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 查到相关显德的内容。
带有显德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大户
[相关解释]
1.后周显德五年,令乡村中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察民家之奸盗,均民田之耗登。见《文献通考.职役一》◇因称耆长为三大户。
1.后周显德五年,令乡村中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察民家之奸盗,均民田之耗登。见《文献通考.职役一》◇因称耆长为三大户。
五京
[相关解释]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应天历
[相关解释]
1.宋代历法名。宋初沿用周显德制的《钦天历》,因推验有误,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诏令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另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应天历》。其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参阅《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1.宋代历法名。宋初沿用周显德制的《钦天历》,因推验有误,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诏令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另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应天历》。其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参阅《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显德
[相关解释]
1.谓显明的美德。 2.指有显德者。
1.谓显明的美德。 2.指有显德者。
杖制
[相关解释]
1.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周显德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1.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周显德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萧关
[相关解释]
1.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4.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1.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4.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铜鱼符
[相关解释]
1.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周世宗显德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
1.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周世宗显德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