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3 查到相关杂剧的内容。
带有杂剧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开 [相关解释]
1.元代杂剧,脚色登场,开始表演,略称"上开"。
下浄 [相关解释]
1.指宋杂剧﹑金院本中的副浄。此角色主要以滑稽的语言或动作引起观众笑乐。
东窗事发 [相关解释]
传说宋朝秦桧在他家东窗下定计杀害了岳飞,地藏王(神名)化为一个行者到人间作证说东窗事犯了,秦桧不久就死了(见于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杂剧》)。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里说,秦桧死后他老婆请方士做法事,方士看见秦桧在阴间身带铁枷受苦,秦桧对他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来用‘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也说东窗事犯。
中山狼 [相关解释]
1.明马中锡着寓言《中山狼传》(一说宋谢良着),记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狼中箭逃命,东郭先生救之。既而狼反欲食东郭先生。明康海有《中山狼》杂剧演其事◇以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临潼斗宝 [相关解释]
1.古代故事。其事不见史载﹐元杂剧中所及﹐以《临潼斗宝》较为完整。内容为春秋时秦穆公设谋邀请十七国诸侯至临潼赴会﹐各出传国之宝比斗﹐楚伍子胥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秦穆公◇因用以借指夸富斗奢﹑争强赌胜的行为。
传奇 [相关解释]
①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如《柳毅传》。②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今知明清两代传奇作者有七百余人,作品约二千六百种,现存《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六百余种。③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式。
伴哥 [相关解释]
1.乡村中少年的泛称。多见于元杂剧。
倈人 [相关解释]
1.元杂剧中指扮演小厮的角色。
倈儿 [相关解释]
1.元杂剧中指扮演儿童的角色。 2.年轻男子。
借宫 [相关解释]
1.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称为借宫。散曲的套数不借宫。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套数的曲调是正宫,但其所用曲子中属于正宫的只是前面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几支;后面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等属于中吕宫,《刷儿》《煞》(包括《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等属于般涉调。这种现象,即称借宫。参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三章第三节。
元曲 [相关解释]
1.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亦专指元杂剧。
元杂剧 [相关解释]
1.又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亦有另加"楔子"者。
全宾 [相关解释]
1.明代刊行杂剧时,每多删节宾白,若不加删节,则特别标明为"全宾"。
六儿 [相关解释]
1.杂剧中家僮的通称﹐犹婢女之称"梅香"。
六月雪 [相关解释]
1.茜草科植物名。又称"白马骨"。常绿小灌木﹐夏秋间开白色漏斗形花。可供观赏﹐茎﹑叶可入药﹐治肝炎及风湿痛等。另种"六月雪"﹐也叫"满天星"﹐与白马骨相似﹐花冠较长﹐可供观赏。 2.京剧剧目名。由元关汉卿《窦娥冤》杂剧演变而成。又名《斩窦娥》﹑《金锁记》﹑《羊肚汤》。
冲末 [相关解释]
1.亦作"冲末"。 2.元杂剧角色名。又称二末。末,剧中男角,犹京剧中的"生"。
刘阮 [相关解释]
1.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相传永平年间,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复入天台山寻访,旧踪渺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元杂剧中有王子一撰《误入桃源》,即用其事◇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2.刘伶﹑阮籍的并称。刘阮,魏晋时人,以纵酒放达着称。
前声 [相关解释]
1.古典戏曲用语。元明杂剧的每支曲子须标明其所属的宫或调﹐同一折中宫调相同的各曲﹐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调名﹐其后各曲﹐则标"前声"或"前调"。
北西厢 [相关解释]
1.指元王实甫所写的杂剧《西厢记》。为与明李景云﹑李日华等所写的南曲传奇《西厢记》相区别,故有南西厢﹑北西厢之名◇者称为"南西厢"。
南戏 [相关解释]
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南杂剧 [相关解释]
1.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在一个剧本内兼用南北曲或专用南曲。类似短的传奇,但仍称为杂剧。戏曲史上称之为南杂剧,以别于元杂剧。
博望烧屯 [相关解释]
1.三国时,刘备依于刘表,在博望坡与夏侯惇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夏侯惇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演为诸葛亮火攻夏侯惇,如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卢至 [相关解释]
1.[梵rucika]佛名。即楼至佛,意为爱乐。佛教谓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 2.佛经中的人名。相传有卢至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见《卢至长者因缘经》。明徐复祚撰《一文钱》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
卧翻 [相关解释]
1.亦作"卧番"。 2.谓将牲畜翻倒(以便屠宰)。多见于元人杂剧。
哑杂剧 [相关解释]
1.宋杂戏名。
唐僧取经 [相关解释]
1.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宋元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为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
墙头马上 [相关解释]
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剧本。元代白朴作。取材于唐代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私奔裴家,在后花园匿居七年,被裴父发现逐出◇少俊中状元来认亲,李不肯相认,裴父前来赔礼,始和好团圆。
宋杂剧 [相关解释]
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小末 [相关解释]
1.使非根本部分处于不重要地位。 2.寻常;细微。 3.杂剧中扮男青少年的角色。
崔莺莺 [相关解释]
1.唐传奇小说人物。唐元稹有《莺莺传》,记述莺莺与张生相恋,后为张所弃而他嫁的故事。自唐以来,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赵令畤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杂剧《西厢记》,皆述其事。王作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使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的束缚,与张生结合,从而塑造了一个美貌多情的少女的典型形象。亦省称"崔莺"。
引戏 [相关解释]
1.戏曲名词。宋杂剧﹑金院本演出人员之一。
引马 [相关解释]
1.古代高官大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 2.宋代杂剧动作名。
张生煮海 [相关解释]
全名《沙门岛张生煮海》。杂剧剧本。元代李好古作。张羽与龙女琼莲相爱,龙王阻拦,张羽得仙姑所赠银锅等宝物,煮沸大海,龙王无奈,遂使张与龙女成婚。
戏曲 [相关解释]
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的综合艺术。以唱做念打为表现手段。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体,或兼用两者。渊源于秦汉的百戏。宋元南戏和元杂剧是最早的成熟的戏曲形式。明代有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大声腔,清代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产生。据1985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三百三十五种。
戾家把戏 [相关解释]
1.指伎人出身者所扮演的杂剧。
捷讥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狱官名。又称节级。亦泛指低级武职人员。 2.宋杂剧﹑金院本中的滑稽角色。
搽旦 [相关解释]
1.元杂剧脚色之一。犹今之彩旦。
擎天架海 [相关解释]
1.比喻大材干﹐大本领。元杂剧常喻将帅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故云。
救风尘 [相关解释]
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剧本。元代关汉卿作。妓女赵盼儿设计救出被恶棍周舍骗娶的结义姐妹宋引章,并促成宋与书生安秀实的婚事。剧本具有喜剧风格。
散段 [相关解释]
1.宋代指正杂剧演出之后的零星节目。
木兰 [相关解释]
文学故事人物。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戎马生涯十余年,身经百战,胜利而归,始终未被识破是个女性。是刚毅勇敢的古代妇女形象。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明代徐渭杂剧《雌木兰》即演其事。
杀狗记 [相关解释]
又名《杀狗劝夫》。元代人作,姓名不详。有元末明初徐fd638谋啾尽P鹚锘受无赖柳、胡二人挑唆,将胞弟孙和赶出家门。其妻杨氏杀狗放置门外,孙华夜归,误为人尸,请柳、胡相助遭拒,而孙和为他埋葬尸体”,兄弟乃和好。元萧德祥有同名杂剧。
杂剧 [相关解释]
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其后历代均见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多指元杂剧。
杂扮 [相关解释]
1.宋代流行的一种小戏。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着称。一般为杂剧之散段。
杂砌 [相关解释]
1.宋元时杂剧中的一种。类似今天的喜剧和闹剧。
构栏 [相关解释]
1.亦作"构阑"。 2.栏干。 3.宋元时曲艺﹑杂剧﹑杂技等的演出场所。
柳毅传书 [相关解释]
全名《洞庭湖柳毅传书》。杂剧剧本。元代尚仲贤作。取材于唐人传奇《柳毅传》。
柳翠 [相关解释]
1.南宋妓女。有色艺,好佛法,喜施与。曾于杭州万松岭下造桥,抱剑营凿井。传说乃僧玉通转世◇被僧清了度化。事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南山分脉城内胜迹》◇人就其事迹演为文学作品,如元无名氏《度柳翠》杂剧。《古今小说》中亦有《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隆卿 [相关解释]
1.古代杂剧中坏人的通用名。
梧桐雨 [相关解释]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剧本。元代白朴作。叙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始自长生殿庆七夕,终于明皇秋夜哭祭杨妃。剧本对后世写李、杨爱情题材的创作颇有影响。
楔子 [相关解释]
①一头粗厚一头薄削的木片,插入缝隙中使物固定这儿还有点松动,楔个楔子进去。②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断,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指长篇小说之前的引子,以引出正文。
正旦 [相关解释]
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在元杂剧中,指旦中的正角,即剧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近代戏曲中,主要扮演举止端庄的中青年女子,表演上重唱功。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武家坡》中的王宝钏等。因常穿青素(黑色)褶子,故又称青衣”。
正末 [相关解释]
1.元杂剧里扮演男主角的脚色行当,相当明以后戏剧里的"生"。
沈香 [相关解释]
1.亦作"沉香"。 2.香木名。产于亚热带,木质坚硬而重,黄色,有香味。心材为著名熏香料。中医以含有黑色树脂的树根或树干加工后入药,有镇痛﹑健胃等作用。亦指这种植物的木材。又名"伽南香"或"奇南香"。 3.指用沉香制作的香。 4.文学故事人物名。华山三圣母的儿子,由父亲带在人间抚养。曾因抱不平打死权相之子◇来知道母亲被舅父二郎神压在华山下,就力战二郎神,斧劈华山,救出母亲。元张时起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曾铺叙其事,惟今已不传◇流行于说唱文学中,并改编为各种戏曲剧目,如京剧《宝莲灯》即演其事。
温州杂剧 [相关解释]
1.即南戏。也叫"永嘉杂剧"。
烟花粉黛 [相关解释]
1.亦作"烟花粉黛"。省作"烟粉"。 2.指女子。多指娼女。 3.指男女情爱之事。 4.宋话本故事分类之一。 5.元代杂剧十二科之一。
焰段 [相关解释]
1.亦作"焰段"。 2.金元院本﹑杂剧正剧前附加的一段小故事。
爨本 [相关解释]
1.杂剧剧本。
王实甫 [相关解释]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创作活动年代大致在元贞、大德年间。剧作今知有十三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贩茶船》、《芙蓉亭》各存曲文。另存散曲数首。作品表现青年女性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曲词清丽优美。
王留 [相关解释]
1.元明杂剧中泛用的人物名称,犹"张三"﹑"李四",一般属于插科打诨角色。
现代戏 [相关解释]
戏曲名词。指以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剧目。中国古代戏曲已有反映其当代生活的剧目,如元代的杂剧《窦娥冤》,明代的传奇《清忠谱》,辛亥革命前后的京剧《潘烈士投海》等。今之现代戏,指反映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和生活故事的戏曲剧目。
石君宝 [相关解释]
元代杂剧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平事迹不详。剧作今知有十种。现存《秋胡戏妻》、《曲江池》、《紫云庭》三种。擅长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精神。
神头鬼面 [相关解释]
1.比喻竞奇立异,故弄玄虚。 2.见"神头鬼脸"。 3.古代杂剧十二科目之一。参阅《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
离魂倩女 [相关解释]
1.据《太平广记》卷三五八引唐陈玄佑《离魂记》载﹕唐张镒居衡州﹐其幼女名倩娘﹐"端妍絶伦"。其甥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甚器重﹐常说﹕"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镒忽以女别字﹐"女闻而郁抑。"宙亦磙﹐托言赴京﹐买舟遽行。至山郭数里﹐夜半倩娘忽至﹐遂絜与俱遁。五年后﹐宙携妻﹑子归衡州。宙诣镒谢罪。镒大惊﹐以其女倩娘卧病在床﹐数年未离闺阁。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舟中。"颜色怡畅。"迎女归﹐与卧床之倩娘"翕然相合为一体"。元郑光祖有《倩女离魂》杂剧演此事◇以"离魂倩女"喻指痴情美女。
窠子 [相关解释]
1.私娼的俗称。元杂剧中多作"科子"。
纽元子 [相关解释]
1.宋杂剧的散段。由杂扮艺人扮演,内容多为未进过城﹑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闹的笑话。
老业人 [相关解释]
1.老年人自称。意谓遭孽受罪之人。多见于元代杂剧。
背云 [相关解释]
1.戏曲中的旁白。犹背躬。多见于元杂剧。
脚色(jué-) [相关解释]
①戏曲的艺术化、规范化的人物类型。也是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通常与行当通用,或合称脚色行当”。宋元时的戏曲已建成行当体制,如南戏有生、外、旦、贴、净、丑、末七色,元杂剧有末、旦、净三类。近代戏曲大多以生、旦、净、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分支,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正旦、花旦、武旦、老旦等。②泛指演员他是剧中的重要脚色。又泛指精明能干的人别看他不声不响,在车间里可算得上是个好脚色。
脱剥杂剧 [相关解释]
1.指元曲中的武戏。
臧懋循(1550-1620) [相关解释]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编有《元曲选》,对元杂剧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另编有《古诗所》、《唐诗所》,删订汤显祖《玉茗堂传奇》。有诗文集《负苞堂稿》。
行家生活 [相关解释]
1.指非伎人出身者所扮演的杂剧。
行院(háng-) [相关解释]
①犹同行业,行帮护引行院,无一毫忌心。(护引帮助指引的意思。)②古时称妓院、妓女不曾见行院|嫂嫂你是良人宅眷,不是小末行院。金、元时也称指杂剧艺人或其居处你与我去叫大行院来,做些院本解闷。
衬字 [相关解释]
1.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
装孤 [相关解释]
1.宋杂剧﹑金院本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西厢记 [相关解释]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剧本。元代王实甫作。故事出于唐代元稹《莺莺传》传奇,宋代赵令淳菀员辔《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在诸宫调基础上改创为杂剧。叙唐代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与崔相国之女莺莺相遇,产生爱情,经侍女红娘从中帮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结合。剧本以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见长。明清以来,戏曲、曲艺多有改编,以传奇《南西厢记》较著名。
诨裹 [相关解释]
1.头巾一类的东西。大多为教坊﹑诸杂剧人所戴用。
赵氏孤儿 [相关解释]
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杂剧剧本。元代纪君祥作。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权臣屠岸贾诬陷,全家被杀。赵氏门客程婴用己子替换赵氏遗腹子赵武,抚养成人,报了冤仇。除元杂剧外,同一题材作品有宋元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传奇《八义记》,以及近代京剧《搜孤救孤》等。
赵礼让肥 [相关解释]
1.王莽时,天下大乱,人相食。赵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释之。乡党服其义。见《后汉书.赵孝传》◇遂以"赵礼让肥"为兄弟友爱之典。元人秦简夫据此撰有杂剧《赵礼让肥》。
迓鼓 [相关解释]
1.宋元时民间乐曲名。官府有衙鼓,民间效其节奏,讹作迓鼓。宋周密《武林旧事.宫本杂剧段数》有《迓鼓儿熙州》。 2.指俚俗的曲调。
还带 [相关解释]
1.唐裴度一日游香山寺。有一妇人借得三条玉带﹑一条犀带,准备贿赂权贵,营救获罪的父亲,结果遗失寺中。裴度得而还之。事见唐丁用晦《芝田录》。元关汉卿据此撰有《裴度还带》杂剧◇以"还带"表示归还珍贵的失物。
邦老 [相关解释]
1.宋元戏曲里扮演盗匪﹑凶徒等角色的俗称。元杂剧里一般由净扮演。
郁轮袍 [相关解释]
1.古曲名。相传为唐王维所作。维未冠而有文名,又精音律,妙能琵琶,为岐王所重。维方将应举,求王庇借。王遂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维奏新曲号《郁轮袍》,为公主所激赏,乃为之说项,维遂得高中。事见唐薛用弱《集异记》。 2.杂剧名。明王衡作。敷衍王维的故事。 3.琵琶套曲《霸王卸甲》的别名。
郑光祖 [相关解释]
元代杂剧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曾任杭州路吏,卒于杭州。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剧作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倩女离魂》、《b026C废恪贰ⅰ锻豸拥锹ァ返劝酥帧A泶嫔⑶若干。
郑廷玉 [相关解释]
元代杂剧作家。彰德(今河南安阳)人。生平事迹不详。剧作今知有二十三种。现存《楚昭王》、《看钱奴》、《后庭花》等六种。剧作对元代社会的黑暗腐败现象有所批判,但也流露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酷寒亭 [相关解释]
1.本杂剧名,元杨显之撰。演郑嵩杀萧娥,发配沙门岛事。因儿女曾于风雪交加﹑寒冷无比时送饭于亭,故取为剧名。亦借指饥寒落魄者的住处。
醉娘子 [相关解释]
1.曲牌名。属双调。见明陶宗仪《辍耕录.杂剧曲名》。
闪下 [相关解释]
1.元杂剧术语。谓从前台上急下。 2.撇下,丢下。
陈州粜米 [相关解释]
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剧本。元人作,姓名不详。宋代陈州干旱,刘衙内的儿子、女婿趁开仓赈灾之机,大肆搜括,并打死灾民张fe699拧U抛有—fe699湃タ封府告状,包拯私访得实,严惩贪官。
题目正名 [相关解释]
1.戏曲用语。元明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概括全剧主要关目,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如马致远《汉宫秋》﹐其结尾对句是"沉黑江明妃青谵﹐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又如王子一《误入桃源》其结尾对句是"太白金星降临凡世﹐紫霄玉女夙有尘缘﹐青衣童子报知仙境﹐刘晨阮肇误入桃源"﹐这两处对句的末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刘晨阮肇误入桃源"便是这两个杂剧各自的全称。而《汉宫秋》﹑《误入桃源》便是其简称。在刊刻剧本时或把它放在剧前﹐或放在剧后。或称"题目正名"﹐或省
驾头 [相关解释]
1.宋代帝王出行时仪仗之一。 2.见"驾头杂剧"。
驾头杂剧 [相关解释]
1.指表演帝王﹑宫廷故事的杂剧。
黑旋风 [相关解释]
1.《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李逵的绰号。元高文秀撰有《黑旋风》杂剧﹐演李逵降暴降恶之事。 2.形容行动迅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