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8 查到相关定期的内容。
带有定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三制 [相关解释]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
三包 [相关解释]
1.唐代诗人包融与其子何﹑佶并以诗名,时号"三包"。 2.产品销售后的一定期限内,由供方承担维修﹑更换﹑退赔等责任,即包修﹑包换﹑包退,合称"三包"。
专利权 [相关解释]
简称专利”。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用权与独占权。知识产权的一种。我国于1984年公布专利法,1985年公布该法的实施细则,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举最 [相关解释]
1.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绩优异者予以升迁﹐谓之"举最"。
义务兵役制 [相关解释]
也称征兵制”。国家规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必须承担一定期限军事任务的制度。通常包括在军队中服现役和在军队外服预备役。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有效补充兵员的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7月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984年5月又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在校学生参加军训也是履行兵役义务。
京察 [相关解释]
1.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
会课 [相关解释]
1.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 2.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信潮 [相关解释]
1.定期而来的潮水。 2.谓任随潮流。
催请 [相关解释]
1.旧时定期宴客,临期主人再次催客赴宴,谓之催请。亦泛指催促邀请。
共和制 [相关解释]
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
出版物 [相关解释]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三类。前两者是定期出版物,后者是不定期出版物。传统的出版物都是印刷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除印刷型之外,又有非印刷型制品,如缩微品(缩微胶卷、缩微胶片等)、音像制品(如录音带、录像带、唱片、幻灯片、声像光盘等)、电子型(如软盘、只读光盘等)等。
函授学校 [相关解释]
1.以通信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学校。教学方法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定期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和考核,有时也进行短期的集中面授或就地委托辅导’授学校导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八十年代后各国始设函授学校。我国解放后为适应广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业务学习的需要,也设立了各级各类的函授学校,如函授大学等。
分封制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红 [相关解释]
①指人民公社时期社员定期分配工分值。②企业分配盈余或利润年终~ㄧ按股~。
刊期 [相关解释]
1.谓定期刊物的出版周期。
勒限 [相关解释]
1.规定期限。
匠户 [相关解释]
1.世业的工匠。 2.元代统治者为便于强制征调各类工匠服徭役,将工匠编入专门户籍,称为"匠户"。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至明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出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匠人才获自由身份。
卓异 [相关解释]
1.突出;出众。 2.指杰出之人。 3.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双月刊 [相关解释]
1.两个月出版一次的定期刊物。
发展速度 [相关解释]
反映社会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以某一时期(报告期)水平同以前时期(基期)水平对比而得,用百分率或倍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或×100%)有定期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前者是各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相比;后者是各期水平均与上期水平相比。
号外 [相关解释]
报社因需要及时报道某重要消息而临时增出的小张报纸,因在定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所以叫号外。
周刊 [相关解释]
1.每星期出版一次的定期刊物。
唐才常(1867-1900) [相关解释]
清末维新派〓南浏阳人。与谭嗣同办时务学堂,并办报宣传变法维新。1900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旋改名自立会),召开中国国会”,拥护光绪帝当政,并在汉口组成自立军,定期起兵勤王”。不久被杀害。
四试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2.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头家 [相关解释]
1.犹庄家。某些牌戏或赌博中每一局的主持人。 2.指某些定期集会的轮流召集人。 3.方言。店主;老板。
奉朝请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代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南北朝设以安置闲散官员﹐隋初罢之﹐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孝假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居父母丧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劳役赋税,称"孝假"。
定向培养 [相关解释]
高等学校为特定的地区或行业培养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保证边远地区及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能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应按国家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到这些地方工作的毕业生待遇从优。”定向分配的学生实行定期服务制度,服务期满后可合理流动。
定期 [相关解释]
①定下日期~召开代表大会。②有一定期限的~刊物ㄧ~检查ㄧ~存款。
定期存款 [相关解释]
1.银行存款的一种。存户存入款项时预定提取期限的存款。银行对存户签发定期存单,到期凭存单支取。利息较活期存款为高。
客座 [相关解释]
①宾客的坐位。②指应邀在外单位或外地、外国不定期讲学、演出等而不在编制的~教授 ㄧ~演员ㄧ~研究员。
岁贡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3.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市集 [相关解释]
1.于固定地方定期举行的贸易活动。 2.市镇,集镇。
布尔什维克 [相关解释]
①俄文原意为多数派”。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反对列宁的少数人被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一词,后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共产党人的专称。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先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总编辑。秘密发行。曾先后用《虹》、《平民》等名称作封面伪装。1932年7月出至第五卷第一期停刊。共五十二期。
常会 [相关解释]
1.规定在一定期间举行的会议;例会。
常参 [相关解释]
1.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 2.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 3.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常奉 [相关解释]
1.指固定的奉祀者。 2.谓定期祭祀。
常操 [相关解释]
1.不变的操守。 2.定期的操演。
常郊 [相关解释]
1.定期郊祀。
平均海水面 [相关解释]
某一海域一定期间(如1天、1月、1年或多年)海水面的平均位置。分别由相应期间的逐时潮位观测资料按一定方法计算求得。多年的平均海水面可作为陆地高程的起算面。中国规定按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观测数据计算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的起算面。
府兵制 [相关解释]
1.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盐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参阅《新唐书.兵志》。
悉尼 [相关解释]
澳大利亚最大城市。人口连郊区320万(1981年)。全国最大海港和经济中心。世界最大羊毛市场。工业有石油提炼、机器制造、纺织等。铁路和公路网发达。有定期海、空航线通英、美、新西兰等国。建有南半球最大的海港大桥和风格独特的歌剧院。
戒期 [相关解释]
1.定期。
截止 [相关解释]
(到一定期限)停止报名在昨天已经~。
担保 [相关解释]
①(对某事)负责;保证他拍胸脯担保|姐姐出国由舅舅作经济担保。②民法上指为保障债权实现而采取的保证、抵押等行为。如甲向银行借款,乙为甲提供担保,保证在规定期内甲履行还款义务,一旦甲不履行义务时,乙予以履行。我国在1995年颁行担保法,规定了有关事项。刑事诉讼法上的担保则是为取彬审、保外就医等提供一定的保证。
指克 [相关解释]
1.指定期限。
损益表 [相关解释]
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损益表的项目,按利润构成和分配分为两个部分。其利润构成部分先列示销售收入,然后减去销售成本得出销售利润;再减去各种费用后得出营业利润(或亏损);再加减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后,即为利润(亏损)总额。利润分配部分先将利润总额减去应交所得税后得出税后利润;其下即为按分配方案提取的公积金和应付利润;如有余额,即为未分配利润。损益表中的利润分配部分如单独划出列示,则为利润分配表”。
放告牌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府每月定期坐衙受理案件时挂出的通告牌。
新闻发布会 [相关解释]
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有定期或不定期两种。中国于1983年4月起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国家机关各部门均有专职新闻发言人。
时见 [相关解释]
1.指诸侯不在规定期间朝见天子。 2.常见。
月刊 [相关解释]
1.每月出版一次的定期刊物。
有期徒刑 [相关解释]
将罪犯定期监禁于特定场所的刑罚。在我国,其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或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时可以到二十年。在监狱或其他劳动改造场所执行,有劳动能力的实行劳动改造。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减刑或假释。
期克 [相关解释]
1.犹克期。严格规定期限。
期刻 [相关解释]
1.犹克期。约定期限。
期单 [相关解释]
1.商业上通用定期取货物或钱款的单据。
期权 [相关解释]
在合同或单证规定期限内按照载明的价格购买某种证券的权利。其形式有合同、契约、购买证明单等。股票先购权”和股票认购证”都属期权的形式。
期票 [相关解释]
也称本票”。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在约定期限偿付票面金额款项的债务凭证。商业活动中通用的一种票据。期票未到期,债权人可在其背面作专门签署(背书”)后转让,也可向银行申请贴现,以先期取得现款。期票到期,持票人即可要求出票人付款。
期货 [相关解释]
约定期限交付的货物。
期集 [相关解释]
1.定期的聚会。特指唐宋时进士及第后按惯例聚集游宴。
杂志 [相关解释]
有固定刊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用卷、期、号或年、月为序编号出版。定期出版的又叫期刊”。
来王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查比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府对差役完成差事立定期限,按时查验。
武科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专为考试盐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每限 [相关解释]
1.犹每期。限,规定期限。
沙龙 [相关解释]
①法文salon的音译,即雅致的大会客室、(旅馆等的)大厅等。②西方社会中在社会名流家里定期举行的社交聚会。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在法国特别流行◇泛指文人雅士漫谈的场所艺术沙龙。③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造型艺术展览会。
活期存款 [相关解释]
1.银行存款的一种。存户可以随时存入或提取。通常由银行发给存户存折。利息较定期存款为低。
满考 [相关解释]
1.谓已达到考查官吏政绩的一定期限。
满足 [相关解释]
1.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 2.使满足。 3.达到一定期限。
漠河镇 [相关解释]
在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上游南岸,额木尔河流贯,嫩林铁路通达境内。属漠河县。富森林、金矿等资源,为黑龙江定期航运的终点。是中国最北的市镇。气候寒冷,有中国的北极村”和寒极”之称。
班期 [相关解释]
①定期往返的轮船、飞机等开航的时间客运~。②邮局投递信件等的固定日期。
甘限文书 [相关解释]
1.官府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公差的文书。
私试 [相关解释]
1.唐宋时聚集进士定期举行的临时考试。多与"公试"相对。
科举考试 [相关解释]
1.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立限 [相关解释]
1.确定期限。
符告 [相关解释]
1.唐制﹐定期通过考试铨选官员﹐凡达到标准的﹐朝廷给符并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于其上﹐谓之"告身"﹐又称符告。
累犯 [相关解释]
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服刑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一定期限内又犯必须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
红谕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吏上任时,用红纸缮写定期接任的布告。
考成 [相关解释]
1.落成﹐建成。 2.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
考核 [相关解释]
考查审核定期~ㄧ~干部。
舍奠 [相关解释]
1.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谓陈设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礼﹐古时用于朝会﹑庙社﹑山川﹑征伐和学宫中祭先圣先师诸事。学宫中春夏秋冬四时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学宫必舍奠;出征执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学宫。舍﹐通"释"。
英联邦 [相关解释]
由英国和已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松散联合体。1931年正式形成。未设任何权力机构,英国国王为联邦的元首。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国无约束力。常设机构设在伦敦。至1985年底有独立成员国四十九个。
订户 [相关解释]
由于预先约定而得到定期供应的个人或单位,如报刊的订阅者,牛奶的用户等。也作定户。
词社 [相关解释]
1.词人为填词而定期集聚的社团。
诗社 [相关解释]
1.诗人定期聚会做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
课最 [相关解释]
1.古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 2.泛指成绩上等。
课殿 [相关解释]
1.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
谪限 [相关解释]
1.古代迷信认为神仙因罪谪降人间有一定期限﹐谓之"谪限"。期限一满﹔即可重返仙界。
责期 [相关解释]
1.规定期限。
起会 [相关解释]
1.指发起成立一种小规模的群众经济互助组织。入会者每人定期拿出规定数字的金额,集中由某一人收用,轮流收用完毕,会散。
辑刊 [相关解释]
1.编集刻印。 2.学术机构出版刊行的成套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论文集。例如《社会科学辑刊》。
追诉 [相关解释]
1.追述,追说。 2.对过去的犯罪行为,在法定期限内起诉和追究刑事责任的叫追诉。超过法定期限的,不再追诉。但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则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通选 [相关解释]
1.古代定期盐官吏的一种制度。
邮政储蓄 [相关解释]
由邮政机构举办的居民储蓄业务。始创于英国,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邮政机构都举办储蓄业务。其储蓄种类除一般银行办理的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外,还因邮政机构具有网点多等特点,有异地存取、全市通兑等储蓄。
邮船 [相关解释]
1.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因过去水运邮件总是委托这种大型快速客轮运载,故名。
重载铁路 [相关解释]
专供行驶重载货物列车的铁路。国际重载协会1994年修改的定义规定,需满足下列三条标准中的至少两条(1)经常、定期开行或准备开行总重至少为5000吨的单元列车或组合列车;(2)在长度至少为1500千米的线路区段上年计费货运量至少达2000万吨;(3)经常、正常开行或准备开行轴重25吨以上(含25吨)的列车。大秦铁路为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
闭关 [相关解释]
①闭塞关口,比喻不跟外界往来~政策。②佛教用语,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
闰察 [相关解释]
1.朝廷对京官定期以外的考察。
随访 [相关解释]
①随同访问这次出行,随访的有商业部长等。②指医务人员定期访问病人,了解他们的病情及康复情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