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师古的内容。
带有师古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撮
[相关解释]
1.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见《孙子算经》;或以四圭为一撮,见《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说。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两三个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1.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见《孙子算经》;或以四圭为一撮,见《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说。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两三个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一石几钟
[相关解释]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七校
[相关解释]
1.指汉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泛称各军将领。
1.指汉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泛称各军将领。
三人为众
[相关解释]
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俊
[相关解释]
1.古指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孔颖达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刚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说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见蔡沈集传。 2.亦作"三俊"。三个并称的俊杰。(1)指汉之张良﹑萧何﹑韩信。《晋书.郑冲传》"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2)指汉之郦食其﹑田横﹑韩信。《汉书.蒯通伍被等传赞》"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亨郦食其,败田横,骄韩信也。"(3)指晋之顾荣﹑陆机﹑陆云。《晋
1.古指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孔颖达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刚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说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见蔡沈集传。 2.亦作"三俊"。三个并称的俊杰。(1)指汉之张良﹑萧何﹑韩信。《晋书.郑冲传》"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2)指汉之郦食其﹑田横﹑韩信。《汉书.蒯通伍被等传赞》"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亨郦食其,败田横,骄韩信也。"(3)指晋之顾荣﹑陆机﹑陆云。《晋
三年不窥园
[相关解释]
1.《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后以"三年不窥园"为专心苦学之典。
1.《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后以"三年不窥园"为专心苦学之典。
三归
[相关解释]
1.娶三姓女子。《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汉书.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归。"颜师古注"三归,三姓之女。"宋苏轼《东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关于"三归"的解释尚有数说(1)三处家庭。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所谓三归者,即从管仲言,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内杂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
1.娶三姓女子。《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汉书.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归。"颜师古注"三归,三姓之女。"宋苏轼《东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关于"三归"的解释尚有数说(1)三处家庭。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所谓三归者,即从管仲言,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内杂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三江
[相关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三组
[相关解释]
1.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颜师古注"仆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将梁侯﹐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绶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1.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颜师古注"仆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将梁侯﹐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绶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丐沐
[相关解释]
1.《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司马贞索隐"丐者,乞也;沐,米潘也。谓乞潘为弟沐。"一说,乞沐具为弟洗沐。见《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颜师古注◇用为抚爱幼弱的典实。
1.《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司马贞索隐"丐者,乞也;沐,米潘也。谓乞潘为弟沐。"一说,乞沐具为弟洗沐。见《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颜师古注◇用为抚爱幼弱的典实。
东坑
[相关解释]
1.犹东岗。《汉书·扬雄传上》"陈众车于东坑兮,肆玉轪而下驰;漂龙渊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颜师古注"坑,大阜也,读与冈同。"一说指东海。见《文选》李善注引如淳说。
1.犹东岗。《汉书·扬雄传上》"陈众车于东坑兮,肆玉轪而下驰;漂龙渊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颜师古注"坑,大阜也,读与冈同。"一说指东海。见《文选》李善注引如淳说。
东山之府
[相关解释]
1.指汉吴王刘濞的府库。《汉书.枚乘传》"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絶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东山,吴王之府藏也。"后以指帝王的宝库。
1.指汉吴王刘濞的府库。《汉书.枚乘传》"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絶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东山,吴王之府藏也。"后以指帝王的宝库。
东平之树
[相关解释]
1.《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东平思王刘宇﹞立三十三年薨"颜师古`引三国魏刘劭王象《皇览》"东平思王冢在无盐,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1.《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东平思王刘宇﹞立三十三年薨"颜师古`引三国魏刘劭王象《皇览》"东平思王冢在无盐,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东闾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齐国东门名。 2.复姓『有东闾氏。参阅《汉书.霍光传》"有女与帝相配"唐颜师古注。
1.春秋时齐国东门名。 2.复姓『有东闾氏。参阅《汉书.霍光传》"有女与帝相配"唐颜师古注。
中二千石
[相关解释]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金
[相关解释]
1.白银。《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白金,银也。"后称银为中金。
1.白银。《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白金,银也。"后称银为中金。
中阶
[相关解释]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乙帐
[相关解释]
1.《汉书.西域传赞》"于是广开上林……兴造甲乙之帐,络以随珠和璧,天子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颜师古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汉武故事》"帷幕垂流苏,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帐"指天子燕息之所。帐,帷幕。
1.《汉书.西域传赞》"于是广开上林……兴造甲乙之帐,络以随珠和璧,天子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颜师古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汉武故事》"帷幕垂流苏,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帐"指天子燕息之所。帐,帷幕。
乳羝
[相关解释]
1.《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颜师古注"羝,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后以"乳羝"指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事。
1.《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颜师古注"羝,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后以"乳羝"指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事。
争鹿
[相关解释]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宴曰"以鹿喻帝位。"后以"争鹿"喻争夺政权。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宴曰"以鹿喻帝位。"后以"争鹿"喻争夺政权。
事不师古
[相关解释]
1.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1.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云中君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神名。见《楚辞.九歌》及《汉书.郊祀志上》。所指何神﹐诸说不一。王逸﹑颜师古注谓为云神﹐王闿运《楚辞释》谓为云梦泽水神﹐郭沫若《九歌今译》谓为女神﹐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为月神。
1.传说中的神名。见《楚辞.九歌》及《汉书.郊祀志上》。所指何神﹐诸说不一。王逸﹑颜师古注谓为云神﹐王闿运《楚辞释》谓为云梦泽水神﹐郭沫若《九歌今译》谓为女神﹐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为月神。
五饵
[相关解释]
1.《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因以疏矣。"颜师古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1.《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因以疏矣。"颜师古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井湄
[相关解释]
1.亦作"井眉"。 2.井口的边沿。语本汉杨雄《酒箴》"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湄,处高临深,动常近危。"《汉书.游侠传.陈遵》引作"眉"。颜师古注"眉,井边地,若人目上之有眉。"
1.亦作"井眉"。 2.井口的边沿。语本汉杨雄《酒箴》"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湄,处高临深,动常近危。"《汉书.游侠传.陈遵》引作"眉"。颜师古注"眉,井边地,若人目上之有眉。"
亡鹿
[相关解释]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从橐
[相关解释]
1.亦作"从槖"。 2.谓负橐簪笔,以备顾问。亦指文学侍从之臣。语出《汉书.赵充国传》"安世(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1.亦作"从槖"。 2.谓负橐簪笔,以备顾问。亦指文学侍从之臣。语出《汉书.赵充国传》"安世(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债台
[相关解释]
1.《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台"喻指负债。
1.《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台"喻指负债。
全兵
[相关解释]
1.指军队全部以弓矛等兵器武装,没有仪仗和辎重之累。《汉书.韩王信传》"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言唯弓矛无杂仗也。"一说,仅有兵刃而无铠盾。 2.谓军队不受损伤。
1.指军队全部以弓矛等兵器武装,没有仪仗和辎重之累。《汉书.韩王信传》"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言唯弓矛无杂仗也。"一说,仅有兵刃而无铠盾。 2.谓军队不受损伤。
八薮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汉书.严助传》"九州为家,八薮为囿。"颜师古注"八薮,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薮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腾。"因八薮分布诸地﹐故也用以指八方或广阔的疆域。
1.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汉书.严助传》"九州为家,八薮为囿。"颜师古注"八薮,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薮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腾。"因八薮分布诸地﹐故也用以指八方或广阔的疆域。
六传
[相关解释]
1.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1.传车六乘。《汉书.文帝纪》"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传车六乘也。"后因以"六传"指皇子入为天子。
六廻
[相关解释]
1.古制天子有马六厩『曰未央﹑承华﹑騪騜﹑骑马﹑辂輈﹑大厩﹐马皆万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汉旧仪》。唐曰左飞﹑右飞﹑左万﹑右万﹑东南内﹑西南内。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1.古制天子有马六厩『曰未央﹑承华﹑騪騜﹑骑马﹑辂輈﹑大厩﹐马皆万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汉旧仪》。唐曰左飞﹑右飞﹑左万﹑右万﹑东南内﹑西南内。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六条
[相关解释]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
六符
[相关解释]
1.谓三台六星的符验。《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用为称颂朝廷或辅臣之词。
1.谓三台六星的符验。《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用为称颂朝廷或辅臣之词。
共禀
[相关解释]
1.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颜师古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供";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1.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颜师古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供";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内言
[相关解释]
1.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 2.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汉书.王子侯表上》"襄嚵侯建"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音内言嚵菟。"又"獀节侯起"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獀音内言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闲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王利器集解引周祖谟曰"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一说"内言"非注音术语。参阅龚祖培《内言﹑外言发覆》。
1.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 2.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汉书.王子侯表上》"襄嚵侯建"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音内言嚵菟。"又"獀节侯起"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獀音内言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闲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王利器集解引周祖谟曰"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一说"内言"非注音术语。参阅龚祖培《内言﹑外言发覆》。
冗从
[相关解释]
1.亦作"冗从"。 2.散职侍从官。《汉书.枚皋传》"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颜师古注"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后汉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见《后汉书.百官志三》◇亦泛指随从。
1.亦作"冗从"。 2.散职侍从官。《汉书.枚皋传》"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颜师古注"冗从,散职之从王者也。"后汉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见《后汉书.百官志三》◇亦泛指随从。
凶服
[相关解释]
1.丧服;孝衣。 2.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抜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颜师古注"凶服,危险之服,铠甲也。"一说,凶徒所着之服。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服,无所谓危险也。凶服,盖凶徒作乱之服,如绛绩黄巾,不遵法制之类皆是。"
1.丧服;孝衣。 2.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抜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颜师古注"凶服,危险之服,铠甲也。"一说,凶徒所着之服。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服,无所谓危险也。凶服,盖凶徒作乱之服,如绛绩黄巾,不遵法制之类皆是。"
函夏
[相关解释]
1.《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1.《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前箸
[相关解释]
1.进餐时座前的筷子。《汉书.张良传》"汉王曰'何哉?'良曰'臣请借前箸以筹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汉纪.高祖纪二》作"前筯"◇谓为人筹画为"借箸"或"前箸"。
1.进餐时座前的筷子。《汉书.张良传》"汉王曰'何哉?'良曰'臣请借前箸以筹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汉纪.高祖纪二》作"前筯"◇谓为人筹画为"借箸"或"前箸"。
劝百讽一
[相关解释]
1.《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蛔]。"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以"劝尪堣@"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1.《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蛔]。"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以"劝尪堣@"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劝驾
[相关解释]
1.《汉书·高帝纪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使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颜师古注引文颖曰"有贤者,郡守身自往劝勉,令至京师,驾车遣之。"后以"劝驾"称劝人任职或作某事。
1.《汉书·高帝纪下》"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使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颜师古注引文颖曰"有贤者,郡守身自往劝勉,令至京师,驾车遣之。"后以"劝驾"称劝人任职或作某事。
匡鼎
[相关解释]
1.《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应劭曰'鼎,方也。'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敬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服﹑应二说是也。贾谊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张氏之说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匡鼎来',不晓其意,妄作衡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乃云匡衡小名鼎,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从张晏和《西
1.《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应劭曰'鼎,方也。'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敬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服﹑应二说是也。贾谊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张氏之说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匡鼎来',不晓其意,妄作衡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乃云匡衡小名鼎,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从张晏和《西
区脱
[相关解释]
1.匈奴语。指汉时与匈奴连界的边塞所立的土堡哨所。《汉书.苏武传》"区脱捕得云中生口。"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区脱,土室,胡儿所作以候汉者也。"一说指双方都管辖不到的边境地带。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区脱犹俗之边际,匈奴与汉连界,各谓之区脱"◇亦泛称边境哨所。
1.匈奴语。指汉时与匈奴连界的边塞所立的土堡哨所。《汉书.苏武传》"区脱捕得云中生口。"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区脱,土室,胡儿所作以候汉者也。"一说指双方都管辖不到的边境地带。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区脱犹俗之边际,匈奴与汉连界,各谓之区脱"◇亦泛称边境哨所。
十八侯
[相关解释]
1.指汉初功臣十八诸侯。即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陈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又,汉班固《十八侯铭》有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襄平侯纪通,而无奚涓﹑薛欧﹑丁复。上列各侯之先后也表示十八侯之位次。参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颜师古注。
1.指汉初功臣十八诸侯。即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陈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又,汉班固《十八侯铭》有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襄平侯纪通,而无奚涓﹑薛欧﹑丁复。上列各侯之先后也表示十八侯之位次。参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颜师古注。
印累绶若
[相关解释]
1.语本《汉书.佞幸传.石显》"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颜师古注"累累,重积也。若若,长貌。"后以"印累绶若"形容官吏身兼多职,权势显赫。
1.语本《汉书.佞幸传.石显》"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颜师古注"累累,重积也。若若,长貌。"后以"印累绶若"形容官吏身兼多职,权势显赫。
历块
[相关解释]
1.《汉书.王褒传》"过都越国,蹶如历块"。颜师古注"如经历一块,言其疾之甚"◇以"历块"形容疾速。 2.引申指不羁之才。 3.指骏马。
1.《汉书.王褒传》"过都越国,蹶如历块"。颜师古注"如经历一块,言其疾之甚"◇以"历块"形容疾速。 2.引申指不羁之才。 3.指骏马。
厕牏
[相关解释]
1.便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建﹞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涤。"裴髎集解引孟康曰"厕,行清;窬,行中受粪者也。东南人谓凿木空中如曹谓之窬。"按,《汉书.万石君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注,两"窬"字均作"牏"。明归有光《陶节妇传》"已而姑病痢,六十余日,昼夜不去侧。时尚秋暑,秽不可闻,常取中裙厕牏自浣洒之。"清钱谦益《永丰程翁七十寿序》"考其家教,不过使其子孙驯行孝谨,澣厕牏﹑数马足而已。"一说厕牏指旁室门墙边的水沟。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万石君传》。
1.便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建﹞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涤。"裴髎集解引孟康曰"厕,行清;窬,行中受粪者也。东南人谓凿木空中如曹谓之窬。"按,《汉书.万石君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注,两"窬"字均作"牏"。明归有光《陶节妇传》"已而姑病痢,六十余日,昼夜不去侧。时尚秋暑,秽不可闻,常取中裙厕牏自浣洒之。"清钱谦益《永丰程翁七十寿序》"考其家教,不过使其子孙驯行孝谨,澣厕牏﹑数马足而已。"一说厕牏指旁室门墙边的水沟。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万石君传》。
厘降
[相关解释]
1.本谓尧女嫁舜事。《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沬,嫔于虞。"孔传"降,下嫔妇也,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段玉裁撰异"厘,整治之意;降,下也,整治下二女于妫沬。"一说,厘谓治迹。见《汉书.外戚传上序》颜师古注◇多用以指王女下嫁。
1.本谓尧女嫁舜事。《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沬,嫔于虞。"孔传"降,下嫔妇也,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段玉裁撰异"厘,整治之意;降,下也,整治下二女于妫沬。"一说,厘谓治迹。见《汉书.外戚传上序》颜师古注◇多用以指王女下嫁。
受厘
[相关解释]
1.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雰剈叫受厘。"厘"即"胙",祭馀之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司马贞索隐引应劭云"厘,祭余肉也。"《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则以"厘"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与此说异。
1.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雰剈叫受厘。"厘"即"胙",祭馀之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司马贞索隐引应劭云"厘,祭余肉也。"《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则以"厘"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与此说异。
台符
[相关解释]
1.《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
1.《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
司花女
[相关解释]
1.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长安贡御车女袁寶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騣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寶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后用以指管理百花的女神。
1.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长安贡御车女袁寶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騣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寶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后用以指管理百花的女神。
合祛
[相关解释]
1.开闭。《汉书.儿宽传》"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祇戒精专以接神明。"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祛,开散;合,闭也。开闭于天地也。"一说犹合举。王先谦补注"李训祛为闭,义本《广雅》,然于文为不辞。《文选.舞赋》注,《后汉.班彪传》注,并云祛,举也,是祛有举义。宗祀天地,荐礼百神,是为合举于天地神祇也。"
1.开闭。《汉书.儿宽传》"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祇戒精专以接神明。"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祛,开散;合,闭也。开闭于天地也。"一说犹合举。王先谦补注"李训祛为闭,义本《广雅》,然于文为不辞。《文选.舞赋》注,《后汉.班彪传》注,并云祛,举也,是祛有举义。宗祀天地,荐礼百神,是为合举于天地神祇也。"
吸嚊
[相关解释]
1.开张貌。《汉书.扬雄传上》"飞廉﹑云师,吸濞潚率,鳞罗布列,攒以龙翰。"颜师古注"吸嚊,开张也。潚率,聚敛也。"一说喘息貌。《文选.羽猎赋》李善注"《说文》曰吸,喘息也。《埤苍》曰嚊,喘息声也。"
1.开张貌。《汉书.扬雄传上》"飞廉﹑云师,吸濞潚率,鳞罗布列,攒以龙翰。"颜师古注"吸嚊,开张也。潚率,聚敛也。"一说喘息貌。《文选.羽猎赋》李善注"《说文》曰吸,喘息也。《埤苍》曰嚊,喘息声也。"
咸五登三
[相关解释]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嘉夜
[相关解释]
1.芳草。《汉书.礼乐志》"侠嘉夜,茝兰芳。"颜师古注"如淳曰'嘉夜,芳草也。'侠与挟同,言怀挟芳草也。"一说良夜。王先谦补注"嘉夜犹言良夜。"
1.芳草。《汉书.礼乐志》"侠嘉夜,茝兰芳。"颜师古注"如淳曰'嘉夜,芳草也。'侠与挟同,言怀挟芳草也。"一说良夜。王先谦补注"嘉夜犹言良夜。"
坎止流行
[相关解释]
1.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1.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埽墓
[相关解释]
1.《汉书.酷吏传.严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埽除墓地耳。"颜师古注"言待其丧至也。"后以"埽墓"为等待祸发之典。 2.于坟上培土,清除荒草,并进行祭奠。
1.《汉书.酷吏传.严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埽除墓地耳。"颜师古注"言待其丧至也。"后以"埽墓"为等待祸发之典。 2.于坟上培土,清除荒草,并进行祭奠。
天汉
[相关解释]
1.天河。 2.汉朝之美称。《汉书.萧何传》载刘邦被立为汉王﹐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地之有汉﹐若天之有河汉﹐名号休美。"
1.天河。 2.汉朝之美称。《汉书.萧何传》载刘邦被立为汉王﹐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地之有汉﹐若天之有河汉﹐名号休美。"
夺宗
[相关解释]
1.《汉书.梅福传》"诸侯夺宗﹐圣庶夺适。"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夺宗﹐始封之君尊为诸侯﹐则夺其旧为宗子之事也。"后称夺取嫡长子地位为"夺宗"。
1.《汉书.梅福传》"诸侯夺宗﹐圣庶夺适。"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夺宗﹐始封之君尊为诸侯﹐则夺其旧为宗子之事也。"后称夺取嫡长子地位为"夺宗"。
奇胲
[相关解释]
1.《汉书.艺文志》有《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颜师古注引许慎云"胲﹐军中约也。"后因以"奇胲"指兵略。
1.《汉书.艺文志》有《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颜师古注引许慎云"胲﹐军中约也。"后因以"奇胲"指兵略。
奉钱
[相关解释]
1.资助之钱。《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汉书.萧何传》颜师古注"出钱以资行。"一说﹐疑为"赆钱"﹐即路费。见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钱三钱五解》。 2.薪俸。
1.资助之钱。《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汉书.萧何传》颜师古注"出钱以资行。"一说﹐疑为"赆钱"﹐即路费。见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钱三钱五解》。 2.薪俸。
奔踶
[相关解释]
1.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汉书.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颜师古注"踶﹐蹋也。奔﹐走也。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则踶人也。"一说﹐奔踶犹奔驰。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
1.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汉书.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颜师古注"踶﹐蹋也。奔﹐走也。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则踶人也。"一说﹐奔踶犹奔驰。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
好畤田
[相关解释]
1.《汉书.陆贾传》"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颜师古注"好畤即今雍州好畤县。"后以"好畤田"喻隐居耕种的田园。
1.《汉书.陆贾传》"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颜师古注"好畤即今雍州好畤县。"后以"好畤田"喻隐居耕种的田园。
姗姗来迟
[相关解释]
1.语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颜师古注"姗姗,行貌。"后因以"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2.形容来得很晩。
1.语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颜师古注"姗姗,行貌。"后因以"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2.形容来得很晩。
嫖姚
[相关解释]
1.劲疾貌『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作"剽姚",《汉书.霍去病传》作"票姚",颜师古注"票姚,劲疾之貌也。" 2.指霍去病。
1.劲疾貌『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作"剽姚",《汉书.霍去病传》作"票姚",颜师古注"票姚,劲疾之貌也。" 2.指霍去病。
孤偾
[相关解释]
1.孤弱不能自立。《汉书·匈奴传上》"孝惠﹑高后时,冒顿寖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偾,仆也,犹言不能自立也。"宋苏轼《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诗"使君自孤偾,此理谁相直?"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尔皇考奋起孤偾之中,并吞大小诸国为一,虎步中外。"一说,孤寡独居,欲念偾张。
1.孤弱不能自立。《汉书·匈奴传上》"孝惠﹑高后时,冒顿寖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偾,仆也,犹言不能自立也。"宋苏轼《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诗"使君自孤偾,此理谁相直?"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尔皇考奋起孤偾之中,并吞大小诸国为一,虎步中外。"一说,孤寡独居,欲念偾张。
孰复
[相关解释]
1.周密;详尽。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既已着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颜师古注"复,反复重言之也。"
1.周密;详尽。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既已着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颜师古注"复,反复重言之也。"
守丞
[相关解释]
1.辅助郡守县令的主要官吏。《史记.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引此文,颜师古注"守丞,谓郡丞之居守者。一曰郡守之丞,故曰守丞。"汉《仓颉庙碑侧》"衙守丞临晋张畴字元德,五百。"衙,左冯翊的属县。一说为郡守丞,或守狱官之丞。或郡邸守邸之丞。参阅《汉书.丙吉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
1.辅助郡守县令的主要官吏。《史记.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引此文,颜师古注"守丞,谓郡丞之居守者。一曰郡守之丞,故曰守丞。"汉《仓颉庙碑侧》"衙守丞临晋张畴字元德,五百。"衙,左冯翊的属县。一说为郡守丞,或守狱官之丞。或郡邸守邸之丞。参阅《汉书.丙吉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
守正不挠
[相关解释]
1.《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颜师古注"桡,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桡,一本作"挠"◇以"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1.《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颜师古注"桡,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桡,一本作"挠"◇以"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宰衡
[相关解释]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曰'宰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 2.作动词。指为相。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曰'宰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 2.作动词。指为相。
寒胎
[相关解释]
1.《汉书.扬雄传上》"剖明月之珠胎。"颜师古注"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后以"寒胎"指珍珠。
1.《汉书.扬雄传上》"剖明月之珠胎。"颜师古注"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后以"寒胎"指珍珠。
对转
[相关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小颜
[相关解释]
1.称唐颜师古。师古叔父游秦撰有《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后师古注《汉书》﹐多取其义﹐因称师古为"小颜"。
1.称唐颜师古。师古叔父游秦撰有《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后师古注《汉书》﹐多取其义﹐因称师古为"小颜"。
尚白
[相关解释]
1.崇尚白色。 2.依然白色。《汉书.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其辞曰'客嘲扬子曰……然而位不过侍郎﹐擢绕给事黄门。意者玄得毋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颜师古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后以"尚白"喻功名无所成就。
1.崇尚白色。 2.依然白色。《汉书.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其辞曰'客嘲扬子曰……然而位不过侍郎﹐擢绕给事黄门。意者玄得毋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颜师古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后以"尚白"喻功名无所成就。
屯毛不辨
[相关解释]
1.《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1.《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嶊嶉
[相关解释]
1.高耸貌。《汉书.扬雄传上》"于是大夏云谲波诡,嶊嶉而成观。"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嶊嶉,材木之崇积貌也。"一说,嶊嶉即崔巍。王先谦补注"嶊嶉,即崔崣之同音变字,若今言崔巍矣。"
1.高耸貌。《汉书.扬雄传上》"于是大夏云谲波诡,嶊嶉而成观。"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嶊嶉,材木之崇积貌也。"一说,嶊嶉即崔巍。王先谦补注"嶊嶉,即崔崣之同音变字,若今言崔巍矣。"
布母繜
[相关解释]
1.古代一种状如围裙的短衣。《急就篇》卷二"襯衣蔽膝布母繜。"颜师古注"布母繜者,薲貉女子以布为胫空(腔),用絮补核,状如襜褕。薲貉者,东北之夷也。"王应麟补注引黄氏曰"江东谓鹪鹩为布母。布母繜,小衣也,犹犊鼻耳。"一说以"母繜"为词,谓即繜衣,"布"指其质料。见《说文.纟部》"繜"清段玉裁注。
1.古代一种状如围裙的短衣。《急就篇》卷二"襯衣蔽膝布母繜。"颜师古注"布母繜者,薲貉女子以布为胫空(腔),用絮补核,状如襜褕。薲貉者,东北之夷也。"王应麟补注引黄氏曰"江东谓鹪鹩为布母。布母繜,小衣也,犹犊鼻耳。"一说以"母繜"为词,谓即繜衣,"布"指其质料。见《说文.纟部》"繜"清段玉裁注。
布鼓
[相关解释]
1.《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1.《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师古
[相关解释]
1.效法古代。
1.效法古代。
帘肆
[相关解释]
1.《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颜师古注"肆者﹐市也﹐列所坐之处也。"后因以"帘肆"指市井坊间。
1.《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颜师古注"肆者﹐市也﹐列所坐之处也。"后因以"帘肆"指市井坊间。
干封
[相关解释]
1.晒干新筑的祭坛。封,封禅时所建的祭坛◇泛指天旱。《史记·孝武本纪》"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张守节正义"苏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干燥也。'颜师古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干。'"《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干封。"一说﹐祭祀而不立神主谓"干封"。见《史记·孝武本纪》裴髎集解引如淳说。
1.晒干新筑的祭坛。封,封禅时所建的祭坛◇泛指天旱。《史记·孝武本纪》"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张守节正义"苏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干燥也。'颜师古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干。'"《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干封。"一说﹐祭祀而不立神主谓"干封"。见《史记·孝武本纪》裴髎集解引如淳说。
庆阴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颜师古注"言垂阴覆徧于下。"后因以"庆阴"谓神灵降临,福庇下土。
1.《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颜师古注"言垂阴覆徧于下。"后因以"庆阴"谓神灵降临,福庇下土。
廪假
[相关解释]
1.《汉书.循吏传.龚遂》"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颜师古注"假谓给与。"后因以"廪假"指谷物的借贷。
1.《汉书.循吏传.龚遂》"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颜师古注"假谓给与。"后因以"廪假"指谷物的借贷。
律风
[相关解释]
1.《汉书.律历志上》"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后因以"律风"指和风。
1.《汉书.律历志上》"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后因以"律风"指和风。
徽车
[相关解释]
1.饰有徽帜的车。《汉书.扬雄传上》"徽车轻武,鸿絧緁猎。"颜师古注"徽车,有徽帜之车也。"一说轻疾的车。
1.饰有徽帜的车。《汉书.扬雄传上》"徽车轻武,鸿絧緁猎。"颜师古注"徽车,有徽帜之车也。"一说轻疾的车。
悬石程书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刑法志》"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县,称也。石,百二十斤。始皇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言秦始皇每日处理一石重的公文◇以"悬石程书"形容勤于政事。
1.《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刑法志》"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县,称也。石,百二十斤。始皇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言秦始皇每日处理一石重的公文◇以"悬石程书"形容勤于政事。
慎将
[相关解释]
1.谨慎为将。亦指谨慎为将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厌次侯爰类,以慎将元年从起留。"颜师古注"以谨慎为将也。"《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鋭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一说,慎将为楚汉时官号,犹明之参将。见章炳麟《訄书.官统上》。
1.谨慎为将。亦指谨慎为将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厌次侯爰类,以慎将元年从起留。"颜师古注"以谨慎为将也。"《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鋭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一说,慎将为楚汉时官号,犹明之参将。见章炳麟《訄书.官统上》。
承明庐
[相关解释]
1.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谒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1.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谒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折券
[相关解释]
1.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颜师古注"以简牍为契券﹐既不征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林灵素﹞尝从旗亭贳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灵素计窘﹐即举手自扪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1.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颜师古注"以简牍为契券﹐既不征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林灵素﹞尝从旗亭贳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灵素计窘﹐即举手自扪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挢虔
[相关解释]
1.谓敲诈勒索。《汉书.武帝纪》"将百姓所安殊路,而挢虔吏因乘势以侵蒸庶邪?何纷然其扰也!"颜师古注引韦昭曰"凡称诈为矫,强取曰虔。"一说为挠扰。参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 2.谓倔强任性。
1.谓敲诈勒索。《汉书.武帝纪》"将百姓所安殊路,而挢虔吏因乘势以侵蒸庶邪?何纷然其扰也!"颜师古注引韦昭曰"凡称诈为矫,强取曰虔。"一说为挠扰。参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 2.谓倔强任性。
揵搣
[相关解释]
1.按摩。《急就篇》卷三"沐浴揵搣寡合同。"见《说文解字.手部》"揵"字注。一说谓剃拔眉发。颜师古注"揵搣,谓k拔眉发也。盖去其不整齐者。"
1.按摩。《急就篇》卷三"沐浴揵搣寡合同。"见《说文解字.手部》"揵"字注。一说谓剃拔眉发。颜师古注"揵搣,谓k拔眉发也。盖去其不整齐者。"
旁唐
[相关解释]
1.彩纹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玢豳文磷。"颜师古注"旁唐﹐文石也。'唐'字本作'砀'。言珉玉及石并玢豳也。"一说磅礴﹐广大。
1.彩纹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玢豳文磷。"颜师古注"旁唐﹐文石也。'唐'字本作'砀'。言珉玉及石并玢豳也。"一说磅礴﹐广大。
无出其右
[相关解释]
1.无人能超过他。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1.无人能超过他。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日饮亡何
[相关解释]
1.每天饮酒,不过问其他的事情。语出《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余事"。
1.每天饮酒,不过问其他的事情。语出《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余事"。
旭卉
[相关解释]
1.幽暗貌。《文选.扬雄》"上天之縡﹐杳旭卉兮。"李善注"旭卉﹐幽昧之貌。"一说为疾速。见《汉书.扬雄传上》颜师古注。
1.幽暗貌。《文选.扬雄》"上天之縡﹐杳旭卉兮。"李善注"旭卉﹐幽昧之貌。"一说为疾速。见《汉书.扬雄传上》颜师古注。
昆明池
[相关解释]
1.湖沼名『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巕﹑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2.湖沼名。即今云南省滇池。 3.湖沼名。指北京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1.湖沼名『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巕﹑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2.湖沼名。即今云南省滇池。 3.湖沼名。指北京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曲台
[相关解释]
1.秦汉宫殿名。 2.汉时作天子射宫,又立为署,置太常博士弟子。为着记校书之处。《汉书.儒林传.孟卿》"仓(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为名。"后亦以指著述校书。
1.秦汉宫殿名。 2.汉时作天子射宫,又立为署,置太常博士弟子。为着记校书之处。《汉书.儒林传.孟卿》"仓(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为名。"后亦以指著述校书。
木鲸
[相关解释]
1.木制的形如鲸鱼状的钟锤。借指钟。典出《后汉书·班固传》"于是发鲸鱼,铿华钟。"颜师古注引薛综曰"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辄大鸣呼。凡钟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于其上,撞钟者名为鲸鱼。"
1.木制的形如鲸鱼状的钟锤。借指钟。典出《后汉书·班固传》"于是发鲸鱼,铿华钟。"颜师古注引薛综曰"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辄大鸣呼。凡钟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于其上,撞钟者名为鲸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