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0 查到相关朱笔的内容。
带有朱笔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丹毫
[相关解释]
1.朱笔。 2.泛指笔。
1.朱笔。 2.泛指笔。
丹铅
[相关解释]
旧时点校书籍用的丹砂和铅粉(朱笔书写,铅粉涂抹)丹铅点勘。
旧时点校书籍用的丹砂和铅粉(朱笔书写,铅粉涂抹)丹铅点勘。
书丹
[相关解释]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予勾
[相关解释]
1.亦作"予句"。 2.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
1.亦作"予句"。 2.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
传红
[相关解释]
1.旧时谓订婚时男女两家互送约书和信物。 2.指明司礼监承皇帝意旨,以朱笔批复内阁送呈文书。
1.旧时谓订婚时男女两家互送约书和信物。 2.指明司礼监承皇帝意旨,以朱笔批复内阁送呈文书。
八十孩儿
[相关解释]
1.宋时风俗﹐于小儿额上以朱笔书写"八十"二字﹐祝福长命百岁。诗家多以入诗。
1.宋时风俗﹐于小儿额上以朱笔书写"八十"二字﹐祝福长命百岁。诗家多以入诗。
句决
[相关解释]
1.汉代乌桓妇女的首饰。 2.旧时执行死刑的司法程序之一。清制,各地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申报刑部转奏皇帝决定,凡经皇帝朱笔画钩者,即照原拟罪名处决,谓之句决。
1.汉代乌桓妇女的首饰。 2.旧时执行死刑的司法程序之一。清制,各地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申报刑部转奏皇帝决定,凡经皇帝朱笔画钩者,即照原拟罪名处决,谓之句决。
墨卷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批红
[相关解释]
1.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1.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朱卷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乡﹑会试卷考生用墨笔书写叫墨卷;然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辨认笔迹,叫做朱卷。发榜后朱卷发还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 2.特指中式朱卷文章。
1.明清科举制度,乡﹑会试卷考生用墨笔书写叫墨卷;然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辨认笔迹,叫做朱卷。发榜后朱卷发还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 2.特指中式朱卷文章。
朱墨
[相关解释]
1.朱笔和墨笔。用于书籍的批点或编撰,以便省览。 2.古代官府文书用朱﹑墨两色,因用作公文的代称。 3.用朱砂制成的墨。
1.朱笔和墨笔。用于书籍的批点或编撰,以便省览。 2.古代官府文书用朱﹑墨两色,因用作公文的代称。 3.用朱砂制成的墨。
朱墨本
[相关解释]
1.朱笔和墨笔兼用的稿本。 2.红黑两色套印的书本。已发现的最早套印本是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红色印经文和圈,用黑色印注。沿至明末,吴兴闵齐伋﹑凌蒙初两家所刊诸书,盛用两色套印,墨印正文,朱印评点。
1.朱笔和墨笔兼用的稿本。 2.红黑两色套印的书本。已发现的最早套印本是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红色印经文和圈,用黑色印注。沿至明末,吴兴闵齐伋﹑凌蒙初两家所刊诸书,盛用两色套印,墨印正文,朱印评点。
朱墨笔
[相关解释]
1.指处理文案用的朱笔与墨笔。
1.指处理文案用的朱笔与墨笔。
朱字诏
[相关解释]
1.皇帝用朱笔写的诏书。
1.皇帝用朱笔写的诏书。
朱封
[相关解释]
1.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
1.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
朱批
[相关解释]
1.用朱笔写的批语。清代,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所作的批示。 2.用朱笔写的批语。评校书籍时用朱笔写在书页上的批语。
1.用朱笔写的批语。清代,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所作的批示。 2.用朱笔写的批语。评校书籍时用朱笔写在书页上的批语。
朱批谕旨
[相关解释]
1.清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朱批"﹑"朱谕"。
1.清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朱批"﹑"朱谕"。
朱押
[相关解释]
1.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1.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朱点
[相关解释]
1.校读书籍等时用朱笔圈点,故称"朱点"。
1.校读书籍等时用朱笔圈点,故称"朱点"。
朱目
[相关解释]
1.朱笔写的题目。
1.朱笔写的题目。
朱票
[相关解释]
1.见"朱笔官票"。
1.见"朱笔官票"。
朱竹
[相关解释]
1.朱笔画的竹,亦指红色的竹。朱笔画竹,始于宋苏轼,苏轼在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画竹,别有风韵,后代仿效者颇多。 2.铁树的别称。详"朱蕉"。
1.朱笔画的竹,亦指红色的竹。朱笔画竹,始于宋苏轼,苏轼在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画竹,别有风韵,后代仿效者颇多。 2.铁树的别称。详"朱蕉"。
朱笔
[相关解释]
1.蘸红色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
1.蘸红色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
朱笔官票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府用朱笔写的传票。
1.旧时官府用朱笔写的传票。
朱笔帖
[相关解释]
1.犹朱笔官票。
1.犹朱笔官票。
朱笔条子
[相关解释]
1.皇帝用朱笔写的批条。
1.皇帝用朱笔写的批条。
朱笔票
[相关解释]
1.见"朱笔官票"。
1.见"朱笔官票"。
朱评
[相关解释]
1.朱笔写的评语﹑批注。
1.朱笔写的评语﹑批注。
朱销
[相关解释]
1.勾销。因勾销多用朱笔,故称。
1.勾销。因勾销多用朱笔,故称。
朱销文簿
[相关解释]
1.元代文簿名称。登记应行大小公事,便于按期举办,举办一事,即用朱笔勾去一事,故称。
1.元代文簿名称。登记应行大小公事,便于按期举办,举办一事,即用朱笔勾去一事,故称。
正点背画
[相关解释]
1.在供状上画押。书状立后,主管者用朱笔在书首作点,书尾作钩,表示没有增减伪造,然后折叠,令供状人在书背画押,故称。
1.在供状上画押。书状立后,主管者用朱笔在书首作点,书尾作钩,表示没有增减伪造,然后折叠,令供状人在书背画押,故称。
票红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内阁学士草拟票旨进呈皇帝裁定,由皇帝亲自(或由司礼监宦官代)以朱笔批出,称为"票红"。
1.明清时,内阁学士草拟票旨进呈皇帝裁定,由皇帝亲自(或由司礼监宦官代)以朱笔批出,称为"票红"。
红勒
[相关解释]
1.谓以朱笔勾涂文字。
1.谓以朱笔勾涂文字。
红勒帛
[相关解释]
1.用红帛制的腰带。 2.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1.用红帛制的腰带。 2.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红本
[相关解释]
1.明代宦官刘瑾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刘瑾,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 2.清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
1.明代宦官刘瑾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刘瑾,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 2.清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
行朱
[相关解释]
1.用朱笔在公文上圈押。
1.用朱笔在公文上圈押。
誊録所
[相关解释]
1.誊录院下属的具体办事机构。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试卷﹐以誊本送交考官评阅。
1.誊录院下属的具体办事机构。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试卷﹐以誊本送交考官评阅。
赤篆
[相关解释]
1.指旧时道士的符箓。因用朱笔书写,笔画屈曲如篆,故称。
1.指旧时道士的符箓。因用朱笔书写,笔画屈曲如篆,故称。
送票
[相关解释]
1.明制,内阁接到外臣奏章后,先草拟批示于票签上,然后连同奏章一并呈送皇帝朱笔批答,此谓"送票"。
1.明制,内阁接到外臣奏章后,先草拟批示于票签上,然后连同奏章一并呈送皇帝朱笔批答,此谓"送票"。
青词
[相关解释]
1.亦作"青辞"。 2.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称。又称绿素。 3.为一种文体。
1.亦作"青辞"。 2.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称。又称绿素。 3.为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