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 查到相关日知录的内容。
带有日知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书帕本 [相关解释]
1.明代官吏刻印的书本。当时习俗,任满入觐或奉使出差回京,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为馈赠的礼品,故名。刻工拙劣,校勘粗疏,不为学者所重视。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制举 [相关解释]
1.制订盐贤才的方法。 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匹夫有责 [相关解释]
1.谓国家兴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相关解释]
1.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小刻 [相关解释]
1.古代的计时单位。分一昼夜为一百刻﹐每刻六十分﹐一百刻共六千分。秦汉以后﹐又分一昼夜为十二时﹐则每时为五百分﹐亦即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命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这是大刻。再将零数二十分﹐分为二小刻﹐每小刻各十分﹐命名为初初﹑正初﹐分别置于初一﹑正一之上。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百刻》。 2.木板上雕成的小缺口。
惰民 [相关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 2.元明时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后称"惰民"。明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金军北退后,宋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惰民直至清雍正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清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日知录 [相关解释]
读书笔记。清代顾炎武作。三十二卷。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次。较全面地反映了著者的政治学术思想。书中错误之处,曾经阎若璩等订正。黄汝成著有《日知录集释》,后又有多位学者加以整理研究。
漕程 [相关解释]
1.指漕粮运输一日的行程。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漕程》。
荡舟 [相关解释]
1.以手推舟,行于陆地。《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妔荡舟,俱不得其死然。'"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妔多力,能陆地行舟。"邢昺疏"荡,训推也,能陆地推舟而行。"一说,以舟船冲锋陷阵。见清顾炎武《日知录.妔荡舟》。 2.划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