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2 查到相关州府的内容。
带有州府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命 [相关解释]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2.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3.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4.三种寿命。指上寿﹑中寿﹑下寿。
中吴 [相关解释]
1.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 2.旧镇江府的别称。
井函 [相关解释]
1.清顾亭林《井中心史歌序》"崇祯十一年冬,苏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锢之再重,内有书一卷,名为《心史》,称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后因以"井函"谓封函投井,以期日后应验。
六曹 [相关解释]
1.东汉开始尚书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仍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更﹐至隋﹐尚书省分吏﹑殿中(左户)﹑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称六部。隋唐前﹐曹即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支﹑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 2.唐时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
出刺 [相关解释]
1.出任州府长官。
出牧 [相关解释]
1.出任州府长官。
医学博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置,州府属官。 2.医学上的最高学位。由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按规定手续授予。
司马 [相关解释]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魏晋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世称
吴门派 [相关解释]
1.亦省作"吴门"。 2.明代中期中国画流派之一。沈周的学生文征明山水画名盛当时,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谷祥﹑陆治﹑钱谷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因称"吴门派"。在画坛上有重要的地位。
唐贡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江苏宜兴县东南,临罨画溪。产茶,唐时入贡,故名。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因以"唐贡"代称名茶。
垂虹桥 [相关解释]
1.在江苏吴江县东。本名利往桥,因上有垂虹亭,故名。桥有七十二洞,宋庆历八年建。俗名长桥。参阅《嘉庆一统志.苏州府二》。
墨妙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浙江吴兴旧湖州府署内。宋熙宁五年,孙莘老任吴兴太守时,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故名墨妙亭。苏轼为此作《墨妙亭记》。 2.亭名。在江苏太仓城北淮云寺中。元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与赵孟俯友好,将所得赵书刻于石上,并筑亭保护,故名。
宋应星(1587-?) [相关解释]
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1615年考中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开发利用自然,创造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整理和总结工农业生产经验,以其亲身见闻和实践作主要依据,撰写了《天工开物》。还著有《野议》、《论气》、《谈天》等。
宣牌 [相关解释]
1.宋代,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谓之"宣牌"。由朝廷授给,以证明官职身份。元代略同。 2.即檄牌。宋代用于速递文书,以为凭证。
山府 [相关解释]
1.山中的住宅。 2.山区州府。
州府 [相关解释]
1.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 2.州治。 3.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府官 [相关解释]
1.官职。 2.州府的长官。
建窑 [相关解释]
1.宋代著名瓷窑。窑,同"窑"。(1)窑址原在福建建安(今建瓯),后迁建阳。所烧黑釉瓷器,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当时被誉为上品。器底刻有"供御"﹑"进瑆"等字样。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宋时……以建安兔毫眐为上品,价亦甚高。"(2)窑址在福建德化。又称德化窑。所烧瓷器色白润,称建瓷,又称白瓷,以佛像最佳。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建窑,在福建泉州府德化县。"
彤帏 [相关解释]
1.汉代刺史出行用的赤色车帷◇用以借指州府地方长官。
戏马台 [相关解释]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承符吏 [相关解释]
1.唐代州府户曹的小吏。掌文书往返﹑民刑案件的通知诸事。
曲阜 [相关解释]
1.市名。在山东省中部偏南。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国都。以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置鲁县,隋改今名。为孔子故里。有鲁国故城﹑孔庙﹑孔府﹑孔林等古迹,为著名游览胜地。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市西北。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兖州府》。
桑新妇 [相关解释]
1.《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引《广舆记·山东兖州府·流寓人物》"〔庄周〕一日游山下,过一新冢,有少妇缟素扇坟,曰'受夫约,坟土干乃嫁,故扇之欲其早干耳。'"后因以"桑新妇"指狠心不贤的妻子。桑新,"丧心"的谐音。
水城 [相关解释]
1.古代水师以船筏作成的防线。 2.滨水的城邑。 3.堪舆,风水。 4.城名。一名备倭城。在山东省蓬莱县城北丹崖山东麓。北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负山控水,形势险要,明清时为海防要塞。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登州府》。
浮梁 [相关解释]
1.即浮桥。 2.不良。 3.旧县名。属江西省『鄱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新平县,天宝元年改名浮梁,明清皆属饶州府。1960年并入景德镇市。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后以浮梁借指商人。
磨勘 [相关解释]
1.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 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3.查核。 4.反复琢磨;钻研。
神女庙 [相关解释]
1.庙名。为巫山神女所立之庙。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巫山飞凤峰麓。《清一统志·夔州府·祠庙》引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梦与神遇,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一说瑶姬为西王母之女。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庙额曰'凝真观'。"
秋试 [相关解释]
1.指科举时代地方(唐宋为州府﹐明清为省)为盐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秋贡 [相关解释]
1.秋季进贡。 2.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盐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竹西 [相关解释]
1.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人因于其处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扬州府甘泉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北。
签事 [相关解释]
1.即佥事。官名。宋代为各州府的幕僚。金﹑元﹑明仍沿用﹐唯职掌有别。至清渐废。
胥山 [相关解释]
1.山名﹐相传因伍子胥而得名。有三(1)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一说吴阖闾时已有胥山之名『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2)浙江省杭州市城内吴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吴山﹐《图经》云'春秋时为吴南界故名。或曰以子胥名﹐讹伍为吴也。'亦名胥山。"(3)浙江省嘉兴市张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胥山﹐
衙前乐 [相关解释]
1.宋代州府衙门所置的乐队。
西吴 [相关解释]
1.古地名。 2.唐宋时湖州府的别称。在今浙江湖州。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在西﹐故称西吴。
解试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即明清的乡试。
贤令 [相关解释]
1.贤明的县令。 2.山名。在广东省阳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又名牧民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
贵府 [相关解释]
1.用于敬称他人官守或乡里所在的州府。 2.用于敬称对方的州府长官。 3.用于敬称他人的府第﹑家宅。 4.贵官显宦的府第。
赞治 [相关解释]
1.谓负责文书的草拟工作。 2.协助治理。 3.官名。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
连州 [相关解释]
1.一州又一州。 2.州名。隋置州,以州西南有黄连岭而名。唐辖境相当今广东省连县﹑连南县﹑阳山县等地。元升为路,寻复旧。明清皆属广州府。1911年废,改本州为县,属广东省。 3.州名。今四川省筠连县一带。
通判 [相关解释]
1.公正裁决。 2.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宋初为轻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青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青阳 [相关解释]
1.指春天。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 6.传说中黄帝二十五子之一﹐与夷鼓同为己姓。 7.地名。在今安徽省青阳县『为泾县地。唐置青阳县﹐以其地在青山之阳而得名。明清属安徽池州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