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江苏省的内容。
带有江苏省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卯桥
[相关解释]
1.桥名。在江苏省丹徒县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筑桥,因名。
1.桥名。在江苏省丹徒县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筑桥,因名。
三十六陂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1.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三梭布
[相关解释]
1.江苏省松江县产的纻丝布。
1.江苏省松江县产的纻丝布。
三江口
[相关解释]
1.指江苏省吴江县北,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处。 2.指湖南省岳阳县北,洞庭湖水入长江处。 3.指湖北省汉口西。 4.指浙江的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三水于海口汇合处。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会稽县》。 5.指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交汇处。
1.指江苏省吴江县北,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处。 2.指湖南省岳阳县北,洞庭湖水入长江处。 3.指湖北省汉口西。 4.指浙江的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三水于海口汇合处。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会稽县》。 5.指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交汇处。
三茅
[相关解释]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下江
[相关解释]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专诸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人。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鱤设诸"﹐或作"剸诸"﹑"鱤诸"。
1.春秋时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人。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鱤设诸"﹐或作"剸诸"﹑"鱤诸"。
东园
[相关解释]
1.泛指园圃。 2.园名。在江苏省仪征市东。宋施昌言建。欧阳修作《真州东园记》,蔡襄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 3.官署名。秦汉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 4.指汉孝宣王皇后陵墓。因位于宣帝陵东,故称。
1.泛指园圃。 2.园名。在江苏省仪征市东。宋施昌言建。欧阳修作《真州东园记》,蔡襄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 3.官署名。秦汉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 4.指汉孝宣王皇后陵墓。因位于宣帝陵东,故称。
东府
[相关解释]
1.东晋﹑南朝都建业时丞相兼领扬州刺史的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 2.唐宋时指丞相府。
1.东晋﹑南朝都建业时丞相兼领扬州刺史的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 2.唐宋时指丞相府。
东林书院
[相关解释]
1.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原为宋杨时讲学之所,元废为僧舍。明万历间,顾宪成等倡议重修,并与高攀龙等讲学于此,评议朝政◇被目为东林党。参阅清许献等《东林书院志》。
1.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原为宋杨时讲学之所,元废为僧舍。明万历间,顾宪成等倡议重修,并与高攀龙等讲学于此,评议朝政◇被目为东林党。参阅清许献等《东林书院志》。
东阳
[相关解释]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两浙
[相关解释]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两淮
[相关解释]
1.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2.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3.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1.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2.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3.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中山陵
[相关解释]
孙中山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坡。建于1926-1929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葬于此。陵依山而筑,占地约130公顷,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孙中山灵柩安放在祭堂后墓室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坡。建于1926-1929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葬于此。陵依山而筑,占地约130公顷,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孙中山灵柩安放在祭堂后墓室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游苑
[相关解释]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二十四桥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
1.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
云台
[相关解释]
1.高耸入云的台阁。 2.汉宫中高台名『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3.汉宫中高台名『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4.山名。在陕西省华阴县境。即西岳华山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5.山名。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接阆中县界。一名天柱山。 6.山名。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郁洲﹐明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7.道观名。
1.高耸入云的台阁。 2.汉宫中高台名『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3.汉宫中高台名『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4.山名。在陕西省华阴县境。即西岳华山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5.山名。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接阆中县界。一名天柱山。 6.山名。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郁洲﹐明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7.道观名。
云阳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制于云阳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2.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 3.古县名。指今江苏省丹阳市。 4.古县名。故地即秦云阳邑『时改县﹐属左冯翊。 5.树精。 6.秦程邈因罪而囚云阳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制于云阳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2.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 3.古县名。指今江苏省丹阳市。 4.古县名。故地即秦云阳邑『时改县﹐属左冯翊。 5.树精。 6.秦程邈因罪而囚云阳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
云龙
[相关解释]
1.云和龙。 2.《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 3.喻朋友相得。 4.即龙。 5.喻豪杰。 6.骏马的美称。 7.汉宫殿门名。 8.山名。在江苏省徐州市。 9.印有龙的图案的茶饼﹐为宋朝的贡茶。泛指优质名茶。
1.云和龙。 2.《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 3.喻朋友相得。 4.即龙。 5.喻豪杰。 6.骏马的美称。 7.汉宫殿门名。 8.山名。在江苏省徐州市。 9.印有龙的图案的茶饼﹐为宋朝的贡茶。泛指优质名茶。
五马渡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相传为西晋末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南渡长江登岸处。
1.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相传为西晋末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南渡长江登岸处。
会稽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冶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北,产铜铁及磁石。相传为汉吴王濞铸钱之地。
1.山名。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北,产铜铁及磁石。相传为汉吴王濞铸钱之地。
北寺
[相关解释]
1.监狱名。 2.大理寺的别称。 3.指寺院位置在北者。 4.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旧城北部。旧名报恩寺。寺内有北寺塔为游览名胜。
1.监狱名。 2.大理寺的别称。 3.指寺院位置在北者。 4.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旧城北部。旧名报恩寺。寺内有北寺塔为游览名胜。
千人石
[相关解释]
1.石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剑池旁。相传南朝梁高僧生公说法于此。
1.石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剑池旁。相传南朝梁高僧生公说法于此。
南京市
[相关解释]
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在省境西南部、长江沿岸,京沪、宁铜等铁路交会于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古名金陵、建康等。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民国均建都于此。1927年设市。人口2657万(1995年)。化学工业占全国重要地位。特产云锦、板鸭。名胜古迹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莫愁湖、雨花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长江大桥等。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学校。
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在省境西南部、长江沿岸,京沪、宁铜等铁路交会于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古名金陵、建康等。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民国均建都于此。1927年设市。人口2657万(1995年)。化学工业占全国重要地位。特产云锦、板鸭。名胜古迹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莫愁湖、雨花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长江大桥等。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学校。
南京长江大桥
[相关解释]
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与浦口之间。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架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十孔,共长1577米,连同两端引桥总长公路桥4589米,铁路桥6772米。正桥两端各有一对高达70米的桥头堡。1968年底建成通车,将原津浦、沪宁两铁路连接为京沪铁路。
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与浦口之间。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架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十孔,共长1577米,连同两端引桥总长公路桥4589米,铁路桥6772米。正桥两端各有一对高达70米的桥头堡。1968年底建成通车,将原津浦、沪宁两铁路连接为京沪铁路。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南徐
[相关解释]
1.古代州名。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称南徐,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年间废。 2.亦称"南路徐"。指南朝梁徐君蒨。君蒨与当时的鱼弘皆以豪华奢侈着称。
1.古代州名。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称南徐,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年间废。 2.亦称"南路徐"。指南朝梁徐君蒨。君蒨与当时的鱼弘皆以豪华奢侈着称。
南菁书院
[相关解释]
1.原址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内。清光绪九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王先谦曾讲学于此,辑成《皇清经解续编》一四三○卷,又刊《南菁丛书》及《南菁札记》。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
1.原址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内。清光绪九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王先谦曾讲学于此,辑成《皇清经解续编》一四三○卷,又刊《南菁丛书》及《南菁札记》。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
南通市
[相关解释]
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北岸,通扬运河和通吕运河交点。1949年设市。人口609万(1995年)。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1984年辟为对外开放城市。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建有南通纺织博物馆。名胜古迹有狼山、天宁寺、倭子坟、曹顶墓等。
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北岸,通扬运河和通吕运河交点。1949年设市。人口609万(1995年)。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1984年辟为对外开放城市。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建有南通纺织博物馆。名胜古迹有狼山、天宁寺、倭子坟、曹顶墓等。
取虑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见《汉书.地理志上》。 2.复姓。见《通志.氏族三》。
1.古地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见《汉书.地理志上》。 2.复姓。见《通志.氏族三》。
句曲
[相关解释]
1.弯曲。 2.山名。在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汉茅盈与其弟固﹑衷修道于此,故又称茅山。上有蓬壶﹑玉柱﹑华阳三洞,道家以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参阅《梁书.陶弘景传》﹑《云笈七签》卷二七。
1.弯曲。 2.山名。在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汉茅盈与其弟固﹑衷修道于此,故又称茅山。上有蓬壶﹑玉柱﹑华阳三洞,道家以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参阅《梁书.陶弘景传》﹑《云笈七签》卷二七。
同泰寺
[相关解释]
1.寺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南朝梁所建,梁武帝曾数度舍身于此。
1.寺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南朝梁所建,梁武帝曾数度舍身于此。
吕梁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位于黄河与汾河间。主峰在离石县东北。夏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即指此。 2.水名。也称吕梁洪。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七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
1.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位于黄河与汾河间。主峰在离石县东北。夏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即指此。 2.水名。也称吕梁洪。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七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
吴地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东汉时的吴郡(今江苏省)。
1.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东汉时的吴郡(今江苏省)。
吴江
[相关解释]
1.吴淞江的别称。 2.县名。属江苏省。
1.吴淞江的别称。 2.县名。属江苏省。
吴越
[相关解释]
1.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 2.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 3.指春秋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 4.五代十国之一。始祖钱閔,据有今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东北部,后降于北宋。
1.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 2.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 3.指春秋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 4.五代十国之一。始祖钱閔,据有今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东北部,后降于北宋。
响屧廊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王宫中的廊名。遗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灵岩山。
1.春秋时吴王宫中的廊名。遗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灵岩山。
善卷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尧舜时隐士。 2.洞名。旅游胜地,在江苏省宜兴县西南螺岩山上。有上﹑中﹑下﹑后四洞,多大型石笋和钟乳石,形成石狮﹑石象等景物。下洞地下河可行小舟,自后洞出。
1.相传为尧舜时隐士。 2.洞名。旅游胜地,在江苏省宜兴县西南螺岩山上。有上﹑中﹑下﹑后四洞,多大型石笋和钟乳石,形成石狮﹑石象等景物。下洞地下河可行小舟,自后洞出。
圯桥
[相关解释]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大阿福
[相关解释]
1.江苏省无锡所产的泥人。作胖娃形。
1.江苏省无锡所产的泥人。作胖娃形。
夫子庙
[相关解释]
1.即孔庙。系奉祀孔子的庙宇﹐明清时称文庙。宋欧阳修有《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今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清重建﹐其址在江苏省南京市城南秦淮河北岸。旧为游览之地﹐解放后辟为人民游乐场。
1.即孔庙。系奉祀孔子的庙宇﹐明清时称文庙。宋欧阳修有《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今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清重建﹐其址在江苏省南京市城南秦淮河北岸。旧为游览之地﹐解放后辟为人民游乐场。
奔牛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见《史记.田单列传》。 2.地名。在江苏省武进县西。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传说茅山曾出金牛﹐奔至此﹐故名。
1.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见《史记.田单列传》。 2.地名。在江苏省武进县西。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传说茅山曾出金牛﹐奔至此﹐故名。
寒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北方钞之山。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 4.即寒山子。 5.地名。在江苏省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宧光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7.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1.传说中北方钞之山。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 4.即寒山子。 5.地名。在江苏省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宧光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7.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寒山寺
[相关解释]
1.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唐诗僧寒山子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宋嘉佑中曾改名普明禅院。
1.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唐诗僧寒山子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宋嘉佑中曾改名普明禅院。
封桥
[相关解释]
1.即枫桥。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著名。
1.即枫桥。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著名。
山中宰相
[相关解释]
1.南朝梁陶弘景隐居于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梁武帝时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唐徐夤《岚似屏风》诗"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郑子真。"后亦用以称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
1.南朝梁陶弘景隐居于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梁武帝时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唐徐夤《岚似屏风》诗"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郑子真。"后亦用以称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
岝崿
[相关解释]
1.亦作"岝崿"。亦作"岝?"。亦作"岝?"。 2.山势高峻貌。 3.急疾貌。 4.山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相传春秋吴王僚葬此。
1.亦作"岝崿"。亦作"岝?"。亦作"岝?"。 2.山势高峻貌。 3.急疾貌。 4.山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相传春秋吴王僚葬此。
平望
[相关解释]
1.平视。 2.三国魏宫观名。在谷水以北。 3.镇名。在江苏省吴江县西南。唐于此置驿,宋置寨,元以后皆置巡司。元末张士诚派水师屯驻平望,即此。
1.平视。 2.三国魏宫观名。在谷水以北。 3.镇名。在江苏省吴江县西南。唐于此置驿,宋置寨,元以后皆置巡司。元末张士诚派水师屯驻平望,即此。
平门
[相关解释]
1.汉时都城长安城门之一。又称"便门"。 2.春秋时吴国城门名。在今江苏省吴县。吴王阖闾始筑城,四面八门,北面为齐平二门。相传伍子胥伐齐,曾率大军由此门出,故称平门。见唐陆广微《吴地记》。
1.汉时都城长安城门之一。又称"便门"。 2.春秋时吴国城门名。在今江苏省吴县。吴王阖闾始筑城,四面八门,北面为齐平二门。相传伍子胥伐齐,曾率大军由此门出,故称平门。见唐陆广微《吴地记》。
建章宫
[相关解释]
1.亦省称"建章"。 2.汉代长安宫殿名。 3.南朝宋时以京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邸为建章宫。 4.泛指宫阙。
1.亦省称"建章"。 2.汉代长安宫殿名。 3.南朝宋时以京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邸为建章宫。 4.泛指宫阙。
弇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古谓日没之所。又名崦嵫山﹑弇兹山。 2.园名。在江苏省太仓县﹐为明王世贞所筑。因以为王世贞的别称。
1.山名。古谓日没之所。又名崦嵫山﹑弇兹山。 2.园名。在江苏省太仓县﹐为明王世贞所筑。因以为王世贞的别称。
征虏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
1.亭名。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
很石
[相关解释]
1.石名。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前。状如伏羊。相传刘备(一说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共论曹操。
1.石名。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前。状如伏羊。相传刘备(一说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共论曹操。
慧泉
[相关解释]
1.又称慧山泉﹑惠山泉。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白石坞下,有上中下三池,水清味醇,用以酿酒,称慧泉酒。唐陆羽称之为天下第二泉,元赵孟俯书"天下第二泉"五字镌石上。
1.又称慧山泉﹑惠山泉。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白石坞下,有上中下三池,水清味醇,用以酿酒,称慧泉酒。唐陆羽称之为天下第二泉,元赵孟俯书"天下第二泉"五字镌石上。
戏马台
[相关解释]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扬州市
[相关解释]
在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京杭运河经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名广陵。自古为淮盐总汇,商业发达,隋唐时十分繁盛,唐代诗人李白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句。1949年设市。人口483万(1995年)。特产酱菜、玉器、漆器、绒绢纸花等。名胜古迹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等。
在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京杭运河经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名广陵。自古为淮盐总汇,商业发达,隋唐时十分繁盛,唐代诗人李白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句。1949年设市。人口483万(1995年)。特产酱菜、玉器、漆器、绒绢纸花等。名胜古迹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等。
投金濑
[相关解释]
1.即濑水。今名溧水。在江苏省溧阳县西北。伍员奔吴途中所遇洗衣女投于此水。员后重过其地,投金于水而去,故名。
1.即濑水。今名溧水。在江苏省溧阳县西北。伍员奔吴途中所遇洗衣女投于此水。员后重过其地,投金于水而去,故名。
拙政园
[相关解释]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江苏省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所建。占地约4公顷。太平天国时曾为忠王府。全园以水池为中心,主要建筑物临水而筑。分中、东、西三部分,有远香堂、天泉亭、秫香馆、鸳鸯厅等建筑,均有回廊相连。山石之上广植花木,景色佳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江苏省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所建。占地约4公顷。太平天国时曾为忠王府。全园以水池为中心,主要建筑物临水而筑。分中、东、西三部分,有远香堂、天泉亭、秫香馆、鸳鸯厅等建筑,均有回廊相连。山石之上广植花木,景色佳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支祁
[相关解释]
1.亦作"支祈"。 2.水神名。即无支祁。 3.相传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下奄山寺后的支祁井即夏禹锁支祁处。见《清一统志·泗州直隶州·山川》。
1.亦作"支祈"。 2.水神名。即无支祁。 3.相传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下奄山寺后的支祁井即夏禹锁支祁处。见《清一统志·泗州直隶州·山川》。
文宗阁
[相关解释]
1.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火。
1.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火。
文汇阁
[相关解释]
1.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火。
1.清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火。
文选巷
[相关解释]
1.巷名。在江苏省杨州市。隋曹宪以《文选》教授生徒﹐故称其所居之巷为文选巷。参见"文选楼"。
1.巷名。在江苏省杨州市。隋曹宪以《文选》教授生徒﹐故称其所居之巷为文选巷。参见"文选楼"。
文选楼
[相关解释]
1.楼名。一在湖北省襄阳县。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建。统集刘孝威﹑庾肩吾等十余人﹐于此辑《文选》﹐故名。一在江苏省扬州市。旧谓萧统读书处。或言非是﹐乃隋曹宪故居﹐宪以《文选》教授生徒﹐故名所居巷为文选巷﹐楼为文选楼。清阮元居文选巷﹐建楼五间﹐题名隋文选楼﹐用以藏书﹐所辑书名《文选楼丛书》。
1.楼名。一在湖北省襄阳县。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建。统集刘孝威﹑庾肩吾等十余人﹐于此辑《文选》﹐故名。一在江苏省扬州市。旧谓萧统读书处。或言非是﹐乃隋曹宪故居﹐宪以《文选》教授生徒﹐故名所居巷为文选巷﹐楼为文选楼。清阮元居文选巷﹐建楼五间﹐题名隋文选楼﹐用以藏书﹐所辑书名《文选楼丛书》。
新丰
[相关解释]
1.县名『高祖七年置﹐唐废。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本秦骊邑『高祖定都关中﹐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改称新丰。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太上皇居新丰﹐日与故人饮酒高会﹐心情愉快◇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 2.镇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产名酒。诗文中用以泛指美酒产地。
1.县名『高祖七年置﹐唐废。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本秦骊邑『高祖定都关中﹐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改称新丰。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太上皇居新丰﹐日与故人饮酒高会﹐心情愉快◇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 2.镇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产名酒。诗文中用以泛指美酒产地。
新亭
[相关解释]
1.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名临沧观。晋安帝虏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顗﹑王导辈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参见"新亭泪"。
1.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名临沧观。晋安帝虏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顗﹑王导辈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参见"新亭泪"。
无双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其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内。其地后土庙琼花古称天下无双,亭名本此。相传为宋欧阳修所建。
1.亭名。其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内。其地后土庙琼花古称天下无双,亭名本此。相传为宋欧阳修所建。
无锡市
[相关解释]
在江苏省南部、太湖北岸、京沪铁路线上,京杭运河经此。1949年设市。人口10748万(1995年)。是太湖地区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和工业城市,工商业发达,有小上海”之称。旧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纺织、缫丝工业历史悠久。特产肉骨头、油面筋、惠山泥人。名胜古迹有惠山、鼋头渚、蠡园、梅园等。
在江苏省南部、太湖北岸、京沪铁路线上,京杭运河经此。1949年设市。人口10748万(1995年)。是太湖地区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和工业城市,工商业发达,有小上海”之称。旧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纺织、缫丝工业历史悠久。特产肉骨头、油面筋、惠山泥人。名胜古迹有惠山、鼋头渚、蠡园、梅园等。
昆冈
[相关解释]
1.亦作"昆冈"。亦作"昆岗"。 2.即昆仑山。 3.蜀冈的异名。在江苏省江都县西北。为广陵古城所在。
1.亦作"昆冈"。亦作"昆岗"。 2.即昆仑山。 3.蜀冈的异名。在江苏省江都县西北。为广陵古城所在。
昆山
[相关解释]
1.亦作"昆山"。 2.山名。昆仑山的简称。 3.山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 4.县名。今属江苏省。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 5.指昆腔。
1.亦作"昆山"。 2.山名。昆仑山的简称。 3.山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 4.县名。今属江苏省。因境内有昆山而得名。 5.指昆腔。
昆轴
[相关解释]
1.即蜀冈,在江苏省。语本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昆岗。"
1.即蜀冈,在江苏省。语本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昆岗。"
昌亭之客
[相关解释]
1.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汉书.韩信传》"韩信﹐淮阴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从下乡南昌亭长食。"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1.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汉书.韩信传》"韩信﹐淮阴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从下乡南昌亭长食。"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星楼
[相关解释]
1.即落星楼。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2.星界的楼宇。
1.即落星楼。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2.星界的楼宇。
昭明
[相关解释]
1.显明;显着。 2.使显明。 3.光明。 4.指炎神。 5.星名。 6.古宫殿名。三国吴孙晧于甘露二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7.人名。相传为上古玄王契的儿子,商成汤的祖先。见《荀子.成相》。 8.人名。夏禹之臣。相传与伯封叔作衍历。见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 9.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的谥号。曾召集文士编撰《文选》三十卷,辑录秦汉以来诗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参阅《梁书.昭明太子统传》。
1.显明;显着。 2.使显明。 3.光明。 4.指炎神。 5.星名。 6.古宫殿名。三国吴孙晧于甘露二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7.人名。相传为上古玄王契的儿子,商成汤的祖先。见《荀子.成相》。 8.人名。夏禹之臣。相传与伯封叔作衍历。见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 9.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的谥号。曾召集文士编撰《文选》三十卷,辑录秦汉以来诗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参阅《梁书.昭明太子统传》。
曲江
[相关解释]
1.水名。指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的一段。 2.水名。即钱塘江。本名浙江,因潮水经浙山下曲折而东入海,故又名曲江。 3.水名。即曲江池。
1.水名。指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的一段。 2.水名。即钱塘江。本名浙江,因潮水经浙山下曲折而东入海,故又名曲江。 3.水名。即曲江池。
朱方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2.指南方。
1.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2.指南方。
杏花村
[相关解释]
1.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因以"杏花村"泛指卖酒处。 2.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称。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城西。向以产酒著名。 3.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称。在今山西省汾阳县东,相传自南北朝以来,即以产"汾酒"著名。 4.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1.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因以"杏花村"泛指卖酒处。 2.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称。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城西。向以产酒著名。 3.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称。在今山西省汾阳县东,相传自南北朝以来,即以产"汾酒"著名。 4.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杨子
[相关解释]
1.指杨朱。 2.指西汉扬雄。 3.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4.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5.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1.指杨朱。 2.指西汉扬雄。 3.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4.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5.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杨子江
[相关解释]
1.本指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长江河段,后通称长江为杨子江。杨,通"扬"。
1.本指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长江河段,后通称长江为杨子江。杨,通"扬"。
杨子渡
[相关解释]
1.古津渡名。在今江苏省邗江南有杨子桥,古时在长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为江滨要津。今距江已远,仅通运河。
1.古津渡名。在今江苏省邗江南有杨子桥,古时在长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为江滨要津。今距江已远,仅通运河。
枣庄市
[相关解释]
在山东省南部、微山湖东,邻接江苏省,京沪铁路经过西境。1960年设市。人口345万(1995年)。煤炭工业发达,有著名的枣庄煤矿。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在市南台儿庄展开。
在山东省南部、微山湖东,邻接江苏省,京沪铁路经过西境。1960年设市。人口345万(1995年)。煤炭工业发达,有著名的枣庄煤矿。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在市南台儿庄展开。
枫桥
[相关解释]
1.桥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相沿作枫桥。
1.桥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相沿作枫桥。
桃叶渡
[相关解释]
1.渡口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相传因晋王献之在此送其爱妾桃叶而得名。
1.渡口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相传因晋王献之在此送其爱妾桃叶而得名。
桃花坞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以盛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地名。在安徽省和县西四﹑五里。传为唐张籍读书处。
1.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以盛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地名。在安徽省和县西四﹑五里。传为唐张籍读书处。
梅园新村
[相关解释]
1.在江苏省南京市。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驻南京的办公地址。1956年辟为革命纪念馆。
1.在江苏省南京市。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驻南京的办公地址。1956年辟为革命纪念馆。
梅妍
[相关解释]
1.楼名。明太祖建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以置官伎。参阅明谢肇渏《五杂俎·地部一》。
1.楼名。明太祖建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以置官伎。参阅明谢肇渏《五杂俎·地部一》。
梅花书院
[相关解释]
1.书院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
1.书院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
梅花坞
[相关解释]
1.地名。在江苏省宜兴县东南三十里。以盛植梅花著名。唐陆希声有《梅花坞》诗。
1.地名。在江苏省宜兴县东南三十里。以盛植梅花著名。唐陆希声有《梅花坞》诗。
梦溪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江苏省丹阳县,宋沈括故宅所在地。 2.近人据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十一﹑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十二,谓梦溪在丹徒县朱方门东。 3.《梦溪笔谈》的省称。
1.地名。在今江苏省丹阳县,宋沈括故宅所在地。 2.近人据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十一﹑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十二,谓梦溪在丹徒县朱方门东。 3.《梦溪笔谈》的省称。
梳妆台
[相关解释]
1.置放梳洗用具供妇女梳妆打扮的台子。 2.古迹名。在今北京市景山附近。 3.古迹名。在昔江苏省宜兴县善权寺内。 4.古迹名。在今三门峡。
1.置放梳洗用具供妇女梳妆打扮的台子。 2.古迹名。在今北京市景山附近。 3.古迹名。在昔江苏省宜兴县善权寺内。 4.古迹名。在今三门峡。
横塘
[相关解释]
1.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 2.古堤名。在江苏省吴县西南。 3.泛指水塘。
1.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 2.古堤名。在江苏省吴县西南。 3.泛指水塘。
毗陵
[相关解释]
1.亦作"毘陵"。 2.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3.指明代学者﹑藏书家唐顺之。因其为武进人,故称。
1.亦作"毘陵"。 2.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3.指明代学者﹑藏书家唐顺之。因其为武进人,故称。
水漫金山
[相关解释]
1.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后用以形容大水弥漫。
1.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后用以形容大水弥漫。
江苏省
[相关解释]
简称苏”。在中国东部,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面积105万平方千米。人口6868多万(1995年),密度居各省区之首。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省会南京。全境绝大部分为平原。水域辽阔,河网稠密,有太湖、洪泽湖等大湖。大部分为亚热带湿润区。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主要有机械制造、轻纺和化学工业。农业发达,主产稻谷、小麦、棉花和油菜籽。桑蚕茧和淡水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内河运输量全国第一。
简称苏”。在中国东部,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面积105万平方千米。人口6868多万(1995年),密度居各省区之首。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省会南京。全境绝大部分为平原。水域辽阔,河网稠密,有太湖、洪泽湖等大湖。大部分为亚热带湿润区。工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主要有机械制造、轻纺和化学工业。农业发达,主产稻谷、小麦、棉花和油菜籽。桑蚕茧和淡水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内河运输量全国第一。
泗水亭
[相关解释]
1.古亭名。在今江苏省沛县东『高祖刘邦曾任泗水亭长。
1.古亭名。在今江苏省沛县东『高祖刘邦曾任泗水亭长。
洞庭
[相关解释]
1.广阔的庭院。 2.湖名。即洞庭湖。 3.湖名。太湖的别名。 4.山名。在江苏省太湖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元明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包山。
1.广阔的庭院。 2.湖名。即洞庭湖。 3.湖名。太湖的别名。 4.山名。在江苏省太湖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元明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包山。
洪泽
[相关解释]
1.巨大恩惠。 2.大湖沼;大薮泽。 3.湖名。在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始名洪泽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1.巨大恩惠。 2.大湖沼;大薮泽。 3.湖名。在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始名洪泽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
[相关解释]
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在江苏省西部。水位随季节变化大,平均水位(125米)时面积为1851万平方千米。1194年黄河夺淮后,淮河水淹没原有一连串小湖和洼地逐步扩展而成〓底高出湖东地面,为一悬湖”,全靠大堤屏障〓水主要出三河闸进入淮河入江水道。淮河的蓄水库。鱼蟹丰富,航运要道。
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在江苏省西部。水位随季节变化大,平均水位(125米)时面积为1851万平方千米。1194年黄河夺淮后,淮河水淹没原有一连串小湖和洼地逐步扩展而成〓底高出湖东地面,为一悬湖”,全靠大堤屏障〓水主要出三河闸进入淮河入江水道。淮河的蓄水库。鱼蟹丰富,航运要道。
浄因
[相关解释]
1.佛缘。 2.寺名。在江苏省丹徒县五州山。晋永熙中建。又名因胜寺,宋代改称显慈寺。寺中有观石﹑卧云二亭。
1.佛缘。 2.寺名。在江苏省丹徒县五州山。晋永熙中建。又名因胜寺,宋代改称显慈寺。寺中有观石﹑卧云二亭。
清凉山
[相关解释]
1.又称石头山。在江苏省南京市西。战国楚威王灭越,于此置金陵邑。三国吴筑石头城,故又称石城山。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翠微亭及六朝﹑南唐遗井等古迹。其支脉小仓山即清袁枚随园所在地。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二.江宁府》。 2.山西省五台山别称。参阅唐澄观《华严经疏钞》。
1.又称石头山。在江苏省南京市西。战国楚威王灭越,于此置金陵邑。三国吴筑石头城,故又称石城山。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翠微亭及六朝﹑南唐遗井等古迹。其支脉小仓山即清袁枚随园所在地。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二.江宁府》。 2.山西省五台山别称。参阅唐澄观《华严经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