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意谓的内容。
带有意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品白衫
[相关解释]
1.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1.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相关解释]
1.俗谚。意谓自家人不说客气话。
1.俗谚。意谓自家人不说客气话。
一揆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一条冰
[相关解释]
1.宋晁载之《续谈助》卷三引《圣宋掇遗》"陈彭年在翰林,所兼十余职,皆文翰清秘之目,时人谓其署衔为一条冰。"意谓官职清贵。
1.宋晁载之《续谈助》卷三引《圣宋掇遗》"陈彭年在翰林,所兼十余职,皆文翰清秘之目,时人谓其署衔为一条冰。"意谓官职清贵。
一鳞半甲
[相关解释]
1.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意谓略有相似之处◇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1.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意谓略有相似之处◇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七襄
[相关解释]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上咸五,下登三
[相关解释]
1.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髎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1.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髎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不及秋
[相关解释]
1.唐服装名,即短裤。意谓不到秋凉即须易装。
1.唐服装名,即短裤。意谓不到秋凉即须易装。
不赘
[相关解释]
1.不说多余的话。宋胡安国《春秋传.隐公四年》"《春秋》立义至精,辞极简严而不赘也。"后用为书信结尾的套语。意谓不再多言。
1.不说多余的话。宋胡安国《春秋传.隐公四年》"《春秋》立义至精,辞极简严而不赘也。"后用为书信结尾的套语。意谓不再多言。
不过
[相关解释]
1.无差错。 2.不超越;不能超越。 3.不经过;不进入。 4.不能通过,有阻碍。 5.过意不去。 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 7.副词。只;仅仅。 8.连词。只要。 9.连词。只是。 10.螳螂的别名。
1.无差错。 2.不超越;不能超越。 3.不经过;不进入。 4.不能通过,有阻碍。 5.过意不去。 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 7.副词。只;仅仅。 8.连词。只要。 9.连词。只是。 10.螳螂的别名。
乞骸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1.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五言长城
[相关解释]
1.唐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五言长城",意谓他人难以胜过。《新唐书.隐逸传.秦系》"﹝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后用以称扬五言诗或善作五言诗的人。
1.唐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五言长城",意谓他人难以胜过。《新唐书.隐逸传.秦系》"﹝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后用以称扬五言诗或善作五言诗的人。
京报连登黄甲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1.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人莫予毒
[相关解释]
予我。毒损害。没有人能伤害我。意谓谁能把我怎么样。形容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长此不悟,纵令势力弥满,人莫予毒,亦乃与满洲亲贵等夷。
予我。毒损害。没有人能伤害我。意谓谁能把我怎么样。形容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长此不悟,纵令势力弥满,人莫予毒,亦乃与满洲亲贵等夷。
从井救人
[相关解释]
1.语本《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桅自己的行为◇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
1.语本《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桅自己的行为◇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
以刑去刑
[相关解释]
1.用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1.用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休休
[相关解释]
1.形容宽容;气魄大。 2.安闲貌;安乐貌。 3.犹言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4.象声词。 5.唐司空图为其所建的濯缨亭取的别名。意谓量才﹑揣分兼耄聩皆宜退休。事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亦用为表示桑榆晩景的典故。
1.形容宽容;气魄大。 2.安闲貌;安乐貌。 3.犹言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4.象声词。 5.唐司空图为其所建的濯缨亭取的别名。意谓量才﹑揣分兼耄聩皆宜退休。事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亦用为表示桑榆晩景的典故。
伽持
[相关解释]
1.佛教用语。一般写作"加持"。意谓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1.佛教用语。一般写作"加持"。意谓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何伤
[相关解释]
1.何妨,何害。意谓没有妨害。
1.何妨,何害。意谓没有妨害。
何消
[相关解释]
1.犹何须。意谓用不着。
1.犹何须。意谓用不着。
何许人
[相关解释]
1.犹言何处人。 2.引申指何等人。意谓不知其来历。
1.犹言何处人。 2.引申指何等人。意谓不知其来历。
作新
[相关解释]
1.《书.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弘王道,安殷民,亦所以惟助王者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本意谓教导殷民,服从周的统治◇因以"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1.《书.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弘王道,安殷民,亦所以惟助王者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本意谓教导殷民,服从周的统治◇因以"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俔天
[相关解释]
1.《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意谓大国有一个女儿,好比天上的仙子。本为赞颂文王所聘之女太姒之语,后以"伣天"借指皇后﹑公主。
1.《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意谓大国有一个女儿,好比天上的仙子。本为赞颂文王所聘之女太姒之语,后以"伣天"借指皇后﹑公主。
元方季方
[相关解释]
1.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1.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入主出奴
[相关解释]
1.语出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谓崇信一种说法,必然排斥另一种说法,以己所崇信者为主,以所排斥者为奴◇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门户成见。
1.语出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谓崇信一种说法,必然排斥另一种说法,以己所崇信者为主,以所排斥者为奴◇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门户成见。
入钹
[相关解释]
1.娼家隐语称入门﹑出门为"入跋"﹑"出跋"。跋,改作"钹",意谓与和尚有关。
1.娼家隐语称入门﹑出门为"入跋"﹑"出跋"。跋,改作"钹",意谓与和尚有关。
八识
[相关解释]
1.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1.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六尘不染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意谓排除物欲﹐保持洁净。
1.佛教语。意谓排除物欲﹐保持洁净。
六月债
[相关解释]
1.旧时民间有"六月债﹐趁热还"的谚语﹐意谓农民六月借债﹐须承诺秋收后偿还◇常借以比喻报应迅速。
1.旧时民间有"六月债﹐趁热还"的谚语﹐意谓农民六月借债﹐须承诺秋收后偿还◇常借以比喻报应迅速。
兵解
[相关解释]
1.旧称学道者死于兵刃为"兵解"﹐意谓借兵刃解脱得道。
1.旧称学道者死于兵刃为"兵解"﹐意谓借兵刃解脱得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相关解释]
1.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1.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冥子里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俗语。意谓糊涂。
1.唐宋时俗语。意谓糊涂。
准详
[相关解释]
1.旧时公文用语。意谓批准了上报的材料或请示报告。
1.旧时公文用语。意谓批准了上报的材料或请示报告。
出钹
[相关解释]
1.娼家隐语称出门为"出跋"。跋,改作"钹",意谓与和尚有关。
1.娼家隐语称出门为"出跋"。跋,改作"钹",意谓与和尚有关。
前腔
[相关解释]
1.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曲牌名﹐其后各曲前都`作"前腔"。与北曲中的"幺篇"或"幺"同。意谓曲名同前。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
1.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曲牌名﹐其后各曲前都`作"前腔"。与北曲中的"幺篇"或"幺"同。意谓曲名同前。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
十二象
[相关解释]
1.清末民初,四川成都有一种专门卖给穷人﹑乞丐吃的混合肉食,名曰"十二象"。意谓从鼠到猪十二属象的动物全有。
1.清末民初,四川成都有一种专门卖给穷人﹑乞丐吃的混合肉食,名曰"十二象"。意谓从鼠到猪十二属象的动物全有。
千里借筹
[相关解释]
1.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邦方食,张良入见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谓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形势。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藉,《汉书.张良传》作"借"◇以"千里借筹"比喻不远千里而来替人谋划。
1.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邦方食,张良入见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谓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形势。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藉,《汉书.张良传》作"借"◇以"千里借筹"比喻不远千里而来替人谋划。
升堂入室
[相关解释]
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指孔子的弟子子路。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故升堂比喻刚刚入门,入室比喻达到更高境界。意谓子路学业才小有成就,尚未臻于更高境界◇以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臻于很高境界。
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指孔子的弟子子路。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故升堂比喻刚刚入门,入室比喻达到更高境界。意谓子路学业才小有成就,尚未臻于更高境界◇以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臻于很高境界。
协揆
[相关解释]
1.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意谓协助百揆(指大学士)管理政务。
1.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意谓协助百揆(指大学士)管理政务。
单文孤证
[相关解释]
1.仅有的证据。意谓不足凭信。
1.仅有的证据。意谓不足凭信。
卖狗悬羊
[相关解释]
1.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谓名不副实。
1.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谓名不副实。
卖痴呆
[相关解释]
1.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据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载"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
1.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据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载"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
卖酒提瓶
[相关解释]
1.意谓暴露整个家底。
1.意谓暴露整个家底。
反尔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1.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口含钱
[相关解释]
1.旧俗死人入殓时,于其口中置一铜钱(富贵人家或用金),谓之口含钱。常用以讽刺贪鄙者,意谓得此钱为死时用。
1.旧俗死人入殓时,于其口中置一铜钱(富贵人家或用金),谓之口含钱。常用以讽刺贪鄙者,意谓得此钱为死时用。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相关解释]
1.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有这一家◇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1.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有这一家◇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号然
[相关解释]
1.犹胡然。意谓何以如此。
1.犹胡然。意谓何以如此。
叹为观止
[相关解释]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舞《韶d03d!肥保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便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谓看到《韶d03d!芬丫足够,不必再看其他乐舞了◇以叹为观止”赞美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舞《韶d03d!肥保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便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谓看到《韶d03d!芬丫足够,不必再看其他乐舞了◇以叹为观止”赞美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吃栗多
[相关解释]
1.梵语krita的译音。意谓贱人。
1.梵语krita的译音。意谓贱人。
吐哺握发
[相关解释]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旦为延揽天下贤士,有时甚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因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忙碌操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旦为延揽天下贤士,有时甚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因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忙碌操心。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相关解释]
1.谚语。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
1.谚语。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
噬脐莫及
[相关解释]
语出《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齐同脐”。意谓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会像咬自己的肚脐而够不着一样没有办法了◇以噬脐莫及”比喻后悔莫及。
语出《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齐同脐”。意谓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会像咬自己的肚脐而够不着一样没有办法了◇以噬脐莫及”比喻后悔莫及。
回头见
[相关解释]
1.意谓再见。人们分别时常用的客气语。
1.意谓再见。人们分别时常用的客气语。
墙仞
[相关解释]
1.《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意谓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后因以"墙仞"喻贤者之门。
1.《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意谓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后因以"墙仞"喻贤者之门。
天纵
[相关解释]
1.亦作"天从"。天所放任﹐意谓上天赋予◇常用以谀美帝王。 2.闰月。
1.亦作"天从"。天所放任﹐意谓上天赋予◇常用以谀美帝王。 2.闰月。
天讨
[相关解释]
1.上天的惩治。《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后以王师征伐为"天讨"﹐意谓禀承天意而行。
1.上天的惩治。《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后以王师征伐为"天讨"﹐意谓禀承天意而行。
头上安头
[相关解释]
1.《五灯会元.夹山会禅师法嗣.洛浦元安禅师》"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意谓禅宗意旨应该顿悟,一切思量分辨犹如"头上安头"都是累赘重复,多此一举◇因以比喻累赘多馀。
1.《五灯会元.夹山会禅师法嗣.洛浦元安禅师》"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意谓禅宗意旨应该顿悟,一切思量分辨犹如"头上安头"都是累赘重复,多此一举◇因以比喻累赘多馀。
奇文共赏
[相关解释]
1.语本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谓奇妙的文章共同欣赏。 2.现常指对内容荒谬怪诞的文章﹐大家来共同评断研究。
1.语本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谓奇妙的文章共同欣赏。 2.现常指对内容荒谬怪诞的文章﹐大家来共同评断研究。
如夫人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原意谓同于夫人,后即以称妾。
1.《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原意谓同于夫人,后即以称妾。
孔偕
[相关解释]
1.甚为整齐。意谓同心尽兴。
1.甚为整齐。意谓同心尽兴。
孔德
[相关解释]
1.大德﹑盛德。《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汉焦赣《易林·坤之比》"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升高鼓翼,辉光照国。"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1.大德﹑盛德。《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汉焦赣《易林·坤之比》"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升高鼓翼,辉光照国。"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宅相
[相关解释]
1.谓住宅风水之相。《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明李东阳《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古人重宅相,派出蒙泉深。"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风水不破,公等亦亡,谥曰至愚,孰云不洽。"亦用为将出贵甥之典 2.外甥的代称。出于晋魏舒舅宅出贵甥故事。
1.谓住宅风水之相。《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明李东阳《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古人重宅相,派出蒙泉深。"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风水不破,公等亦亡,谥曰至愚,孰云不洽。"亦用为将出贵甥之典 2.外甥的代称。出于晋魏舒舅宅出贵甥故事。
实繁有徒
[相关解释]
1.亦作"实蕃有徒"。 2.意谓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般用贬义。
1.亦作"实蕃有徒"。 2.意谓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般用贬义。
寓精
[相关解释]
1.寄托精神。意谓修道。
1.寄托精神。意谓修道。
封刀
[相关解释]
1.谓授予使者诛杀大权。犹如俗称"尚方宝剑",常以黄绫封裹,故称。 2.将刀封裹,意谓停止杀戮。
1.谓授予使者诛杀大权。犹如俗称"尚方宝剑",常以黄绫封裹,故称。 2.将刀封裹,意谓停止杀戮。
小大
[相关解释]
1.小的和大的。有时犹云一切﹑所有。 2.引申指长的和幼的﹑轻的和重的等。 3.特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 4.指儿子。
1.小的和大的。有时犹云一切﹑所有。 2.引申指长的和幼的﹑轻的和重的等。 3.特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 4.指儿子。
尘览
[相关解释]
1.谦词。犹言有污尊目。意谓请对方阅看。
1.谦词。犹言有污尊目。意谓请对方阅看。
屯剥
[相关解释]
1.《易》《屯》卦和《剥》卦的并称。意谓困厄衰败。
1.《易》《屯》卦和《剥》卦的并称。意谓困厄衰败。
屯否
[相关解释]
1.《易》《屯》卦和《否》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顿。
1.《易》《屯》卦和《否》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顿。
屯困
[相关解释]
1.《易》《屯》卦和《困》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窘。
1.《易》《屯》卦和《困》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窘。
屯坎
[相关解释]
1.《易》《屯》卦和《坎》卦的并称。意谓困顿;艰险。
1.《易》《屯》卦和《坎》卦的并称。意谓困顿;艰险。
屯泰
[相关解释]
1.《易》《屯》卦和《泰》卦的并称。意谓险夷,安危。
1.《易》《屯》卦和《泰》卦的并称。意谓险夷,安危。
屯蹇
[相关解释]
1.《易》《屯》卦和《蹇》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苦,不顺利。
1.《易》《屯》卦和《蹇》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苦,不顺利。
巢倾卵破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被曹操逮捕时,有女七岁,子九岁,两人正在下棋,安坐不动。左右问父被捕为何不起,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意谓父被害,自己也不得幸免◇因以"巢倾卵破"比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以喻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可能幸存。
1.《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被曹操逮捕时,有女七岁,子九岁,两人正在下棋,安坐不动。左右问父被捕为何不起,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意谓父被害,自己也不得幸免◇因以"巢倾卵破"比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以喻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可能幸存。
左铅右椠
[相关解释]
1.书写工具不离左右。意谓不停地写作。
1.书写工具不离左右。意谓不停地写作。
布萨
[相关解释]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布覆
[相关解释]
1.回信用的套语。意谓陈述并回复如上。
1.回信用的套语。意谓陈述并回复如上。
幸会
[相关解释]
①敬辞。意谓荣幸地会见久仰大名,今日幸会了。②幸运地遭遇因缘幸会,遂得所图。③好时会,良机此番校友相聚,实乃幸会。
①敬辞。意谓荣幸地会见久仰大名,今日幸会了。②幸运地遭遇因缘幸会,遂得所图。③好时会,良机此番校友相聚,实乃幸会。
庶赦
[相关解释]
1.赦免众人。意谓不究胁从。
1.赦免众人。意谓不究胁从。
径路刀
[相关解释]
1.匈奴宝刀名。意谓神刀。
1.匈奴宝刀名。意谓神刀。
微云滓太清
[相关解释]
1.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凈,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凈,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后遂用为吟咏天月明净的典故。
1.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凈,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凈,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后遂用为吟咏天月明净的典故。
忝眷
[相关解释]
1.主婚人的谦称。意谓愧为眷属。
1.主婚人的谦称。意谓愧为眷属。
恩不放债
[相关解释]
1.对亲人不宜放债。意谓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恩,指亲人。
1.对亲人不宜放债。意谓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恩,指亲人。
惺惺惜惺惺
[相关解释]
1.聪明人爱惜聪明人。意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同情。
1.聪明人爱惜聪明人。意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同情。
意谓
[相关解释]
1.以为;认为。 2.心中所想。 3.犹意义。
1.以为;认为。 2.心中所想。 3.犹意义。
慢道
[相关解释]
1.放纵无道。 2.宋代称斜坡道为慢道。 3.莫说。意谓这事情不在话下。
1.放纵无道。 2.宋代称斜坡道为慢道。 3.莫说。意谓这事情不在话下。
戎马生郊
[相关解释]
1.《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
1.《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
戴着斗笠亲嘴
[相关解释]
1.歇后语。意谓差得远,够不着。
1.歇后语。意谓差得远,够不着。
执修
[相关解释]
1.行束修礼。意谓拿着干肉,作相见的礼品。
1.行束修礼。意谓拿着干肉,作相见的礼品。
损惠
[相关解释]
1.谢人馈送礼物的敬辞。意谓对方降抑身份而加惠于己。
1.谢人馈送礼物的敬辞。意谓对方降抑身份而加惠于己。
损辱
[相关解释]
1.犹玷污。 2.对别人来信或所惠诗文的敬辞。意谓对方不惜贬抑身份。
1.犹玷污。 2.对别人来信或所惠诗文的敬辞。意谓对方不惜贬抑身份。
握雾拿云
[相关解释]
1.驾驭云雾。意谓善于掌握戎机。
1.驾驭云雾。意谓善于掌握戎机。
摛藻
[相关解释]
1.铺陈辞藻。意谓施展文才。
1.铺陈辞藻。意谓施展文才。
散马
[相关解释]
1.谓把战马放散回山中。意谓战事不兴。太平天国时期,广东﹑广西一带天地会队伍自称为马,称起事为起马,称解散为散马。
1.谓把战马放散回山中。意谓战事不兴。太平天国时期,广东﹑广西一带天地会队伍自称为马,称起事为起马,称解散为散马。
日近长安远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是荷
[相关解释]
1.犹言为荷。意谓对你的帮助或恩惠表示感谢。多用于书信的末尾。
1.犹言为荷。意谓对你的帮助或恩惠表示感谢。多用于书信的末尾。
普同
[相关解释]
1.犹普通。一般。意谓不分彼此。
1.犹普通。一般。意谓不分彼此。
曲不离口
[相关解释]
1.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1.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曲高和寡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木匠带枷
[相关解释]
1.歇后语。意谓自作自受。
1.歇后语。意谓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