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9 查到相关时常的内容。
带有时常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张一弛
[相关解释]
1.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
1.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
三宅
[相关解释]
1.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1.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上场诗
[相关解释]
1.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1.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且说
[相关解释]
1.犹言却说;姑且先说。宋元说书人于接续前事,新起话头时常用之,后亦为章回小说的习用套语。
1.犹言却说;姑且先说。宋元说书人于接续前事,新起话头时常用之,后亦为章回小说的习用套语。
五男二女
[相关解释]
1.《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1.《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低调照片
[相关解释]
色调浓重的照片。画面大部分是深暗色调,给人以沉稳、刚毅等感觉;但并不排斥采用少量的亮色调,画龙点睛的一抹亮色能使作品陡然生辉。拍摄时常用侧面光或逆光,适合表现以黑色为基调的题材。
色调浓重的照片。画面大部分是深暗色调,给人以沉稳、刚毅等感觉;但并不排斥采用少量的亮色调,画龙点睛的一抹亮色能使作品陡然生辉。拍摄时常用侧面光或逆光,适合表现以黑色为基调的题材。
公鉴
[相关解释]
1.请求对方共同鉴察的敬词。旧时常用为书信套语。
1.请求对方共同鉴察的敬词。旧时常用为书信套语。
准此
[相关解释]
1.犹言按照这样(办理)。旧时常用于对下级和平级的公文。明代亦用于诰命。
1.犹言按照这样(办理)。旧时常用于对下级和平级的公文。明代亦用于诰命。
十二碧峰
[相关解释]
1.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
1.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
双标
[相关解释]
1.华表。因其成对﹐故称。古人在合葬时常施之于墓。
1.华表。因其成对﹐故称。古人在合葬时常施之于墓。
合长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常用以称呼中书省﹑尚书省﹑龙图阁等官署的主事官。
1.唐宋时常用以称呼中书省﹑尚书省﹑龙图阁等官署的主事官。
同蕂
[相关解释]
1.谓同长在一个蒂上。古时常以为祥瑞之征。
1.谓同长在一个蒂上。古时常以为祥瑞之征。
名花
[相关解释]
1.名贵的花。 2.有名的美女。旧时常指名妓。亦指有名的交际花。
1.名贵的花。 2.有名的美女。旧时常指名妓。亦指有名的交际花。
含笑花
[相关解释]
1.花名。木兰科,常绿灌木,小枝被棕色毛。初夏开花,色象牙黄,染红紫晕,开时常不满,如含笑状,有香蕉气味。产于我国南部。
1.花名。木兰科,常绿灌木,小枝被棕色毛。初夏开花,色象牙黄,染红紫晕,开时常不满,如含笑状,有香蕉气味。产于我国南部。
咋笔
[相关解释]
1.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1.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回头见
[相关解释]
1.意谓再见。人们分别时常用的客气语。
1.意谓再见。人们分别时常用的客气语。
因缘
[相关解释]
1.机会;缘分。 2.依据;凭借;攀附。 3.勾结。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 5.窍,比附。 6.发端;缘起。 7.原因。 8.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 9.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10.关系。 11.姻缘。因,通"姻"。
1.机会;缘分。 2.依据;凭借;攀附。 3.勾结。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 5.窍,比附。 6.发端;缘起。 7.原因。 8.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 9.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10.关系。 11.姻缘。因,通"姻"。
太湖石
[相关解释]
石料名。产于江苏太湖。石上多洞窍和皱褶,为风浪冲激而成,形态美观。以兼漏、透、瘦、皱者为上品。建造园林时常用以堆叠假山,装点庭院。
石料名。产于江苏太湖。石上多洞窍和皱褶,为风浪冲激而成,形态美观。以兼漏、透、瘦、皱者为上品。建造园林时常用以堆叠假山,装点庭院。
姑妄言之
[相关解释]
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孤虚
[相关解释]
1.古代方术用语。即计日时,以十天干顺次与十二地支相配为一旬,所余的两地支称之为"孤",与孤相对者为"虚"。古时常用以推算吉凶祸福及事之成败。 2.孤立空虚。
1.古代方术用语。即计日时,以十天干顺次与十二地支相配为一旬,所余的两地支称之为"孤",与孤相对者为"虚"。古时常用以推算吉凶祸福及事之成败。 2.孤立空虚。
宿负
[相关解释]
1.旧欠的债务。旧时常指拖欠的赋税。 2.指前世的欠债。
1.旧欠的债务。旧时常指拖欠的赋税。 2.指前世的欠债。
小口
[相关解释]
1.未成年的人。 2.小嘴巴。旧时常用来指美女的嘴。 3.出入口之小者;容器口之小者;大水支流的入口。 4.指小口容器。
1.未成年的人。 2.小嘴巴。旧时常用来指美女的嘴。 3.出入口之小者;容器口之小者;大水支流的入口。 4.指小口容器。
巷哭
[相关解释]
1.在里巷中聚哭。旧时常用作称颂官吏生前有善政者。
1.在里巷中聚哭。旧时常用作称颂官吏生前有善政者。
常常
[相关解释]
1.时常,经常。 2.平常;平庸。
1.时常,经常。 2.平常;平庸。
徽纆
[相关解释]
1.亦作"徽墨"。 2.绳索。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者。 3.引申为捆绑;囚禁。 4.比喻法度或规矩。
1.亦作"徽墨"。 2.绳索。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者。 3.引申为捆绑;囚禁。 4.比喻法度或规矩。
恋群
[相关解释]
①依恋常在一起的人他从小~,出门在外,时常怀念家乡的亲友。②动物依恋和自己生活在一块的群体猕猴~。
①依恋常在一起的人他从小~,出门在外,时常怀念家乡的亲友。②动物依恋和自己生活在一块的群体猕猴~。
投果
[相关解释]
1.《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后以"投果"比喻妇女对美男子的爱慕。
1.《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后以"投果"比喻妇女对美男子的爱慕。
捧日
[相关解释]
1.喻忠心辅佐帝王。语本《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表昱为东平相,屯范"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 2.捧日营。参见"捧日营"。
1.喻忠心辅佐帝王。语本《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表昱为东平相,屯范"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 2.捧日营。参见"捧日营"。
接长不短
[相关解释]
〈方〉形容时常,隔不多久几位老人~聚会欢谈。
〈方〉形容时常,隔不多久几位老人~聚会欢谈。
数量级
[相关解释]
量度或比较某些数量大小时常用的概念。通常把一个数量写成10的幂指数形式时,指数的数目就是该数量的数量级。如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用厘米为单位时可写成64×108厘米,它的数量级就是8。
量度或比较某些数量大小时常用的概念。通常把一个数量写成10的幂指数形式时,指数的数目就是该数量的数量级。如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用厘米为单位时可写成64×108厘米,它的数量级就是8。
斜巷
[相关解释]
1.曲折的小巷。旧时常指娼妓居住的地方。
1.曲折的小巷。旧时常指娼妓居住的地方。
日时
[相关解释]
1.日期与时辰。 2.泛指日子,时间。 3.犹及时,适时。 4.犹时常,时时。
1.日期与时辰。 2.泛指日子,时间。 3.犹及时,适时。 4.犹时常,时时。
时不常
[相关解释]
1.方言。时常。
1.方言。时常。
时复
[相关解释]
1.犹时常。
1.犹时常。
时复间
[相关解释]
1.时常。
1.时常。
时常
[相关解释]
1.常常;经常。
1.常常;经常。
明时
[相关解释]
1.阐明天时的变化。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
1.阐明天时的变化。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
曲艺
[相关解释]
中国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情景,表达思想感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三种类型。演出时多为一至二三人,歌唱时常由演员自弹(奏、击)自唱。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彩唱等,音乐曲式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唐代已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曲艺,按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可分为评话、弹词、大鼓、琴书、道情、相声、牌子曲、快板、时调小曲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类别,约三百余种。
中国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情景,表达思想感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三种类型。演出时多为一至二三人,歌唱时常由演员自弹(奏、击)自唱。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彩唱等,音乐曲式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唐代已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曲艺,按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可分为评话、弹词、大鼓、琴书、道情、相声、牌子曲、快板、时调小曲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类别,约三百余种。
曲艺(qǔ-)
[相关解释]
中国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情景,表达思想感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三种类型。演出时多为一至二三人,歌唱时常由演员自弹(奏、击)自唱。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彩唱等,音乐曲式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唐代已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曲艺,按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可分为评话、弹词、大鼓、琴书、道情、相声、牌子曲、快板、时调小曲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类别,约三百余种。
中国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情景,表达思想感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三种类型。演出时多为一至二三人,歌唱时常由演员自弹(奏、击)自唱。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彩唱等,音乐曲式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唐代已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曲艺,按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可分为评话、弹词、大鼓、琴书、道情、相声、牌子曲、快板、时调小曲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类别,约三百余种。
松节
[相关解释]
1.松树的节心,富油脂,古时常用以照明,又可入药。
1.松树的节心,富油脂,古时常用以照明,又可入药。
枣栗
[相关解释]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
梨板
[相关解释]
1.渝。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1.渝。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椰雕
[相关解释]
1.海南岛用椰子壳雕制的工艺品。旧时常用以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称。品种有镶锡﹑镶银﹑檀香木嵌镶﹑清壳等。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雕﹑沉雕等。风格古朴,深浅得宜,造型自然优美。
1.海南岛用椰子壳雕制的工艺品。旧时常用以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称。品种有镶锡﹑镶银﹑檀香木嵌镶﹑清壳等。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雕﹑沉雕等。风格古朴,深浅得宜,造型自然优美。
正手
[相关解释]
1.指两人或多人同做一事时,其中主要的当事者。 2.做事时常用的一只手。通常谓右手。
1.指两人或多人同做一事时,其中主要的当事者。 2.做事时常用的一只手。通常谓右手。
淇奥
[相关解释]
1.亦作"淇澳"。 2.淇水弯曲处。《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緑竹猗猗。"毛传"奥﹐隈也。"晋左思《魏都赋》"南瞻淇澳﹐则緑竹纯茂。"《宋书.谢灵运传》"蔑上林与淇澳﹐验东南之所遗。"明张景《飞丸记.发迹锄强》"淇澳万竿修﹐弄纱窗碎影揉﹐敲风声彻簀箉岫。"一说﹐为二水名。 3.《诗.卫风.淇奥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旧时常用以称颂辅佐国政的人。
1.亦作"淇澳"。 2.淇水弯曲处。《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緑竹猗猗。"毛传"奥﹐隈也。"晋左思《魏都赋》"南瞻淇澳﹐则緑竹纯茂。"《宋书.谢灵运传》"蔑上林与淇澳﹐验东南之所遗。"明张景《飞丸记.发迹锄强》"淇澳万竿修﹐弄纱窗碎影揉﹐敲风声彻簀箉岫。"一说﹐为二水名。 3.《诗.卫风.淇奥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旧时常用以称颂辅佐国政的人。
清道
[相关解释]
1.清净无为之道。 2.又称净街。清除道路,驱散行人。旧时常于帝王﹑官员出行时行之。 3.清扫街道。
1.清净无为之道。 2.又称净街。清除道路,驱散行人。旧时常于帝王﹑官员出行时行之。 3.清扫街道。
烂椹
[相关解释]
1.熟透的桑椹。其色紫,古时常作衣服的染料。亦借指紫色。
1.熟透的桑椹。其色紫,古时常作衣服的染料。亦借指紫色。
玉麈
[相关解释]
1.玉柄麈尾。东晋士大夫清谈时常执之。
1.玉柄麈尾。东晋士大夫清谈时常执之。
生命
[相关解释]
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真道
[相关解释]
1.犹真理。旧时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
1.犹真理。旧时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
礼生
[相关解释]
1.司礼者。旧时常以称祭祀时在旁提唱起﹑跪﹑叩首之仪者。
1.司礼者。旧时常以称祭祀时在旁提唱起﹑跪﹑叩首之仪者。
神衷
[相关解释]
1.神明的内心。旧时常用以称颂帝王的意旨。
1.神明的内心。旧时常用以称颂帝王的意旨。
移山倒海
[相关解释]
1.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旧时常用以形容神仙法术的灵妙﹐今常用以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1.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旧时常用以形容神仙法术的灵妙﹐今常用以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经常
[相关解释]
①平常;日常~费ㄧ积肥是农业生产中的~工作。②常常;时常他俩~保持联系ㄧ要~注意环境卫生。
①平常;日常~费ㄧ积肥是农业生产中的~工作。②常常;时常他俩~保持联系ㄧ要~注意环境卫生。
缇缃
[相关解释]
1.赤黄色和浅黄色的丝织物。古时常用以作书套或书衣,亦因以指书籍。
1.赤黄色和浅黄色的丝织物。古时常用以作书套或书衣,亦因以指书籍。
缥缃
[相关解释]
1.指书卷。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以指代书卷。
1.指书卷。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以指代书卷。
脱套换套
[相关解释]
1.谓衣服甚多﹐时常更换。
1.谓衣服甚多﹐时常更换。
脱孝
[相关解释]
1.指丧服满期﹐脱去孝衣。旧时常有一定的仪式。
1.指丧服满期﹐脱去孝衣。旧时常有一定的仪式。
膝下
[相关解释]
人在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下,因以膝下”代指幼年故亲生之膝下◇用作对父母的敬辞违离膝下,三十五年|父亲大人膝下。
人在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下,因以膝下”代指幼年故亲生之膝下◇用作对父母的敬辞违离膝下,三十五年|父亲大人膝下。
自寿
[相关解释]
1.自己保重。《国语.楚语下》"夫盈而不逼,憾而不贰者,臣能自寿,不知其他。"韦昭注"寿,保也。"旧时常用作书信套语,意谓自我保重。宋王安石《上鄌侍鄌书》之二"伏维以道自寿。"又《与李修撰书》"未间,良食自寿。"
1.自己保重。《国语.楚语下》"夫盈而不逼,憾而不贰者,臣能自寿,不知其他。"韦昭注"寿,保也。"旧时常用作书信套语,意谓自我保重。宋王安石《上鄌侍鄌书》之二"伏维以道自寿。"又《与李修撰书》"未间,良食自寿。"
艗首
[相关解释]
1.亦作"艗艏"。 2.船头。古时常于船头画鹢形,故名。亦代指船。也称鹢首。
1.亦作"艗艏"。 2.船头。古时常于船头画鹢形,故名。亦代指船。也称鹢首。
色球
[相关解释]
太阳大气层的中间层。由氢、氦、钙等原子和离子组成。日全食时用肉眼能观测到这一玫瑰色气层。在光球之上,约延伸到2000千米高度。温度从底部的几千度上升到顶部的几万度。耀斑、谱斑、日珥、冲浪等常在这一层出现,还时常喷出针状物。
太阳大气层的中间层。由氢、氦、钙等原子和离子组成。日全食时用肉眼能观测到这一玫瑰色气层。在光球之上,约延伸到2000千米高度。温度从底部的几千度上升到顶部的几万度。耀斑、谱斑、日珥、冲浪等常在这一层出现,还时常喷出针状物。
芋魁豆饭
[相关解释]
1.喻食物粗劣。语本《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謡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颜师古注"羹芋魁者,以芋根为羹也。"
1.喻食物粗劣。语本《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謡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颜师古注"羹芋魁者,以芋根为羹也。"
苇席
[相关解释]
1.用芦苇织成的席子。古代丧葬时常用之物。
1.用芦苇织成的席子。古代丧葬时常用之物。
蒲轮
[相关解释]
1.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1.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薇垣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2.紫微垣的省称。
1.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2.紫微垣的省称。
袢延
[相关解释]
1.《诗.墉风.君子偕老》"是绁袢也"毛传"絺之靡者为绉,是当暑袢延之服也。"按,袢延,叠韵连语,汉时常语。其义有三说(1)谓暑热之气。孔颖达疏"绁袢者,去热之名,故言袢延之服,袢延是热之气也。"宋曾几《秘省避暑抵暮乃出》诗"蜗庐何以度袢延,竟日蓬山一洗前。"(2)谓以衣揩摩汗泽。段玉裁曰"袢延迭韵,如方言之襱裷,汉时有此语……揩摩之意。外展衣,中用绉絺为衣,可以揩摩汗泽,故曰亵袢。"见《说文解字.衣部》"袢"字注。(3)形容衣服纵弛﹑宽舒。俞樾曰"袢延,犹伴奂也。《卷阿》篇'伴奂尔游矣',笺云'伴奂,自
1.《诗.墉风.君子偕老》"是绁袢也"毛传"絺之靡者为绉,是当暑袢延之服也。"按,袢延,叠韵连语,汉时常语。其义有三说(1)谓暑热之气。孔颖达疏"绁袢者,去热之名,故言袢延之服,袢延是热之气也。"宋曾几《秘省避暑抵暮乃出》诗"蜗庐何以度袢延,竟日蓬山一洗前。"(2)谓以衣揩摩汗泽。段玉裁曰"袢延迭韵,如方言之襱裷,汉时有此语……揩摩之意。外展衣,中用绉絺为衣,可以揩摩汗泽,故曰亵袢。"见《说文解字.衣部》"袢"字注。(3)形容衣服纵弛﹑宽舒。俞樾曰"袢延,犹伴奂也。《卷阿》篇'伴奂尔游矣',笺云'伴奂,自
裘韘
[相关解释]
1.相传孔子初相鲁,鲁人谤诵之曰"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诵曰"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衮衣,惠我无私。"事见《回氏春秋.乐成》﹑《孔丛子.陈士义》。麛裘,古时常服。韠即蔽膝,古时朝祭之服。二者不共用◇以"裘韘"比喻不为时人所习惯的政令。
1.相传孔子初相鲁,鲁人谤诵之曰"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诵曰"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衮衣,惠我无私。"事见《回氏春秋.乐成》﹑《孔丛子.陈士义》。麛裘,古时常服。韠即蔽膝,古时朝祭之服。二者不共用◇以"裘韘"比喻不为时人所习惯的政令。
谷旦
[相关解释]
1.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1.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贾长头
[相关解释]
1.指汉贾逵。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经学家,文学家。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幼时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其身甚长,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见《东观汉记.贾逵传》。
1.指汉贾逵。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经学家,文学家。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幼时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其身甚长,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见《东观汉记.贾逵传》。
趁常
[相关解释]
1.时常。
1.时常。
铜面具
[相关解释]
1.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
1.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
隔三差五
[相关解释]
每隔不久;时常她~回娘家看看。‘差’也作岔。
每隔不久;时常她~回娘家看看。‘差’也作岔。
雁字
[相关解释]
1.亦作"鴈字"。 2.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语出唐白居易《江楼晩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3.像飞雁整齐而有秩序的行列。 4.犹雁序。比喻兄弟。
1.亦作"鴈字"。 2.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语出唐白居易《江楼晩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3.像飞雁整齐而有秩序的行列。 4.犹雁序。比喻兄弟。
雁宾
[相关解释]
1.谓雁来客居。古时常指九月。语出《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孙希旦集解﹕"是月鸿雁来宾﹐始至中国也。曰'来宾'者﹐雁以北为乡﹐其在中国也﹐若来为宾客然。"
1.谓雁来客居。古时常指九月。语出《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孙希旦集解﹕"是月鸿雁来宾﹐始至中国也。曰'来宾'者﹐雁以北为乡﹐其在中国也﹐若来为宾客然。"
雉窜
[相关解释]
1.比喻情急乱窜。 2.雉受惊扰而逃窜时常藏头露尾﹐因亦比喻不能自圆其说。
1.比喻情急乱窜。 2.雉受惊扰而逃窜时常藏头露尾﹐因亦比喻不能自圆其说。
青缥
[相关解释]
1.青白色的丝绸。古时常用以制成书囊﹑书衣或书卷标签。 2.青翠色。
1.青白色的丝绸。古时常用以制成书囊﹑书衣或书卷标签。 2.青翠色。
非时
[相关解释]
1.不是时候。不在正常﹑适当或规定的时间内。 2.不是时候。不合时令。 3.犹乱世。 4.不时﹐时常。
1.不是时候。不在正常﹑适当或规定的时间内。 2.不是时候。不合时令。 3.犹乱世。 4.不时﹐时常。
面旋
[相关解释]
1.谓落花﹑飞雪等徘徊飞旋貌。唐宋时常语。
1.谓落花﹑飞雪等徘徊飞旋貌。唐宋时常语。
顷常
[相关解释]
1.时常,经常。
1.时常,经常。
顺天应人
[相关解释]
1.《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孔颖达疏"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后因以"顺天应人"谓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1.《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孔颖达疏"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后因以"顺天应人"谓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顾复
[相关解释]
1.《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郑玄笺"顾,旋视;复,反复也。"孔颖达疏"覆育我,顾视我,反复我,其出入门户之时常爱厚我,是生我劬劳也。"后因以"顾复"指父母之养育。
1.《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郑玄笺"顾,旋视;复,反复也。"孔颖达疏"覆育我,顾视我,反复我,其出入门户之时常爱厚我,是生我劬劳也。"后因以"顾复"指父母之养育。
食毛践土
[相关解释]
1.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产。毛,指可食植物。谓一切生活所需﹐均属国君所有。旧时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辞。语本《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1.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产。毛,指可食植物。谓一切生活所需﹐均属国君所有。旧时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辞。语本《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鱼眼
[相关解释]
1.鱼的眼睛。 2.鱼眼珠子;像鱼眼珠子之物。 3.指水烧开时冒出的状如鱼眼大小的气泡。旧时常据以说明水沸滚的程度。
1.鱼的眼睛。 2.鱼眼珠子;像鱼眼珠子之物。 3.指水烧开时冒出的状如鱼眼大小的气泡。旧时常据以说明水沸滚的程度。
鱼膏
[相关解释]
1.鱼脂;鱼油。旧时常用以作灯火燃料。
1.鱼脂;鱼油。旧时常用以作灯火燃料。
鱼鼓道情
[相关解释]
1.即道情。以唱为主的一种曲艺,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因演唱时常用鱼鼓简子伴奏而得名。
1.即道情。以唱为主的一种曲艺,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因演唱时常用鱼鼓简子伴奏而得名。
鸣蜩
[相关解释]
1.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
1.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
鹅酒
[相关解释]
1.鹅和酒。旧时常用作馈赠品。 2.为旧俗婚礼纳币时所用的礼物,鹅代替古礼用的雁。
1.鹅和酒。旧时常用作馈赠品。 2.为旧俗婚礼纳币时所用的礼物,鹅代替古礼用的雁。
麻疹
[相关解释]
俗称痧子”。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五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2-3日后,在口腔颊唇黏膜处可见细小点状白色羞(柯氏斑);发热3-4日后,全身可出现皮疹,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皮疹出现高峰时,全身可高热、咽痛、精神萎靡,甚至谵妄、抽搐等,此时常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等。
俗称痧子”。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五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2-3日后,在口腔颊唇黏膜处可见细小点状白色羞(柯氏斑);发热3-4日后,全身可出现皮疹,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皮疹出现高峰时,全身可高热、咽痛、精神萎靡,甚至谵妄、抽搐等,此时常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