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8 查到相关心性的内容。
带有心性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习静 [相关解释]
1.亦作"习靖"。。 2.靖﹑静古通。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
乱性 [相关解释]
1.迷乱心性。
事功之学 [相关解释]
1.南宋时期反理学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叶适陈亮等人。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这种思想亦称"功利之学"。
体定 [相关解释]
1.心性平定。
佛印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认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变,犹如印契,故名之为"佛心印",省称为"佛印"。 2.宋僧,名了元。字觉老,与苏轼﹑黄庭坚相友善,能诗。哲宗元符元年圆寂。
佛性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佛性禅心"。
佛性禅心 [相关解释]
1.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修心 [相关解释]
1.修养心性。
养空 [相关解释]
1.涵养空灵的心性。
幽性 [相关解释]
1.谓宁静的心性。
心传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犹言以心传心。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递相授受。见唐希运《传心法要》卷上。宋儒为宣扬道统,借指圣人以心性精义相传,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为尧舜禹递相传授之心法,称"十六字心传"◇泛谓精义相传。
心印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语。谓不用语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 2.理学家借以指对圣人学说在心性上的领会。 3.泛指内心有所领会。 4.心心相印。 5.拆字术。
心实 [相关解释]
1.指内心深挚的感情。 2.心性老实。 3.内心感到踏实﹑安稳。
心志 [相关解释]
1.意志;志气。 2.心意。 3.心性,性情。
心性 [相关解释]
1.性情;性格。 2.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清初王夫之和后来的戴震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人亦以"心性之学"称宋明理学。
心性之学 [相关解释]
1.即理学。
心月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语本《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心源 [相关解释]
1.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心珠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喻指清净如明珠的心性。
心空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心要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心性上精要的法义。
心质 [相关解释]
1.心性;气质。
性场 [相关解释]
1.泛指心性领域。
情灵 [相关解释]
1.心性,思想感情。
攓性 [相关解释]
1.谓违反自然﹐拔高心性。
攸心 [相关解释]
1.谓心性弛放。攸,通"悠"。
明心见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 2.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本来面目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人本有的心性。 2.原来的样子。
李赤 [相关解释]
1.唐柳宗元撰《李赤传》,谓有江湖浪人名李赤夸其诗类李白,故自号李赤。传说赤为厕鬼所迷,以入厕为升堂,后坠入厕中而死◇用为心性迷惑之典。
杨花心性 [相关解释]
1.比喻轻薄浪漫,用情不专。
永嘉学派 [相关解释]
1.以南宋永嘉(今属浙江省)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朱﹑陆二派形成鼎足。与永康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永康学派 [相关解释]
1.南宋儒学派之一。因代表人物陈亮为永康(今属浙江省)人,故称。此派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事功之学",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与"永嘉学派"同有"浙东学派"之称。
求心 [相关解释]
1.谓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禅宗认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泼辣 [相关解释]
①凶悍;不讲道理泼辣货|心性泼辣。②有胆量;有魄力大胆泼辣|他办事一向泼辣。
流心 [相关解释]
1.游移放纵的心性。
清静 [相关解释]
1.指天气晴朗宁静。 2.指心性纯正恬静。 3.不烦扰。多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 4.安静,不嘈杂。 5.犹安定,太平。
溺心灭质 [相关解释]
1.谓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语本《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炼性 [相关解释]
1.道教谓修炼心性。
烦性 [相关解释]
1.扰乱心性。
热心肠 [相关解释]
1.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
热肠 [相关解释]
1.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心性。
狡性 [相关解释]
1.谓猜疑的心性。
狼性 [相关解释]
1.喻凶恶的心性。
神短气浮 [相关解释]
1.谓心性浅薄浮躁。
禅宗(chán-) [相关解释]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修禅定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印度)来华创立。至五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时称南能北秀”。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唐后期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代名词,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门派众多,但南宋以来,只有临济、曹洞二宗盛行,且流传到日本。
空明 [相关解释]
1.空旷澄澈。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3.指空旷澄净的天空。 4.指洞澈而灵明的心性。 5.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
行心 [相关解释]
1.谓修养心性。
讦迫 [相关解释]
1.谓心性褊狭而好攻人之短。
证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的心性。
贪惼 [相关解释]
1.贪婪褊狭的心性。
踵息 [相关解释]
1.道家炼气养生之法。亦指呼吸徐缓深沉。语本《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成玄英疏"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于气息,亦复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
迅动 [相关解释]
1.谓心性敏感,容易激动。
迷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不明佛道的心性。
遗形藏志 [相关解释]
1.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邪性 [相关解释]
1.邪恶的心性。
阂心 [相关解释]
1.闭塞心性。
靡止 [相关解释]
1.没有礼制。《诗.小雅.小昮》"国虽靡止﹐或圣或否。"郑玄笺"靡﹐无。止﹐礼。言天下诸侯今虽无礼﹐其心性犹有通圣者。"一说谓小。毛传﹕"靡止﹐言小也。"
颜元(1635-1704) [相关解释]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曾主讲漳南书院。在学术上倡导注重实学,强调习行,反对死读书的学风,抨击宋明儒学的空谈心性命理。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编》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