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8 查到相关执掌的内容。
带有执掌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官
[相关解释]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为政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指执政者。 3.处理政事。 4.做主。 5.作宫。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指执政者。 3.处理政事。 4.做主。 5.作宫。
主人
[相关解释]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主衣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即尚衣。执掌帝王服玩等事。
1.古官名。即尚衣。执掌帝王服玩等事。
乡士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 2.犹乡绅。 3.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
1.《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 2.犹乡绅。 3.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
伊周
[相关解释]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使旃
[相关解释]
1.犹言执掌使官之职。旃,纯赤色的曲柄旗。
1.犹言执掌使官之职。旃,纯赤色的曲柄旗。
凤鸟氏
[相关解释]
1.古官名。执掌天文历数。
1.古官名。执掌天文历数。
出典
[相关解释]
1.典故来源;出处。语本《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师而可謿,出何典记?" 2.谓出而执掌某种官职。 3.将人或物作抵押换钱用,亦可赎回。
1.典故来源;出处。语本《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师而可謿,出何典记?" 2.谓出而执掌某种官职。 3.将人或物作抵押换钱用,亦可赎回。
制国
[相关解释]
1.划分国都城郭的区域。 2.执掌国政。
1.划分国都城郭的区域。 2.执掌国政。
医师
[相关解释]
1.古代执掌医务的官。 2.医生。今指受过高等医学教育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经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医务卫生人员。
1.古代执掌医务的官。 2.医生。今指受过高等医学教育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经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医务卫生人员。
即政
[相关解释]
1.执掌政权。
1.执掌政权。
卿事寮
[相关解释]
1.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吏,见于令尊﹑令彝铭文。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他们经常在王的左右,青铜器铭文中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协助周王执掌政务。
1.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吏,见于令尊﹑令彝铭文。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他们经常在王的左右,青铜器铭文中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协助周王执掌政务。
司存
[相关解释]
1.执掌;职掌。 2.有司;官吏。
1.执掌;职掌。 2.有司;官吏。
司掌
[相关解释]
1.管事,管理人员。 2.执掌;掌管。
1.管事,管理人员。 2.执掌;掌管。
同事
[相关解释]
1.谓行事相同。 2.相与共事;执掌同一事务。 3.共事的人◇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4.相同的事物。
1.谓行事相同。 2.相与共事;执掌同一事务。 3.共事的人◇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4.相同的事物。
噶举派
[相关解释]
1.喇嘛教派之一。"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1.喇嘛教派之一。"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均徭
[相关解释]
1.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1.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坐江山
[相关解释]
1.统治天下;执掌政权。
1.统治天下;执掌政权。
士师
[相关解释]
1.亦作"士史"。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 2.兵众,军队。
1.亦作"士史"。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 2.兵众,军队。
宋太祖(927-976)
[相关解释]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宗司
[相关解释]
1.执掌王室祭祀与礼仪者。
1.执掌王室祭祀与礼仪者。
宰执
[相关解释]
1.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1.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执掌
[相关解释]
1.掌管;掌握。
1.掌管;掌握。
执政党
[相关解释]
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也称在朝党”。在两党制的国家中是在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中获胜的那个党,在多党制的国家中是一个党或几个党的联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执政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
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也称在朝党”。在两党制的国家中是在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中获胜的那个党,在多党制的国家中是一个党或几个党的联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执政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
执法
[相关解释]
1.执行或执掌法令。 2.执法的官吏。王莽时曾改御史为"执法"。 3.星名。
1.执行或执掌法令。 2.执法的官吏。王莽时曾改御史为"执法"。 3.星名。
押纛
[相关解释]
1.执掌大旗的旗手。古代仪仗侍卫之一。
1.执掌大旗的旗手。古代仪仗侍卫之一。
押领
[相关解释]
1.押送;率领。 2.执掌;管领。
1.押送;率领。 2.执掌;管领。
拿搭
[相关解释]
1.执掌;料理。
1.执掌;料理。
掌纶
[相关解释]
1.执掌起草诏诰。
1.执掌起草诏诰。
摄知
[相关解释]
1.执掌。
1.执掌。
斋官
[相关解释]
1.执掌斋祀的官员。
1.执掌斋祀的官员。
方面官
[相关解释]
1.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之官。明清时指地方政府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
1.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之官。明清时指地方政府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
曦和
[相关解释]
1.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1.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本兵
[相关解释]
1.最重要的兵器。 2.本部军队。 3.执掌兵权。 4.见"本兵府"。 5.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1.最重要的兵器。 2.本部军队。 3.执掌兵权。 4.见"本兵府"。 5.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札撒
[相关解释]
1.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1.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机廷
[相关解释]
1.执掌军国机枢大事的官署。
1.执掌军国机枢大事的官署。
杖节
[相关解释]
1.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1.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柄事
[相关解释]
1.执掌政事。
1.执掌政事。
柄国
[相关解释]
1.执掌国政。
1.执掌国政。
柄朝
[相关解释]
1.执掌朝政。
1.执掌朝政。
校理
[相关解释]
1.校勘整理。 2.论理,讲理。 3.审察治理。 4.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1.校勘整理。 2.论理,讲理。 3.审察治理。 4.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武曲
[相关解释]
1.星名。旧时迷信说法,人间诸事均有上天星宿分别执掌。武曲星主管武事。
1.星名。旧时迷信说法,人间诸事均有上天星宿分别执掌。武曲星主管武事。
烛罩
[相关解释]
1.帝王仪仗队中的灯具,亦指执掌灯具的人。
1.帝王仪仗队中的灯具,亦指执掌灯具的人。
环枢
[相关解释]
1.古星名。摄提的别名。 2.泛指天象,天道。 3.比喻枢密使。唐宋时执掌军政要务。
1.古星名。摄提的别名。 2.泛指天象,天道。 3.比喻枢密使。唐宋时执掌军政要务。
秉国
[相关解释]
1.执掌国政。
1.执掌国政。
秉威
[相关解释]
1.执掌威权。
1.执掌威权。
秉宪
[相关解释]
1.执掌法令。
1.执掌法令。
秉戎
[相关解释]
1.执掌军政。
1.执掌军政。
秉文经武
[相关解释]
1.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1.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秉权
[相关解释]
1.执掌政权。
1.执掌政权。
秉统
[相关解释]
1.执掌统驭。
1.执掌统驭。
秉臬
[相关解释]
1.谓执掌刑法。
1.谓执掌刑法。
秉钧衡
[相关解释]
1.谓执掌政权。
1.谓执掌政权。
秉钧轴
[相关解释]
1.谓执掌政权。
1.谓执掌政权。
职事官
[相关解释]
1.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吏。
1.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吏。
职任
[相关解释]
1.指官员的职位和职责。 2.谓执掌方面之任。 3.犹任务。
1.指官员的职位和职责。 2.谓执掌方面之任。 3.犹任务。
职司
[相关解释]
1.职务。 2.主管某职的官员。 3.主管;执掌。
1.职务。 2.主管某职的官员。 3.主管;执掌。
致政
[相关解释]
①官吏将执掌的政权交还国君周公属籍致政。②犹致仕,退职致政大夫。
①官吏将执掌的政权交还国君周公属籍致政。②犹致仕,退职致政大夫。
行台
[相关解释]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西曹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太尉的属官﹐执掌府中署用吏属之事。 2.兵部的别称。 3.刑部的别称。
1.古官名。太尉的属官﹐执掌府中署用吏属之事。 2.兵部的别称。 3.刑部的别称。
览总
[相关解释]
1.执掌总理。览,通"揽"。
1.执掌总理。览,通"揽"。
角人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执掌以时征收犀象麋鹿等兽的齿角,以当邦赋之政令。见《周礼.地官.角人》。
1.周代官名。执掌以时征收犀象麋鹿等兽的齿角,以当邦赋之政令。见《周礼.地官.角人》。
质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执掌评估市场物价等事。
1.古代官名。执掌评估市场物价等事。
赵孟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晋臣赵盾及其后代赵武﹑赵鞅﹑赵无恤。赵氏世代执掌晋国朝政,贵显无比。
1.指春秋时晋臣赵盾及其后代赵武﹑赵鞅﹑赵无恤。赵氏世代执掌晋国朝政,贵显无比。
邦政
[相关解释]
1.国家军政;执掌国家军政。
1.国家军政;执掌国家军政。
郎官
[相关解释]
1.谓侍郎﹑郎中等职。秦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属官执掌护卫陪从﹑随时建议等。西汉因秦制不变。东汉以尚书台为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权范围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郎官之制,略同于汉。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唐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唐以后郎官的设置,基本上无大变革。 2.湖名。在汉阳城东南。 3.指郎位星。
1.谓侍郎﹑郎中等职。秦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属官执掌护卫陪从﹑随时建议等。西汉因秦制不变。东汉以尚书台为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权范围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郎官之制,略同于汉。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唐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唐以后郎官的设置,基本上无大变革。 2.湖名。在汉阳城东南。 3.指郎位星。
都船
[相关解释]
1.汉执金吾属官。执掌治水。
1.汉执金吾属官。执掌治水。
酒官
[相关解释]
1.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
1.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
重人
[相关解释]
1.朝廷中执掌大权的人。 2.谨慎而持重的人。 3.押送重车的人。
1.朝廷中执掌大权的人。 2.谨慎而持重的人。 3.押送重车的人。
録事
[相关解释]
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铛头
[相关解释]
1.执掌烹饪的厨师。
1.执掌烹饪的厨师。
阮元瑜
[相关解释]
1.阮瑀﹐字元瑜。为曹操掌记室﹐善军国书檄◇因以喻指执掌文书的官员。
1.阮瑀﹐字元瑜。为曹操掌记室﹐善军国书檄◇因以喻指执掌文书的官员。
阮瑀
[相关解释]
1.三国魏陈留人﹐字元瑜。少受学于蔡邕。为建安七子之一◇事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出瑀之手。见《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世诗文中常用以泛指执掌文书﹑擅长书檄的文章作手。
1.三国魏陈留人﹐字元瑜。少受学于蔡邕。为建安七子之一◇事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出瑀之手。见《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世诗文中常用以泛指执掌文书﹑擅长书檄的文章作手。
青册
[相关解释]
1.帝王册封臣下的符命。 2.清册。 3.元时用以记载律令及审断事宜的记录。由断事官执掌。
1.帝王册封臣下的符命。 2.清册。 3.元时用以记载律令及审断事宜的记录。由断事官执掌。
驭戎
[相关解释]
1.执掌军事。
1.执掌军事。
鸟明
[相关解释]
1.相传为伏羲氏的六佐之一。执掌为民谋福利的事。
1.相传为伏羲氏的六佐之一。执掌为民谋福利的事。
鹘鸠氏
[相关解释]
1.古代执掌营造的官。
1.古代执掌营造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