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2 查到相关月相的内容。
带有月相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弦 [相关解释]
发生于新月以后的月相。月球在太阳之东90°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西边的一半(右半圆)。发生在夏历每月初七或初八。
下弦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联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元钥 [相关解释]
1.即律管。明张居正《贺冬至表》之一"淑气渐滋于元钥﹐元声默应于黄钟。"古人以十二律管定十二律﹐又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应﹐谓之"律应"。相传十二律管中均置葭灰﹐月份至﹐则相应律管中之葭灰即飞动﹐故云"淑气渐滋于元钥"。
叶律 [相关解释]
1.合乎节令。古人以十二律管与十二月相配,故称。
夏历 [相关解释]
俗称农历”。阴阳历的一种。以朔望月为基础,以置闰来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接近。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称为初一。月的天数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国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仍沿用这一传统历法。
太蔟 [相关解释]
1.亦作"太簇"。 2.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3.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
寅月 [相关解释]
1.即农历正月。古人把十二支和十二个月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简称寅月。
平朔 [相关解释]
1.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应钟 [相关解释]
1.亦作"应钟"。 2.古乐律名。十二律之一。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应钟与十月相应。
新月 [相关解释]
①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一弯新月天如水。②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同时的月相。新月时,月球的正面刚好全部背着太阳,黑暗半球对着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月球。发生在夏历每月初一。
旁死魄 [相关解释]
1.亦作"旁死霸"。 2.农历每月初二的月相。亦借指农历每月初二。
旁生魄 [相关解释]
1.亦作"旁生霸"。 2.旧历每月十六日的月相。亦借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日往月来 [相关解释]
1.形容岁月不断流逝。语本《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月相 [相关解释]
1.旧时迷信以为肩胛上有红痣为极贵之相,称"日月相"。
暮律 [相关解释]
1.古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应,暮律谓一年之末,多指冬季。
月堀 [相关解释]
1.传说冲阳子炼丹处。以月相变化为炼丹抽添进退之候﹐故名。
月相 [相关解释]
月球盈亏圆缺变化呈现出的各种形态。月球本身不发光,又环绕地球运行,形成太阳、月球、地球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观测者所看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随之变化,便产生不同的月相新月(朔)、蛾眉月、上弦、凸月、满月(望)、残月、下弦、蛾眉月。更替周期为2953天,等于朔望月平均长度。
月节 [相关解释]
1.指旧历一个月。因月相变化的节律为农历一个月。 2.指朔日。因新月之生﹐必于初一﹐故称。
朔望月 [相关解释]
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杅杊 [相关解释]
1.农历月初时的月相。 2.指月的盈亏。
蕤宾 [相关解释]
1.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称律吕。蕤宾属阳律。 2.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 3.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
蛾眉月 [相关解释]
新月前后的月相。呈弯形,犹如一道弯眉,故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