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6 查到相关武职的内容。
带有武职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中尉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赵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管京师治安『武帝时更名执金吾,汉诸王国皆置中尉。唐后期为宦官领禁兵的专职。 2.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尉﹑高于少尉的下级军官。
养廉银 [相关解释]
1.清制,官吏于常俸之外,规定按职务等级每年另给银钱,曰"养廉银"。文职始于雍正五年,武职始于乾隆四十年。
千总 [相关解释]
1.官名。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右职 [相关解释]
1.重要的职位。 2.指武职。
土司 [相关解释]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大珰 [相关解释]
1.指当权的宦官。珰﹐汉代宦官充武职者的冠饰﹐后即作为宦官的代称。
幢将 [相关解释]
1.六朝时武职名。禁卫军将领。
庭参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
总戎 [相关解释]
1.统管军事;统率军队。 2.统帅。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清时称总兵为总戎。
总爷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对总兵的尊称。 2.旧时对武职人员的尊称。
戎冠 [相关解释]
1.武职的官帽。
戎秩 [相关解释]
1.武职。
捷讥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狱官名。又称节级。亦泛指低级武职人员。 2.宋杂剧﹑金院本中的滑稽角色。
文职 [相关解释]
1.文官的职事。 2.指文官﹐对"武职"而言。
武职 [相关解释]
1.指武官。与"文职"对称。 2.军职。
武阶 [相关解释]
1.武职的官阶。
牙职 [相关解释]
1.牙前将校级武职。
节级 [相关解释]
1.次第。 2.唐宋时低级武职官员。 3.宋元地方狱吏。
虞候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路钤 [相关解释]
1.路一级武职官名。
郡兵 [相关解释]
1.地方武装力量『沿秦制置材官于郡国,郡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职甲卒。中央有南﹑北军『武帝时更置八校,隶属于北军。国家有事,则调发郡国之兵。唐代府兵,基本上沿袭秦汉郡兵旧制。参阅《文献通考.兵考》。
重文轻武 [相关解释]
1.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
金吾 [相关解释]
1.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僥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其名称﹑体制﹑权限历代多有不同『有执金吾﹐唐宋以后有金吾卫﹑金吾将军﹑金吾校尉等。
金戈 [相关解释]
1.戈的美称。 2.借指雄师劲旅﹐威武的军士。 3.借指武职。
铁甲金戈 [相关解释]
1.借指武职﹑军人。
铨部 [相关解释]
1.主管盐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