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8 查到相关无以的内容。
带有无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下体 [相关解释]
1.指植物的根茎。《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毛传"下体﹐根茎也。"孔颖达疏"言采葑菲之菜者﹐无以下体根茎之恶并弃其叶﹐以兴为室家之法﹐无以其妻颜色之衰并弃其德。"后以"下体"喻妇人色衰。 2.喻不才。 3.人体的下部。亦特指男女的阴部。也叫"下身"。 4.犹贱体。谦称己身之卑贱。
举跬 [相关解释]
1.《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后因以"举跬"谓进行持续的具体努力。
亡聊 [相关解释]
1.无所依赖;无以聊生。 2.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 3.了无情趣。
余光 [相关解释]
1.充足的光辉。 2.谓多馀之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后遂用为美称他人给予的恩惠福泽。 3.指落日的光芒。 4.喻指美德﹑威势所显现或留下的影响。
倚柱 [相关解释]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债台 [相关解释]
1.《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台"喻指负债。
匠质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成玄英疏"质,对也。匠石虽巧,必须不动之质。"后因以"匠质"指知己友人。
叹为观止 [相关解释]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舞《韶d03d!肥保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便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谓看到《韶d03d!芬丫足够,不必再看其他乐舞了◇以叹为观止”赞美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名守 [相关解释]
1.对名分的遵守。《荀子.正名》"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一说指掌正名的职官。梁启雄简释引刘念亲曰"刑名﹑爵名﹑文名,各有其官守。圣王既没,名守惰慢,故奇辞起而无以正之。" 2.有贤名的郡守。
吴市吹箫 [相关解释]
1.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萧乞食于吴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裴髎集解引徐广曰"〔箎〕一作'箫'。"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箫"。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周公吐哺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埽史 [相关解释]
1.《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魏勃少时家贫,欲见齐相曹参,而无以自通,因每晨早起,潜为齐相舍人清扫门外,遂因舍人得见曹参。曹荐为悼惠王内史◇以"埽史"为夤缘仕进之典。
孤偾 [相关解释]
1.孤弱不能自立。《汉书·匈奴传上》"孝惠﹑高后时,冒顿寖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偾,仆也,犹言不能自立也。"宋苏轼《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诗"使君自孤偾,此理谁相直?"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尔皇考奋起孤偾之中,并吞大小诸国为一,虎步中外。"一说,孤寡独居,欲念偾张。
屈谷巨瓠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后因以"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
庭趋 [相关解释]
1.承受父亲的教诲。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2.趋庭参拜。
弄印 [相关解释]
1.《史记.张丞相列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孰视赵尧曰'无以易尧。'遂拜赵尧为御史大夫。"后因称任命御史大夫为"弄印"。
惠子知我 [相关解释]
1.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扣寂 [相关解释]
1.谓构思而发为文辞的思维活动◇因用指作文赋诗。语本晋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扫门 [相关解释]
1.汉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贫无以自通,乃常早起为齐相舍人扫门。齐相舍人怪而为之引见。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以"扫门"为求谒权贵的典故。 2.洒扫门庭。表示迎宾诚意。
推恩 [相关解释]
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以 [相关解释]
1.不采用。 2.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 3.不得已。
无以为 [相关解释]
1.犹无用,没用。
无以加 [相关解释]
1.不能再增加;比不上。
无以塞责 [相关解释]
1.自谦之语。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
无以复加 [相关解释]
1.不能再增加。谓已至极限。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敝邑有亡,无以加焉。"
无憀 [相关解释]
1.处于困境,无以为生;无所依赖。 2.空闲而烦闷的心情,闲而郁闷。 3.无意思;令人讨厌。
无梁斗 [相关解释]
1.斗无梁则无以量物,故以"无梁斗"喻言语之无定准或反复无常。
无置 [相关解释]
1.不要放置。 2.谓无以置身,惶悚不安。 3.犹言不予处理。
无聊 [相关解释]
①精神空虚,没有寄托闲极无聊|几度无聊倍惆怅。②无以为生无聊之民|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百姓无聊矣。③说话、做事没有意义和作用,令人讨厌无聊话少说|这人真无聊。
有名无实 [相关解释]
1.亦作"有名亡实"。 2.谓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际。语本《国语.晋语八》"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梢云 [相关解释]
1.高云;瑞云。《文选.左思》"梢云无以逾,巓谷弗能连。"刘良注"言虽梢云之高亦不能逾也。"《文选.郭璞》"梢云"李善注引孙氏《瑞应图》"梢云,瑞云。"一说指山名,产竹。见《文选.左思》李善注。
沐树 [相关解释]
1.芟除树枝,使之无荫。谓使民无游憩之所﹐各归治业。语本《管子.轻重丁》"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
清尘 [相关解释]
①车后扬起的尘土。清对人尊敬之意。用作对人的敬称侍清尘于华阳|一别清尘,匆匆十载。②轻盈的尘土清尘隐高树|渭城朝雨徘宄尽"矍甯叩姆绶盾孳胬千载,遥遥播清尘|无以污其清尘。
潘文乐旨 [相关解释]
1.《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乐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爇薪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下.侯瑾》载侯瑾。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然柴以读书。《晋书.范汪传》"汪少孤贫,六岁过江,依外家新野庾氏……及长,好学。外氏家贫,无以资给,汪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后用作家贫而好学的典故。
相门洒埽 [相关解释]
1.《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齐相舍人门外……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后因以"相门洒埽"形容干求有术。
秦赘 [相关解释]
1.秦代男子家贫无以为婚者﹐得入赘妇家◇因以借指赘夫。语本《汉书.贾谊传》﹕"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竹幕 [相关解释]
1.犹铁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诬蔑用语。意谓封锁国境﹐使人民无以知国外消息﹐亦使外人无从得其内情。
自白 [相关解释]
①自己说明心意;自我陈说无以自白|莫能自白|他很想有个自白的机会。②自己承认并陈述犯罪事实自白书|他宁死也不向敌人自白。
至矣尽矣 [相关解释]
1.赞美之辞。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节取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君取节焉可也。"杜预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恶﹐食之者不以其恶而弃其善﹐言可取其善节。"后因以"节取"指取其善节。 2.有节制地收取。 3.节录。
茅缩 [相关解释]
1.用茅草滤酒。也指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语本《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时将酒自茅束上浇下,糟留茅中,酒汁自茅束渗透下流,像神饮之。
菲葑 [相关解释]
1.菲和葑,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语本《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玄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
菽水 [相关解释]
1.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萦策 [相关解释]
1.谓挥动马鞭,回旋如绕。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济(王济)从骑有一马,絶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王湛)'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后以"萦策"为典,谓夙有俊才,人所未识,而一旦显现。
萱苏 [相关解释]
1.《初学记》卷二七引三国魏王朗《与魏太子书》"不遗惠书,所以慰沃,奉读欢笑,以藉饥渴,虽复萱草忘忧,皋苏释劳,无以加也。"后因以"萱苏"为忘忧释劳之典。萱,指萱草;苏,指皋苏。
落魄 [相关解释]
①潦倒失意家贫落魄,无以为业。②放荡,不受拘束落魄无行。
解铃还须系铃人 [相关解释]
1.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事亦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因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诗礼之训 [相关解释]
1.《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请卖爵子 [相关解释]
1.卖爵级又卖子。《汉书.食货志上》﹕"岁恶不入﹐请卖爵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卖爵级又卖子也。"王先谦补注﹕"《贾子》作'请卖爵鬻子'。"一说为请爵和卖子。《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余谓请卖爵子﹐犹言请爵﹑卖子也。入粟得以拜爵﹐故曰请爵。富者有粟以僥上之急﹐至于请爵;贫者无以自活﹐至于卖子。"
责茅 [相关解释]
1.责备其不贡献苞茅。典出《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贪小失大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贫铗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齐策四》载战国时,"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为孟尝君客,曾先后三弹其剑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其要求,而冯谖亦终为孟尝君成就大事◇因以"贫铗"为典实。
趋庭 [相关解释]
语出《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这是孔子教训儿子孔鲤要学诗、学礼◇以趋庭”为接受父亲的教训。
辍斤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谓自从搭档的人死后已不舞斧◇用"辍斤"指失去知己。
辞第 [相关解释]
1.辞去所赐的第宅。典出《汉书.霍去病传》﹕"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后因以"辞第"指为国忘家。
过庭 [相关解释]
1.《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2.以喻长辈的教训。
逐鸟 [相关解释]
1.驱赶飞鸟。《晏子春秋.谏上二四》"景公射鸟,野人骇之。公怒,令吏诛之。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闻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两者,先王之禁也。以飞鸟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无仁义之心,是以从欲而轻诛。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乎!'公曰'善。自今已来,弛鸟兽之禁,无以苛民也。'"后以此为典实。
郢人 [相关解释]
1.指善歌者;歌手。 2.《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后用"郢人"喻知己。 3.借指楚国人。
郢质 [相关解释]
1.郢地有匠石者,能用斧头削除人鼻端的白粉而不伤其鼻。宋元君听说后,召匠石试之。匠石说"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参阅《庄子.徐无鬼》◇因以"郢质"喻指契合无间的知音。
鋝荐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载陶侃家贫,冬日客至,无以招待。侃母湛氏遂切褥草喂客马,剪发出卖以置菜肴。一时传为美谈◇人因以"鋝荐"喻妇人贤明。
铄金毁骨 [相关解释]
1.比喻毁谤太多﹐使人无以自存。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镇压 [相关解释]
①压制;压服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外内,愿无以为虑|镇压暴乱|进行镇压。②处决罪大恶极的罪犯。
问诸水滨 [相关解释]
1.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涉。语出《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陶母邀宾 [相关解释]
1.指晋陶侃母湛氏剪发待宾的故事。典出《晋书.陶侃传》﹕"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青茅 [相关解释]
1.即菁茅。亦名香茅﹑苞茅﹑琼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其气芬香。 2.《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因以借指附庸对宗主国的朝贡。
魏勃扫门 [相关解释]
1.西汉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而家贫无以自通,于是常在齐相舍人门外扫地,终于得要舍人的通报。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因以"魏勃扫门"为典实。
麾之即去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原形容性情刚直不屈,能坚持原则◇反用其语,意谓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