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战争的内容。
带有战争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贯道 [相关解释]
1.会道门之一。起源于山东。初名"东震堂",后路中一承办道务,取《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改名"一贯道"。1925年路死后,由张光璧继承。抗日战争期间,张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并为其效劳。日本投降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利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缔。
七年战争 [相关解释]
18世纪欧洲的一次国际性战争。以英国、普鲁士和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等为另一方。1756年战争开始,英、法两国主要在海上和殖民地进行战争,而普鲁士与俄、奥主要在欧洲中部进行战争。1763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殖民强国,普鲁士则崛起为欧洲大陆强国。
七月诗派 [相关解释]
文学流派。形成于抗日战争初期。其成员多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诗作,故名。作品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生活,诗体自由奔放,充满激情,在当时曾产生较大影响。
三三制 [相关解释]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
三八式 [相关解释]
1.指日本造"三八式"步枪。 2.指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
三大任务 [相关解释]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担负的作战、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项基本任务。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之一。作战的任务,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消灭敌人,夺取政权,在和平建设时期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是对群众开展宣传、组织、武装和援助。生产的任务,是发展军地两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改善军队生活。
三大战役 [相关解释]
1.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三擦 [相关解释]
1.指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制造的军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三查三整 [相关解释]
1.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土地改革所进行的整党整军的一个重要运动。"三查",在地方上是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在部队中是指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是指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三边 [相关解释]
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不可抗力 [相关解释]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战争等对个人来说都可以成为不可抗力。在法律上,因不可抗力而造成桅社会的结果,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世界知识 [相关解释]
半月刊。1934年9月创刊于上海。金仲华、冯宾符等先后任主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1945年12月复刊,1949年3月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同年5月上海解放后复刊。次年5月迁北京,1966年6月停刊,1979年1月复刊。
丘逢甲(1864-1912) [相关解释]
诗人。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台湾苗栗人。光绪年间进士。官工部主事◇回台湾讲学。甲午战争后反对清廷割让台湾,率兵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到广东,参加同盟会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赴南京,为参议院议员。诗富于爱国激情。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东北抗日义勇军 [相关解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东北抗日联军 [相关解释]
简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条英机(1884-1948) [相关解释]
日本首相。出身于军阀家庭。曾任关东军参谋长。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率日军侵占华北地区。1941年出任首相,兼陆相、内相,独揽军政大权。同年升为陆军大将,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投降后,自杀未遂◇被定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
东洋鬼 [相关解释]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
东莞市 [相关解释]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部、东江下游,广九铁路斜贯。1985年设市。人口1436万(1995年)。为广东省新兴工业城市和东江下游物资集散地。虎门为珠江口要塞,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曾在此销毁鸦片。名胜古迹有可园、象塔、沙角、威远古炮台。
严复(1854-1921) [相关解释]
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学英国。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学习西方,维新变法。又译《天演论》,以进化论观点,号召国人救亡图存。翻译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著作,首创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思想趋于保守。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中原大战 [相关解释]
见蒋冯阎战争”(367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相关解释]
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101号。1987年7月6日七七事变”爆发50周年前夕落成。占地26万平方米。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陈列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图片资料。以声光结合立体画面再现了日军在卢沟桥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壮烈情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关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初称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十五军、陕北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开展土地革命。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敌人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相关解释]
公木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9年,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总政治部对歌词进行修改,并于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正式定为现名。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相关解释]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国共合作抗日发表的宣言。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这个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关解释]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 [相关解释]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相关解释]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7月始先后由红军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Α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相关解释]
共青团前身。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发起组织,后在北京、广州等地相继建立。192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式成立全国性组织。1925年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战争期间改造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
中国福利会 [相关解释]
中国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机构。1938年由宋庆龄在香港创立,原名保卫中国同盟。1941年迁至重庆。1945年迁至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1950年改现名。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创办国际和平医院、上海儿童福利站、儿童剧团等社会福利企事业。解放后,从事儿童文化教育和妇幼保健工作,出版《儿童时代》,开办少年宫、幼儿园等。
中国远征军 [相关解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2年春进攻缅甸。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要求,于同年2月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前线。在对日作战中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后因日军大量增兵而失利。同年9月主力撤至滇西怒江东岸,后重建司令部;另一部撤至印度东北部,改称驻印军。1945年1月,远征军两支部队在缅北会师,打通中印公路,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博物馆 [相关解释]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建于1959年。收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革命文物和党史文献资料。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相关解释]
毛泽东1936年12月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共五章。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正确指导路线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战争问题上的辩证法等,还阐明了有关政治策略和思想方法方面的许多问题。
中央军 [相关解释]
国民党军队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由蒋介石的亲信所控制,在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饷待遇等方面均优于被称为杂牌军”的其他派系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大部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少部撤退至台湾。
中央日报 [相关解释]
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7年3月创刊于武汉。同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停刊。1928年1月在上海复刊,同年迁南京。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武汉、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迁返南京,1949年4月终刊。同年3月起在台北出版台湾版。
中日甲午战争 [相关解释]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而得名。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久,辽东半岛陷落。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中日联合声明 [相关解释]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在北京签订。两国政府声明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对过去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表示深刻反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表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双方都宣布,不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其他国家或集团建立这种霸权。声明签订之日起,中日两国即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中立 [相关解释]
①指不去帮助或反对处在战争状态中任何一方的立场。其中包括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其领土作为战场和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等。②使中立我们要争取和中立这些人。
中立国 [相关解释]
有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战时中立国又称局外中立国”,指在国际战争中,对处在战争状态中的任何一方采取不帮助、不反对立场的国家。永久中立国,指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国际上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955年奥地利宣布为永久中立国。中立国拥有保卫其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中途岛海战 [相关解释]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的重要海战。1942年5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率舰队占领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引诱美国舰队决战。6月4日,日美舰队在中途岛附近海面展开海空大战,日本四艘航空母舰被击沉,三百多架飞机被击毁,被迫撤军。从此,美国取得海上主动权。此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丹麦战争 [相关解释]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的战争。结果丹麦战败,被迫放弃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等地。这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第一步。
主人 [相关解释]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义战 [相关解释]
1.正义的战争。
乡村女教师 [相关解释]
苏联故事片。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1947年摄制。斯米尔诺娃编剧,顿斯科伊导演,玛列斯卡娅主演。十月革命前夕,女中学生瓦尔瓦拉志愿离开大城市到农村任小学教师。她承受了爱人因参加革命而被捕的痛苦,忠诚于教育事业。卫国战争后,参战学生纷纷回来,向老师棕。
乱世佳人 [相关解释]
美国故事片。米高梅影片公司1939年摄制。西·霍华德编剧,维·弗莱明导演,费雯·丽、克拉克·盖博主演÷思嘉骄纵任性,求爱于艾布礼未成。南北战争爆发后,她的婚姻历经波折,两次寡居◇嫁与玩世不恭的白瑞德,但仍未忘情艾布礼,以致白瑞德愤然出走。
争地 [相关解释]
1.争夺土地。 2.指战争双方必然争夺的险要之地。
争战 [相关解释]
1.战斗;战争。
事外 [相关解释]
1.指尘世之外。 2.犹局外。 3.对外进行战争。
事戎 [相关解释]
1.从事战争。
事机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事术语。指在战争中用来损害敌方的计谋。 2.行事的时机。 3.犹机要;机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清代吴沃尧作。一百零八回。以1884年中法战争到1903年前后二十年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见闻,描绘了晚清社会官场、儒林、商界、家庭的种种怪现状,对社会现实作了较全面的暴露。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五事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谓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 2.使国致富的五件事。 3.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
五兵 [相关解释]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 2.泛指各种兵器。 3.泛指军队。 4.指战争。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五原誓师 [相关解释]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小平等帮助下,决定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北方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同年9月17日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冯自任总司令。随后冯率部经宁夏入甘、陕,与北伐军会师于中原。
五戎 [相关解释]
1.五种兵器。 2.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3.五种兵车。 4.五种导致战争之道。
五蠹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交通员 [相关解释]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通讯联络工作的人员。
京歌 [相关解释]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设在瑞金,当地人民把瑞金改为瑞京,把这里的山歌叫做京歌。
京观 [相关解释]
1.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人圈 [相关解释]
1.特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强迫沦陷区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区。
人民战争 [相关解释]
1.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 2.比喻有较多人参加的行动或规模较大的群众运动。
人民民主专政 [相关解释]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它担负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阵 [相关解释]
1.亦作"人陈"。 2.古代军事家认为,作战时部队的调动﹑部署和人事的安排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谓之人阵。
以战养战 [相关解释]
1.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以战去战 [相关解释]
1.用战争消灭战争。
伊藤博文(1841-1909) [相关解释]
日本首相。早年参加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赴欧美考察。首相任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夺取中国台湾,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早年参加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赴欧美考察。首相任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夺取中国台湾,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909年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侵略战争 [相关解释]
1.以掠夺和奴役他国人民为目的而进行的战争。一切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相关解释]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俄土战争 [相关解释]
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两国进行了十余次战争,俄国胜多负少,相继夺得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大片土地。俄国力图控制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因遭英、法等国反对,未能成功。
偃武息戈 [相关解释]
1.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偃甲 [相关解释]
1.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 2.指埋伏兵士。
偃革 [相关解释]
1.指停止战争。
停火 [相关解释]
交战一方或双方暂时停止军事对抗行为的状态。在战争中,有时为了撤退平民和伤员或处理战死者遗体,交战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实行有限期的停火。为了实现停战,可先举行停火谈判。有时交战一方为了某种目的,也可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
僧格林沁(1811-1865) [相关解释]
清末将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袭封郡王,任参赞大臣。曾率骑兵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封为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大沽炮台抗击英法舰队◇率部与捻军作战。1865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被捻军围歼,他在逃跑途中被杀。
八角帽 [相关解释]
1.人民革命军队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常戴的一种帽子。帽瓦前高后低﹐呈八角形﹐有帽檐﹐正前缀红星。
八路军 [相关解释]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8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而成。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主力在华北前线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等胜利,并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1944年后八路军展开攻势作战,并于1945年8月举行大反攻,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难 [相关解释]
1.指汉张良向刘邦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说刘邦立六国后以树党﹐张良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项籍之死命﹐二﹑难以得项籍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亦作郁单越)﹑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北
公班衙 [相关解释]
1."公司"一词的英文company及荷兰文compagnie的音译。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及南洋华侨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吧城(雅加达)办事处的称呼。
公车上书 [相关解释]
1.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六韬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共产主义儿童团 [相关解释]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儿童组织。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领导儿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等,并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等活动。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相关解释]
指苏俄的工人阶级为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积极响应俄共(布)的号召,在每周末进行的自觉的义务劳动。这一群众性运动从1919年5月起在全国展开。
共和党 [相关解释]
美国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1854年由辉格党、自由土壤党以及一部分民主党人组成。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奴隶制◇与民主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没有固定的党纲,只有不同时期的竞选和施政纲领。凡是投该党候选人选票的,就可被视为该党党员。该党的标志是象。
兴戎 [相关解释]
1.发动战争;引起争端。
兵丧 [相关解释]
1.战争和丧乱。
兵乱 [相关解释]
1.因战争而造成的骚扰和灾害。
兵事 [相关解释]
1.战事;战争。
兵劫 [相关解释]
1.战争的劫难。
兵团 [相关解释]
①军、师(旅)两级组织的统称。②大部队的泛称。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由若干个军(师)和战斗、勤务保障部队编成。隶属于野战军或中央军事委员会。
兵役 [相关解释]
①指战争兵役连年。②公民为国家履行军事义务。通常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兵戈 [相关解释]
①兵器。也指军队兵戈既逼,虽悔何追。②指战争欲兴兵戈,以诛暴楚。
兵战 [相关解释]
1.犹战争;作战。
兵气 [相关解释]
1.战争的气氛。 2.士气。
兵灾 [相关解释]
1.战争的灾害。
兵甲 [相关解释]
1.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军备。 2.指士兵﹐军队。 3.战事;战争。
兵祸 [相关解释]
1.战争的祸害。
兵端 [相关解释]
1.导致战争的事端。
兵荒 [相关解释]
1.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
兵象 [相关解释]
1.战争的征象。
兵输 [相关解释]
1.古谓战争结束后把兵器交还有司。
兵连祸结 [相关解释]
1.战争﹑灾祸连续不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