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6 查到相关应试的内容。
带有应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举
[相关解释]
1.谓一次行动。 2.谓鸟类一飞。 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举"。 4.谓举起一次。 5.一次应试。
1.谓一次行动。 2.谓鸟类一飞。 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举"。 4.谓举起一次。 5.一次应试。
七书
[相关解释]
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业举
[相关解释]
1.谓为科举应试而学习。
1.谓为科举应试而学习。
中选
[相关解释]
1.被选中;合格。 2.特指科举应试被录取。
1.被选中;合格。 2.特指科举应试被录取。
举子
[相关解释]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乡荐
[相关解释]
1.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1.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何论
[相关解释]
1.唐宋进士应试的一种文体名。
1.唐宋进士应试的一种文体名。
公车
[相关解释]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刮锈
[相关解释]
1.科场中应试者挟带的小书。
1.科场中应试者挟带的小书。
南元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南都
[相关解释]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名科
[相关解释]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2.泛指应试的科目。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2.泛指应试的科目。
呈试
[相关解释]
1.举荐考试。 2.科举时代为防诈冒,应试者先投奏状,由试官检验核准,称呈试。
1.举荐考试。 2.科举时代为防诈冒,应试者先投奏状,由试官检验核准,称呈试。
墨卷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墨程
[相关解释]
1.程文墨卷。清代称乡会试时主考和房考官拟作的为应试人取法的八股文为程文,称取中士子的文章为墨卷。
1.程文墨卷。清代称乡会试时主考和房考官拟作的为应试人取法的八股文为程文,称取中士子的文章为墨卷。
墨选
[相关解释]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选本。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选文的来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选文中还有评点。明黎淳编选的《国朝试录》﹑《明史.艺文志》所载《四书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选。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选本。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选文的来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选文中还有评点。明黎淳编选的《国朝试录》﹑《明史.艺文志》所载《四书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选。
士籍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定名笔
[相关解释]
1.唐时卖给应试举人答卷用的毛笔,称"定名笔"。取功名藉此而定之意。
1.唐时卖给应试举人答卷用的毛笔,称"定名笔"。取功名藉此而定之意。
寸晷风檐
[相关解释]
1.喻考场应试。寸晷,时间短暂;风檐,挡风的屋檐。旧时应考,各居简陋小屋,故云。
1.喻考场应试。寸晷,时间短暂;风檐,挡风的屋檐。旧时应考,各居简陋小屋,故云。
射策
[相关解释]
1.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 2.泛指应试。
1.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 2.泛指应试。
帖括
[相关解释]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
帖括派
[相关解释]
1.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1.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应取
[相关解释]
1.谓应试求取功名。
1.谓应试求取功名。
应试
[相关解释]
1.参加考试。旧时特指参加科举考试。
1.参加考试。旧时特指参加科举考试。
弃甲于思
[相关解释]
1.《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杜预注"于思,多鬓之貌。"本为宋筑城者讥笑络腮胡子败将华元之语,后用"弃甲于思"戏谑应试落第。
1.《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杜预注"于思,多鬓之貌。"本为宋筑城者讥笑络腮胡子败将华元之语,后用"弃甲于思"戏谑应试落第。
必先
[相关解释]
1.唐时应试举子相互间的一种称谓。谓其登第必在同辈之先,有推敬之意。 2.以称下第的同人。
1.唐时应试举子相互间的一种称谓。谓其登第必在同辈之先,有推敬之意。 2.以称下第的同人。
怀挟
[相关解释]
1.携带。 2.特指应试中的挟带行为或挟带的文字等。 3.包藏。
1.携带。 2.特指应试中的挟带行为或挟带的文字等。 3.包藏。
投考
[相关解释]
1.报名应试,参加考试。
1.报名应试,参加考试。
拟注
[相关解释]
1.宋代官制。应试入选者﹐由吏部注名于册﹐经考询后拟定授官﹐称为拟注。
1.宋代官制。应试入选者﹐由吏部注名于册﹐经考询后拟定授官﹐称为拟注。
拟题
[相关解释]
1.应试举子揣度命题。 2.拟定题目。
1.应试举子揣度命题。 2.拟定题目。
探策
[相关解释]
1.求签。 2.射策『代考试方法之一。因试题不明显公布,须由应试者摸取,故云。
1.求签。 2.射策『代考试方法之一。因试题不明显公布,须由应试者摸取,故云。
文策
[相关解释]
1.策问。应试文体的一种。
1.策问。应试文体的一种。
文解
[相关解释]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 2.公文。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 2.公文。
文调
[相关解释]
1.谓举人赴京应试。
1.谓举人赴京应试。
文运
[相关解释]
1.文学的气运。 2.指科举应试的运气。
1.文学的气运。 2.指科举应试的运气。
方光乌
[相关解释]
1.指清代科举应试的字体。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种字体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称"院体"﹑"馆阁体"。据传为历相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所创。
1.指清代科举应试的字体。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种字体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称"院体"﹑"馆阁体"。据传为历相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所创。
方略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1.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月中桂
[相关解释]
1.神话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
1.神话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
未售
[相关解释]
1.没有卖出去。喻士人求官不得或应试未中,没能换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1.没有卖出去。喻士人求官不得或应试未中,没能换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枪手
[相关解释]
1.宋代广南东路乡兵之称。 2.射击手。 3.科举应试时冒名代考的人。
1.宋代广南东路乡兵之称。 2.射击手。 3.科举应试时冒名代考的人。
架鳌
[相关解释]
1.犹言占鳌头。喻应试得中。
1.犹言占鳌头。喻应试得中。
槐花
[相关解释]
1.槐树花。可以做黄色染料,亦可入药。 2.指举子应试之事。
1.槐树花。可以做黄色染料,亦可入药。 2.指举子应试之事。
槐黄
[相关解释]
1."槐花黄"之省。古指忙于准备应试的季节。 2.槐树的花和果实制成的黄色染料。
1."槐花黄"之省。古指忙于准备应试的季节。 2.槐树的花和果实制成的黄色染料。
永感
[相关解释]
1.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
1.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
注拟
[相关解释]
1.唐时选举官员,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称为"注拟"。宋代选举因袭此制。
1.唐时选举官员,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称为"注拟"。宋代选举因袭此制。
注选
[相关解释]
1.应试获选,注授官职。
1.应试获选,注授官职。
浑化
[相关解释]
1.谓旧时科举,被解送应试者全部录取。 2.同"浑花"。
1.谓旧时科举,被解送应试者全部录取。 2.同"浑花"。
温卷
[相关解释]
1.唐宋举子于应试前,将名片投呈当时名人显要后,再将其著作送上,以求推荐,称为"温卷"。
1.唐宋举子于应试前,将名片投呈当时名人显要后,再将其著作送上,以求推荐,称为"温卷"。
献艺
[相关解释]
1.呈献技艺;表演技艺。 2.称科举应试。
1.呈献技艺;表演技艺。 2.称科举应试。
王冕(1287-1359)
[相关解释]
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少为牧童,贫而好学。屡应试不中,卖画为生◇朱元璋授以咨议参军,不久病逝。善画墨梅,以繁密见胜,气韵生动。又擅刻印,相传始以花乳石作印材。诗亦独具风格。著有《竹斋集》。
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少为牧童,贫而好学。屡应试不中,卖画为生◇朱元璋授以咨议参军,不久病逝。善画墨梅,以繁密见胜,气韵生动。又擅刻印,相传始以花乳石作印材。诗亦独具风格。著有《竹斋集》。
甲赋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称应试时所撰之赋为"甲赋"。
1.唐宋时称应试时所撰之赋为"甲赋"。
童子试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的低级考试。童生应试合格者始为生员。
1.科举制度中的低级考试。童生应试合格者始为生员。
策套
[相关解释]
1.指科举时代﹐应试者断章取义﹐连缀史籍的片言只语编成的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
1.指科举时代﹐应试者断章取义﹐连缀史籍的片言只语编成的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
策对
[相关解释]
1.即对策『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1.即对策『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策帽儿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以策问试士﹐应试者作文的开头部分﹐俗谓"策帽儿"。
1.科举考试时﹐以策问试士﹐应试者作文的开头部分﹐俗谓"策帽儿"。
经义
[相关解释]
1.经书的义理。 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1.经书的义理。 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缴卷
[相关解释]
1.应试的人考完后交出试卷。亦比喻完成任务。
1.应试的人考完后交出试卷。亦比喻完成任务。
考格
[相关解释]
1.核定应试人的等第。 2.谓考核官吏的治绩﹐以定升转。
1.核定应试人的等第。 2.谓考核官吏的治绩﹐以定升转。
联号
[相关解释]
1.指考试前应试者买通编号的人﹐把自己和帮手的号码编在一起以便作弊。 2.旧称联营的商店﹑商行。 3.票证之类号码相联的﹐亦称"联号"。
1.指考试前应试者买通编号的人﹐把自己和帮手的号码编在一起以便作弊。 2.旧称联营的商店﹑商行。 3.票证之类号码相联的﹐亦称"联号"。
获隽公车
[相关解释]
1.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获隽公车"为会试得中的意思。
1.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获隽公车"为会试得中的意思。
莺莺传
[相关解释]
一名《会真记》。传奇小说。唐代元稹作。贞元中有张生游蒲州,遇崔氏女莺莺,见其绝色而倾心,经婢女红娘撮合定情◇张生赴长安应试变心,并以美色为人间妖孽之托词,掩饰其背盟毁约之行径◇不断被人用作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的题材。最著者为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一名《会真记》。传奇小说。唐代元稹作。贞元中有张生游蒲州,遇崔氏女莺莺,见其绝色而倾心,经婢女红娘撮合定情◇张生赴长安应试变心,并以美色为人间妖孽之托词,掩饰其背盟毁约之行径◇不断被人用作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的题材。最著者为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莺迁榜
[相关解释]
1.金榜。科举应试考中者的名单。
1.金榜。科举应试考中者的名单。
蟾宫折桂
[相关解释]
1.《晋书.郄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相传蟾宫中有桂树﹐唐以来窍两事﹐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
1.《晋书.郄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相传蟾宫中有桂树﹐唐以来窍两事﹐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
试卷
[相关解释]
1.考试时供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写上答案的卷子。
1.考试时供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写上答案的卷子。
试墨
[相关解释]
1.犹试笔。 2.检验墨的质量。 3.宋代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者的文章的汇编﹐称之为试墨。参见"试墨帖"。 4.明清科举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亦借指八股文。
1.犹试笔。 2.检验墨的质量。 3.宋代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者的文章的汇编﹐称之为试墨。参见"试墨帖"。 4.明清科举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亦借指八股文。
试策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1.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试艺
[相关解释]
1.考察﹑测试才能﹑学业。 2.指应试的文字。
1.考察﹑测试才能﹑学业。 2.指应试的文字。
试馆
[相关解释]
1.古代科举考试时各地应试的人居住的场所。
1.古代科举考试时各地应试的人居住的场所。
谢笔
[相关解释]
1.考中进士者给应试时所用的笔的制作者的酬金。由制笔工匠上门索取。
1.考中进士者给应试时所用的笔的制作者的酬金。由制笔工匠上门索取。
谢见
[相关解释]
1.唐宋举子应试前拜见达官显要之后再投书信感谢﹐叫做"谢见"。
1.唐宋举子应试前拜见达官显要之后再投书信感谢﹐叫做"谢见"。
起送文书
[相关解释]
1.举荐应试的文书。
1.举荐应试的文书。
跃马
[相关解释]
1.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3.借指从军。 4.纵横称雄。 5.指东汉公孙述。语出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
1.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3.借指从军。 4.纵横称雄。 5.指东汉公孙述。语出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
选书
[相关解释]
1.唐代应举者在考试前将所作诗文投送朝中显贵,以求赏识。 2.指应举者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 3.选编诗文刻印成书,以供应试者仿作揣摩。
1.唐代应举者在考试前将所作诗文投送朝中显贵,以求赏识。 2.指应举者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 3.选编诗文刻印成书,以供应试者仿作揣摩。
锁宿
[相关解释]
1.谓锁闭于科举试场内应试。
1.谓锁闭于科举试场内应试。
韵书
[相关解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鹄袍
[相关解释]
1.白袍。古代应试士子所服。
1.白袍。古代应试士子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