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0 查到相关文史的内容。
带有文史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侍讲
[相关解释]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侍讲学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六经皆史
[相关解释]
1.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参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1.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参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内篇
[相关解释]
1.古代指论着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汪中《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唐成玄英《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1.古代指论着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汪中《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唐成玄英《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史评
[相关解释]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庆削
[相关解释]
1.敬称他人的书简。参阅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文史》。
1.敬称他人的书简。参阅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文史》。
张恨水(1895-1967)
[相关解释]
小说家。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曾任报纸编辑、记者。1936年任《南京人报》社社长。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一生创作小说百余部,多用章回体。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
小说家。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曾任报纸编辑、记者。1936年任《南京人报》社社长。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一生创作小说百余部,多用章回体。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
掌书
[相关解释]
1.古代职掌符节及文史记载的官。
1.古代职掌符节及文史记载的官。
文史
[相关解释]
1.文书记事。 2.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 3.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1.文书记事。 2.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 3.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沈尹默(1883-1971)
[相关解释]
书法家,诗人。原名君默,字中,后改今名,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工楷、行、草书,尤擅行书,清圆秀润中见刚健遒劲。擅诗,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曾发表白话诗。旧体诗词功力亦深。有《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沈尹默诗词集》等。
书法家,诗人。原名君默,字中,后改今名,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工楷、行、草书,尤擅行书,清圆秀润中见刚健遒劲。擅诗,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曾发表白话诗。旧体诗词功力亦深。有《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沈尹默诗词集》等。
涉历
[相关解释]
①历经涉历三载|涉历五代。②广泛大略地阅读涉历文史|涉历众书。
①历经涉历三载|涉历五代。②广泛大略地阅读涉历文史|涉历众书。
瘯蠡
[相关解释]
1.皮肤病。指六畜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杜预注﹕"毛皮无疥癣。"孔颖达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为疥癣之痬也。"明刘基《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明张煌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谓哀荣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灵可畜﹐仍不碍瘯蠡﹔三蘖先殄﹐亦无伤岳降。"一说﹐瘯蠡即瘰疬﹐结核病的一种。见陆澹安《左诂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
1.皮肤病。指六畜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杜预注﹕"毛皮无疥癣。"孔颖达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为疥癣之痬也。"明刘基《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明张煌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谓哀荣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灵可畜﹐仍不碍瘯蠡﹔三蘖先殄﹐亦无伤岳降。"一说﹐瘯蠡即瘰疬﹐结核病的一种。见陆澹安《左诂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
直馆
[相关解释]
1.晋唐以来奉职国家文史等馆的官名。
1.晋唐以来奉职国家文史等馆的官名。
章士钊(1881-1973)
[相关解释]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1903年任上海《苏报》主笔,从事反清活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压制学生运动。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后留北平。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考馆
[相关解释]
1.明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馆﹐故明人称由进士考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为"考馆"﹐盖当时习语。清因之。
1.明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馆﹐故明人称由进士考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为"考馆"﹐盖当时习语。清因之。
萧乾(1910- )
[相关解释]
作家,翻译家。北京人。蒙古族。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曾任《大公报》副刊《文艺》主编、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人民中国》副主编、《文艺报》副主编、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人生采访》,译有《好兵帅克》、《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及《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有《萧乾选集》。
作家,翻译家。北京人。蒙古族。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曾任《大公报》副刊《文艺》主编、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人民中国》副主编、《文艺报》副主编、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人生采访》,译有《好兵帅克》、《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及《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有《萧乾选集》。
进讲
[相关解释]
1.谓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等。
1.谓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等。
通义
[相关解释]
1.普遍适用的道理与法则。 2.疏通大义。常用为书名,指概述性的著作,如《白虎通义》;《文史通义》。
1.普遍适用的道理与法则。 2.疏通大义。常用为书名,指概述性的著作,如《白虎通义》;《文史通义》。
陈寅恪(1890-1969)
[相关解释]
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在欧美留学十余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民族史、古代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在欧美留学十余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民族史、古代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黑彝
[相关解释]
1.彝语称"诺合",含有"主体"的意思。主要指解放前凉山(原属西康省,今属四川省)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包括土司﹑土目)。他们是世袭贵族,一般是奴隶主阶级。约占当地彝族总人口7%弱,占有70%以上的土地和牲畜,并通过家支组织进行残酷统治。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等地的黑彝,一般是封建主或领主。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废。 2.云南部分彝族的汉称。明清汉文史籍称为"黑罗罗"﹑"大黑彝"等。
1.彝语称"诺合",含有"主体"的意思。主要指解放前凉山(原属西康省,今属四川省)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包括土司﹑土目)。他们是世袭贵族,一般是奴隶主阶级。约占当地彝族总人口7%弱,占有70%以上的土地和牲畜,并通过家支组织进行残酷统治。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等地的黑彝,一般是封建主或领主。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废。 2.云南部分彝族的汉称。明清汉文史籍称为"黑罗罗"﹑"大黑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