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9 查到相关涅盘的内容。
带有涅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相关解释]
1.同"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1.同"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七辩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盘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1.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盘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三点
[相关解释]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五味
[相关解释]
1.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佛教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之教。见《涅盘经》卷十四。
1.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佛教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之教。见《涅盘经》卷十四。
五时
[相关解释]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八苦
[相关解释]
1.佛教宣扬人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忧悲。见《大般涅盘经.圣行品》﹑《法苑珠林.怨苦.八苦》。
1.佛教宣扬人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忧悲。见《大般涅盘经.圣行品》﹑《法苑珠林.怨苦.八苦》。
六度
[相关解释]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六念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盘经》卷十八。
1.佛教语。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盘经》卷十八。
写瓶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传法无遗漏,如水之从此瓶泻于他瓶。语出《大般涅盘经》卷四十"我所说十一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
1.佛教语。谓传法无遗漏,如水之从此瓶泻于他瓶。语出《大般涅盘经》卷四十"我所说十一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
冥灭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犹寂灭,涅盘。 2.犹泯灭。 3.销声匿迹。形容隐逸者远离尘世。
1.佛教语。犹寂灭,涅盘。 2.犹泯灭。 3.销声匿迹。形容隐逸者远离尘世。
出离
[相关解释]
1.犹佛家所谓涅盘。 2.走出;离开。 3.犹超出。
1.犹佛家所谓涅盘。 2.走出;离开。 3.犹超出。
到彼岸
[相关解释]
1.梵语"波罗蜜多"(pāramitā)的义译。佛教谓修大行而超脱生死,到达涅盘之境界为"到彼岸"。
1.梵语"波罗蜜多"(pāramitā)的义译。佛教谓修大行而超脱生死,到达涅盘之境界为"到彼岸"。
双林
[相关解释]
1.指释迦牟尼涅盘处。 2.借指释迦牟尼。 3.借指寺院。
1.指释迦牟尼涅盘处。 2.借指释迦牟尼。 3.借指寺院。
四圣谛
[相关解释]
1.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盘。
1.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盘。
四花
[相关解释]
1.亦作"四华"。 2.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3.佛教语。仿大般涅盘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1.亦作"四华"。 2.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3.佛教语。仿大般涅盘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圆心
[相关解释]
1.数学名词。圆的中心。同一平面上与圆周上各点距离都相等的一点。 2.佛教语。谓求涅盘圆果之心。即求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的心愿。
1.数学名词。圆的中心。同一平面上与圆周上各点距离都相等的一点。 2.佛教语。谓求涅盘圆果之心。即求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的心愿。
大我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之"我"。以自在而无束缚﹐平等而无人我为义。 2.指集体。
1.佛教语。指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之"我"。以自在而无束缚﹐平等而无人我为义。 2.指集体。
娑罗双树
[相关解释]
1.释迦牟尼涅盘之处。在印度拘尸那拉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其处四方各有二株双生的娑罗树,故谓之"娑罗双树"。
1.释迦牟尼涅盘之处。在印度拘尸那拉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其处四方各有二株双生的娑罗树,故谓之"娑罗双树"。
宝所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盘,谓自由无碍的境界。
1.佛教语。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盘,谓自由无碍的境界。
忍辱草
[相关解释]
1.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盘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忍草"。
1.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盘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忍草"。
拈花一笑
[相关解释]
1.《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1.《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无上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盘。谓一切法中无过涅盘。
1.佛教语。指?盘。谓一切法中无过涅盘。
无漏
[相关解释]
1.不泄露。 2.没有漏洞。 3.佛教语。谓涅盘﹑菩提和断绝一切烦恼根源之法。与"有漏"相对。
1.不泄露。 2.没有漏洞。 3.佛教语。谓涅盘﹑菩提和断绝一切烦恼根源之法。与"有漏"相对。
无漏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修持无漏法所得的证果,四谛中灭谛之涅盘即是。
1.佛教语。谓修持无漏法所得的证果,四谛中灭谛之涅盘即是。
无生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涅盘的境界。
1.佛教语。谓涅盘的境界。
无生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经修持求得涅盘之理,而无生灭之果。
1.佛教语。谓经修持求得涅盘之理,而无生灭之果。
无生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真如之理﹑涅盘之体能离开生灭。
1.佛教语。谓真如之理﹑涅盘之体能离开生灭。
此岸
[相关解释]
1.佛教谓涅盘为彼岸,谓生死为此岸。
1.佛教谓涅盘为彼岸,谓生死为此岸。
永生
[相关解释]
1.长久生存;永远生存。 2.犹言涅盘。佛教认为人生死轮回,永无绝灭,取不灭之义,故曰"永生"。 3.基督教认为信教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永享福乐,故曰"永生"。 4.终生;一辈子。
1.长久生存;永远生存。 2.犹言涅盘。佛教认为人生死轮回,永无绝灭,取不灭之义,故曰"永生"。 3.基督教认为信教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永享福乐,故曰"永生"。 4.终生;一辈子。
泥日
[相关解释]
1.泥洹日,涅盘日。
1.泥洹日,涅盘日。
泥洹
[相关解释]
1.即涅盘。
1.即涅盘。
涅盘
[相关解释]
1.亦作"湼盘"。 2.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3.作为死亡的美称。
1.亦作"湼盘"。 2.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3.作为死亡的美称。
涅盘出世
[相关解释]
1.谓死去活来。
1.谓死去活来。
清凈寂灭
[相关解释]
1.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
1.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
灭化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犹涅盘﹑圆寂。亦指僧人死亡。
1.佛教语。犹涅盘﹑圆寂。亦指僧人死亡。
灭度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盘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
1.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盘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
甘露灭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犹涅盘,寂灭。
1.佛教语。犹涅盘,寂灭。
甘露门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喻超脱生死,引入涅盘的无上妙法。
1.佛教语。喻超脱生死,引入涅盘的无上妙法。
生公
[相关解释]
1.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1.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真我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涅盘四德之一。亦称"大我"﹐与"妄我"相对﹐谓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
1.佛教语。涅盘四德之一。亦称"大我"﹐与"妄我"相对﹐谓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
真象
[相关解释]
1.指"瞎子摸象"故事中的象的完整形体。典出《大般涅盘经》卷三二﹐谓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 2.真相。事情的真实情况。鲁迅有《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象》一文﹐现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1.指"瞎子摸象"故事中的象的完整形体。典出《大般涅盘经》卷三二﹐谓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 2.真相。事情的真实情况。鲁迅有《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象》一文﹐现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瞎子摸象
[相关解释]
1.典出《大般涅盘经》卷三二。相传几个盲人摸大象的身躯,各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是大象的整个形象◇以"瞎子摸象"比喻观察事物以偏概全。
1.典出《大般涅盘经》卷三二。相传几个盲人摸大象的身躯,各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是大象的整个形象◇以"瞎子摸象"比喻观察事物以偏概全。
示寂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称佛菩萨及高僧身死。寂即梵语"涅盘"的意译。言其寂灭乃是一种示现,并非真灭。
1.佛教语。称佛菩萨及高僧身死。寂即梵语"涅盘"的意译。言其寂灭乃是一种示现,并非真灭。
禅河
[相关解释]
1.亦称熙连禅河﹑希尼河﹑阿恃多伐底河。古印度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有金河,或译无胜河,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盘前曾入此河沐浴◇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1.亦称熙连禅河﹑希尼河﹑阿恃多伐底河。古印度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有金河,或译无胜河,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盘前曾入此河沐浴◇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空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显示一切皆空的教理。多见于般若经部。 2.佛教语。谓小乘涅盘。即灰身灭智的自了境界。
1.佛教语。谓显示一切皆空的教理。多见于般若经部。 2.佛教语。谓小乘涅盘。即灰身灭智的自了境界。
般湼盘
[相关解释]
1.略称涅盘。佛教语。谓超脱生死的境界,也指僧尼的圆寂。
1.略称涅盘。佛教语。谓超脱生死的境界,也指僧尼的圆寂。
苦集灭道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亦名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1.佛教语。亦名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韦驮
[相关解释]
1.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作"韦驮(一作'陀')天"。佛教天神,传说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唐道宣载其事,谓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还,以授道宣◇佛教因以韦驮为护法神,亦称护法韦驮,并置其像佛寺中,着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正对释迦牟尼佛。
1.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作"韦驮(一作'陀')天"。佛教天神,传说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唐道宣载其事,谓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还,以授道宣◇佛教因以韦驮为护法神,亦称护法韦驮,并置其像佛寺中,着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正对释迦牟尼佛。
顶生王
[相关解释]
1.佛教传说有善住王,登王位八万四千岁时,头顶生一肉疱,不以为患,满十月,疱即开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奇异,父王欢喜,因名顶生。既长为金轮王,征服四天下,谋为忉利天帝,不成,遇恶病而死◇身为释迦佛。佛教有《顶生王故事经》。参阅《大般涅盘经》卷十二。
1.佛教传说有善住王,登王位八万四千岁时,头顶生一肉疱,不以为患,满十月,疱即开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奇异,父王欢喜,因名顶生。既长为金轮王,征服四天下,谋为忉利天帝,不成,遇恶病而死◇身为释迦佛。佛教有《顶生王故事经》。参阅《大般涅盘经》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