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9 查到相关水经注的内容。
带有水经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江
[相关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五丁
[相关解释]
1.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秦王(秦惠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为石。"一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 2.泛指力士。
1.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秦王(秦惠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为石。"一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 2.泛指力士。
五汶
[相关解释]
1.山东省汶水及其上游四条支流牟汶﹑北汶﹑石汶﹑柴汶的合称。参阅《水经注.汶水》。
1.山东省汶水及其上游四条支流牟汶﹑北汶﹑石汶﹑柴汶的合称。参阅《水经注.汶水》。
五洲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中。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钱振伦注"《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州相接﹐故以五洲为名。宋孝武举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云荫之,即是洲也。'"一说此"五洲"疑指"五湖"而言。见钱仲联补注。 2.见"五大洲"。
1.地名。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中。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钱振伦注"《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州相接﹐故以五洲为名。宋孝武举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云荫之,即是洲也。'"一说此"五洲"疑指"五湖"而言。见钱仲联补注。 2.见"五大洲"。
五湖
[相关解释]
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仲都
[相关解释]
1.方士王仲都,相传为汉元帝时汉中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汉桓谭《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
1.方士王仲都,相传为汉元帝时汉中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汉桓谭《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
倚衡
[相关解释]
1.靠在车前横木上。 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裴髎集解引如淳曰"骑,倚也♀,楼殿边栏榡也。"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衡,车衡也。骑音倚,谓跨之。"按,"骑衡"后作"倚衡",有两解,一解据如淳说,谓倚靠在楼殿边栏干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引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唐刘禹锡《观市》"是日倚衡而阅之,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着于篇云。"一解据韦昭说,谓跨在车前横木上。
1.靠在车前横木上。 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裴髎集解引如淳曰"骑,倚也♀,楼殿边栏榡也。"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衡,车衡也。骑音倚,谓跨之。"按,"骑衡"后作"倚衡",有两解,一解据如淳说,谓倚靠在楼殿边栏干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引袁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唐刘禹锡《观市》"是日倚衡而阅之,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着于篇云。"一解据韦昭说,谓跨在车前横木上。
儁髦
[相关解释]
1.指柔美细长的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后多用以指才能出众的人。
1.指柔美细长的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后多用以指才能出众的人。
元绪
[相关解释]
1.大业。 2.《水经注.渐江水》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j,即束之以归……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j曰'元绪,奚事尔也?'"后以"元绪"为龟的别名。
1.大业。 2.《水经注.渐江水》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j,即束之以归……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j曰'元绪,奚事尔也?'"后以"元绪"为龟的别名。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卢耽鹤
[相关解释]
1.相传晋有南康治中卢耽,少习仙术,善飞升,每夕辄凌空归家,晓则还州。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鹤,飞至阙前。见《水经注.泿水》引晋邓德明《南康记》。
1.相传晋有南康治中卢耽,少习仙术,善飞升,每夕辄凌空归家,晓则还州。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鹤,飞至阙前。见《水经注.泿水》引晋邓德明《南康记》。
受块
[相关解释]
1.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
1.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
听冰
[相关解释]
1.传说狐性好疑﹐故渡冰辄听﹐冰下无水乃过。典出《水经注.河水一》引晋郭缘生《述征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后遂以"听冰"谓多虑或处事慎重。
1.传说狐性好疑﹐故渡冰辄听﹐冰下无水乃过。典出《水经注.河水一》引晋郭缘生《述征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后遂以"听冰"谓多虑或处事慎重。
圯桥
[相关解释]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娥姜水
[相关解释]
1.水名。又名泺水。源出山东历城县西南,东流经章丘﹑邹平等地,至博兴合时水入海。古以发源处有舜妃娥英庙,故称娥姜水。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此。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嘉庆一统志·济南府·小清河》。
1.水名。又名泺水。源出山东历城县西南,东流经章丘﹑邹平等地,至博兴合时水入海。古以发源处有舜妃娥英庙,故称娥姜水。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此。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嘉庆一统志·济南府·小清河》。
尧陵
[相关解释]
1.帝尧陵墓。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东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涝河北侧。陵前有祠,传为唐初所建。自元历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尧陵在山东菏泽与濮县(今属河南省)交界处。因河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都平阳"之说,陵墓宜在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1.帝尧陵墓。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东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涝河北侧。陵前有祠,传为唐初所建。自元历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尧陵在山东菏泽与濮县(今属河南省)交界处。因河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都平阳"之说,陵墓宜在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庆都
[相关解释]
1.传说中人名。为帝尧之母。古成阳(河南省范县)尧陵南有庆都陵。见《宋书.符瑞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序》唐陆德明释文。
1.传说中人名。为帝尧之母。古成阳(河南省范县)尧陵南有庆都陵。见《宋书.符瑞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序》唐陆德明释文。
庐君
[相关解释]
1.相传古有名匡俗者结庐隐于庐山,屡逃征聘,时人敬事之,称为庐君。参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
1.相传古有名匡俗者结庐隐于庐山,屡逃征聘,时人敬事之,称为庐君。参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
戏亭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一名幽王城﹑幽王垒。相传周幽王宠褒姒,举烽火戏弄诸侯,后被犬戎击败,身死于此。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
1.古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一名幽王城﹑幽王垒。相传周幽王宠褒姒,举烽火戏弄诸侯,后被犬戎击败,身死于此。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
戏马台
[相关解释]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斩蛟
[相关解释]
1.斩杀蛟龙。多谓勇士为民除害。春秋楚次非斩绕船两蛟,见《吕氏春秋.知分》;鲁澹台子羽赍璧渡河斩蛟,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晋周处在长桥下斩蛟,见《晋书.周处传》;襄阳太守邓遐入沔水斩蛟,见《初学记》卷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此数事皆诗文中有名的典故。
1.斩杀蛟龙。多谓勇士为民除害。春秋楚次非斩绕船两蛟,见《吕氏春秋.知分》;鲁澹台子羽赍璧渡河斩蛟,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晋周处在长桥下斩蛟,见《晋书.周处传》;襄阳太守邓遐入沔水斩蛟,见《初学记》卷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此数事皆诗文中有名的典故。
昭余祁
[相关解释]
1.古泽薮名。在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县东北。是《周礼.夏官.职方氏》的并州薮,《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训》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水经注.汾水》称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只有邬城泊见于记载,并日渐涸塞。元初在祁县东南浚得细水溉田,称为昭馀池,此后时塞时溢。
1.古泽薮名。在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县东北。是《周礼.夏官.职方氏》的并州薮,《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训》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水经注.汾水》称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只有邬城泊见于记载,并日渐涸塞。元初在祁县东南浚得细水溉田,称为昭馀池,此后时塞时溢。
水注
[相关解释]
1.文具名。专供注水于砚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2.《水经注》的省称。
1.文具名。专供注水于砚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2.《水经注》的省称。
水经注
[相关解释]
北魏郦道元著。是一部记述河流水道的地理名著。全书以河川为纲,记述河流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内容涉及流域的地貌、植物、水文、水利、经济开发、城市、古迹、典故传说、风土人情、民族等。既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
北魏郦道元著。是一部记述河流水道的地理名著。全书以河川为纲,记述河流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内容涉及流域的地貌、植物、水文、水利、经济开发、城市、古迹、典故传说、风土人情、民族等。既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
沈犀
[相关解释]
1.指战国秦李冰造石犀五头,沉之于水以厌水怪的故事。李冰沉石犀的故址在今四川省犍为县西南五里。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1.指战国秦李冰造石犀五头,沉之于水以厌水怪的故事。李冰沉石犀的故址在今四川省犍为县西南五里。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玉水
[相关解释]
1.产玉的水。 2.水的美称。 3.水名。在山东历城南,源于泰山朗公谷,流经玉符山,名玉水。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 4.水名。在湖南湘阴北,源于玉笥山。参阅《嘉庆一统志.长沙府一》。 5.纸名。
1.产玉的水。 2.水的美称。 3.水名。在山东历城南,源于泰山朗公谷,流经玉符山,名玉水。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 4.水名。在湖南湘阴北,源于玉笥山。参阅《嘉庆一统志.长沙府一》。 5.纸名。
瑶姬
[相关解释]
1.女神名。相传为天帝的小女,即巫山神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郭景纯曰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一说即西王母之女云华夫人。 2.传说瑶姬"精魂为草,实为灵芝"◇因以"瑶姬"为花草之神。亦用指色白如玉的花。
1.女神名。相传为天帝的小女,即巫山神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郭景纯曰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一说即西王母之女云华夫人。 2.传说瑶姬"精魂为草,实为灵芝"◇因以"瑶姬"为花草之神。亦用指色白如玉的花。
璜渚
[相关解释]
1.即磻溪中的石渚。相传为周太公望未遇文王时的垂钓之处。溪中有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参阅《水经注·渭水一》◇泛指贤者仕前隐居之处。
1.即磻溪中的石渚。相传为周太公望未遇文王时的垂钓之处。溪中有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参阅《水经注·渭水一》◇泛指贤者仕前隐居之处。
第三声
[相关解释]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索郎
[相关解释]
1.酒名。桑落酒的别称。亦泛指酒。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东郡﹞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按,索郎切,桑;郎索切,落。宋王洋《以面换祖孝酒》诗"若论本是同根物,妤遗桄榔换索郎。"明屠隆《彩毫记.脱靴捧砚》"凭雕槛,倚绣床,舞花奴,醉索郎。"一说,试莺家多美酒,自己不善饮,时为宋迁索取,试莺恒曰"此岂为某设哉?祇当索与郎耳!"因名酒曰索郎。见宋无名氏《真率笔记》。
1.酒名。桑落酒的别称。亦泛指酒。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东郡﹞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按,索郎切,桑;郎索切,落。宋王洋《以面换祖孝酒》诗"若论本是同根物,妤遗桄榔换索郎。"明屠隆《彩毫记.脱靴捧砚》"凭雕槛,倚绣床,舞花奴,醉索郎。"一说,试莺家多美酒,自己不善饮,时为宋迁索取,试莺恒曰"此岂为某设哉?祇当索与郎耳!"因名酒曰索郎。见宋无名氏《真率笔记》。
苏耽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仙人。又称"苏仙公"。相传他升飞前留给母亲一个柜子,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后其母开柜视之,从中飞出两只白鹤,柜就不再灵验了。三百年后,有一只白鹤停在郡城东北楼上,它就是苏耽。事见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称他成仙前曾游栖在黄溪东山中,成仙后有人见他乘白马回到山中,因此为他立了祠,并把这座山改名为马岭山。
1.传说中的仙人。又称"苏仙公"。相传他升飞前留给母亲一个柜子,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后其母开柜视之,从中飞出两只白鹤,柜就不再灵验了。三百年后,有一只白鹤停在郡城东北楼上,它就是苏耽。事见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称他成仙前曾游栖在黄溪东山中,成仙后有人见他乘白马回到山中,因此为他立了祠,并把这座山改名为马岭山。
蟾蜍
[相关解释]
1.亦作"蟾衑"。亦作"蟾诸"。 2.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 3.《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衑。"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4.形似蟾蜍的器物。(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
1.亦作"蟾衑"。亦作"蟾诸"。 2.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 3.《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衑。"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4.形似蟾蜍的器物。(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
象耕鸟耘
[相关解释]
1.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文选.左思》"象耕鸟耘,此之自与。"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恒水又东径蓝莫塔,塔边有池……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宋无名氏《五色线.游仙记》"忽到一处,约在瓯阑之间,乃古莽然之墟,象耕鸟耘,人甚知礼,既还复往,沓不可寻。"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
1.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文选.左思》"象耕鸟耘,此之自与。"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恒水又东径蓝莫塔,塔边有池……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宋无名氏《五色线.游仙记》"忽到一处,约在瓯阑之间,乃古莽然之墟,象耕鸟耘,人甚知礼,既还复往,沓不可寻。"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
跳龙门
[相关解释]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故从唐起士子登第谓之"跳龙门"。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故从唐起士子登第谓之"跳龙门"。
邹枚
[相关解释]
1.汉邹阳﹑枚乘的并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两人皆以才辩著名当时◇因以"邹枚"借指富于才辩之士。
1.汉邹阳﹑枚乘的并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两人皆以才辩著名当时◇因以"邹枚"借指富于才辩之士。
郦元经
[相关解释]
1.指《水经注》一书。郦道元注释《水经》,注优于经,故称《水经注》为"郦元经"。
1.指《水经注》一书。郦道元注释《水经》,注优于经,故称《水经注》为"郦元经"。
郦注
[相关解释]
1.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汉桑钦撰。
1.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汉桑钦撰。
陪尾
[相关解释]
1.古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孔传﹕"四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洛经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史记.夏本纪》作负尾﹔《汉书.地理志上》作陪尾。所在之地有二说。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泗水东﹐泗水所出的陪尾山。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1.古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孔传﹕"四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洛经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史记.夏本纪》作负尾﹔《汉书.地理志上》作陪尾。所在之地有二说。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泗水东﹐泗水所出的陪尾山。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龙门点额
[相关解释]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故以"龙门点额"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故以"龙门点额"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