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7 查到相关无过的内容。
带有无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关解释]
语出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湖名)一步也。”后用以形容谨小慎微。
语出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湖名)一步也。”后用以形容谨小慎微。
制中
[相关解释]
1.犹言执中。谓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 2.居丧期间。
1.犹言执中。谓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 2.居丧期间。
名母
[相关解释]
1.谓直呼母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后用为谬妄的典实。
1.谓直呼母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后用为谬妄的典实。
四圣
[相关解释]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 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
坐支
[相关解释]
1.一种财经制度。(1)清制,凡各省﹑道﹑府以下官俸﹑役食﹑铺兵工食﹑驿站料价等,都摊征于民,编入地丁征收,到支用时,就在编征项下支付,称为"坐支"。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惟是州县养廉,大者无过千两,盖与坐支各款,均属办公不可少之费。"(2)民国政府曾规定,机关单位经财政部同意,可以从其征收的税款中支付一部分抵充支出,称为"坐支"。1936年停止坐支制。(3)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业单位,在银行的同意下从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中直接支付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中央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
1.一种财经制度。(1)清制,凡各省﹑道﹑府以下官俸﹑役食﹑铺兵工食﹑驿站料价等,都摊征于民,编入地丁征收,到支用时,就在编征项下支付,称为"坐支"。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惟是州县养廉,大者无过千两,盖与坐支各款,均属办公不可少之费。"(2)民国政府曾规定,机关单位经财政部同意,可以从其征收的税款中支付一部分抵充支出,称为"坐支"。1936年停止坐支制。(3)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业单位,在银行的同意下从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中直接支付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中央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
夏税
[相关解释]
1.田赋名称。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2.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元代在江南仿唐代两税法征税。明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清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1.田赋名称。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2.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元代在江南仿唐代两税法征税。明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清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怕妇
[相关解释]
1.怕老婆。唐中宗受制于韦后;御史大夫裴谈畏其妻如严父。一日内宴,有优人唱《回波词》曰"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祇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参阅唐孟棨《本事诗.嘲戏》。
1.怕老婆。唐中宗受制于韦后;御史大夫裴谈畏其妻如严父。一日内宴,有优人唱《回波词》曰"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祇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参阅唐孟棨《本事诗.嘲戏》。
恰如其分
[相关解释]
1.谓言行举措等恰当稳妥,无过或不及。
1.谓言行举措等恰当稳妥,无过或不及。
执中
[相关解释]
1.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 2.持平;不偏不倚。
1.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 2.持平;不偏不倚。
无上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盘。谓一切法中无过涅盘。
1.佛教语。指?盘。谓一切法中无过涅盘。
无上道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
1.佛教语。指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
无咎
[相关解释]
1.无灾祸;无过失。 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
1.无灾祸;无过失。 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
无咎无誉
[相关解释]
1.谓无过恶可言,亦无良善足称。
1.谓无过恶可言,亦无良善足称。
无过
[相关解释]
1.没有过失。 2.没有超过。 3.不外乎,只不过。 4.犹不如,比不上。
1.没有过失。 2.没有超过。 3.不外乎,只不过。 4.犹不如,比不上。
无过失责任制
[相关解释]
又称无过错责任制”。只要损害事实确凿,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制度。如中国《民法通则》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又称无过错责任制”。只要损害事实确凿,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制度。如中国《民法通则》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无过是
[相关解释]
1.不外乎,只不过。 2.没有胜过。
1.不外乎,只不过。 2.没有胜过。
无过虫
[相关解释]
1.宋代戏曲艺人的别称。
1.宋代戏曲艺人的别称。
无过蛊
[相关解释]
1.见"无过虫"。
1.见"无过虫"。
时中
[相关解释]
1.儒家谓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
1.儒家谓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1.《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直过儿
[相关解释]
1.犹言无功无过。
1.犹言无功无过。
知子莫若父
[相关解释]
1.了解儿子的无过于父亲。
1.了解儿子的无过于父亲。
知臣莫若君
[相关解释]
1.了解臣子的无过于君主。
1.了解臣子的无过于君主。
礼序
[相关解释]
1.本谓礼仪的次序得以实现。语本《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孙希旦集解"故君必正身立于无过之地,而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礼序而民治也。"又"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孙希旦集解"礼者,所行有节而不可乱,故言'序'。"后以"礼序"泛指礼仪制度。
1.本谓礼仪的次序得以实现。语本《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孙希旦集解"故君必正身立于无过之地,而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礼序而民治也。"又"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孙希旦集解"礼者,所行有节而不可乱,故言'序'。"后以"礼序"泛指礼仪制度。
羿彀
[相关解释]
1.羿的弓矢所及。语出《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王先谦集解"以羿彀喻刑网,言同居刑网之中,孰能自信无过,其不为刑网所加,亦命之偶值耳。"后以"羿彀"指世网或人间的危机。
1.羿的弓矢所及。语出《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王先谦集解"以羿彀喻刑网,言同居刑网之中,孰能自信无过,其不为刑网所加,亦命之偶值耳。"后以"羿彀"指世网或人间的危机。
脚色
[相关解释]
1.犹履历。宋时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谓之"脚色"。 2.传统戏曲中演员的类别。 3.泛指演员。 4.泛指小说或影剧中的人物。 5.特指某种人物。有时亦含贬义。 6.犹本色﹐亦指真相或底蕴。
1.犹履历。宋时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谓之"脚色"。 2.传统戏曲中演员的类别。 3.泛指演员。 4.泛指小说或影剧中的人物。 5.特指某种人物。有时亦含贬义。 6.犹本色﹐亦指真相或底蕴。
雷池
[相关解释]
古水名,在今安徽望江。东晋时庾亮写给温峤的信里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的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今南京)来(见于《晋书·庾亮传》)。现在只用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古水名,在今安徽望江。东晋时庾亮写给温峤的信里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的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今南京)来(见于《晋书·庾亮传》)。现在只用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