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查到相关应诏的内容。
带有应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字连城 [相关解释]
1.《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狗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万年枝 [相关解释]
1.树名。即冬青。南朝齐谢杋《直中书省》诗"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唐上官仪《咏雪应诏》"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万年枝,江左谓之冬青。"一说即檍木。见明杨慎《丹铅总录.花木》。 2.指年代悠久的大树。
东坡七集 [相关解释]
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乐游苑 [相关解释]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五步成诗 [相关解释]
1.唐史青能五步成诗◇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四上 [相关解释]
1.指四种上乘的音乐。《楚辞·大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洪兴祖补注"四上,谓声之上者有四,谓代秦郑卫之鸣竽也,伏戏之《驾辩》也,楚之《劳商》也,赵之箫也。"《初学记》卷十五引南朝梁王暕《观乐应诏》诗"参差陈九夏,依迟分四上。"一说四﹑上,为笛色谱中两种音调。四即宫,上即商。"四上竞气,极声变只",谓宫声由商而争上,至极而变。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馀论下》引清毛奇龄《竟山乐录》。 2.指国君。
坐支 [相关解释]
1.一种财经制度。(1)清制,凡各省﹑道﹑府以下官俸﹑役食﹑铺兵工食﹑驿站料价等,都摊征于民,编入地丁征收,到支用时,就在编征项下支付,称为"坐支"。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惟是州县养廉,大者无过千两,盖与坐支各款,均属办公不可少之费。"(2)民国政府曾规定,机关单位经财政部同意,可以从其征收的税款中支付一部分抵充支出,称为"坐支"。1936年停止坐支制。(3)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业单位,在银行的同意下从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中直接支付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中央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
夺服 [相关解释]
1.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奉和 [相关解释]
1.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唐杨炯有《奉和上元醫宴应诏》诗。
宣对 [相关解释]
1.谓臣下应诏回答皇帝的垂询。
应令 [相关解释]
1.响应诏令。 2.魏晋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晋王浚有《祖德应令》,南朝梁萧纪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唐贾曾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参见"应教"。
应制 [相关解释]
1.应诏,应皇帝之命。 2.特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亦以称其所作。南朝宋谢庄有《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唐上官仪有《奉和过旧宅应制》诗。 3.应付,制服。
应教 [相关解释]
1.魏晋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南朝宋湛茂之有《历山草堂应教》诗。唐王维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诗。赵殿成笺注"魏晋以来,人臣放文字间,有属和于天子,曰应诏;于太子,曰应令;于诸王,曰应教。"
应诏 [相关解释]
1.接受诏命。 2.魏晋以来称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三国魏曹植有《应诏》诗,唐杜审言有《望春亭侍游应诏》诗。 3.古代官名。
田收 [相关解释]
1.农田的收成。南朝宋颜延之有《应诏观北湖田收》诗。 2.指农田的作物收割之后。
题叶 [相关解释]
1.相传北魏高祖尝宴侍臣于清徽堂,日晏,移于流化池芳林之下。高祖曰"觞情始畅,而流景将颓,竟不尽适,恋恋余光,故重引卿等。"因仰观桐叶之茂,曰"'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恺悌君子,莫不令仪',今林下诸贤,足敷歌咏。"遂令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事见《魏书.彭城王勰传》◇遂以"题叶"为咏暮春群臣相聚宴饮的典故。 2.见"题红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