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战国策的内容。
带有战国策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瞑不视
[相关解释]
1.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 2.形容不怕牺牲。 3.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1.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 2.形容不怕牺牲。 3.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顾
[相关解释]
1.一看。 2.《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3.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
1.一看。 2.《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3.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告投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夫之言
[相关解释]
1.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三窟
[相关解释]
1.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1.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三至
[相关解释]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2.《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2.《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三败之辱
[相关解释]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东门吴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三》"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1.《战国策.秦策三》"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1.《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中庶子
[相关解释]
1.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鲍彪注"庶子﹐本周官﹐秦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
1.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鲍彪注"庶子﹐本周官﹐秦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
为蛇画足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后以"为蛇画足"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1.《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后以"为蛇画足"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乌裘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后遂以"乌裘"为落魄失意之典。
1.《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后遂以"乌裘"为落魄失意之典。
买桂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买桂"形容生活所费昂贵。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买桂"形容生活所费昂贵。
买骏骨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故事从前有国君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有人花五百金买一死千里马的头回报,国君大怒,此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久果然买得三匹千里马。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买骏骨"为求贤若渴之典。
1.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故事从前有国君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有人花五百金买一死千里马的头回报,国君大怒,此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久果然买得三匹千里马。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买骏骨"为求贤若渴之典。
亡羊补牢
[相关解释]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丢失了羊,赶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丢失了羊,赶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京台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楚国的高台。《战国策.楚策四》"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鲍彪注"京﹐高也。"一说为台名﹐吴师道补正"或台名。"
1.战国时楚国的高台。《战国策.楚策四》"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鲍彪注"京﹐高也。"一说为台名﹐吴师道补正"或台名。"
众人国士
[相关解释]
1.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语本《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1.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语本《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伤弓之鸟
[相关解释]
1.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1.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倚柱
[相关解释]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倚门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 2.靠着门。 3.旧指妓女接客。
1.《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 2.靠着门。 3.旧指妓女接客。
先驱蝼蚁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一》"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艺文类聚》卷三三引作"驱蝼蚁"◇以"先驱蝼蚁"喻效命于人,愿先人而死。
1.《战国策.楚策一》"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艺文类聚》卷三三引作"驱蝼蚁"◇以"先驱蝼蚁"喻效命于人,愿先人而死。
公畴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时齐国有公畴竖。见《战国策.韩策三》。
1.复姓。战国时齐国有公畴竖。见《战国策.韩策三》。
凭几据杖
[相关解释]
1.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语本《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1.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语本《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击毂摩肩
[相关解释]
1.形容车马众多。语出《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
1.形容车马众多。语出《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
刺笄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襄子姊前为代王妻,襄子欲并代,约代王在句注之塞相会,暗令工人作长尾金斗,用以击人。宴饮中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赵王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刺。代人怜之,将所死地名为摩笄之山。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又见《史记.赵世家》。
1.战国时赵襄子姊前为代王妻,襄子欲并代,约代王在句注之塞相会,暗令工人作长尾金斗,用以击人。宴饮中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赵王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刺。代人怜之,将所死地名为摩笄之山。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又见《史记.赵世家》。
刺股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魏人苏秦说秦王,十次上书不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见《战国策.秦策一》◇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
1.战国时魏人苏秦说秦王,十次上书不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见《战国策.秦策一》◇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
刺虎
[相关解释]
1.杀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2.中草药名。 3.昆剧传统剧目。清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明将周遇吉兵败代州,回宁武关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周出战,被闯王部将射伤,后自尽。
1.杀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2.中草药名。 3.昆剧传统剧目。清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明将周遇吉兵败代州,回宁武关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周出战,被闯王部将射伤,后自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关解释]
1.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1.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蹇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因以"前鱼"喻失宠而被遗弃的人。 2.比喻陈旧的事物。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蹇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因以"前鱼"喻失宠而被遗弃的人。 2.比喻陈旧的事物。
叙録
[相关解释]
1.记载。 2.如同现代之图书提要『成帝时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藏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成,向皆条列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谓之"叙録"。今存《管子叙录》﹑《战国策叙录》等。
1.记载。 2.如同现代之图书提要『成帝时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藏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成,向皆条列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谓之"叙録"。今存《管子叙录》﹑《战国策叙录》等。
名母
[相关解释]
1.谓直呼母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后用为谬妄的典实。
1.谓直呼母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后用为谬妄的典实。
吞炭漆身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1.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咸阳
[相关解释]
1.指秦桧。《战国策.秦策四》载﹐齐﹑韩﹑魏攻秦﹐昭王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南宋丞相秦桧割地媚金以求偏安﹐事类昭王。秦都咸阳而桧姓秦﹐故时人以"咸阳"称之。
1.指秦桧。《战国策.秦策四》载﹐齐﹑韩﹑魏攻秦﹐昭王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南宋丞相秦桧割地媚金以求偏安﹐事类昭王。秦都咸阳而桧姓秦﹐故时人以"咸阳"称之。
唾面
[相关解释]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见"唾面自干"。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见"唾面自干"。
坐收渔利
[相关解释]
1.坐收渔人之利。比喻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轻易地从中取利。语本《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坐收渔人之利。比喻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轻易地从中取利。语本《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墨阳
[相关解释]
1.古代美剑名。《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墨阳本地名,其地产剑,因以名剑。
1.古代美剑名。《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墨阳本地名,其地产剑,因以名剑。
天府之国
[相关解释]
1.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孤寡不谷
[相关解释]
1.孤﹑寡﹑不谷,均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老子》"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战国策.齐策四》"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后用以代称王侯。
1.孤﹑寡﹑不谷,均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老子》"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战国策.齐策四》"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后用以代称王侯。
安步当车
[相关解释]
《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用缓缓的步行当作乘车。
《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用缓缓的步行当作乘车。
市义
[相关解释]
1.据《战国策.齐策四》载,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问"责(债)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至薛召民合券,因悉焚之,民称万岁;回齐后告孟尝君曰"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后因以"市义"谓邀买人心,博取正义的名声。
1.据《战国策.齐策四》载,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问"责(债)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至薛召民合券,因悉焚之,民称万岁;回齐后告孟尝君曰"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后因以"市义"谓邀买人心,博取正义的名声。
帝秦
[相关解释]
1.尊奉秦王为帝。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说赵奉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齐鲁仲连晓以利害,终使赵魏同息此议。事见《战国策.赵策三》◇以屈奉暴君或异族统治者为"帝秦"。
1.尊奉秦王为帝。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说赵奉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齐鲁仲连晓以利害,终使赵魏同息此议。事见《战国策.赵策三》◇以屈奉暴君或异族统治者为"帝秦"。
徐夫人
[相关解释]
1.战国赵人,以藏锋利匕首闻名。荆轲刺秦王所用匕首即得自徐夫人。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亦载此事。司马贞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
1.战国赵人,以藏锋利匕首闻名。荆轲刺秦王所用匕首即得自徐夫人。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亦载此事。司马贞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
心旌
[相关解释]
1.喻不宁静的心神。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2.指心神,神思。
1.喻不宁静的心神。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2.指心神,神思。
怀鼠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后以"怀鼠"喻以假充真。
1.《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后以"怀鼠"喻以假充真。
怯弦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更嬴善射,曾引弓虚发,惊下受伤未愈的飞雁。见《战国策.楚策四》◇因以"怯弦"比喻受过挫折而胆怯。
1.战国时更嬴善射,曾引弓虚发,惊下受伤未愈的飞雁。见《战国策.楚策四》◇因以"怯弦"比喻受过挫折而胆怯。
惊杨叶
[相关解释]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后以"惊杨叶"形容射箭的技艺精湛高明。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后以"惊杨叶"形容射箭的技艺精湛高明。
战国
[相关解释]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战国策
[相关解释]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北宋时有散佚,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有失传已久的部分内容。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北宋时有散佚,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有失传已久的部分内容。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相关解释]
1.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1.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批逆鳞
[相关解释]
1.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语本《战国策.燕策三》"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1.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语本《战国策.燕策三》"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抉面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韩策二》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韩傀(《史记》作侠累),以报答知遇之恩。行刺后,政恐株连及姊,"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因以"抉面"为效死以报知遇之典。
1.《战国策.韩策二》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韩傀(《史记》作侠累),以报答知遇之恩。行刺后,政恐株连及姊,"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因以"抉面"为效死以报知遇之典。
折冲尊俎
[相关解释]
折使退却。冲战车。尊俎酒杯与木盘,指宴饮器皿。《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意为在筵席上不用武力而以谈判来制胜对方◇也指外交谈判。
折使退却。冲战车。尊俎酒杯与木盘,指宴饮器皿。《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意为在筵席上不用武力而以谈判来制胜对方◇也指外交谈判。
排难解纷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秦围赵邯郸急,魏使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大义责衍。秦将闻之,为之退兵五十里。适魏兵救赵,邯郸围解。赵欲封仲连,仲连辞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见《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因以"排难解纷"指为人排除危难或调解纠纷。
1.战国时,秦围赵邯郸急,魏使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大义责衍。秦将闻之,为之退兵五十里。适魏兵救赵,邯郸围解。赵欲封仲连,仲连辞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见《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因以"排难解纷"指为人排除危难或调解纠纷。
掩鼻
[相关解释]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 3.《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 3.《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摇旌
[相关解释]
1.飘荡的旌旗。喻心神不定。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
1.飘荡的旌旗。喻心神不定。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
摩笄
[相关解释]
1.春秋时﹐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赵世家》◇因以"摩笄"称后妃殉国自杀。 2.山名。一名磨笄山。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赵襄子姊代王夫人摩笄自杀﹐代人怜之﹐名其地为摩笄山。
1.春秋时﹐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赵世家》◇因以"摩笄"称后妃殉国自杀。 2.山名。一名磨笄山。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赵襄子姊代王夫人摩笄自杀﹐代人怜之﹐名其地为摩笄山。
无妄
[相关解释]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干上。 2.谓真实,真相。 3.不测;意外。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鲍彪注"无妄,言可必。"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干上。 2.谓真实,真相。 3.不测;意外。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鲍彪注"无妄,言可必。"
无骏
[相关解释]
1.喻无才。骏,良马。战国时燕昭王欲招纳贤士以振兴国家,郭隗对他说从前有人以五百金购买已死千里马之首,不期年而千里马三至,大王如欲招纳贤士,不妨"先从隗始"。昭王为筑黄金台而师之,于是天下贤士纷纷至燕。事见《战国策.燕策一》◇用为自谦无才之典。
1.喻无才。骏,良马。战国时燕昭王欲招纳贤士以振兴国家,郭隗对他说从前有人以五百金购买已死千里马之首,不期年而千里马三至,大王如欲招纳贤士,不妨"先从隗始"。昭王为筑黄金台而师之,于是天下贤士纷纷至燕。事见《战国策.燕策一》◇用为自谦无才之典。
易水歌
[相关解释]
1.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1.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易牙
[相关解释]
1.人名。又称狄牙﹑雍巫。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桓公。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史记.齐太公世家》◇多以指善烹调者。
1.人名。又称狄牙﹑雍巫。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桓公。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史记.齐太公世家》◇多以指善烹调者。
晩食
[相关解释]
1.晩餐。 2.《战国策.齐策四》"斶(颜斶)愿得归,晩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谓饥而后食,其味比于食肉◇用为甘于淡泊之典。
1.晩餐。 2.《战国策.齐策四》"斶(颜斶)愿得归,晩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谓饥而后食,其味比于食肉◇用为甘于淡泊之典。
曾参杀人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
1.《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
朋
[相关解释]
牛的肛门,比喻听命于人的从属地位。语出《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朋。’”
牛的肛门,比喻听命于人的从属地位。语出《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朋。’”
木披
[相关解释]
1.因果实多,致使树枝断裂。用以比喻臣下势大妨主。语本《战国策·秦策三》"范雎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吴师道补正"披,折也。"
1.因果实多,致使树枝断裂。用以比喻臣下势大妨主。语本《战国策·秦策三》"范雎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吴师道补正"披,折也。"
朱英
[相关解释]
1.用红色丝线缠在矛上的装饰物。一说,装饰在矛上的红色羽毛。 2.朱草。 3.红花。 4.战国楚人。曾劝说春申君杀蓄谋不规的李园,春申君不从,后被李园"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事见《战国策·楚策四》◇遂称朱英为有远见的谋士。
1.用红色丝线缠在矛上的装饰物。一说,装饰在矛上的红色羽毛。 2.朱草。 3.红花。 4.战国楚人。曾劝说春申君杀蓄谋不规的李园,春申君不从,后被李园"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事见《战国策·楚策四》◇遂称朱英为有远见的谋士。
束桂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因以"束桂"形容柴薪缺少,生活艰难。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因以"束桂"形容柴薪缺少,生活艰难。
杨穿三叶
[相关解释]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1.《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桑荫不徙
[相关解释]
1.亦作"桑荫未移"。 2.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1.亦作"桑荫未移"。 2.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梗泛
[相关解释]
1.典出《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梗泛"指漂泊无定。
1.典出《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梗泛"指漂泊无定。
毋多
[相关解释]
1.谓不作他计。《战国策.秦策三》"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从,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封。"鲍彪注"谓专志于和,毋他务也。"一说毋待战功。见金其源《读书管见.战国策.公不若毋多》。
1.谓不作他计。《战国策.秦策三》"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从,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封。"鲍彪注"谓专志于和,毋他务也。"一说毋待战功。见金其源《读书管见.战国策.公不若毋多》。
毛羽未丰
[相关解释]
1.比喻力量不足﹐条件未成熟。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1.比喻力量不足﹐条件未成熟。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泣前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漂梗
[相关解释]
1.随水漂流的桃梗。语出《战国策.齐策三》"﹝苏秦﹞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漂梗"引申指漂泊者。
1.随水漂流的桃梗。语出《战国策.齐策三》"﹝苏秦﹞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漂梗"引申指漂泊者。
炀灶
[相关解释]
1.《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君曰'善。'"谓在灶前向火,则蔽其光◇因以"炀灶"喻佞幸专权,蒙蔽国君。
1.《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君曰'善。'"谓在灶前向火,则蔽其光◇因以"炀灶"喻佞幸专权,蒙蔽国君。
焚券
[相关解释]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齐冯谖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2.南朝宋顾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觊之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鄌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唐宋清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唐柳宗元《宋清传》。 4.后汉常思献宋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齐冯谖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2.南朝宋顾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觊之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鄌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唐宋清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唐柳宗元《宋清传》。 4.后汉常思献宋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
然桂
[相关解释]
1.谓以桂作薪。亦形容物价昂贵。语本《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1.谓以桂作薪。亦形容物价昂贵。语本《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燕歌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太子丹命荆轲入秦刺秦王,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见《战国策.燕策三》◇以"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谣。
1.战国时,燕太子丹命荆轲入秦刺秦王,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见《战国策.燕策三》◇以"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谣。
燕骏千金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以"燕骏千金"为招纳贤士之典。
1.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以"燕骏千金"为招纳贤士之典。
牵盐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四》载汗明向春申君讲述有匹年老的骏马,"服盐车而上大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仍上不了山。伯乐见之,为它卸下车辕而哭,马亦"仰而鸣,声达于天"◇遂以"牵盐"喻怀才不遇。
1.《战国策.楚策四》载汗明向春申君讲述有匹年老的骏马,"服盐车而上大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仍上不了山。伯乐见之,为它卸下车辕而哭,马亦"仰而鸣,声达于天"◇遂以"牵盐"喻怀才不遇。
犬兔俱毙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
1.《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
玉桂
[相关解释]
1.米如玉,薪如桂。喻生活费用之高。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转喻生活豪华。 2.桂树的美称。
1.米如玉,薪如桂。喻生活费用之高。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转喻生活豪华。 2.桂树的美称。
生头死垄
[相关解释]
1."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之省。《战国策.齐策四》"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垄也。'"后因以指贵贱。
1."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之省。《战国策.齐策四》"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垄也。'"后因以指贵贱。
盐车
[相关解释]
1.运载盐的车子。《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后以"盐车"为典,多用于喻贤才屈沉于下。
1.运载盐的车子。《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后以"盐车"为典,多用于喻贤才屈沉于下。
目兔顾犬
[相关解释]
1.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晩也。"
1.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晩也。"
短长
[相关解释]
1.短与长;矮与高。 2.长久与短暂。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 4.死与生。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 6.短处;弊端。 7.评判;批评。 8.长短术,战国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 9.《战国策》的别名。
1.短与长;矮与高。 2.长久与短暂。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 4.死与生。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 6.短处;弊端。 7.评判;批评。 8.长短术,战国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 9.《战国策》的别名。
神丛
[相关解释]
1.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熙?"鲍彪注"灌木中有神灵托之。"吴师道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高诱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
1.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熙?"鲍彪注"灌木中有神灵托之。"吴师道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高诱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
积节
[相关解释]
1.谓多有战事。《战国策.秦策三》﹕"楚破﹐秦不能与齐县衡矣。秦三世积节于韩魏﹐而齐之德新加。"鲍彪注﹕"节﹐犹事也。言累有战伐之事。"一说﹐积往来之节。见吴师道补正引刘辰翁语。
1.谓多有战事。《战国策.秦策三》﹕"楚破﹐秦不能与齐县衡矣。秦三世积节于韩魏﹐而齐之德新加。"鲍彪注﹕"节﹐犹事也。言累有战伐之事。"一说﹐积往来之节。见吴师道补正引刘辰翁语。
空弦
[相关解释]
1.未上箭的弓弦。传说战国时候﹐更羸曾虚拉弓弦﹐使原已受伤的大雁闻声惊飞﹐创疤挣裂﹐坠落下来。见《战国策.楚策四》◇因以"空弦"称赞箭法高明。 2.喻被祸害吓坏了的人。
1.未上箭的弓弦。传说战国时候﹐更羸曾虚拉弓弦﹐使原已受伤的大雁闻声惊飞﹐创疤挣裂﹐坠落下来。见《战国策.楚策四》◇因以"空弦"称赞箭法高明。 2.喻被祸害吓坏了的人。
筑台募士
[相关解释]
1.燕昭王厚礼招贤﹐筑宫师事郭隗﹐而贤士归之。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筑台募士"为招贤之典。
1.燕昭王厚礼招贤﹐筑宫师事郭隗﹐而贤士归之。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筑台募士"为招贤之典。
箧中书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后因称诽谤之辞为"箧中书"。
1.《战国策.秦策二》"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后因称诽谤之辞为"箧中书"。
米珠薪桂
[相关解释]
米贵如珍珠,柴贵如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
米贵如珍珠,柴贵如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
絶蹯
[相关解释]
1.《战国策.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絶蹯"喻作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
1.《战国策.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后遂以"絶蹯"喻作事权衡轻重,不因小失大。
羽毛未丰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后以"羽毛未丰"喻还未成熟,还未成长壮大。
1.《战国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后以"羽毛未丰"喻还未成熟,还未成长壮大。
老女
[相关解释]
1.年长未嫁的处女。语本《战国策.燕策一》"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
1.年长未嫁的处女。语本《战国策.燕策一》"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
聊城箭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攻齐﹐夺取七十余城。齐将田单欲收复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攻之年馀﹐而城不下。齐人鲁仲连乃写信系于箭﹐射入城中﹐劝燕将撤军。燕将得信﹐悦服﹐罢兵而去﹐遂解齐国之围。事见《战国策.齐策六》◇遂以"聊城箭"为典﹐比喻助力。
1.战国时﹐燕攻齐﹐夺取七十余城。齐将田单欲收复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攻之年馀﹐而城不下。齐人鲁仲连乃写信系于箭﹐射入城中﹐劝燕将撤军。燕将得信﹐悦服﹐罢兵而去﹐遂解齐国之围。事见《战国策.齐策六》◇遂以"聊城箭"为典﹐比喻助力。
苏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后因以"苏鬼"指古代掌管和接待宾客的官员。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后因以"苏鬼"指古代掌管和接待宾客的官员。
荆轲刺秦王
[相关解释]
①荆轲,卫国人,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于公元前227年奉燕太子丹命,携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首级和夹有匕首的地图见秦王。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②散文篇名。载《战国策·燕策》,篇题后人所加。文章情节曲折,叙事生动,是《战国策》中的传记名篇,其重要情节后被采入《史记·刺客列传》中。
①荆轲,卫国人,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于公元前227年奉燕太子丹命,携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首级和夹有匕首的地图见秦王。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②散文篇名。载《战国策·燕策》,篇题后人所加。文章情节曲折,叙事生动,是《战国策》中的传记名篇,其重要情节后被采入《史记·刺客列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