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9 查到相关应声的内容。
带有应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步成诗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诗
[相关解释]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仁风
[相关解释]
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 2.《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
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 2.《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
华山畿
[相关解释]
1.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日,车过华山,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乃妆点沐浴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纵身入棺而死,乃合葬,名为"神女冢"。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华山畿》引《古今乐录》。
1.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日,车过华山,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乃妆点沐浴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纵身入棺而死,乃合葬,名为"神女冢"。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华山畿》引《古今乐录》。
君家果
[相关解释]
1.亦作"君家菓"。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人皆以姓氏谐音为戏◇遂以"君家果"称杨梅或捷对的典实。
1.亦作"君家菓"。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人皆以姓氏谐音为戏◇遂以"君家果"称杨梅或捷对的典实。
呀吁
[相关解释]
1.集体劳动时的呼应声。
1.集体劳动时的呼应声。
响和
[相关解释]
1.应声相和。
1.应声相和。
响犀
[相关解释]
1.犀牛角所制的棒槌,击物能应声回响。
1.犀牛角所制的棒槌,击物能应声回响。
响答影随
[相关解释]
1.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1.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响臻
[相关解释]
1.应声而至;响应归附。
1.应声而至;响应归附。
嗣响
[相关解释]
1.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多用于诗文方面。
1.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多用于诗文方面。
嗣音
[相关解释]
1.保持音信。 2.指连续传寄的音信。 3.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
1.保持音信。 2.指连续传寄的音信。 3.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
噫噫
[相关解释]
1.答应声。
1.答应声。
声响
[相关解释]
1.谓回响应声而起。 2.比喻人们随声附和。 3.指话语和说话的声气。 4.响声。 5.出声﹐做声。
1.谓回响应声而起。 2.比喻人们随声附和。 3.指话语和说话的声气。 4.响声。 5.出声﹐做声。
如影随形
[相关解释]
1.语本《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后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1.语本《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后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应口
[相关解释]
1.应声出口,随口。形容应对或动作﹑行为敏捷﹑迅速。 2.犹言言行相符。 3.适合口味。 4.回嘴;顶嘴。
1.应声出口,随口。形容应对或动作﹑行为敏捷﹑迅速。 2.犹言言行相符。 3.适合口味。 4.回嘴;顶嘴。
应声
[相关解释]
1.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2.出声回答。 3.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4.隋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
1.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2.出声回答。 3.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4.隋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
应声虫
[相关解释]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也怎么说的人他是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应声虫。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也怎么说的人他是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应声虫。
应病
[相关解释]
1.唐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1.唐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招声
[相关解释]
1.应声;答话。
1.应声;答话。
景响
[相关解释]
1.亦作"景向"。亦作"景乡"。 2.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3.影子与回响。比喻无根据的﹑传闻的﹑不可捉摸或牵强附会的。
1.亦作"景向"。亦作"景乡"。 2.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3.影子与回响。比喻无根据的﹑传闻的﹑不可捉摸或牵强附会的。
沐树
[相关解释]
1.芟除树枝,使之无荫。谓使民无游憩之所﹐各归治业。语本《管子.轻重丁》"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
1.芟除树枝,使之无荫。谓使民无游憩之所﹐各归治业。语本《管子.轻重丁》"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
百诺
[相关解释]
1.很多人的承应声。
1.很多人的承应声。
相煎何急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空谷传声
[相关解释]
1.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即可听到回声。语本南朝梁武帝《净业赋》"若虚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2.一种游戏。
1.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即可听到回声。语本南朝梁武帝《净业赋》"若虚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2.一种游戏。
荆枝
[相关解释]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荆牛
[相关解释]
1.《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冲镇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碰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复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殒如雨,遂拜不止。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1.《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冲镇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碰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复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殒如雨,遂拜不止。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譯挨
[相关解释]
1.答应声。
1.答应声。
赠扇
[相关解释]
1.《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后世即以"赠扇"为勉励赴任之官施行仁政﹑造福百姓之典。
1.《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后世即以"赠扇"为勉励赴任之官施行仁政﹑造福百姓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