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4 查到相关止息的内容。
带有止息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习定
[相关解释]
1.谓养静以止息妄念。
1.谓养静以止息妄念。
乡亭
[相关解释]
1.乡中公舍『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 2.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3.犹乡里,同乡的人。
1.乡中公舍『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 2.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3.犹乡里,同乡的人。
亏退
[相关解释]
1.衰退止息。
1.衰退止息。
休否
[相关解释]
1.谓止息否运。《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德明音义"休,息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李贤注"休否,谓休废而否塞。"一说谓恐惧否运的来到。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否》。 2.吉祥和凶险。
1.谓止息否运。《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德明音义"休,息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李贤注"休否,谓休废而否塞。"一说谓恐惧否运的来到。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否》。 2.吉祥和凶险。
休时
[相关解释]
1.止息的时候。
1.止息的时候。
传食
[相关解释]
1.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1.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偃息
[相关解释]
1.谓偃兵息民。 2.敛藏退息。 3.睡卧止息。 4.停止;使停止。 5.平静,安静。
1.谓偃兵息民。 2.敛藏退息。 3.睡卧止息。 4.停止;使停止。 5.平静,安静。
停息
[相关解释]
1.停止;止息。
1.停止;止息。
坐照
[相关解释]
1.犹寂照。谓通过禅定止息妄念,观照正理。
1.犹寂照。谓通过禅定止息妄念,观照正理。
垂翼
[相关解释]
1.《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王弼注"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谓鸟翅下垂不能高飞◇以"垂翼"比喻人受挫折,止息不前。
1.《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王弼注"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谓鸟翅下垂不能高飞◇以"垂翼"比喻人受挫折,止息不前。
夷届
[相关解释]
1.终止;止息。
1.终止;止息。
宁集
[相关解释]
1.谓安居。 2.犹停息,止息。
1.谓安居。 2.犹停息,止息。
定极
[相关解释]
1.安定的止息之处。 2.引申为止境。 3.固定不变的准则。
1.安定的止息之处。 2.引申为止境。 3.固定不变的准则。
定止
[相关解释]
1.固定的处所;止息之处。 2.停顿;止息。 3.犹定准。
1.固定的处所;止息之处。 2.停顿;止息。 3.犹定准。
寓息
[相关解释]
1.止息。
1.止息。
寖息
[相关解释]
1.逐渐繁殖。 2.止息;停止。
1.逐渐繁殖。 2.止息;停止。
届止
[相关解释]
1.停留,止息。
1.停留,止息。
干止
[相关解释]
1.犹作息。谓劳作和止息。
1.犹作息。谓劳作和止息。
弛力
[相关解释]
1.止息劳役。
1.止息劳役。
弥兵
[相关解释]
1.止息战事。弥,通"弭"。
1.止息战事。弥,通"弭"。
弭息
[相关解释]
1.平息,止息。
1.平息,止息。
弭戢
[相关解释]
1.止息,收敛。
1.止息,收敛。
戢息
[相关解释]
1.止息。
1.止息。
承宁
[相关解释]
1.止息,安定。
1.止息,安定。
承明庐
[相关解释]
1.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谒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1.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谒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挈辔
[相关解释]
1.悬辔。古代表示停马止息的标志。
1.悬辔。古代表示停马止息的标志。
损怨
[相关解释]
1.止息怨谤。
1.止息怨谤。
掩息
[相关解释]
1.受遮蔽而不彰明。 2.止息;休息。
1.受遮蔽而不彰明。 2.止息;休息。
掩谤
[相关解释]
1.止息诽谤。
1.止息诽谤。
放锡
[相关解释]
1.放下锡杖。谓僧人止息。
1.放下锡杖。谓僧人止息。
昼居
[相关解释]
1.白天止息;白昼闲居。
1.白天止息;白昼闲居。
机息
[相关解释]
1.机心止息。犹忘机。
1.机心止息。犹忘机。
栖宿
[相关解释]
1.亦作"栖宿"。 2.寄居;止息。
1.亦作"栖宿"。 2.寄居;止息。
栖息
[相关解释]
①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②指隐居栖息烟霞。
①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②指隐居栖息烟霞。
栖神
[相关解释]
1.亦作"栖神"。 2.凝神专一。为道家保其根本,养其元神之术。 3.谓死后安息。 4.指止息,安居。 5.犹入定。
1.亦作"栖神"。 2.凝神专一。为道家保其根本,养其元神之术。 3.谓死后安息。 4.指止息,安居。 5.犹入定。
栖翔
[相关解释]
1.亦作"栖翔"。 2.止息与飞翔。
1.亦作"栖翔"。 2.止息与飞翔。
栖薄
[相关解释]
1.亦作"栖薄"。 2.留居,止息。
1.亦作"栖薄"。 2.留居,止息。
栖集
[相关解释]
1.歇息,止息。
1.歇息,止息。
栖风宿雨
[相关解释]
1.亦作"栖风宿雨"。 2.在风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劳。
1.亦作"栖风宿雨"。 2.在风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劳。
栖鹤
[相关解释]
1.栖息的鹤。 2.舒州潜山景色奇绝,南朝梁宝志禅师与白鹤道人争欲居住,梁武帝命两人比法,以物志地,先得者居住。道人以鹤为记,宝志以锡杖为记。结果锡杖先着山麓,于是鹤飞它处。因以"栖鹤"指道人的止息。
1.栖息的鹤。 2.舒州潜山景色奇绝,南朝梁宝志禅师与白鹤道人争欲居住,梁武帝命两人比法,以物志地,先得者居住。道人以鹤为记,宝志以锡杖为记。结果锡杖先着山麓,于是鹤飞它处。因以"栖鹤"指道人的止息。
次舍
[相关解释]
1.止息之所。 2.息宿;止息。
1.止息之所。 2.息宿;止息。
歇絶
[相关解释]
1.消失;衰谢。 2.止息;断绝。
1.消失;衰谢。 2.止息;断绝。
止息
[相关解释]
1.休息;住宿。 2.停止;停息。 3.古琴曲名。
1.休息;住宿。 2.停止;停息。 3.古琴曲名。
止舍
[相关解释]
1.驻扎宿营;安顿休息。 2.止息的屋舍。
1.驻扎宿营;安顿休息。 2.止息的屋舍。
潜息
[相关解释]
1.谓无形中止息。
1.谓无形中止息。
灭息
[相关解释]
1.亦作"灭熄"。 2.消亡;止息。 3.指除灭。 4.熄灭。
1.亦作"灭熄"。 2.消亡;止息。 3.指除灭。 4.熄灭。
禁攻寝兵
[相关解释]
1.谓止息战事。
1.谓止息战事。
税介
[相关解释]
1.解甲。谓战事止息。税﹐通"捝"﹑"脱"。
1.解甲。谓战事止息。税﹐通"捝"﹑"脱"。
行止
[相关解释]
1.行步止息,犹言动和定。 2.偏指行动;活动。 3.犹言一举一动。 4.行踪。
1.行步止息,犹言动和定。 2.偏指行动;活动。 3.犹言一举一动。 4.行踪。
衰息
[相关解释]
1.衰而止息。
1.衰而止息。
衰歇
[相关解释]
1.犹衰落;止息。
1.犹衰落;止息。
衰止
[相关解释]
1.衰减而止息。
1.衰减而止息。
解卸
[相关解释]
1.止息,休息。
1.止息,休息。
讫息
[相关解释]
1.止息。
1.止息。
谧息
[相关解释]
1.止息﹔平息。
1.止息﹔平息。
释驾
[相关解释]
1.解下拉车的牲口。 2.指牲口不驾车。 3.谓止息;归宿。
1.解下拉车的牲口。 2.指牲口不驾车。 3.谓止息;归宿。
销停
[相关解释]
1.消除止息。
1.消除止息。
镇息
[相关解释]
1.犹止息。
1.犹止息。
陈俎
[相关解释]
1.陈设俎豆。意谓会盟﹐止息干戈。
1.陈设俎豆。意谓会盟﹐止息干戈。
降龙钵
[相关解释]
1.降伏毒龙的佛钵。《佛本行集经.迦叶三兄弟品》﹕"如来化迦叶三兄弟﹐至优娄频螺村﹐求一止息处﹐彼有一草堂﹐迦叶一弟子病下痢﹐秽草堂﹐故以恨摈出之﹐死为毒龙﹐在此草堂害人畜﹐迦叶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来住堂内﹐寂然入禅室。尔时﹐毒龙吐火焰逼如来﹐如来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炽燃﹐如大火聚。时毒龙见如来所坐处独寂然无火﹐自至佛所﹐踊身入佛钵中。"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涉公者﹐西域人也……以符坚建元十二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
1.降伏毒龙的佛钵。《佛本行集经.迦叶三兄弟品》﹕"如来化迦叶三兄弟﹐至优娄频螺村﹐求一止息处﹐彼有一草堂﹐迦叶一弟子病下痢﹐秽草堂﹐故以恨摈出之﹐死为毒龙﹐在此草堂害人畜﹐迦叶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来住堂内﹐寂然入禅室。尔时﹐毒龙吐火焰逼如来﹐如来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炽燃﹐如大火聚。时毒龙见如来所坐处独寂然无火﹐自至佛所﹐踊身入佛钵中。"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涉公者﹐西域人也……以符坚建元十二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
随遇而安
[相关解释]
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环境目送夕阳落下,我随船止息,随遇而安。
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环境目送夕阳落下,我随船止息,随遇而安。
靡眞
[相关解释]
1.谓无止息。指辛勤于王事。 2.借指王事﹐公事。
1.谓无止息。指辛勤于王事。 2.借指王事﹐公事。
风息
[相关解释]
1.风止息。 2.消息;情况。 3.风的声息。
1.风止息。 2.消息;情况。 3.风的声息。
鹿鸣
[相关解释]
1.鹿鸣叫。 2.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仪礼.大射》﹕"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三国魏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后科举时代﹐以举人中式为赋鹿鸣。 3.指鹿鸣宴。 4.借指科举考试。
1.鹿鸣叫。 2.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仪礼.大射》﹕"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三国魏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后科举时代﹐以举人中式为赋鹿鸣。 3.指鹿鸣宴。 4.借指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