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就的内容。
带有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举千里 [相关解释]
1.一飞就是千里。喻前程远大。
一举成名 [相关解释]
1.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事无成 [相关解释]
1.谓事业上毫无成就。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相关解释]
1.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冲性子 [相关解释]
1.亦作"一冲性儿"。 2.一下就冲动起来。常指发怒而不能自抑。 3.指急躁而倔强的个性。
一切智 [相关解释]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
一切种智 [相关解释]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1)就广义言,与"一切智"同,指无所不知的佛智。隋吉藏《法华义疏》卷六"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智"而言,指对总相﹑别相的全面认识。《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又"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参见"一切智"。
一去不复返 [相关解释]
1.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本《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亦以称人或事已成陈迹。
一发 [相关解释]
①发射一次一发中的。②更加;越发她两眼水灵灵的,一发长得好看了。③一同这钱就记在我账上,以后一发结算。④索性反正去不了北京,你就一发搬来咨。⑤(-fà)比喻极微小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⑥(-fà)一线青山一发是中原。
一味 [相关解释]
①一种食物;一种滋味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②中药的一种这药里还差一味黄连。③副词。一向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初不愿春知。④副词。单纯地;一意地一味迁就|他谁的话都不听,一味胡闹。
一呵而就 [相关解释]
1.一口气完成。
一哄而起 [相关解释]
1.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一国两制 [相关解释]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我国主权的问题而实行的基本国策。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邓小平主持下提出。就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一夔 [相关解释]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一夔足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夔一而足矣。"谓只要是真人才,一个就足够。
一头水 [相关解释]
1.谓没有主见,象水一样,哪头重就向那头倒。
一宿觉 [相关解释]
1.佛家语,谓一个晩上就豁然而悟。唐玄觉禅师初谒六祖慧能,问答投契,顿时得悟,因留住一宿,时谓一宿觉。见《景德传灯录.温州永嘉玄觉禅师》◇因以指神悟﹑顿悟。
一就手儿 [相关解释]
1.顺手。
一成 [相关解释]
1.古谓方十里之地。 2.谓一经成就。 3.一重;一层。 4.谓击一下。 5.一定的规格。 6.初次制成的。 7.谓奏乐一终。
一抹 [相关解释]
①一条;一片一抹夕照|天边一抹晚霞。②(-mā)一擦用毛巾一抹就抹掉了。
一担挑 [相关解释]
1.一担有两头,故用以指两种人或物有相连的关系。(1)形容财产不多。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我想着'想治疮不能怕挖肉',卖!就想起来卖地。心里想着'终究是不够一担挑了',再去周口赶一趟,捞他一家伙,万一走点运气,就挣回来了。"(2)指连襟。姐妹的丈夫。
一挥而就 [相关解释]
形容人才思敏捷,诗赋文章一动笔就写成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一挥而成 [相关解释]
1.同"一挥而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相关解释]
1.古谚。谓一日做了老师,就终生受到象父亲一样的尊敬。极言师徒情谊深厚。
一旦 [相关解释]
①一天;一天之内一旦杀三卿。②副词。表示某一天一旦横祸飞来,将何以避之|一旦大桥建成,就可大大缓解南北交通。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相关解释]
1.谓一旦掌权就发号施令。语本唐朱湾《奉使设宴戏掷笼筹》诗"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一条鞭 [相关解释]
1.明代田赋制度。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清代因之。 2.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
一枕南柯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一枕黄粱 [相关解释]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一笑了之 [相关解释]
1.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
一经 [相关解释]
1.一种经书。 2.犹言贯通。 3.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4.酒一瓶或一斤为"一经"。参见"一经程"。
一见倾心 [相关解释]
1.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触即发 [相关解释]
本指箭在弦上,一触动弓弩的机栝便疾射而出。比喻事态发展已到极其紧张的程度,一遇上某种诱因,就会立即爆发其至诚热血,磅礴郁积于腔子里,一触即发。
一触即溃 [相关解释]
1.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言九鼎 [相关解释]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一语破的 [相关解释]
1.一句话就击中要害。的,箭靶的中心,比喻要害之处。
一蹴而就 [相关解释]
跨一步就能达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一下子就能办成这项工程投资多,规模大,牵涉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
一蹴而得 [相关解释]
1.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成 [相关解释]
1.见"一蹴而就"。
一饭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很穷,一天,他到城北的淮水边去钓鱼,有位漂洗绵絮的老妇人见他饥饿难忍,就送饭给他吃~信感激地对她说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来,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受封为楚王,派人把漂母找来,赏赐千金,以报前恩◇以一饭千金”泛指受人之恩而给予重报。
七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七录 [相关解释]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万超尘(1906- ) [相关解释]
美术片导演。江苏南京人。曾就读于南京美术专科学型上海东方艺术专科学校。1926年与兄古蟾、籁鸣合作,创作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0年又与兄共同创作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1953年参加制作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执导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雕龙记》曾获国际奖。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十而立 [相关解释]
1.《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以"三十而立"谓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大法宝 [相关解释]
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件有力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由毛泽东在1939年10月提出并论述。统一战线就是团结全民族一切爱国人士,组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和孤立敌人;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中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三大纪律 [相关解释]
1.从红军时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求普遍遵守的三条主要纪律。内容前后稍有不同,最终定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三就 [相关解释]
1.三成,三套。 2.犹三匝,三重。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三年早知道 [相关解释]
1.旧时卖给农家的春牛图,附带印上三年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亦以称预见性强的人。现代作家马烽的小说《三年早知道》中的主要人物赵满囤就有这个绰号。
三折肱为良医 [相关解释]
1.《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谓多次折断手臂,就能懂得医治折臂的方法◇多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三曹 [相关解释]
指汉魏时期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曹操位居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后称帝。父子三人均以诗文著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三让 [相关解释]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2.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4.再三责数其过失。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
上丁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 2.壮丁。
上不正,下参差 [相关解释]
1.谓在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
上中 [相关解释]
1.上等中的中等,也就是第二等。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相关解释]
1.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任 [相关解释]
1.指官吏就职。
上梁不正下梁歪 [相关解释]
1.比喻居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跟着干坏事。语本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上行下效 [相关解释]
上头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照着怎样做(多指坏事)干部要严于律己,不要有失当的行为,以免上行下效,造成不良的影响。
下酒 [相关解释]
1.以菜佐酒。谓就着菜把酒喝下去。 2.指佐酒的菜肴果品。 3.适宜于佐酒。
不了了之 [相关解释]
1.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关解释]
不进老虎洞,哪能捉到虎仔。多比喻不历艰难就得不到收获。
不兴 [相关解释]
①不能;不可不兴这样说人家。②不流行;不时新早就不兴这一套了。
不则 [相关解释]
1.同"否则"。 2.犹言则,就。不,助词,无义。 3.不循法度。 4.不只;不止。 5.见"不咱"。
不即 [相关解释]
1.不就。
不可能事件 [相关解释]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出现的事情。如从混有四件次品的产品中任意抽取五件,那么它们全部是次品”就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是随机事件的一种极端情形。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相关解释]
1.谓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过问该职位的事务。
不堪造就 [相关解释]
1.谓没有培养前途。
不定积分 [相关解释]
微积分的重要概念。如果在区间i内,f′(x)=f(x),那么函数f(x)就称为f(x)在区间i内的原函数。原函数的一般表达式ゝ(x)+c(c是任一常数)称为f(x)的不定积分,记作ИА襢(x)dx=f(x)+c,ИР⒊苀(x)为被积函数,c为积分常数。
不就 [相关解释]
1.不能完成。 2.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
不平则鸣 [相关解释]
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教而诛 [相关解释]
1.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料 [相关解释]
连词。表示意思转折,出乎意料刚才天还很好,不料竟下起雨来了|原以为他上午就到,不料火车误了点。
不毒不发 [相关解释]
1.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不知就里 [相关解释]
1.不了解内情。
不絶如线 [相关解释]
1.亦作"不絶若缕"。亦作"不絶如缕"。 2.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 3.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4.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相关解释]
1.亦作"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2.谓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不集 [相关解释]
1.无成就;不成功。 2.不栖止。 3.不齐一,不一致。
不露朴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马援传》"﹝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晩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俗语"不露朴"本此,言不让人见其短长。参阅元李治《敬斋古今黽》卷三。
专书 [相关解释]
1.就某一专题而编写的著作。
专折 [相关解释]
1.专就某事所上之奏折。
专擅 [相关解释]
不向上级请示汇报,擅自行事他能力强,有魄力,就是有点专擅。
且做 [相关解释]
1.即使;就算。
且如 [相关解释]
1.假如,如果。 2.即如,就象。
丘比特 [相关解释]
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希腊神话中称为厄洛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之子。其形象常为生有双翅的男童,手执弓箭。据说谁中了他的金箭就会堕入情网。
东也不成,西也不就 [相关解释]
1.谓多方谋划而事情总是办不成。
东京回合 [相关解释]
指从1973年9月在东京开始,到1979年4月结束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起,故又称尼克松回合”。是该协定的第七次多边贸易谈判。谈判就减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的法规达成一系列协议,全部关税削减25%~33%。
东手接来西手去 [相关解释]
1.谓不能聚财,钱到手就花光。
东窗事发 [相关解释]
传说宋朝秦桧在他家东窗下定计杀害了岳飞,地藏王(神名)化为一个行者到人间作证说东窗事犯了,秦桧不久就死了(见于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杂剧》)。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里说,秦桧死后他老婆请方士做法事,方士看见秦桧在阴间身带铁枷受苦,秦桧对他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来用‘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也说东窗事犯。
东选 [相关解释]
1.唐建立后,铨选官员,集应选者于京城长安。太宗贞观元年,因岁旱谷贵,命潼关以东应选者集于洛阳,就近铨选,谓"东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东风压倒西风 [相关解释]
比喻对立的双方,必然是一方压倒另一方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丢包 [相关解释]
1.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 2.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 3.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
两下子 [相关解释]
①(动作)几次轻轻搔了~。②指本领或技能别看他眼睛不好,干活儿可真有~ㄧ他就会这~,别的本事没有。
两审终审制 [相关解释]
诉讼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中国从1954年起实行这个制度。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如认为有错误,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或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也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
两浙 [相关解释]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两韵诗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种。一首诗中押平仄两韵。如唐章碣《变体诗》"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就是一首两韵诗。
中世纪艺术 [相关解释]
一般指5-15世纪的西方美术。主要表现在建筑的高度发展,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如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雕刻、镶嵌画、壁画、插图画等也获得了繁荣。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
中华民国 [相关解释]
简称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称中华民国。此后,政权先后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于1949年推翻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小说史略 [相关解释]
鲁迅著。二十八篇,系作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编入《鲁迅全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