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年春的内容。
带有年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相关解释]
报告文学。宋之的作于1936年。叙写1936年春天作者在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的见闻。采用新闻剪辑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素材作了适当剪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凄惨生活。并以自然界的春天,反衬社会的严酷无情,抨击了反动军阀的法西斯统治。
上海大学 [相关解释]
①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国共合作创办的高等学校。前身为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春创立于上海,同年10月改为上海大学。设中文系、外文系、社会系、美术系以及附属中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查封。②中国的综合性大学。1994年5月创办于上海。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型原上海大学(创办于1983年)合并而成。有理、工、文、法、美术、国际商业、经济管理等学院。
东北抗日义勇军 [相关解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东平献颂 [相关解释]
1.《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春行幸东平……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后因以"东平献颂"为宗室歌颂帝德的典实。
中国远征军 [相关解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2年春进攻缅甸。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要求,于同年2月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前线。在对日作战中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后因日军大量增兵而失利。同年9月主力撤至滇西怒江东岸,后重建司令部;另一部撤至印度东北部,改称驻印军。1945年1月,远征军两支部队在缅北会师,打通中印公路,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体元居正 [相关解释]
1.谓人君以天地之元气为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晋杜预注"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孔颖达疏"元正实是始长之义﹐但因名以广之。元者﹐气之本也﹐善之长也。人君执大本﹐长庶物﹐欲其与元同体﹐故称元年。正者﹐直方之间语也。直其行﹐方其义﹐人君当执直心﹐杖大义﹐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称正也。"
信禽 [相关解释]
1.雁的别名。雁为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来去有定时,故称信禽。
共产主义小组 [相关解释]
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当时名称不统一,有称共产党、共产党支部、共产党小组等,后统称共产主义小组。
准静止锋 [相关解释]
又称静止锋”。处于冷暖气团之间,移动很慢或短时间内静止的分界面。常形成大片连续性的云雨区域。在某一地带静止少动,短则几天,长则十天、十几天,易造成这一地带的洪涝灾害。每年春夏之交,中国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常有静止锋出现。
吕梁英雄传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马烽、西戎作。1945年发表。1942年春,晋绥边区吕梁山一带常受日军骚扰。武工队员武得民组织康家寨农民成立民兵队。他们抓特务,灭汉奸,大摆地雷阵,瓦解维持会”,深入虎穴捉日寇,并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
夏候鸟 [相关解释]
1.指夏季在某地区繁殖,秋季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原地区的鸟。如家燕﹑杜鹃等。
太甲 [相关解释]
1.星名。即太乙。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唐杜甫《大历三年春将适江陵漂泊》诗"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抟扶。"仇兆鳌注引严羽《沧浪诗话》"太甲﹐即太乙。甲乙相近而误用也。"一说﹐"华盖在旁六星曰六甲﹐分阴阳而配节候。太甲﹐恐是六甲一星之名。"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
宿根 [相关解释]
1.某些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枯萎后可以继续生存,次年春重新发芽,所以叫做宿根。 2.佛教﹑道教谓前世的根基。 3.比喻原有的基础。
宿根植物 [相关解释]
冬季能在露地安全越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性强。在当年植株开花后,冬季地上茎叶有的死亡,而根部不死,第二年春天从根部重新萌发生长,如芍药、非洲菊、菊花等;有的地上茎叶终年常绿,如兰花、万年青、麦冬草等。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相关解释]
1933年5月,冯玉祥等与共产党人合作组成的抗日队伍。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攻占热河,向河北、察哈尔进犯。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员)、方振武等以部分西北军旧部为基础,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同盟军抗击日伪军进犯,先后收复不少失地,部队从几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8月,在蒋介石的破坏和威胁下,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方振武等宣布成立抗日讨贼军,继续在热河、长城一带抗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攻,至9月底失败。
嵩呼 [相关解释]
1.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嵩山,从祀吏卒皆闻三次高呼万岁之声。事见《汉书.武帝纪》◇臣下祝颂帝王,高呼万岁,亦谓之"嵩呼"。
巾车之恩 [相关解释]
1.谓汉光武帝刘秀于巾车乡(今河南宝丰东)擒获冯异,旋即赦而录用的故事。据《后汉书.冯异传》载异本为王莽郡掾,与苗萌共守父城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綿﹑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异遂归汉,后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异朝京师,光武引见后,赐以珍宝﹑衣服﹑钱帛。异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年春 [相关解释]
1.新春。
府院之争 [相关解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争斗。1917年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总统黎元洪则由国会相助,表示反对。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成,要求解散国会,被黎元洪免职。段即在天津策划武力倒黎。时称府院之争”。
斯巴达克起义 [相关解释]
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被罗马人沦为角斗奴隶的色雷斯人斯巴达克,在罗马南部的加普亚城率七十余名角斗士起义◇起义军迅速扩大,转战意大利南北,屡次打败罗马军。前71年春,起义军在南方阿普里亚与罗马军进行决战,斯巴达克牺牲,起义失败。
日坛 [相关解释]
1.旧时祭日之处。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建。明清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
昆明池 [相关解释]
1.湖沼名『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巕﹑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2.湖沼名。即今云南省滇池。 3.湖沼名。指北京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朱红灯(1862-1899) [相关解释]
清末义和团首领。山东泗水人。游民出身。1899年春在当地领导反洋教斗争。曾率团众在平原县森罗殿击败前来镇压的清军◇在济南被杀害。
来春 [相关解释]
1.明年春天。
梅雨 [相关解释]
每年春夏之交,中国江淮流域和日本南部出现的长时期阴雨天气。此时恰是梅子成熟时期,故名;又因气候湿热,衣物易霉,也称霉雨”。由于在6-7月间,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逐渐增强,在此流域的上空与北方冷空气汇合,常维持一准静止锋系,而造成大范围的连续降雨甚至暴雨。
梦松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三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为司徒﹑司空"裴松之注引《吴书》"初,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后因以"梦松"为祝人登三公位的典故。
死者青春长在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德国西格斯作于1949年。1919年春,年轻的共产党员埃尔温惨遭杀害。他的遗腹子汉斯长大后继承父业,成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前夜,汉斯不幸遇难。不久,他的女友生下了他的遗腹子。
王春 [相关解释]
1.《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文王也。"后以"王春"指阴历新春。
莱比锡 [相关解释]
德国重要城市。人口555万(1984年)。全国印刷出版业中心。市内书店林立,素以书城”著称。有各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和博物馆。每年春、秋举行莱比锡博览会。
落叶果树 [相关解释]
秋末落叶、第二年春天又萌发的一类果树。如苹果、梨、桃、葡萄、核桃等。能耐冬季低温,适应性强,分布较广。
铁人 [相关解释]
1.铜铸的人像。 2.形容坚毅勇武的人。 3.特指大庆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王进喜(1923-1970)。甘肃玉门人。1938年在玉门油矿当徒工。建国后任钻井队队长。1960年春﹐率领1205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工作奋勇顽强﹐被群众誉为"铁人"。 4.泛指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劳动模范。
霍元甲(1857-1909) [相关解释]
武术家。字俊卿,天津静海人。奋发习武十余载,得家传绝技迷踪艺”,又旁参各派,得技击之精髓。1907年春,在上海先后击败侮辱华人的西洋大力士和日本武士。1909年创立上海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前身),任主任教师。
靖国神社 [相关解释]
日本祭祀阵亡官兵的地方。1869年建于东京。原名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现名。其中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二百余万名官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犯。以前每年春、秋由天皇或皇室代表主持大祭,曾是宣扬军国主义、鼓吹侵略政策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宪法规定,国家不参与靖国神社的祭祀活动。但仍有不少军国主义分子借该处祭祀侵略者亡灵,试图复活军国主义,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马关条约 [相关解释]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主要内容为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