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1 查到相关惠文的内容。
带有惠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主父
[相关解释]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五王
[相关解释]
1.指唐明皇兄弟让皇帝宪﹑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隋王隆悌。 2.指唐代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武后周天授五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中宗为帝,复国号唐,以功皆封郡王。 3.复姓。
1.指唐明皇兄弟让皇帝宪﹑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隋王隆悌。 2.指唐代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武后周天授五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中宗为帝,复国号唐,以功皆封郡王。 3.复姓。
奉璧
[相关解释]
1.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致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赵予璧而秦不予城﹐蔺相如愿奉璧前往﹐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即以"归赵"﹑"奉璧"等比喻物归原主。
1.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致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赵予璧而秦不予城﹐蔺相如愿奉璧前往﹐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即以"归赵"﹑"奉璧"等比喻物归原主。
宋慈(1186-1249)
[相关解释]
南宋司法官。字惠文,建阳(今属福建)人。总结宋代及以前法医鉴定方面的经验,以及自身任法官期间的心得体会,在1247年编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五卷。
南宋司法官。字惠文,建阳(今属福建)人。总结宋代及以前法医鉴定方面的经验,以及自身任法官期间的心得体会,在1247年编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五卷。
平原君
[相关解释]
1.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名胜,封于平原,故号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秦围邯郸,危急,用毛遂计,与楚定纵约,又求救于魏信陵君,使赵转危为安。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太史公称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泛指尚义重士的在位者。
1.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名胜,封于平原,故号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秦围邯郸,危急,用毛遂计,与楚定纵约,又求救于魏信陵君,使赵转危为安。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太史公称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泛指尚义重士的在位者。
平原君(?-前251)
[相关解释]
即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惠文王之弟。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任赵相多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后得魏、楚的救援,击败秦军。
即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惠文王之弟。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任赵相多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后得魏、楚的救援,击败秦军。
庆忌冠
[相关解释]
1.古代武冠的一种。因像涸泽之精怪庆忌所戴的大冠,故名。一说即赵惠文王所造的惠文冠。参阅《晋书.舆服志》。
1.古代武冠的一种。因像涸泽之精怪庆忌所戴的大冠,故名。一说即赵惠文王所造的惠文冠。参阅《晋书.舆服志》。
张仪(?-前310)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纵横家。魏国贵族的后代。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帮助秦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区。秦武王即位后,他入魏为相,不久死去。
战国时期纵横家。魏国贵族的后代。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帮助秦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区。秦武王即位后,他入魏为相,不久死去。
惠文
[相关解释]
1.即惠文冠。 2.为法冠"柱后惠文"的省称,因以指代法禁。
1.即惠文冠。 2.为法冠"柱后惠文"的省称,因以指代法禁。
惠文冠
[相关解释]
1.冠名。相传为赵惠文王创制,故称『谓之武弁,又名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因又称"貂珰"﹑"貂蝉"。
1.冠名。相传为赵惠文王创制,故称『谓之武弁,又名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因又称"貂珰"﹑"貂蝉"。
柱后
[相关解释]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 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 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
柱后惠文
[相关解释]
1.冠名。执法官﹑御史等所戴。 2.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1.冠名。执法官﹑御史等所戴。 2.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渑池会
[相关解释]
1.指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从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之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指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从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之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璧
[相关解释]
1.指和氏璧。秦昭王曾致书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城易之﹐故名。
1.指和氏璧。秦昭王曾致书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城易之﹐故名。
蔺相如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索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廷与秦王力争,终于携带原璧归国。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其认识到错误,两人遂成知己。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索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廷与秦王力争,终于携带原璧归国。公元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其认识到错误,两人遂成知己。
诅楚文
[相关解释]
1.秦国石刻。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故后世称"诅楚文"。据考证﹐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事。已发现三石﹕一为"巫咸"﹐一为"大沈厥湫"﹐一为"亚驼"﹐宋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
1.秦国石刻。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故后世称"诅楚文"。据考证﹐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事。已发现三石﹕一为"巫咸"﹐一为"大沈厥湫"﹐一为"亚驼"﹐宋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
赵武灵王(?-前295)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07年进行军事改革,令将士改穿游牧民族服装,便于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陆续攻灭中山等一些小国,国势大盛。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在内乱中被围困于沙丘宫,不久饿死。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07年进行军事改革,令将士改穿游牧民族服装,便于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陆续攻灭中山等一些小国,国势大盛。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在内乱中被围困于沙丘宫,不久饿死。
赵氏璧
[相关解释]
1.亦作"赵王璧"。 2.和氏璧的别称。春秋时,楚人卞和自山中所得宝玉。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秦昭王曾恃强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赵。"赵氏璧"遂以着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1.亦作"赵王璧"。 2.和氏璧的别称。春秋时,楚人卞和自山中所得宝玉。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秦昭王曾恃强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赵。"赵氏璧"遂以着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连城
[相关解释]
1.指毗邻的诸城。 2.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寄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连城"指和氏璧或珍贵之物。
1.指毗邻的诸城。 2.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寄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连城"指和氏璧或珍贵之物。
连城璧
[相关解释]
1.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1.价值连城之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用以指极珍贵的东西。
金貂
[相关解释]
1.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始﹐侍中﹑中常侍之冠﹐于武冠上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2.借称侍从贵臣。
1.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始﹐侍中﹑中常侍之冠﹐于武冠上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2.借称侍从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