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4 查到相关昏礼的内容。
带有昏礼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商 [相关解释]
1.犹言三刻。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孔颖达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夏﹑商之商不同。苏易简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朱起凤亦持此说,谓"啇"
三族 [相关解释]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三茶六礼 [相关解释]
1.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帨缡 [相关解释]
1.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后遂以"帨缡"并称作为嫁妆的代称。
惠绥 [相关解释]
1.驾车相迎。古婚礼的一部分。绥,用以挽之上车的索。语本《仪礼.士昏礼》"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 2.犹安抚。
施衿 [相关解释]
1.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女子出嫁时﹐其母为之整衿。《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后用以称女子出嫁。
施衿结褵 [相关解释]
1.语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昏礼 [相关解释]
1.婚娶之礼。古时于黄昏举行,故称。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称使 [相关解释]
1.《春秋.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杜预注"逆女或称使﹐或不称使﹐昏礼不称主人﹐史各随其实而书。"后因以"称使"谓使者。
衿韖 [相关解释]
1.古代男女系于衣带上用于佩饰的小囊。《仪礼.士昏礼》"庶母及门内施韖,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之衿韖。"郑玄注"韖,韖囊也。男韖革,女韖丝,所以盛帨巾之属,为谨敬。"后以"衿韖"用作敬奉公婆的典实。
许笄 [相关解释]
1.许嫁。语本《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送爵荐脯 [相关解释]
1.古代新妇婚后第二天初见舅姑时,先行祭礼,而后舅姑用酒食劳之。见《仪礼.士昏礼》。
雁奠 [相关解释]
1.指聘仪。古代定婚﹑亲迎时﹐男子须向女家献雁为礼。其所以用雁者﹐汉班固《白虎通.嫁娶》谓﹕"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鸣雁 [相关解释]
1.《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毛传"雍雍,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郑玄笺"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后用"鸣雁"指嫁娶之事。 2.鸣啼的大雁。 3.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杞县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