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曲调的内容。
带有曲调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腔
[相关解释]
1.戏曲﹑曲艺的唱词符合曲调的要求叫做"上腔"。
1.戏曲﹑曲艺的唱词符合曲调的要求叫做"上腔"。
主旋律
[相关解释]
1.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 2.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1.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 2.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乐文
[相关解释]
1.音乐曲调。
1.音乐曲调。
九连环
[相关解释]
1.玩具名。环用金属丝制成,共九个,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贯以剑形框柄,可合可分。 2.曲调名。
1.玩具名。环用金属丝制成,共九个,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贯以剑形框柄,可合可分。 2.曲调名。
九霞觞
[相关解释]
1.亦称"九霞巵"。 2.酒杯名。常借指美酒。 3.曲调名。
1.亦称"九霞巵"。 2.酒杯名。常借指美酒。 3.曲调名。
五旦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曲调的五韵。 2.犹言五更。
1.古代西域曲调的五韵。 2.犹言五更。
五更调
[相关解释]
1.民间曲调名。又称叹五更。一般五叠,每叠十句四十八字。唐敦煌曲子中已见。
1.民间曲调名。又称叹五更。一般五叠,每叠十句四十八字。唐敦煌曲子中已见。
伊州
[相关解释]
1.曲调名。商调大曲。 2.州名。古称昆吾,本隋伊吾郡,唐改置伊州,又名西州。故城在今新疆哈密县。
1.曲调名。商调大曲。 2.州名。古称昆吾,本隋伊吾郡,唐改置伊州,又名西州。故城在今新疆哈密县。
侗族大歌
[相关解释]
1.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噏老"或"噏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1.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噏老"或"噏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促拍
[相关解释]
1.节奏急促的乐曲。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唐士云'蔡邕自侍书御史﹐累迁尚书﹐不数日间﹐遍历三台。乐工以邕洞晓音律﹐故制曲以悦之。'"词曲中亦有冠以"促拍"之曲调名。如词中有《促拍采桑子》﹑《促拍满路花》;北曲《般涉调》中有《促拍令》,亦称《急曲子》。
1.节奏急促的乐曲。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唐士云'蔡邕自侍书御史﹐累迁尚书﹐不数日间﹐遍历三台。乐工以邕洞晓音律﹐故制曲以悦之。'"词曲中亦有冠以"促拍"之曲调名。如词中有《促拍采桑子》﹑《促拍满路花》;北曲《般涉调》中有《促拍令》,亦称《急曲子》。
促调
[相关解释]
1.节奏急促的曲调。
1.节奏急促的曲调。
信天游
[相关解释]
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仅一段,长得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覆演唱。多反映劳动、爱情生活。
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仅一段,长得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覆演唱。多反映劳动、爱情生活。
借宫
[相关解释]
1.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称为借宫。散曲的套数不借宫。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套数的曲调是正宫,但其所用曲子中属于正宫的只是前面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几支;后面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等属于中吕宫,《刷儿》《煞》(包括《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等属于般涉调。这种现象,即称借宫。参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三章第三节。
1.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称为借宫。散曲的套数不借宫。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套数的曲调是正宫,但其所用曲子中属于正宫的只是前面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几支;后面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等属于中吕宫,《刷儿》《煞》(包括《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等属于般涉调。这种现象,即称借宫。参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三章第三节。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凤阳花鼓
[相关解释]
民间曲调名。创始于安徽凤阳。最初流传明代。唱词多叠字,每段二十七字,前两句各三字,后三句各七字◇缀锣鼓声十三个字音。
民间曲调名。创始于安徽凤阳。最初流传明代。唱词多叠字,每段二十七字,前两句各三字,后三句各七字◇缀锣鼓声十三个字音。
分节歌
[相关解释]
指用几段歌词配同一曲调的歌曲。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方面大致相同。民歌和群众歌曲中常见,如《兰花花》、《绣金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指用几段歌词配同一曲调的歌曲。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方面大致相同。民歌和群众歌曲中常见,如《兰花花》、《绣金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刮骨盐
[相关解释]
1.曲调名。盐犹"引"。
1.曲调名。盐犹"引"。
刷儿
[相关解释]
1.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明人选辑《玉谷调簧》中收二十馀首。 2.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一带。
1.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明人选辑《玉谷调簧》中收二十馀首。 2.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一带。
剪靛花
[相关解释]
1.民间曲调名。清乾隆年间流行。一般四句二十四字,第三﹑四句或全叠,或叠最后二﹑三字,或完全不叠。常来回翻三五次为一曲。亦有在中间插入其他曲调者。又有《满洲剪靛花》,则加"阿拉拉"衬字。牌子曲中亦常用此调。
1.民间曲调名。清乾隆年间流行。一般四句二十四字,第三﹑四句或全叠,或叠最后二﹑三字,或完全不叠。常来回翻三五次为一曲。亦有在中间插入其他曲调者。又有《满洲剪靛花》,则加"阿拉拉"衬字。牌子曲中亦常用此调。
劈破玉
[相关解释]
1.民间曲调名。流行于明代中叶以后。一般为九句五十一字。与《挂枝儿》相似,仅末尾二句重叠一次。万历年间刻本《大明春》所载《挂枝儿》即《劈破玉》。
1.民间曲调名。流行于明代中叶以后。一般为九句五十一字。与《挂枝儿》相似,仅末尾二句重叠一次。万历年间刻本《大明春》所载《挂枝儿》即《劈破玉》。
十二木卡姆
[相关解释]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单于
[相关解释]
1.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2.曲调名。
1.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2.曲调名。
单弦
[相关解释]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东北等部分地区。清光绪年间,曲艺艺人随缘乐以八角鼓的曲调,自编曲词,自弹三弦自唱,后发展为独立曲种。曲目都为短篇。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东北等部分地区。清光绪年间,曲艺艺人随缘乐以八角鼓的曲调,自编曲词,自弹三弦自唱,后发展为独立曲种。曲目都为短篇。
南梆子
[相关解释]
1.京剧曲调。定弦同"西皮"调一样。音调和婉,宜于表达幽怨﹑细腻的情感。主要用于旦角,有时也用于小生。
1.京剧曲调。定弦同"西皮"调一样。音调和婉,宜于表达幽怨﹑细腻的情感。主要用于旦角,有时也用于小生。
同工异曲
[相关解释]
1.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1.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吕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吴调
[相关解释]
1.吴歌的曲调。其声多缠绵哀怨。
1.吴歌的曲调。其声多缠绵哀怨。
和缠
[相关解释]
1.谓和应曲调。缠,原指《缠令》﹑《缠达》,古曲调名。
1.谓和应曲调。缠,原指《缠令》﹑《缠达》,古曲调名。
品弦法
[相关解释]
1.指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
1.指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
品调
[相关解释]
1.品格。 2.各种曲调。
1.品格。 2.各种曲调。
商羽
[相关解释]
1.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亦泛指曲调。
1.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亦泛指曲调。
喑呜
[相关解释]
1.悲咽。 2.吹奏乐器而不成曲调。
1.悲咽。 2.吹奏乐器而不成曲调。
四季调
[相关解释]
1.民间曲调。也叫孟姜女调﹑唱春调。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1.民间曲调。也叫孟姜女调﹑唱春调。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四犯
[相关解释]
1.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唐人以为犯有正﹑旁﹑偏﹑侧四种,即宫犯宫为正犯,宫犯商为旁犯,宫犯角为偏犯,宫犯羽为侧犯。其实宫调可犯商﹑角﹑羽诸调,而十二宫之间则不容相犯。宋姜夔《凄凉犯》词序"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1.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唐人以为犯有正﹑旁﹑偏﹑侧四种,即宫犯宫为正犯,宫犯商为旁犯,宫犯角为偏犯,宫犯羽为侧犯。其实宫调可犯商﹑角﹑羽诸调,而十二宫之间则不容相犯。宋姜夔《凄凉犯》词序"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回波乐
[相关解释]
1.唐教坊曲名。又舞曲名,词牌名。北魏尒朱荣曾与左右连手踏地歌唱《回波乐》,歌辞久佚。其曲调至唐入大曲。现存唐人词皆为六言绝句体。起句例用"回波尔时"四字。单调二十四字,平韵或仄韵。
1.唐教坊曲名。又舞曲名,词牌名。北魏尒朱荣曾与左右连手踏地歌唱《回波乐》,歌辞久佚。其曲调至唐入大曲。现存唐人词皆为六言绝句体。起句例用"回波尔时"四字。单调二十四字,平韵或仄韵。
土调
[相关解释]
1.地方曲调。
1.地方曲调。
声曲
[相关解释]
1.音声曲调。
1.音声曲调。
大弦子戏
[相关解释]
1.亦称"大弦戏"。 2.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滑县一带。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1.亦称"大弦戏"。 2.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滑县一带。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大鼓书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等﹐用韵文编成。一般认为清初形成于山东﹑河北的农村。主要流行于北方﹐兼及长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因地区﹑方言和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总称为大鼓书﹐简称大鼓。
1.曲艺的一种。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等﹐用韵文编成。一般认为清初形成于山东﹑河北的农村。主要流行于北方﹐兼及长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因地区﹑方言和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总称为大鼓书﹐简称大鼓。
天津快板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是解放后在天津时调的大数子调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新曲种。在群众业余曲艺演唱的实践中﹐对原有曲调加以改革﹐形成较为自由活泼﹐又有韵律节奏的朗诵体曲艺。句式通常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演员自击竹板﹑节子演唱﹐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等。曲目都为短篇。
1.曲艺的一种。是解放后在天津时调的大数子调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新曲种。在群众业余曲艺演唱的实践中﹐对原有曲调加以改革﹐形成较为自由活泼﹐又有韵律节奏的朗诵体曲艺。句式通常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演员自击竹板﹑节子演唱﹐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等。曲目都为短篇。
套数
[相关解释]
1.戏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亦称"套曲"。参阅任讷《散曲概论》。 2.手续;程式;套子。 3.比喻格式﹑技巧。
1.戏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亦称"套曲"。参阅任讷《散曲概论》。 2.手续;程式;套子。 3.比喻格式﹑技巧。
妍唱
[相关解释]
1.谓美妙的歌词﹑曲调。
1.谓美妙的歌词﹑曲调。
字格
[相关解释]
1.书写文字的格式。 2.词牌曲调关于填词制曲的字数的规定。
1.书写文字的格式。 2.词牌曲调关于填词制曲的字数的规定。
孟姜女调
[相关解释]
1.民间曲调。即四季调。也叫唱春调。详"四季调"。
1.民间曲调。即四季调。也叫唱春调。详"四季调"。
宋杂剧
[相关解释]
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将军令
[相关解释]
1.将军的命令。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
1.将军的命令。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
山坡羊
[相关解释]
①民间曲调名。流行于明代正德年间。大多描写男女情爱。②曲牌名。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南曲较常见,六十六字,用作小令。
①民间曲调名。流行于明代正德年间。大多描写男女情爱。②曲牌名。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南曲较常见,六十六字,用作小令。
山歌
[相关解释]
民歌的一种。一般在山野田间歌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多为两句或四句体,亦有句中加垛、三句半和五句体等变体形式。主要歌唱形式为独唱,但亦有对唱,称对歌”或对山歌”。
民歌的一种。一般在山野田间歌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多为两句或四句体,亦有句中加垛、三句半和五句体等变体形式。主要歌唱形式为独唱,但亦有对唱,称对歌”或对山歌”。
平沙落雁
[相关解释]
1.古琴曲名。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典标题乐曲。最早见于《古琴正宗》(公元1634年)。内容描写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的情景。琵琶大曲中亦有同名乐曲,以不同曲调表现相似的内容和意境。 2.曲牌名。即《雁儿塔》。 3.菊花的一种。
1.古琴曲名。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典标题乐曲。最早见于《古琴正宗》(公元1634年)。内容描写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的情景。琵琶大曲中亦有同名乐曲,以不同曲调表现相似的内容和意境。 2.曲牌名。即《雁儿塔》。 3.菊花的一种。
弋阳腔
[相关解释]
1.亦称"弋腔"。 2.戏曲声腔﹑剧种。大约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由于传播甚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种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对高腔这一声腔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以来﹐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已趋衰亡。赣剧中尚保留着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1.亦称"弋腔"。 2.戏曲声腔﹑剧种。大约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由于传播甚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种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对高腔这一声腔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以来﹐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已趋衰亡。赣剧中尚保留着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引商刻羽
[相关解释]
1.古乐律音阶有宫﹑商﹑角﹑征﹑羽以及变征﹑变宫。商声在五音中最高,称"引";羽声等较细,称"刻"。"引商刻羽",谓曲调高古﹑讲求声律的演奏。
1.古乐律音阶有宫﹑商﹑角﹑征﹑羽以及变征﹑变宫。商声在五音中最高,称"引";羽声等较细,称"刻"。"引商刻羽",谓曲调高古﹑讲求声律的演奏。
思归乐
[相关解释]
1.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 2.指杜鹃的鸣声。 3.唐曲调名。见宋王溥《唐会要.诸乐》。 4.词牌名。宋柳永有《思归乐》词。
1.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 2.指杜鹃的鸣声。 3.唐曲调名。见宋王溥《唐会要.诸乐》。 4.词牌名。宋柳永有《思归乐》词。
急三台
[相关解释]
1.唐时一种节拍急促的曲调名。
1.唐时一种节拍急促的曲调名。
怨调
[相关解释]
1.哀怨的曲调。
1.哀怨的曲调。
想夫怜
[相关解释]
1.曲调名。"相府莲"的讹称。
1.曲调名。"相府莲"的讹称。
慢曲
[相关解释]
1.戏曲名词。以曲调舒缓得名。如仙吕宫《八声甘州》﹑商调《山坡羊》等。南曲联套方法,大多以慢曲在前,急曲在后。
1.戏曲名词。以曲调舒缓得名。如仙吕宫《八声甘州》﹑商调《山坡羊》等。南曲联套方法,大多以慢曲在前,急曲在后。
慢板
[相关解释]
1.戏曲中节拍缓慢的曲调,与"快板"相对。适宜于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感情。
1.戏曲中节拍缓慢的曲调,与"快板"相对。适宜于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感情。
慢调
[相关解释]
1.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也有由单调小令演化为中调﹑长调而称慢的,如《浪淘沙慢》﹑《木兰花慢》等。
1.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也有由单调小令演化为中调﹑长调而称慢的,如《浪淘沙慢》﹑《木兰花慢》等。
打枣竿
[相关解释]
一作《打草竿》。民间曲调名。明万历至崇祯间流行于北方◇传入南方,改名《挂枝儿》。
一作《打草竿》。民间曲调名。明万历至崇祯间流行于北方◇传入南方,改名《挂枝儿》。
打牙牌
[相关解释]
1.流行北京一带民间的曲调名。
1.流行北京一带民间的曲调名。
拍但
[相关解释]
1.犹拍弹。盛行于唐宋时的一种流行曲调。
1.犹拍弹。盛行于唐宋时的一种流行曲调。
拍弹
[相关解释]
1.中唐以后一种流行曲调。演唱时伴有表情﹑动作。
1.中唐以后一种流行曲调。演唱时伴有表情﹑动作。
拍衮
[相关解释]
1.宋代大曲有拍与衮,为受胡曲影响的新声。故亦以称当时的流行曲调。
1.宋代大曲有拍与衮,为受胡曲影响的新声。故亦以称当时的流行曲调。
拨子
[相关解释]
1.弹奏弦乐器的用具。 2.高拨子的简称。徽剧主要曲调之一。京剧也用高拨子。 3.量词。群﹐批。
1.弹奏弦乐器的用具。 2.高拨子的简称。徽剧主要曲调之一。京剧也用高拨子。 3.量词。群﹐批。
探戈
[相关解释]
西班牙文tango的音译。一种速度适中、带有强烈切分节奏的舞蹈。19世纪末起源于阿根廷,至今在世界各国风行不衰。其曲调深沉、徐缓,略带伤感情调。舞姿则洒脱、刚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很强的表现力。
西班牙文tango的音译。一种速度适中、带有强烈切分节奏的舞蹈。19世纪末起源于阿根廷,至今在世界各国风行不衰。其曲调深沉、徐缓,略带伤感情调。舞姿则洒脱、刚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很强的表现力。
新调
[相关解释]
1.新征收的调税『末魏晋每年按户向民间征收绢绵,称户调。 2.新创制的曲调。
1.新征收的调税『末魏晋每年按户向民间征收绢绵,称户调。 2.新创制的曲调。
时韵
[相关解释]
1.当时流行的曲调。
1.当时流行的曲调。
曲牌
[相关解释]
1.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参阅明王骥德《曲律.论调名》。
1.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参阅明王骥德《曲律.论调名》。
曲调
[相关解释]
1.指歌曲。 2.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1.指歌曲。 2.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曲谱
[相关解释]
1.乐谱。 2.辑录并分析各种曲调格式供人作曲时参考的书,如清人王奕清等所编的《曲谱》即是。
1.乐谱。 2.辑录并分析各种曲调格式供人作曲时参考的书,如清人王奕清等所编的《曲谱》即是。
曲高和寡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柳枝
[相关解释]
1.柳树的枝条。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前蜀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前蜀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5.侍姬名。唐韩愈
1.柳树的枝条。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前蜀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前蜀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5.侍姬名。唐韩愈
档调
[相关解释]
1.档子班艺人所唱的曲调。
1.档子班艺人所唱的曲调。
梗调
[相关解释]
1.难奏的曲调。
1.难奏的曲调。
梨花大鼓
[相关解释]
1.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
1.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
楚声
[相关解释]
1.古代楚地的曲调。
1.古代楚地的曲调。
歇拍
[相关解释]
1.唐宋大曲曲调名。 2.填词每阕之末﹐谓之"歇拍"﹐犹曲之煞尾。
1.唐宋大曲曲调名。 2.填词每阕之末﹐谓之"歇拍"﹐犹曲之煞尾。
水调
[相关解释]
1.曲调名。
1.曲调名。
沈心工(1870-1947)
[相关解释]
音乐教育家。上海市人。1902年赴日本,在中国留学生中举办音乐讲习班”。次年回国,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曾采用外国歌曲曲调填配新词,用作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的唱歌教材。编有《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音乐教育家。上海市人。1902年赴日本,在中国留学生中举办音乐讲习班”。次年回国,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曾采用外国歌曲曲调填配新词,用作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的唱歌教材。编有《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泗州调
[相关解释]
民间曲调名。创始于安徽、湖北一带。五句三十二字。第三、第五句相重复,第四句为哎哟哎哟”。
民间曲调名。创始于安徽、湖北一带。五句三十二字。第三、第五句相重复,第四句为哎哟哎哟”。
浪淘沙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押三平声韵。南唐李煜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作《浪淘沙令》,为双调五十四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越调、北曲双调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五十四字体半阕相同,但曲调、用途不同。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押三平声韵。南唐李煜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作《浪淘沙令》,为双调五十四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越调、北曲双调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五十四字体半阕相同,但曲调、用途不同。
滇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漫瀚调
[相关解释]
1.内蒙古西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曲调融和了蒙﹑汉民歌的特点。
1.内蒙古西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曲调融和了蒙﹑汉民歌的特点。
熟腔
[相关解释]
1.常用的唱腔或曲调。
1.常用的唱腔或曲调。
琴曲
[相关解释]
1.古琴所奏的乐曲,亦指琴声。 2.乐府歌辞的一类。与古琴曲调相配合的乐歌。
1.古琴所奏的乐曲,亦指琴声。 2.乐府歌辞的一类。与古琴曲调相配合的乐歌。
琼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海南和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曾名海南戏”。清中叶以前,以正字戏、潮剧的曲调为基础,吸收海南岛民歌及歌舞八音发展而成。有中板、程途、苦叹板等五种板式。剧目有《红叶题诗》、《狗衔金钗》、《红色娘子军》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海南和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曾名海南戏”。清中叶以前,以正字戏、潮剧的曲调为基础,吸收海南岛民歌及歌舞八音发展而成。有中板、程途、苦叹板等五种板式。剧目有《红叶题诗》、《狗衔金钗》、《红色娘子军》等。
知音
[相关解释]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石玉昆
[相关解释]
清代子弟书演员。道光、咸丰年间人。满族。演唱西城调子弟书,自弹三弦自唱。嗓音嘹亮,所唱曲调被称为石韵”。小说《三侠五义》是在他说唱的《龙图公案》基础上改编而成。
清代子弟书演员。道光、咸丰年间人。满族。演唱西城调子弟书,自弹三弦自唱。嗓音嘹亮,所唱曲调被称为石韵”。小说《三侠五义》是在他说唱的《龙图公案》基础上改编而成。
破瑟
[相关解释]
1.《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以"破瑟"形容悲怆的曲调。
1.《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以"破瑟"形容悲怆的曲调。
祖调
[相关解释]
1.初期的曲调。
1.初期的曲调。
秋引
[相关解释]
1.商声曲调。
1.商声曲调。
笳声
[相关解释]
1.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1.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絶调
[相关解释]
1.绝妙的曲调。借指绝妙的诗文。
1.绝妙的曲调。借指绝妙的诗文。
缠令
[相关解释]
1.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曲调。
1.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曲调。
缠达
[相关解释]
1.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曲调。一说是一种歌舞相兼的艺术形式。
1.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曲调。一说是一种歌舞相兼的艺术形式。
腔子
[相关解释]
1.胸腹;躯体。 2.曲调;声调;语气。 3.犹言腔调架势。
1.胸腹;躯体。 2.曲调;声调;语气。 3.犹言腔调架势。
自度曲
[相关解释]
1.谓在旧有曲调外﹐自行谱制新曲。 2.指在旧词调之外自己新创作的词调。
1.谓在旧有曲调外﹐自行谱制新曲。 2.指在旧词调之外自己新创作的词调。
艳曲
[相关解释]
1.爱情歌曲。 2.指内容和曲调淫荡的歌曲。
1.爱情歌曲。 2.指内容和曲调淫荡的歌曲。
苏剧
[相关解释]
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州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州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落梅风
[相关解释]
1.农历五月的季风。 2.曲调名。
1.农历五月的季风。 2.曲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