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6 查到相关或问的内容。
带有或问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余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事会 [相关解释]
1.机遇;时机。 2.指事情的变化。 3.事情或问题的关键。
大被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孟宗﹞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为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后用为招贤接友之典实。 2.后汉姜肱性友爱﹐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着称。弟兄三人为慰母心﹐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世遂以"大被"比喻弟兄友爱。
太丘道 [相关解释]
1.东汉陈寔。颍川人﹐曾为太丘长﹐有名望﹐交游甚广。许劭到颍川后﹐独不拜访寔﹐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见《后汉书.许劭传》◇因称广交游为"太丘道"。
如指诸掌 [相关解释]
1.《论语·八佾》"或问褅之说。子曰'子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得霜鹰 [相关解释]
1.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苏味道才学识度,物望攸归;王方庆体质鄙陋,言词鲁钝,智不逾俗,才不出凡。俱为凤阁侍郎。或问张元一曰'苏王孰贤?'答曰'苏九月得霜鹰,王十月被冻蝇。'或问其故,答曰'得霜鹰俊絶,被冻蝇顽怯。'时人谓能体物也。"后因以"得霜鹰"比喻才俊捷悟的人。
或问 [相关解释]
1.文体的一种。用问答体以说明论点。多用于书名。
指掌 [相关解释]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秂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3.手指和手掌。 4.抵掌,击掌。
梦尸得官 [相关解释]
1.古代迷信,以梦尸为得官的预兆。语本《晋书.殷浩传》"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海屋筹添 [相关解释]
1.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温室树 [相关解释]
1.《汉书.孔光传》"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何木也?'光嘿不应。"后以"温室树"泛指宫廷中的花木。 2.借指宫禁中的事。 3.指帝京。
灵筹 [相关解释]
1.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计﹐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闲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后因以"灵筹"为祝人添寿之套语。
玉莹 [相关解释]
1.美玉。语出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 2.像美玉一样晶莹﹑纯洁。
疑难 [相关解释]
1.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 2.疑惑难解。 3.疑虑;为难。
细枝末节 [相关解释]
1.比喻细小而无关紧要的事情或问题。
缴绕 [相关解释]
1.谓说理﹑行文或问题﹑事情等纠缠不清。 2.缠扰不休。 3.围绕;缠绕。 4.引申为曲折迂回。
荣问 [相关解释]
1.美好的声誉。 2.荣获问事或问候。
言炳丹青 [相关解释]
1.言辞如丹青般光辉灿烂。丹青﹐指绘画。语出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诸?'"
讳树数马 [相关解释]
1.《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遂以"讳树数马"表居官为人忠诚谨慎。
识微知着 [相关解释]
1.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识面台官 [相关解释]
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吴龙图中复性谨约﹐详于吏治﹐自潭州通判代还。孙文懿公为中丞﹐闻其名﹐初不之识﹐即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或问文懿﹕'何以不相识而荐之?'文懿笑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吾岂荐识面台官耶?'当时服其公。"后以"识面台官"为徇私荐人之典。
辩论 [相关解释]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会ㄧ他们为历史分期问题~不休。
遗布 [相关解释]
1.《后汉书.独行传.王烈》"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形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用以指对盗贼宽容不惩,使其感化而改恶从善。
释解 [相关解释]
1.解释,说明因由。 2.解决疑难事件或问题。
阿买 [相关解释]
1.韩愈子侄的小名。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朱熹考异引赵尧夫曰﹕"或问﹕'阿买是退之何人?'答云﹕'退之侄﹐必有所据而云﹐此必其子侄小字。'"后用以借称子侄。
雅郑 [相关解释]
1.雅乐和郑声。古代儒家以郑声为淫邪之音。因以"雅郑"指正声和淫邪之音。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2.引申为正与邪﹑高雅与低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