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战国的内容。
带有战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瞑不视
[相关解释]
1.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 2.形容不怕牺牲。 3.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1.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 2.形容不怕牺牲。 3.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顾
[相关解释]
1.一看。 2.《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3.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
1.一看。 2.《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3.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
七国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1.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 2.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雄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强国。
1.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强国。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千客
[相关解释]
1.形容门客众多。战国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养士,门下号称有食客三千人。见《史记》四公子本传。
1.形容门客众多。战国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养士,门下号称有食客三千人。见《史记》四公子本传。
三告投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夫之言
[相关解释]
1.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三晋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三矢
[相关解释]
1.三支箭。 2.指战国赵廉颇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
1.三支箭。 2.指战国赵廉颇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
三窟
[相关解释]
1.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1.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三至
[相关解释]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2.《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2.《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三败之辱
[相关解释]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三都
[相关解释]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三闾大夫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官名,掌昭﹑屈﹑景三姓贵族。屈原曾任此职。
1.战国楚官名,掌昭﹑屈﹑景三姓贵族。屈原曾任此职。
上柱国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楚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北魏置柱国大将军,北周增置上柱国大将军,唐宋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清废。
1.官名。战国楚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北魏置柱国大将军,北周增置上柱国大将军,唐宋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清废。
丛台
[相关解释]
1.台名。战国赵筑,在河北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2.台名。战国楚筑,在今河南商水县。
1.台名。战国赵筑,在河北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2.台名。战国楚筑,在今河南商水县。
东周列国志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东家子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1.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东帝
[相关解释]
1.东方的帝王。战国时齐愍王自称。 2.东方的帝王『景帝时吴王刘濞自称。 3.东方的帝王。唐代南诏合罗凤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合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4.司春之神东方青帝的省称。
1.东方的帝王。战国时齐愍王自称。 2.东方的帝王『景帝时吴王刘濞自称。 3.东方的帝王。唐代南诏合罗凤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合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4.司春之神东方青帝的省称。
东河
[相关解释]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东秦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秦昭王曾称西帝,齐愍王曾称东帝,两国皆以其富强而东西并后因称齐国或齐地为"东秦"。
1.战国时秦昭王曾称西帝,齐愍王曾称东帝,两国皆以其富强而东西并后因称齐国或齐地为"东秦"。
东邻
[相关解释]
1.东边的邻居。 2.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3.亦作"东厸"。特指殷纣王。
1.东边的邻居。 2.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3.亦作"东厸"。特指殷纣王。
东门吴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三》"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1.《战国策.秦策三》"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东阳
[相关解释]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两周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由周王室分裂而成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的合称。 2.指周代。周在犬戎攻杀幽王后,平王即位,东迁洛邑,迁都前史称西周,迁都后称东周,合称"两周"。
1.战国时由周王室分裂而成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的合称。 2.指周代。周在犬戎攻杀幽王后,平王即位,东迁洛邑,迁都前史称西周,迁都后称东周,合称"两周"。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1.《战国策.秦策二》"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虎之名。'"后遂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
两说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鲁仲连说新垣衍而使秦退军五十里,又致书守聊城的燕将而克聊城◇以"两说"指鲁仲连。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1.战国时鲁仲连说新垣衍而使秦退军五十里,又致书守聊城的燕将而克聊城◇以"两说"指鲁仲连。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中尉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赵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管京师治安『武帝时更名执金吾,汉诸王国皆置中尉。唐后期为宦官领禁兵的专职。 2.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尉﹑高于少尉的下级军官。
1.官名。战国时赵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管京师治安『武帝时更名执金吾,汉诸王国皆置中尉。唐后期为宦官领禁兵的专职。 2.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尉﹑高于少尉的下级军官。
中山狼传
[相关解释]
寓言小说名。明代马中锡作。战国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营救一负伤被追逐的狼,狼脱离险境后反而恩将仇报,欲害东郭先生,最终被一老人设计杀死。小说讽谕世人要分清敌友,不可盲目行善。
寓言小说名。明代马中锡作。战国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营救一负伤被追逐的狼,狼脱离险境后反而恩将仇报,欲害东郭先生,最终被一老人设计杀死。小说讽谕世人要分清敌友,不可盲目行善。
中庶子
[相关解释]
1.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鲍彪注"庶子﹐本周官﹐秦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
1.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鲍彪注"庶子﹐本周官﹐秦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
临淄
[相关解释]
1.齐国故城。在山东省淄博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齐胡公迁都薄姑﹐齐献公元年又迁回﹐称临淄。春秋战国时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达15馀平方公里。城内文化遗存丰富。城东北有韶院村﹐传为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
1.齐国故城。在山东省淄博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齐胡公迁都薄姑﹐齐献公元年又迁回﹐称临淄。春秋战国时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达15馀平方公里。城内文化遗存丰富。城东北有韶院村﹐传为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
为我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期杨朱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
1.战国时期杨朱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
为蛇画足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后以"为蛇画足"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1.《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后以"为蛇画足"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主父
[相关解释]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义母
[相关解释]
1.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2.深明大义之母。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兄弟二人争相承认。王使相问其母。母曰"杀其少者。"相问其故。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
1.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2.深明大义之母。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兄弟二人争相承认。王使相问其母。母曰"杀其少者。"相问其故。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
乌获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为力士的泛称。
1.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为力士的泛称。
乌裘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后遂以"乌裘"为落魄失意之典。
1.《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后遂以"乌裘"为落魄失意之典。
乐正
[相关解释]
1.谓整理音乐篇章。 2.指音乐的正声。 3.古时乐官之长。 4.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1.谓整理音乐篇章。 2.指音乐的正声。 3.古时乐官之长。 4.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乐生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典礼中奏乐歌舞的人员。明﹑清两代设乐生﹑舞生分司其事,合称乐舞生。 2.指战国燕将乐毅。
1.古代祭祀典礼中奏乐歌舞的人员。明﹑清两代设乐生﹑舞生分司其事,合称乐舞生。 2.指战国燕将乐毅。
乐邹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乐毅和邹衍。
1.指战国时乐毅和邹衍。
九家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法﹑道﹑儒﹑阴阳﹑名﹑墨﹑纵横﹑杂﹑农九个学派。
1.指战国时法﹑道﹑儒﹑阴阳﹑名﹑墨﹑纵横﹑杂﹑农九个学派。
买桂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买桂"形容生活所费昂贵。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买桂"形容生活所费昂贵。
买骏骨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故事从前有国君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有人花五百金买一死千里马的头回报,国君大怒,此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久果然买得三匹千里马。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买骏骨"为求贤若渴之典。
1.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故事从前有国君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有人花五百金买一死千里马的头回报,国君大怒,此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久果然买得三匹千里马。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买骏骨"为求贤若渴之典。
二郎神
[相关解释]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于陵子仲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
1.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
云梦闲情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后以"云梦闲情"指男女欢会之事。
1.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后以"云梦闲情"指男女欢会之事。
五大夫
[相关解释]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五德终始
[相关解释]
1.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学说。指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论者并用以推断自然的命运和王朝兴亡的原因。
1.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学说。指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论者并用以推断自然的命运和王朝兴亡的原因。
五蠹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五行生克
[相关解释]
1.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生,谓一物对另一物起促进作用;相克,谓一物对另一物起抑制作用。五行生克说形成于战国,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1.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生,谓一物对另一物起促进作用;相克,谓一物对另一物起抑制作用。五行生克说形成于战国,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亡羊补牢
[相关解释]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丢失了羊,赶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丢失了羊,赶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交战团体
[相关解释]
1.指一个国家内从事武装斗争,控制部分地区,并得到外国承认的集团。交战团体享有与交战国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1.指一个国家内从事武装斗争,控制部分地区,并得到外国承认的集团。交战团体享有与交战国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京台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楚国的高台。《战国策.楚策四》"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鲍彪注"京﹐高也。"一说为台名﹐吴师道补正"或台名。"
1.战国时楚国的高台。《战国策.楚策四》"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鲍彪注"京﹐高也。"一说为台名﹐吴师道补正"或台名。"
亭长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2.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1.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2.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从横家
[相关解释]
1.即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及连横(主张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后亦以指有手腕能舌辩的人。
1.即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及连横(主张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后亦以指有手腕能舌辩的人。
从约长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有合纵之约的六国之长。
1.战国时有合纵之约的六国之长。
令尹
[相关解释]
1.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1.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仪尚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张仪与靳尚的并称。二人为屈原外交﹑政治主张的敌对者。
1.战国时张仪与靳尚的并称。二人为屈原外交﹑政治主张的敌对者。
仪秦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仪衍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公孙衍的并称。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公孙衍的并称。
仪轸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纵横家张仪陈轸的并称。
1.战国时纵横家张仪陈轸的并称。
仲连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高蹈不仕。
1.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高蹈不仕。
任鄙
[相关解释]
1.战国秦武王的力士。官至汉中郡守,昭王十九年死。
1.战国秦武王的力士。官至汉中郡守,昭王十九年死。
伏龙观
[相关解释]
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县城西都江堰离堆北端。相传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为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县城西都江堰离堆北端。相传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为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众人国士
[相关解释]
1.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语本《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1.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语本《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优旃
[相关解释]
1.战国秦国优人。身材短小,善戏谑笑谈。曾讽谏秦始皇修苑囿﹑秦二世漆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2.春秋齐国优人。
1.战国秦国优人。身材短小,善戏谑笑谈。曾讽谏秦始皇修苑囿﹑秦二世漆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2.春秋齐国优人。
伤弓之鸟
[相关解释]
1.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1.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伪荆卿
[相关解释]
1.犹言假壮士。荆卿,即壮士荆轲,战国卫人。为燕太子丹客,受命往刺秦王。
1.犹言假壮士。荆卿,即壮士荆轲,战国卫人。为燕太子丹客,受命往刺秦王。
倚柱
[相关解释]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倚门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 2.靠着门。 3.旧指妓女接客。
1.《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 2.靠着门。 3.旧指妓女接客。
偏伍
[相关解释]
1.春秋战国时车战编制单位。以二十五乘为偏,步兵五人为伍。参阅《左传.桓公五年》"先偏后伍"杜预注引《司马法》◇亦泛指军队编制。
1.春秋战国时车战编制单位。以二十五乘为偏,步兵五人为伍。参阅《左传.桓公五年》"先偏后伍"杜预注引《司马法》◇亦泛指军队编制。
儒墨
[相关解释]
1.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同为重要学派。 2.泛指多种学派。
1.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同为重要学派。 2.泛指多种学派。
元英
[相关解释]
1.战国燕宫殿名。 2.玄英。冬季的别称。
1.战国燕宫殿名。 2.玄英。冬季的别称。
先秦
[相关解释]
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从远古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为止。一般用以指春秋、战国时期。
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从远古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为止。一般用以指春秋、战国时期。
先驱蝼蚁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一》"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艺文类聚》卷三三引作"驱蝼蚁"◇以"先驱蝼蚁"喻效命于人,愿先人而死。
1.《战国策.楚策一》"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艺文类聚》卷三三引作"驱蝼蚁"◇以"先驱蝼蚁"喻效命于人,愿先人而死。
公上
[相关解释]
1.朝廷;官家。 2.复姓。战国时墨子弟子有公上过。见《吕氏春秋.高义》。
1.朝廷;官家。 2.复姓。战国时墨子弟子有公上过。见《吕氏春秋.高义》。
公仲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时韩国有公仲侈。见《史记.韩世家》。
1.复姓。战国时韩国有公仲侈。见《史记.韩世家》。
公士
[相关解释]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同秦制◇代亦或沿用。 4.复姓『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同秦制◇代亦或沿用。 4.复姓『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公孙衍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纵横家∨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并联络燕、赵、中山、韩、魏五国对抗秦国◇又担任魏相。
战国时期纵横家∨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并联络燕、赵、中山、韩、魏五国对抗秦国◇又担任魏相。
公畴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时齐国有公畴竖。见《战国策.韩策三》。
1.复姓。战国时齐国有公畴竖。见《战国策.韩策三》。
公羊
[相关解释]
1.《公羊传》的简称。 2.复姓。战国齐人有公羊高﹐为《春秋公羊传》作者。
1.《公羊传》的简称。 2.复姓。战国齐人有公羊高﹐为《春秋公羊传》作者。
公羊学
[相关解释]
1.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彦为之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代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
1.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彦为之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代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
公都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1.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六王
[相关解释]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六雄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韩﹑赵﹑魏﹑燕﹑齐﹑楚六国。 2.唐代以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形势重要之地﹐称为"六雄"。唐开元中﹐将境内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以近畿为四辅﹐其余州县依其地理条件﹑户口多寡﹐分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各种等级。
1.指战国时韩﹑赵﹑魏﹑燕﹑齐﹑楚六国。 2.唐代以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形势重要之地﹐称为"六雄"。唐开元中﹐将境内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以近畿为四辅﹐其余州县依其地理条件﹑户口多寡﹐分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各种等级。
六韬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兰台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台名。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 2.汉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 3.泛指宫廷藏书处。 4.指御史台『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 5.唐代指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 7.道教指肝脏。
1.战国楚台名。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 2.汉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 3.泛指宫廷藏书处。 4.指御史台『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 5.唐代指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 7.道教指肝脏。
兵家
[相关解释]
先秦至汉初研究军事理论并从事军事活动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的孙武,战国时的吴起、孙膑,汉初的张良、韩信等。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很大。
先秦至汉初研究军事理论并从事军事活动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的孙武,战国时的吴起、孙膑,汉初的张良、韩信等。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很大。
农家
[相关解释]
1.田家,从事农业的人家。 2.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1.田家,从事农业的人家。 2.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减灶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救韩。孙膑故意逐日减少军队的灶数,造成士卒日渐逃亡的假象,以迷惑魏军。魏军果中其计,追至马陵道遭伏击,大败,涓自杀。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用为典实。
1.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救韩。孙膑故意逐日减少军队的灶数,造成士卒日渐逃亡的假象,以迷惑魏军。魏军果中其计,追至马陵道遭伏击,大败,涓自杀。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用为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