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3 查到相关族地的内容。
带有族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死牛
[相关解释]
1.旧时藏族地区的一种高利贷形式,以牛为本贷放给农奴,牛死后仍须付利,故称"不死牛"。
1.旧时藏族地区的一种高利贷形式,以牛为本贷放给农奴,牛死后仍须付利,故称"不死牛"。
中国
[相关解释]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九品中正制
[相关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盐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魏晋南北朝时盐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传号
[相关解释]
1.谓子孙袭封。 2.旧时藏族地区一种为土司﹑守备﹑土官传达号令的人。
1.谓子孙袭封。 2.旧时藏族地区一种为土司﹑守备﹑土官传达号令的人。
召勐
[相关解释]
1.亦作"召猛"。 2.傣族土司。傣语的音译,意为"一勐之主"。勐,意为地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旧时的行政区划单位。
1.亦作"召猛"。 2.傣族土司。傣语的音译,意为"一勐之主"。勐,意为地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旧时的行政区划单位。
咸丰帝(1831-1861)
[相关解释]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fc56!薄C砗盼淖冢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fc5aM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在热河行宫病死。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fc56!薄C砗盼淖冢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fc5aM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在热河行宫病死。
圈地运动
[相关解释]
15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贵族地主为发展养羊业赚取钱财,大规模圈占公地甚至农民耕地使之变成牧场的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5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贵族地主为发展养羊业赚取钱财,大规模圈占公地甚至农民耕地使之变成牧场的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坎土镘
[相关解释]
1.维吾尔族地区主要农具之一,用铁制成,与锄头类似,用以锄地﹑挖土等。
1.维吾尔族地区主要农具之一,用铁制成,与锄头类似,用以锄地﹑挖土等。
大汉族主义
[相关解释]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天葬
[相关解释]
藏族地区的一种葬法。人死后,将尸体分解喂鹰,以被食尽为吉祥。
藏族地区的一种葬法。人死后,将尸体分解喂鹰,以被食尽为吉祥。
夷夏
[相关解释]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夷狄
[相关解释]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宣慰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居夷
[相关解释]
1.亦作"居彝"。 2.本指居住在东方九夷之地◇泛指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
1.亦作"居彝"。 2.本指居住在东方九夷之地◇泛指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
帝师
[相关解释]
1.帝王的老师。 2.元僧官名。元制,皇帝即位初,例从梵僧受佛戒,故历朝皆尊一僧为帝师。帝师兼领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政教事务。 3.古星名。
1.帝王的老师。 2.元僧官名。元制,皇帝即位初,例从梵僧受佛戒,故历朝皆尊一僧为帝师。帝师兼领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政教事务。 3.古星名。
情地
[相关解释]
1.亲族地位。 2.处境;置身之地。
1.亲族地位。 2.处境;置身之地。
打冤家
[相关解释]
1.旧时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报冤仇而发生的械斗。
1.旧时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报冤仇而发生的械斗。
改土归流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明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废土司制度,设贵州布政使司,下置八府。清代中央政府在云、贵、川等省大力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即改土归流,使原土司地区的地方行政与内地趋于一致。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明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废土司制度,设贵州布政使司,下置八府。清代中央政府在云、贵、川等省大力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即改土归流,使原土司地区的地方行政与内地趋于一致。
族地
[相关解释]
1.一姓一族的土地。
1.一姓一族的土地。
本主
[相关解释]
1.原主。 2.该主人。 3.旧时家人对别人称其主子。 4.本人,当事人。 5.过去白族地区供奉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本境之主,称为"本主"≤多是神话﹑传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参阅《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
1.原主。 2.该主人。 3.旧时家人对别人称其主子。 4.本人,当事人。 5.过去白族地区供奉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本境之主,称为"本主"≤多是神话﹑传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参阅《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
本教
[相关解释]
1.谓农事。 2.根本性的教育。 3.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吐蕃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
1.谓农事。 2.根本性的教育。 3.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吐蕃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
枢密院
[相关解释]
官署名。五代后梁时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掌军事机要、边防等,为最高国务机关之一。辽代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汉人枢密院,管理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掌军机、边防、宫廷禁卫等,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代废止。
官署名。五代后梁时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掌军事机要、边防等,为最高国务机关之一。辽代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汉人枢密院,管理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掌军机、边防、宫廷禁卫等,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代废止。
殊裔
[相关解释]
1.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1.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毡庐
[相关解释]
1.亦作"毡庐"。 2.即毡帐。 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1.亦作"毡庐"。 2.即毡帐。 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氆氇
[相关解释]
藏族地区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做床毯等。
藏族地区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做床毯等。
浴佛节
[相关解释]
中国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族地区以夏历四月初八日为佛诞日,这一天,佛寺举行诵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释迦太子的诞生像。
中国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族地区以夏历四月初八日为佛诞日,这一天,佛寺举行诵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释迦太子的诞生像。
版屋
[相关解释]
1.用木板建造的房屋。晋左思《三都赋》序"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诗.秦风.小戎》作"板屋"。以板为屋﹐为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习尚。因亦借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2.指简陋住宅。亦用作谦词﹐犹茅舍。
1.用木板建造的房屋。晋左思《三都赋》序"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诗.秦风.小戎》作"板屋"。以板为屋﹐为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习尚。因亦借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2.指简陋住宅。亦用作谦词﹐犹茅舍。
盟旗制度
[相关解释]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羌笛
[相关解释]
羌族民间吹奏乐器。流传于四川羌族地区。古老的六声阶双管竖笛。据传为秦汉古羌人发明,故名。初用羊腿骨或鸟骨制成。今用当地油竹制成,方筷形,长约15~20厘米,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绑紧,竹簧插于管头。
羌族民间吹奏乐器。流传于四川羌族地区。古老的六声阶双管竖笛。据传为秦汉古羌人发明,故名。初用羊腿骨或鸟骨制成。今用当地油竹制成,方筷形,长约15~20厘米,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绑紧,竹簧插于管头。
萨噶达娃节
[相关解释]
1.藏族地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在藏历四月十五日。
1.藏族地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在藏历四月十五日。
蛮土
[相关解释]
1.古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1.古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蛮声
[相关解释]
1.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
1.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
蛮烟
[相关解释]
1.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2.特指外来的鸦片烟。
1.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2.特指外来的鸦片烟。
蛱蝶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云南省大理市北郊点苍山云弄峰下。是洱海边少数民族白族地区的著名胜景之一。也称蝴蝶泉。
1.泉名。在云南省大理市北郊点苍山云弄峰下。是洱海边少数民族白族地区的著名胜景之一。也称蝴蝶泉。
跳天灯
[相关解释]
1.京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京族地区。女子舞者手托﹑头顶盘碟,上置以点燃的蜡烛。表演者随着强烈的鼓点节奏,双手托盘碟相对转动手腕,队形纵横交错,变化较多。旧时用于祭祀,多在节日表演。
1.京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京族地区。女子舞者手托﹑头顶盘碟,上置以点燃的蜡烛。表演者随着强烈的鼓点节奏,双手托盘碟相对转动手腕,队形纵横交错,变化较多。旧时用于祭祀,多在节日表演。
跳脚舞
[相关解释]
1.彝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地区。舞者一般为双数,拉手成圈,左右移动。主要是脚部动作。动作激烈,情绪奔放。也叫打跳﹑对脚舞。
1.彝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地区。舞者一般为双数,拉手成圈,左右移动。主要是脚部动作。动作激烈,情绪奔放。也叫打跳﹑对脚舞。
通司
[相关解释]
1.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译员或译员兼向导。
1.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译员或译员兼向导。
遐夷
[相关解释]
1.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2.谓弃世。
1.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2.谓弃世。
酸奶子
[相关解释]
1.藏族地区的奶制食品。
1.藏族地区的奶制食品。
阴方
[相关解释]
1.指西方。 2.泛指阴山一带少数民族地区。
1.指西方。 2.泛指阴山一带少数民族地区。
雍正帝(1678-1735)
[相关解释]
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fdcd!G宄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初封雍亲王。1722年在大臣隆科多、年羹尧等辅助下取得帝位,并用高压手段对付参与争位的诸弟。在位期间设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税法减轻农民负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对汉族知识分子屡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控制。
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fdcd!G宄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初封雍亲王。1722年在大臣隆科多、年羹尧等辅助下取得帝位,并用高压手段对付参与争位的诸弟。在位期间设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税法减轻农民负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对汉族知识分子屡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控制。
鸡鹿塞
[相关解释]
1.古塞名。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是古代贯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冲『时筑城塞于此◇亦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1.古塞名。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是古代贯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冲『时筑城塞于此◇亦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鸣笳
[相关解释]
1.笳笛。古管乐器名『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1.笳笛。古管乐器名『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