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6 查到相关武士的内容。
带有武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端 [相关解释]
1.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 2.犹三始。指正月初一。
介人 [相关解释]
1.善人。指有才德之士。 2.武士,甲士。
介士 [相关解释]
1.武士。 2.耿介正直的人。
介胄 [相关解释]
1.铠甲和头盔。 2.披甲戴盔。 3.甲胄之士。指武士。
伏甲 [相关解释]
1.谓埋伏武士或军队。
修定寺塔 [相关解释]
1.修定寺在安阳县城西北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创建于北魏,后屡有兴废,今仅存唐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砖镶嵌而成,上部为垂幛璎珞,其余部分为菱形方格,内有青龙﹑白虎﹑真人﹑武士﹑金刚﹑力士﹑宝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马﹑猛狮等各种图案。制作精细,玲珑剔透,形象生动逼真,是少见的艺术珍品。
倭寇 [相关解释]
14-16世纪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在日本国内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流为浪人,到海上走私、抢劫。16世纪中叶时最为猖獗,中国江、浙、闽受害最大。沿海人民奋起抗倭,明将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征战多年,至16世纪60年代中才平定倭患。
兹非 [相关解释]
1.亦作"兹飞"。 2.春秋楚国剑士◇世借指勇力武士。
勇武 [相关解释]
1.勇士,武士。 2.勇猛威武。
壮士 [相关解释]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2.体健力大者。 3.指武士装束的人。 4.太平天国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清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孤剑 [相关解释]
1.亦作"孤剑"。 2.一把剑。亦借指单独的武士。
射生手 [相关解释]
1.精于骑射的武士。 2.指善骑射的军队。
巾鞲 [相关解释]
1.亦作"巾鞴"。 2.头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
师子舞 [相关解释]
1.狮子舞『民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自汉代起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今一般由两人扮演大狮子,一人扮演小狮子,另一人扮演武士以彩球逗引。
幕府制度 [相关解释]
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形同虚设。因将军居处称为幕府”,所以称幕府制度”。从1192年开始,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前结束。
弓藏 [相关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尽艀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后因以"弓藏"指功成被弃。
文武士 [相关解释]
1.文武兼备之士。
明治维新 [相关解释]
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9世纪中期,由于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封建统治出现危机。西南各藩下级武士发动拥护天皇、驱逐洋人的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成为要求推翻江户幕府的倒幕”运动。1867年倒幕派以天皇名义迫使将军交权,建立新政府。1868年幕府制度被推翻后,天皇改年号为明治。此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废除封建制度,发展经济,建立新军,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使日本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松尾芭蕉(1644-1694) [相关解释]
日本江户时代诗人。少年时曾为武士家中侍从,并学习俳句。1680年为避江户俗气,隐居深川,研读汉诗,并将居所取名芭蕉庵。作品风格独特,后世称之为蕉风”。主要诗作收入《芭蕉七部集》。
武士 [相关解释]
1.有勇力的人。 2.指宫廷卫士。 3.即武卒。 4.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骑士。
武士道 [相关解释]
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内容有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镰仓时期,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江户时期,形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正式定名为武士道”。明治维新后,武士等级在法律上被废除,但武士道却因军国主义者广泛提倡而继续流行。在现代又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形成反动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
武夫 [相关解释]
①武士,勇武的人纠纠武夫。②军人一介武夫。
武巾 [相关解释]
1.武士头巾。
武帐 [相关解释]
1.置有兵器的帷帐。帝王或大臣所用。《汉书.汲黯传》"上尝坐武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今御武帐﹐置兵阑五兵于帐中也。"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帐置五兵﹐盖以兰锜围四垂﹐天子御殿之制如此。有灾变﹐避正殿寝兵﹐则不坐武帐也。"一说﹐织有武士像的帷帐。
武直 [相关解释]
1.禁卫宫殿的值班武士。
武貔 [相关解释]
1.即虎貔。泛指猛兽,借指武士。唐人避唐太祖李虎讳改。
浪人 [相关解释]
①到处流浪或行踪无定向的人于是仆本浪人,平生自沦|李赤,江湖间浪人也。②日本一种到处流浪的武士。他们因战乱而离开主君(大名),失去户籍,但仍保持武士传统。明治维新后,有些人为军部所用,充当侵略扩张的先锋。
浮世绘 [相关解释]
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民间绘画。浮世”是现世的意思,描绘题材大多是民间风俗、俳优、武士、游女、风景等,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初以墨色印刷,称墨折绘”;后发展为丹绘”、红折绘”、锦绘”等多色的表现样色。以色彩明艳、线条简练为特色。曾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发展,至18世纪末逐渐衰落。代表人物有铃木春信、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等。
漫胡缨 [相关解释]
1.即缦胡缨。武士缨带名。
狮子舞 [相关解释]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行地区很广。一般由两人合作舞大狮,一人舞小狮,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狮子翻滚、跳跃等,技巧性很强。历史悠久,汉代已流行。
百宝囊 [相关解释]
1.古代武士用以盛各种必需用具的口袋。
皇介 [相关解释]
1.皇家的武士。
短后衣 [相关解释]
1.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活动,多为武士之衣。语出《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郭象注"短后之衣,为便于事也。"
石将军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陵墓前的石雕武士。
石敢当 [相关解释]
1.旧时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或石雕武士像,上刻"石敢当"三字,民间以为可禁压不祥。 2.借指勇将。
秉锧 [相关解释]
1.执斧。借指武士。
种姓 [相关解释]
1.指宗族。 2.古印度一种世袭的社会等级。种姓分四等﹐即婆罗门(僧侣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和贵族)﹑吠舍(手工业者和商人)﹑和首陀罗(农民﹑仆役)。
秦俑 [相关解释]
1.秦始皇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陕西骊山脚下秦始皇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秦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酵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致﹐反
缇衣 [相关解释]
1.古代武士之服。 2.借指武士。
缦胡缨 [相关解释]
1.武士冠缨。亦指武服。
能士 [相关解释]
1.亦作"能仕"。有才能之士。 2.太平天国郡试武士子首二名称"能士"。
舞狮 [相关解释]
亦称狮舞”。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活动。由两人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有文狮与武狮之分。文狮有骚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是民间节日主要的体育娱乐活动。
衲衫 [相关解释]
1.宋代武士所穿的一种衫子。 2.僧衣。
袨服 [相关解释]
1.黑色礼服。指武士之服。 2.盛服;艳服。
裹见 [相关解释]
1.谓有罪之臣在武士簇拥下穿靴执笏朝见君主。
西乡隆盛(1828-1877) [相关解释]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下级武士出身。1866年参与建立倒幕联盟。1868年参与策划推翻幕府统治、建立维新政权的政变,并在鸟羽、伏见战役中率军打败幕府军。明治政府成立后,为政府主要成员。1877年领导反政府叛乱,兵败自杀。
赤帻 [相关解释]
1.赤色头巾。古代武士所服。 2.借指士卒。 3.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载,安阳城南亭西舍,有一老雄鸡,化而为人,冠赤帻◇因以借指雄鸡。
蹴鞠 [相关解释]
1.亦作"蹴毱"。亦作"蹴踘"。亦作"躠踘"。亦作"躠鞠"。亦作"躠■"。 2.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用以练武﹑娱乐﹑健身。传说始于黄帝,初以练武士。战国时已流行。 3.指近代的足球运动。
金练 [相关解释]
1.金甲组练。武士的甲衣。 2.金属练子。
镰仓幕府 [相关解释]
日本第一个封建军事政权。1192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后建立,为幕府制度之始。因将军驻地(幕府)设于镰仓(在今神奈川县),故名。初期势力强盛,操纵全国政治、司法、军事大权,建立起武士政权即封建军事贵族专政。1333年被推翻。
霍元甲(1857-1909) [相关解释]
武术家。字俊卿,天津静海人。奋发习武十余载,得家传绝技迷踪艺”,又旁参各派,得技击之精髓。1907年春,在上海先后击败侮辱华人的西洋大力士和日本武士。1909年创立上海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前身),任主任教师。
青靠 [相关解释]
1.黑色的紧身窄袖武士服。
髦头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大驾出宫时,武士披发前驱者。始置于秦,汉﹑魏﹑晋因之。 2.指帝王仪仗中前驱者之冠服。 3.引申为先驱者。 4.昴星的别名。
髦皇 [相关解释]
1.指英俊美盛的武士。
黑泽明(1910- ) [相关解释]
日本电影导演。1936年从影。1950年执导的《罗生门》,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为苏联执导的《德尔苏·乌扎拉》,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执导的《影子武士》,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鼠腰兜 [相关解释]
1.一种武士服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