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4 查到相关定制的内容。
带有定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冒制
[相关解释]
1.违反定制。
1.违反定制。
制币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帛的长宽皆有定制,因称"制币"。
1.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帛的长宽皆有定制,因称"制币"。
制钱
[相关解释]
1.明清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因形式﹑分量﹑成色皆有定制,故名。
1.明清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因形式﹑分量﹑成色皆有定制,故名。
升科
[相关解释]
1.明清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
1.明清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
历事
[相关解释]
1.明代官吏实习制度。明初定制,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称"历事"。实习凡三月,经考核,上等者报吏部候补,但须回监再学习一年,始正式授官。清初因承明制。
1.明代官吏实习制度。明初定制,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称"历事"。实习凡三月,经考核,上等者报吏部候补,但须回监再学习一年,始正式授官。清初因承明制。
县侯
[相关解释]
1.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
1.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
史馆
[相关解释]
1.官修史书的官署名。北齐时设立,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1.官修史书的官署名。北齐时设立,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外委
[相关解释]
1.清代武官名。初为额外委派,后成定制。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额外外委,从九品。
1.清代武官名。初为额外委派,后成定制。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额外外委,从九品。
奔巴
[相关解释]
1.藏语。也写作"本巴"。意为"瓶"。或称"金奔巴"﹐即"金瓶掣签"的金瓶。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传世﹐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传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灵童"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瓶中﹐分别在雍和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见《清会典.理藩院》。
1.藏语。也写作"本巴"。意为"瓶"。或称"金奔巴"﹐即"金瓶掣签"的金瓶。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传世﹐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传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灵童"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瓶中﹐分别在雍和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见《清会典.理藩院》。
定制
[相关解释]
1.拟定制度或法式。 2.确定的制度﹑规则。
1.拟定制度或法式。 2.确定的制度﹑规则。
实録
[相关解释]
1.符合实际的记载。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3.中国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南朝梁周兴嗣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武帝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唐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世沿之。明清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唐韩愈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有《皇祖实录》。
1.符合实际的记载。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3.中国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南朝梁周兴嗣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武帝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唐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世沿之。明清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唐韩愈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有《皇祖实录》。
封弥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
1.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
总督
[相关解释]
①总管监督总督军务|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廓,三十有六。②官名。1469年明代专设两广总督,后渐成定制。清代起正式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两三省。另设专管某一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③宗主国派往殖民地的最高统治官员也称总督。
①总管监督总督军务|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廓,三十有六。②官名。1469年明代专设两广总督,后渐成定制。清代起正式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两三省。另设专管某一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③宗主国派往殖民地的最高统治官员也称总督。
恤刑
[相关解释]
1.慎用刑法。语本《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2.特指减刑。 3.明代及清初由中央派往各地审录刑囚﹑清理冤滞的官员,常被称为恤刑。始设置于明太祖时,成化后遂成定制。清康熙时裁省。
1.慎用刑法。语本《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2.特指减刑。 3.明代及清初由中央派往各地审录刑囚﹑清理冤滞的官员,常被称为恤刑。始设置于明太祖时,成化后遂成定制。清康熙时裁省。
文勋
[相关解释]
1.隋唐至明文武官员受勋者称勋官。始于北周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明时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已仅成具文。
1.隋唐至明文武官员受勋者称勋官。始于北周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明时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已仅成具文。
条记
[相关解释]
1.逐条记载。 2.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清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
1.逐条记载。 2.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清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
着绯
[相关解释]
1.穿红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常以"着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1.穿红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常以"着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知府
[相关解释]
官名。宋代将大郡升为府,遣朝臣出任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成定制。明代时成为府一级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辖州县。清代沿用。
官名。宋代将大郡升为府,遣朝臣出任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成定制。明代时成为府一级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辖州县。清代沿用。
神策军
[相关解释]
1.亦称"神策"。 2.唐禁军名之一。天宝中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时令军史成如璯建神策军于临洮西。安禄山乱起,临洮陷,如璯令其将卫伯玉领兵屯陕州,复号神策军。代宗﹑德宗时继由宦官统领,并归禁中定制,分左右厢,衣粮优厚,势居诸禁军上。唐亡始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3.用以美称官兵。
1.亦称"神策"。 2.唐禁军名之一。天宝中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时令军史成如璯建神策军于临洮西。安禄山乱起,临洮陷,如璯令其将卫伯玉领兵屯陕州,复号神策军。代宗﹑德宗时继由宦官统领,并归禁中定制,分左右厢,衣粮优厚,势居诸禁军上。唐亡始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3.用以美称官兵。
红剥银
[相关解释]
1.清代专作漕运经费的赋银。顺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州,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十顷,收租赡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将原田按亩起科,归入地丁奏销;仍照原收租数,分派各省,于漕粮项下编征,解粮道库支发,称红剥银。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项费用,于红剥银内动支,馀剩之银,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参阅《清会典事例.户部.剥船》。
1.清代专作漕运经费的赋银。顺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州,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十顷,收租赡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将原田按亩起科,归入地丁奏销;仍照原收租数,分派各省,于漕粮项下编征,解粮道库支发,称红剥银。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项费用,于红剥银内动支,馀剩之银,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参阅《清会典事例.户部.剥船》。
订制
[相关解释]
1.定制。指某一产品经双方协商同意﹑签订合同﹐甲方预付部分货款﹑乙方负责制造。 2.制订。
1.定制。指某一产品经双方协商同意﹑签订合同﹐甲方预付部分货款﹑乙方负责制造。 2.制订。
贫道
[相关解释]
1.僧道自称的谦辞。晋﹑南北朝时,朝廷定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1.僧道自称的谦辞。晋﹑南北朝时,朝廷定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遭时定制
[相关解释]
1.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1.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钤记
[相关解释]
1.明制﹐凡按洪武定制所设官吏皆用方印﹐未入流各官则用条记。其后因事添设﹐则由朝廷颁发关防治事。清代称"钤记"。 2.指机关公章。
1.明制﹐凡按洪武定制所设官吏皆用方印﹐未入流各官则用条记。其后因事添设﹐则由朝廷颁发关防治事。清代称"钤记"。 2.指机关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