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山的内容。
带有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上青山便化身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女,其夫从役,走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而死,形化为石。"后因以"一上青山便化身"形容妇人的坚贞。
一丘之貉 [相关解释]
同一山丘上的貉。原比喻无所差别的同一类东西◇多用于贬义,指都是一样的坏人。语出《汉┦椤ぱ钽⒋》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丸五色 [相关解释]
1.三国魏曹丕《游仙诗》"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僮,不憧蝷ㄜ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后因以"一丸五色"指仙药。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相关解释]
报告文学。宋之的作于1936年。叙写1936年春天作者在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的见闻。采用新闻剪辑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素材作了适当剪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凄惨生活。并以自然界的春天,反衬社会的严酷无情,抨击了反动军阀的法西斯统治。
一人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南京钟山绝顶。相传泉仅容一勺,可供一人饮,故称。然挹之不竭,自古视为胜处。
一劳永逸 [相关解释]
劳苦一次或一段时间,可以永久得到安逸只有开山修渠,把龙江水引进山来,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一发 [相关解释]
①发射一次一发中的。②更加;越发她两眼水灵灵的,一发长得好看了。③一同这钱就记在我账上,以后一发结算。④索性反正去不了北京,你就一发搬来咨。⑤(-fà)比喻极微小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⑥(-fà)一线青山一发是中原。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相关解释]
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高入云霄的泰山也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质他们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喝 [相关解释]
1.一声叱咤。佛教禅师于弟子参见时,常大喝一声,断其妄想,以示警醒。如百丈参问马祖道一,马祖振威一喝◇百丈谓其门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见《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参见"棒喝"。
一块肉 [相关解释]
1.指亲生独子或遗孤。宋祥兴二年,元兵攻陷厓山,陆秀夫背幼帝赵昺跳海死。帝母杨太后闻之,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投海死。见《宋史.瀛国公纪》。 2.指胎儿。
一屐 [相关解释]
1.一只鞋子。传说菩提达磨死后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葬熊耳山,后三年宋云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暨云复命﹐明帝已逝。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棺﹐唯一革履尚存﹐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见《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因以"一屐"为赞颂佛教大师法力之典实。
一山不藏二虎 [相关解释]
1.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一捻红 [相关解释]
1.牡丹的一种。 2.山茶花的别名。
一支 [相关解释]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一日九迁 [相关解释]
1.形容升迁极快『焦赣《易林.履之节》"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原注"汉车千秋一日九迁其官。"汉蔡邕《让尚书乞在闲冗表》"臣闻世宗之时﹐田千秋有神明感动﹐贞梦至言﹐以寤圣听﹐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南朝梁任昿《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亦作"一月九迁"。《东观汉纪.马援传》"援与杨广书曰'车丞相高祖园寝郎﹐@月九迁为丞相者﹐知武帝恨诛卫太子﹐上书讼之。'"一说﹐车千秋实无一月九迁为相之事﹐参阅宋王楙《野客丛书.千秋一日九迁》。
一枝桂 [相关解释]
1.《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一枝桂"喻科举及第之荣。
一枝香 [相关解释]
1.荔枝的别称。 2.药用植物名。(1)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山草》"一枝香生广信(江西上饶),铺地生,叶如桂叶而柔厚,面光緑,背淡,有白毛。根须长三四寸,赭色。土人以治小儿食积。"(2)即山马兰,为马兰的一种。(3)即马蹄金,产台湾省。
一柱擎天 [相关解释]
1.一根柱子托起天来。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 2.泛指山势雄拔。
一百八盘 [相关解释]
1.本形容山路弯曲险阻,后亦以喻世路崎岖。
一线天 [相关解释]
1.一线天空。 2.洞窟中或两崖之间仅可见一缕天光者。如浙江金华北山﹑雁荡山合掌峰,杭州西湖飞来峰等处皆有,且甚著名。线,亦作"线"。
一脉 [相关解释]
1.亦作"一脉"。 2.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3.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4.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 5.中医指一种脉象。
一贯道 [相关解释]
1.会道门之一。起源于山东。初名"东震堂",后路中一承办道务,取《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改名"一贯道"。1925年路死后,由张光璧继承。抗日战争期间,张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并为其效劳。日本投降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利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缔。
一重一掩 [相关解释]
1.谓山峦重叠稠密。
一钱太守 [相关解释]
1.汉刘宠由会稽太守内迁将作大匠,山阴县五六老人相率共送,人赠百钱。宠谢之,为人选受一大钱,故会稽号为一钱太守。见《后汉书·刘宠传》◇遂用作廉吏之称。
一锅面 [相关解释]
1.谓办事糊涂。南宋理宗时民生艰苦,真德秀负一时重望,当时有谚曰"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及真任参知政事﹐首先提出以尊崇道学﹑正心诚意为第一义﹐接着又进献《大学衍义》,皆不急之务。人们大失所望,即续上两句云"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锅面。"按南宋以杭州为京都,故讽刺他既进朝廷,吃的是西湖水,办的是糊涂事。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真西山入朝诗》。
丁令威 [相关解释]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丁敬(1695-1765) [相关解释]
清代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篆刻以汉印为基础,参以隶意,擅用切刀,方中有圆,朴拙苍古,为浙派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
丁村人 [相关解释]
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化石在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
丁果仙(1909-1972) [相关解释]
晋剧演员。艺名果子红,直隶束鹿(今属河北)人。女。七岁学艺,先习青衣,后改须生。是晋剧史上第一个女须生。嗓音洪亮,擅用多种唱腔表现人物感情,形成独特风格,世称丁派”。擅演《双罗衫》、《走雪山》等剧。曾任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
丁氏粟 [相关解释]
1.《管子.山权数》"还四年,伐孤竹。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尹知章注"丁氏,齐之富人,所谓丁惠也。"后以"丁氏粟"为称豪富之词。
丁西林(1893-1974) [相关解释]
剧作家、物理学家。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攻物理,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等。作有多幕剧《妙峰山》,独幕剧《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
七不堪 [相关解释]
1.三国魏嵇康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集团的山涛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
七十二地煞 [相关解释]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传》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
七十二帝 [相关解释]
1.指上古到泰山封禅的君主。相传上古到泰山封禅者有七十二君。见《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语。
七大家 [相关解释]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七姑子 [相关解释]
1.山魈的别称。
七录 [相关解释]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七星岩 [相关解释]
1.岩洞名。在广西桂林市区东七星山。又名栖霞洞﹑碧虚岩。岩洞雄伟深邃,钟乳凝结,瑰丽多彩。隋﹑唐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2.山名。在广东肇庆市北。七峰峻拔,山腰多洞窟及历代石刻,是著名的风景区。
七海 [相关解释]
1.佛教指一小世界中位于妙高山与七金山之间的七大海水。传说海上盛开香花。亦名内海,与外海即咸海相对。
七真 [相关解释]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七舆大夫 [相关解释]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七贤 [相关解释]
1.指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个名士。 2.指东汉袁秘﹑封观﹑陈端﹑范仲礼﹑刘伟德﹑丁子嗣﹑张仲然七人。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 4.泛指七位贤人。
七里濑 [相关解释]
1.在浙江省桐庐县南。两山夹峙,东阳江奔泻其间,水流湍急,连亘七里,故名。北岸富春山(严陵山)传说为东汉严光(严子陵)耕作垂钓处。
七里香 [相关解释]
1.芸草的别名。 2.山矾的别名。 3.桂花的别名。
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 [相关解释]
中国最大的引水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两部分工程组成。前者建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水库库容8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02万千瓦,以供水为主,兼具发电、防洪、防凌功能◇者包括总干渠、北干渠和南干渠(连接汾河),总长315千米,分别引水至大同、朔州和太原。1993年开工建设。
万寿山 [相关解释]
1.在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原名瓮山,清乾隆时改今名。高约百米。南临昆明湖,山上建有佛香阁及排云殿等,风景秀丽,为首都著名游览胜地。
万岁 [相关解释]
①万年,万代,形容极长的岁月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②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世存在山呼万岁。③也称万岁爷。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专称启禀万岁。④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万水千山 [相关解释]
1.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万笏 [相关解释]
1.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
万超尘(1906- ) [相关解释]
美术片导演。江苏南京人。曾就读于南京美术专科学型上海东方艺术专科学校。1926年与兄古蟾、籁鸣合作,创作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0年又与兄共同创作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1953年参加制作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执导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雕龙记》曾获国际奖。
万里(1916- )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万里长城 [相关解释]
1.指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侵略所修缮的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古长城。参见"长城"。 2.比喻不可逾越的障碍。 3.比喻国家所依赖的战将。
万隆 [相关解释]
印度尼西亚重要城市。人口150万(1981年)。拔719米。气候凉爽,风景秀丽,为著名避暑和游览胜地。1955年亚非国家在此举行会议。有火山博物馆、温泉、瀑布等胜迹。爪哇岛重要的工业、文化中心,铁路和空运枢纽。
丈人山 [相关解释]
1.见"丈人峯"。
丈人峯 [相关解释]
1.亦作"丈人山"。山峰名。在四川省青城山。唐杜甫有《丈人山》诗,仇兆鳌题解引《寰宇记》"山在青城县西北三十二里。" 2.山峰名。在山东省泰山。
丈人观 [相关解释]
1.宫观名。在四川灌县。《青城山记》"昔宁封先生栖于此岩之上,黄帝筑坛,拜为五岳丈人。晋置观焉。"宋陆游有《丈人观》﹑《题丈人观道院壁》﹑《自上清延庆归过丈人观少留》等诗。
三丘 [相关解释]
1.泛指大小山丘。 2.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三乡诗 [相关解释]
1.三乡,地名。在今何地不详。唐会昌时若耶溪有女子随夫西入函关。夫殁,东还,邈然无依,一日过三乡驿,感慨题诗曰"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殁妾空还。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归旧山。"后和之者多至十人。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王祝》。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休 [相关解释]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三休亭 [相关解释]
1.唐司空图所筑,在中条山王官谷。参见"三休"。 2.宋临安玲珑山亦有三休亭。
三公山碑 [相关解释]
1.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三关 [相关解释]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2.(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
三关语 [相关解释]
1.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黄龙山慧南禅师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世称"黄龙三关"。见《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
三农 [相关解释]
1.古谓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三类地区的农民◇泛称农民。 2.指春﹑夏﹑秋三个农时。
三凤 [相关解释]
1.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 2.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鈔字鼎仪,昆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三十三天 [相关解释]
1.梵语忉利天的意译。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认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华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乐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称极高处为三十三天。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三十六天罡 [相关解释]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宣和遗事》前集"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
三十六峰 [相关解释]
1.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 2.指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
三十六洞天 [相关解释]
1.道家称神仙居住人间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
三千大千世界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简称"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谓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三危 [相关解释]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三品松 [相关解释]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三坟 [相关解释]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三壶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的合称。
三大政策 [相关解释]
1.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三天竺 [相关解释]
1.浙江杭州天竺山有上﹑中﹑下天竺寺,合称三天竺。
三头六臂 [相关解释]
1.亦作"三头八臂"。 2.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钟。"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宗 [相关解释]
1.指黄帝﹑唐尧﹑虞舜。 2.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宫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2.指后妃之宫。 3.谓天子﹑太后﹑皇后。 4.谓明堂﹑辟雍﹑灵台。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称"三宫"。 7.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三害 [相关解释]
1.晋周处少年时桅乡里,时人把他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
三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三山五岳 [相关解释]
1.泛指名山。 2.泛指群山。 3.泛指各地。
三山客 [相关解释]
1.指道士。
三山股 [相关解释]
1.即三山骨。
三山骨 [相关解释]
1.指驴马后背近股处的骨骼。
三岛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2.指日本。
三峨 [相关解释]
1.四川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三峰,故称三峨。
三峰 [相关解释]
1.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2.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 3.华州之代称。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三座大山 [相关解释]
1.比喻旧中国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大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三恨 [相关解释]
1.三件憾事。唐薛元超以不得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为三恨。见唐刘餸《隋唐嘉话》卷上。 2.三件憾事。唐时吐蕃乞立赞以不知天子丧,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赙;不知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侵灌口为三恨。见《新唐书.吐蕃传下》。
三易 [相关解释]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 3.三次变换。
三晋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三李 [相关解释]
1.北魏李诜﹑李灵﹑李遐的合称。 2.唐李德裕﹑宋李光﹑李纲先后贬官崖州(今广东省琼山海口等地),今海口市有五公祠,即祀三李与胡铨﹑赵鼎五人。 3.宋舒州李公麟﹑李元中工书画,李亮工工诗文,时人号为"龙眠三李"。 4.指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三条 [相关解释]
1.见"三条路"。 2.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三棒 [相关解释]
1.佛家临济宗的公案。义玄至黄檗山参谒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三毛(1943-1991) [相关解释]
作家。原名陈平,浙江定海人。女。因喜欢漫画家张乐平创造的三毛”形象,而用作笔名。曾留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回台湾后在大学任教。著有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短篇小说集《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