《礼记.王制》◇以"日制"指死亡就在旦夕。
日秩 [相关解释]
1.指帝王赐给年老官吏的每日膳食。《礼记.王制》"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陈澔集说"秩﹐常也。日使人以常膳致之也。"
暖老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王制》"八十非人不暖。"后因以"暖老"谓给老人以温暖。
月制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颖达疏"月制﹐谓一月可办衣物易得者也﹐转老弥切也。"后用以指耄耋之年。
杖乡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梁沈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2.代指六旬老人。
杖国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谓七十岁可拄杖行于都邑﹑国都◇作七十岁的代称。
杖家 [相关解释]
1.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杖朝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后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析愿 [相关解释]
1.谓分出本分善良的人。《荀子.王制》"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杨倞注"析,分异也。分异其愿悫之民,使与凶悍者异也。"一说析愿当作"暻@(傆)",谓制裁狡黠的人。参阅王先谦集解。
槐棘 [相关解释]
1.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因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 2.《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后因以"槐棘"指听讼的处所。
焚炙 [相关解释]
1.烧烤。 2.烧灼。纣王制作的炮烙酷刑。
燕衣 [相关解释]
1.古天子宴群臣时所著之服。《礼记.王制》"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郑玄注"凡养老之服,皆其时与群臣燕之服。"孔颖达疏"以《经》云,夏后氏燕衣而养老,周人玄衣而养老,周人燕用玄衣,故知养老燕群臣之服也。"又"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一说,"燕衣"为古天子退朝闲居时所著之服。见孙希旦集解。
王制 [相关解释]
1.王朝的制度。
胶庠 [相关解释]
1.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世通称学校为"胶庠"。语本《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被发文身 [相关解释]
1.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禹入裸国,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一说,截短头发,身刺花纹。
角握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宗庙之牛,角握。"郑玄注"握谓长不出肤。"孔颖达疏"《公羊传》曰'肤寸而合。'郑注《投壶礼》云'四指曰扶则肤也。'"古人并四指以量牛角长短◇以"角握"指小牛。
讥关 [相关解释]
1.在关市负责稽查和征税。语本《礼记.王制》﹕"关讥而不征。"
设衣 [相关解释]
1.出席宴会穿的衣服。《荀子.大略》﹕"寝不逾庙﹐设衣不逾祭服﹐礼也。"杨倞注﹕"设﹐宴也。"一说﹐"设"乃"燕"字之讹。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设当为燕字之误也﹐故杨注云﹕'燕﹐宴也。'寝对庙而言﹐燕衣对祭服而言。《王制》'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是其证。"
译象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象寄译韑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韑"。
载舟覆舟 [相关解释]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原意是民众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关注民心向背、取得民心的重要。
适士 [相关解释]
1.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郑玄注"适士,上士也。"孙希旦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隽造 [相关解释]
1.才智出众的人。语本《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韑译象寄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译。"后因以"韑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髐茧 [相关解释]
1.祭祀用的赤色小牛。语本《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孙希旦集解"愚谓茧栗﹐谓牛角初出﹐若蚕茧﹑栗实然也。祭天地之牲用犊﹐贵诚之意……此礼之以小为贵者。"
黍豚 [相关解释]
1.黍子和小猪。古代庶人秋天行荐礼时所进献的祭品。语本《礼记.王制》"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