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宜的内容。
带有宜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傮情二傮例
[相关解释]
1.谚语。谓一次行赐,人以为赏,再则视为常例。即功赏宜严不宜滥之意。
1.谚语。谓一次行赐,人以为赏,再则视为常例。即功赏宜严不宜滥之意。
一切
[相关解释]
1.权宜;临时。 2.副词。一概;一律。 3.全部,所有。 4.泛指全部事物。 5.一般的;普通的。
1.权宜;临时。 2.副词。一概;一律。 3.全部,所有。 4.泛指全部事物。 5.一般的;普通的。
一日九迁
[相关解释]
1.形容升迁极快『焦赣《易林.履之节》"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原注"汉车千秋一日九迁其官。"汉蔡邕《让尚书乞在闲冗表》"臣闻世宗之时﹐田千秋有神明感动﹐贞梦至言﹐以寤圣听﹐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南朝梁任昿《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亦作"一月九迁"。《东观汉纪.马援传》"援与杨广书曰'车丞相高祖园寝郎﹐@月九迁为丞相者﹐知武帝恨诛卫太子﹐上书讼之。'"一说﹐车千秋实无一月九迁为相之事﹐参阅宋王楙《野客丛书.千秋一日九迁》。
1.形容升迁极快『焦赣《易林.履之节》"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原注"汉车千秋一日九迁其官。"汉蔡邕《让尚书乞在闲冗表》"臣闻世宗之时﹐田千秋有神明感动﹐贞梦至言﹐以寤圣听﹐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南朝梁任昿《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亦作"一月九迁"。《东观汉纪.马援传》"援与杨广书曰'车丞相高祖园寝郎﹐@月九迁为丞相者﹐知武帝恨诛卫太子﹐上书讼之。'"一说﹐车千秋实无一月九迁为相之事﹐参阅宋王楙《野客丛书.千秋一日九迁》。
七损八益
[相关解释]
1.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1.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相关解释]
据《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记载,赤壁之战前,周瑜见曹操兵强势盛,忧急成病。诸葛亮去看望他,写了一张十六字的方子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了,病霍然而愈◇用来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缺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
据《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记载,赤壁之战前,周瑜见曹操兵强势盛,忧急成病。诸葛亮去看望他,写了一张十六字的方子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了,病霍然而愈◇用来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缺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
丈席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三不宜
[相关解释]
1.宋俗,京城二月社日不宜晏起,女子不宜食齑,学生﹑幼女不宜不休息,谓之"三不宜"。
1.宋俗,京城二月社日不宜晏起,女子不宜食齑,学生﹑幼女不宜不休息,谓之"三不宜"。
三人为众
[相关解释]
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休
[相关解释]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三坟
[相关解释]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三尺喙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三王墓
[相关解释]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三舞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三角点
[相关解释]
三角测量中组成三角锁(网)的各三角形的顶点。点位宜设置在通视良好、易于扩展低等网的制高点上。点上埋设有标石,以示点位;点的地面上架设有觇标,以供观测。
三角测量中组成三角锁(网)的各三角形的顶点。点位宜设置在通视良好、易于扩展低等网的制高点上。点上埋设有标石,以示点位;点的地面上架设有觇标,以供观测。
三豪
[相关解释]
1.指宋欧阳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诗云"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絶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1.指宋欧阳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诗云"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絶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下利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下利。 2.同"下痢"。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3.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下利。 2.同"下痢"。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3.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
下泽车
[相关解释]
1.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 2.用于田间运载。
1.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 2.用于田间运载。
下牢
[相关解释]
1.即下牢关,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
1.即下牢关,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
下苑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1.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下酒
[相关解释]
1.以菜佐酒。谓就着菜把酒喝下去。 2.指佐酒的菜肴果品。 3.适宜于佐酒。
1.以菜佐酒。谓就着菜把酒喝下去。 2.指佐酒的菜肴果品。 3.适宜于佐酒。
下饭
[相关解释]
1.佐餐。 2.指菜肴。 3.谓适宜用来佐餐。
1.佐餐。 2.指菜肴。 3.谓适宜用来佐餐。
不丰不杀
[相关解释]
1.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1.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不通时宜
[相关解释]
1.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
1.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
不食之地
[相关解释]
1.不宜耕种的土地。
1.不宜耕种的土地。
与世推移
[相关解释]
1.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1.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专用计算机
[相关解释]
专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设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一般拥有固定的存储程序。如控制轧钢过程的轧钢控制计算机,计算导弹弹道的专用计算机等。解决特定问题的速度快、可靠性高,且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专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设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一般拥有固定的存储程序。如控制轧钢过程的轧钢控制计算机,计算导弹弹道的专用计算机等。解决特定问题的速度快、可靠性高,且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东周
[相关解释]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东河
[相关解释]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东行不见西行利
[相关解释]
1.谓到处牟利,赚便宜。东行﹑西行﹑犹东市﹑西市。
1.谓到处牟利,赚便宜。东行﹑西行﹑犹东市﹑西市。
两义
[相关解释]
1.谓君臣两者应该做的合理﹑适宜的事。
1.谓君臣两者应该做的合理﹑适宜的事。
两合土
[相关解释]
1.由半砂半泥的河流淤积物形成的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宜种植冬小麦﹑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1.由半砂半泥的河流淤积物形成的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宜种植冬小麦﹑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严嵩(1480-1567)
[相关解释]
明代权臣。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嘉靖时,因善迎合皇帝的意旨,排挤首辅夏言。1542年入阁,两年后任首辅。前后专国政二十余年,以子世蕃和赵文华为爪牙。先后杀害夏言、曾铣、杨继盛等文武官员。晚年因其子世蕃被处死,他也被革职,家产抄没。
明代权臣。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嘉靖时,因善迎合皇帝的意旨,排挤首辅夏言。1542年入阁,两年后任首辅。前后专国政二十余年,以子世蕃和赵文华为爪牙。先后杀害夏言、曾铣、杨继盛等文武官员。晚年因其子世蕃被处死,他也被革职,家产抄没。
丧事
[相关解释]
1.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2.特指灵柩。
1.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2.特指灵柩。
中书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中和节
[相关解释]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中杀
[相关解释]
1.谓适宜猎获﹑捕食。
1.谓适宜猎获﹑捕食。
中江
[相关解释]
1.江流的中央;江中。 2.水名。古三江之一。 3.汉以后有多种解释。《汉书.地理志》指今安徽芜湖东经江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初学记》引郑玄说,指岷江会合北江﹑南江后的一段;盛弘之《荆州记》指长江经流自今湖北江陵以下至江西九江一段。今四川沱江,六朝以来亦有中江之称。
1.江流的中央;江中。 2.水名。古三江之一。 3.汉以后有多种解释。《汉书.地理志》指今安徽芜湖东经江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初学记》引郑玄说,指岷江会合北江﹑南江后的一段;盛弘之《荆州记》指长江经流自今湖北江陵以下至江西九江一段。今四川沱江,六朝以来亦有中江之称。
中用
[相关解释]
顶用;合用;宜于使用你这个人真不中用|这等文书,如何中用?
顶用;合用;宜于使用你这个人真不中用|这等文书,如何中用?
中英烟台条约
[相关解释]
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临日
[相关解释]
1.接近太阳。形容高耸。 2.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为临日﹐宜祭祀﹑上册﹑上表章﹑入学﹑出行﹑上官赴任等。参阅《协纪辨方书.临日》。
1.接近太阳。形容高耸。 2.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为临日﹐宜祭祀﹑上册﹑上表章﹑入学﹑出行﹑上官赴任等。参阅《协纪辨方书.临日》。
主持
[相关解释]
①负责掌握、处理主持分配事宜。②主张主持公道。
①负责掌握、处理主持分配事宜。②主张主持公道。
主稿官
[相关解释]
1.清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蚀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1.清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蚀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丽人天
[相关解释]
1.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义谋
[相关解释]
1.合宜的谋猷;正义的谋画。
1.合宜的谋猷;正义的谋画。
乐游苑
[相关解释]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1.古苑名。亦称"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时,为长安士女游赏的胜地。 2.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南朝宋武帝所建。南朝梁沈约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乐游"。
九扈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少皞时主管农事的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按,《尔雅.释鸟》扈作"鴘",《说文》引作"九雇",本是农沈鸟,借以作农事官名。 2.鸟名。
1.相传为少皞时主管农事的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按,《尔雅.释鸟》扈作"鴘",《说文》引作"九雇",本是农沈鸟,借以作农事官名。 2.鸟名。
乞祠
[相关解释]
1.宋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 2.指自请退职。
1.宋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 2.指自请退职。
买日
[相关解释]
1.谓时光难得,宜加珍惜。
1.谓时光难得,宜加珍惜。
事不宜迟
[相关解释]
1.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1.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过三
[相关解释]
1.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1.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节
[相关解释]
1.行事得当。 2.政事精简。 3.事实情节;事宜。
1.行事得当。 2.政事精简。 3.事实情节;事宜。
云韶院
[相关解释]
1.唐代宫中教习流行歌舞的场所之一。时宫中设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艺伎常在皇帝前承欢。凡演习大型歌舞人数不足时﹐则由云韶院的歌舞艺伎补充。
1.唐代宫中教习流行歌舞的场所之一。时宫中设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艺伎常在皇帝前承欢。凡演习大型歌舞人数不足时﹐则由云韶院的歌舞艺伎补充。
五粟
[相关解释]
1.粟土。适宜种植的上等优质土壤。
1.粟土。适宜种植的上等优质土壤。
五粮液
[相关解释]
中国著名白酒之一。由小麦、高粱、玉米、糯米、大米五种粮食经发酵、蒸馏而成,故名。酒精含量60%。产于四川省宜宾市。酒液透明,酒味醇厚,有浓香。
中国著名白酒之一。由小麦、高粱、玉米、糯米、大米五种粮食经发酵、蒸馏而成,故名。酒精含量60%。产于四川省宜宾市。酒液透明,酒味醇厚,有浓香。
五腊
[相关解释]
1.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侯王腊的合称。道教认为凡此五腊日,宜为修斋﹑祭祀先祖。
1.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侯王腊的合称。道教认为凡此五腊日,宜为修斋﹑祭祀先祖。
五臣
[相关解释]
1.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1)舜五臣。《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旧唐书.韦凑传》"然臣又惟尧﹑舜,圣君也,八凯﹑五臣,良佐也,犹广听刍荛之言者,盖为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也。"(2)周文王五臣。《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孔传"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3)周武王五臣。《文选.王俭》"五臣兹六,八元斯九。"李善注"《吕氏春秋》曰'武王之佐五人。'
1.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1)舜五臣。《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旧唐书.韦凑传》"然臣又惟尧﹑舜,圣君也,八凯﹑五臣,良佐也,犹广听刍荛之言者,盖为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也。"(2)周文王五臣。《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孔传"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3)周武王五臣。《文选.王俭》"五臣兹六,八元斯九。"李善注"《吕氏春秋》曰'武王之佐五人。'
交事
[相关解释]
1.谓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有关事宜。
1.谓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有关事宜。
交授
[相关解释]
1.授与;交付。 2.指负责交付事宜的人。
1.授与;交付。 2.指负责交付事宜的人。
亭当
[相关解释]
1.妥当;合宜。
1.妥当;合宜。
仁智居
[相关解释]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后以山水宜人的住处为"仁智居"。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后以山水宜人的住处为"仁智居"。
今体
[相关解释]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从宜
[相关解释]
1.采取适宜的做法;怎么适宜便怎么做。
1.采取适宜的做法;怎么适宜便怎么做。
从时
[相关解释]
1.顺从时宜;顺从时令。
1.顺从时宜;顺从时令。
从权
[相关解释]
1.采用权宜变通的办法。
1.采用权宜变通的办法。
仕贫
[相关解释]
1.谓因贫穷而入仕求禄。语本《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1.谓因贫穷而入仕求禄。语本《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令人
[相关解释]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以叔援嫂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1.《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仰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江西宜春南。唐属袁州。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之一的唐高僧慧寂曾修行于此,并以此为号。
1.山名。在今江西宜春南。唐属袁州。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之一的唐高僧慧寂曾修行于此,并以此为号。
价廉物美
[相关解释]
1.谓商品质优而价格便宜。
1.谓商品质优而价格便宜。
伎伎
[相关解释]
1.行步舒展貌。《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郑玄笺"鹿之奔走,其势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说"伎伎"为速行之貌。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
1.行步舒展貌。《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郑玄笺"鹿之奔走,其势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说"伎伎"为速行之貌。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
休休
[相关解释]
1.形容宽容;气魄大。 2.安闲貌;安乐貌。 3.犹言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4.象声词。 5.唐司空图为其所建的濯缨亭取的别名。意谓量才﹑揣分兼耄聩皆宜退休。事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亦用为表示桑榆晩景的典故。
1.形容宽容;气魄大。 2.安闲貌;安乐貌。 3.犹言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4.象声词。 5.唐司空图为其所建的濯缨亭取的别名。意谓量才﹑揣分兼耄聩皆宜退休。事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亦用为表示桑榆晩景的典故。
众宜
[相关解释]
1.谓众人之所宜。
1.谓众人之所宜。
众适
[相关解释]
1.适宜于众人的行为。
1.适宜于众人的行为。
使君滩
[相关解释]
1.滩名。在今四川省万县东。 2.滩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县西大江中。
1.滩名。在今四川省万县东。 2.滩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县西大江中。
修治
[相关解释]
1.制作。 2.修理整治。 3.谓处理事务合宜。 4.谓各安其位。 5.特指整治饮食。
1.制作。 2.修理整治。 3.谓处理事务合宜。 4.谓各安其位。 5.特指整治饮食。
假守
[相关解释]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假版
[相关解释]
1.亦作"假板"。 2.谓未经朝廷宣布的权宜任命;或指对低级官吏不须通过朝廷的任命。受任命者称假版官。 3.指权宜任命的证书。
1.亦作"假板"。 2.谓未经朝廷宣布的权宜任命;或指对低级官吏不须通过朝廷的任命。受任命者称假版官。 3.指权宜任命的证书。
假职
[相关解释]
1.权宜所授之职。
1.权宜所授之职。
偏宜
[相关解释]
1.最宜;特别合适。
1.最宜;特别合适。
偏称
[相关解释]
1.最适宜;最合适。
1.最适宜;最合适。
偷鸡不着,反折一把米
[相关解释]
1.谓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1.谓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僚志
[相关解释]
1.僚,指春秋楚国勇士熊宜僚。白公胜作乱,胁迫熊宜僚随从。僚不肯,"承之以剑,不动"。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以"僚志"称坚贞之志。
1.僚,指春秋楚国勇士熊宜僚。白公胜作乱,胁迫熊宜僚随从。僚不肯,"承之以剑,不动"。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以"僚志"称坚贞之志。
僰道
[相关解释]
1.古县名『属犍为郡。为僰人所居,故名。王莽时曾改称僰治。地在今四川宜宾县境。见《汉书.地理志上》。
1.古县名『属犍为郡。为僰人所居,故名。王莽时曾改称僰治。地在今四川宜宾县境。见《汉书.地理志上》。
允宜
[相关解释]
1.合宜。
1.合宜。
允诺
[相关解释]
答应;同意同往贷之,宜必允诺|哥哥的求婚得不到女家的允诺。
答应;同意同往贷之,宜必允诺|哥哥的求婚得不到女家的允诺。
元畅楼
[相关解释]
1.楼名。楼在浙江金华,南朝齐隆昌年间沈约为之题《八咏诗》,后人更名曰八咏楼。见《玉台新咏.沈约》吴兆宜注。
1.楼名。楼在浙江金华,南朝齐隆昌年间沈约为之题《八咏诗》,后人更名曰八咏楼。见《玉台新咏.沈约》吴兆宜注。
先远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丧事先远日。"孔颖达疏"卜先从远日而起,示不宜急僥,伸孝心也。"《左传.宣公八年》"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杨伯峻注"卜葬者,卜葬日也。先远日者,此月下旬先卜来月下旬,不吉则卜中旬,又不吉则卜上旬,由远日而及近日。盖古人以为父母既葬,其哀渐夺,非孝子之所欲,由于不得已而为,故卜葬期先远日,表示不急于求葬,微伸孝心耳。"后以"先远"指葬日。
1.《礼记.曲礼上》"丧事先远日。"孔颖达疏"卜先从远日而起,示不宜急僥,伸孝心也。"《左传.宣公八年》"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杨伯峻注"卜葬者,卜葬日也。先远日者,此月下旬先卜来月下旬,不吉则卜中旬,又不吉则卜上旬,由远日而及近日。盖古人以为父母既葬,其哀渐夺,非孝子之所欲,由于不得已而为,故卜葬期先远日,表示不急于求葬,微伸孝心耳。"后以"先远"指葬日。
克己
[相关解释]
①克制自己的私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奉公。②商店自称货价便宜,不多赚钱。③节俭;俭省自奉~。
①克制自己的私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奉公。②商店自称货价便宜,不多赚钱。③节俭;俭省自奉~。
入门问讳
[相关解释]
1.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1.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全生
[相关解释]
1.谓六欲皆得其所宜。 2.保全天性,顺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 3.保全生命。
1.谓六欲皆得其所宜。 2.保全天性,顺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 3.保全生命。
公车
[相关解释]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公车司马令
[相关解释]
1.汉官名。掌管司马门和宫中的警卫事宜。属卫尉。
1.汉官名。掌管司马门和宫中的警卫事宜。属卫尉。
公除
[相关解释]
1.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1.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六凿
[相关解释]
1.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1.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成玄英疏"凿﹐孔也。"清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谓六情攘夺"。
六禽
[相关解释]
1.六种供膳的禽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禽﹐雁﹑鹑﹑鷃﹑雉﹑鸠﹑鸽。"郑玄注则"六禽﹐于禽献及六挚﹐宜为羔﹑豚﹑犊﹑麛﹑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说与郑司农异。
1.六种供膳的禽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禽﹐雁﹑鹑﹑鷃﹑雉﹑鸠﹑鸽。"郑玄注则"六禽﹐于禽献及六挚﹐宜为羔﹑豚﹑犊﹑麛﹑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说与郑司农异。
六膳
[相关解释]
1.六种肉类膳食品。《周礼.天宫.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据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鱼。又﹐《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说与《周礼》稍异。
1.六种肉类膳食品。《周礼.天宫.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据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鱼。又﹐《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说与《周礼》稍异。
共己
[相关解释]
1.谓帝王严肃恭敬地约束自己。共﹐通"恭"。亦谓其任人得宜﹐无为而治。
1.谓帝王严肃恭敬地约束自己。共﹐通"恭"。亦谓其任人得宜﹐无为而治。
兵部
[相关解释]
1.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1.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养花天
[相关解释]
1.指暮春牡丹开花时节。因天多轻云微雨,适宜养花,故称。
1.指暮春牡丹开花时节。因天多轻云微雨,适宜养花,故称。
内利
[相关解释]
1.指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邦国。
1.指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