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孟子的内容。
带有孟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人敌
[相关解释]
1.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1.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介不取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1.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傅众咻
[相关解释]
1.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1.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揆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一暴十寒
[相关解释]
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毛不拔
[相关解释]
一根毛也不肯拔掉。比喻极端吝啬。语出《孟子·尽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一根毛也不肯拔掉。比喻极端吝啬。语出《孟子·尽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七篇
[相关解释]
1.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该书七篇,故称。
1.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该书七篇,故称。
万无一失
[相关解释]
1.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语本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筭之,万不失一。"
1.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语本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筭之,万不失一。"
三不入
[相关解释]
1.谓三过家门而不入。形容尽心竭力,忠于职守。语出《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1.谓三过家门而不入。形容尽心竭力,忠于职守。语出《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不孝
[相关解释]
1.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元本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1.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元本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三危
[相关解释]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三咽
[相关解释]
1.吞食三口。《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后以"三咽"作为求食以存活的典实。
1.吞食三口。《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后以"三咽"作为求食以存活的典实。
三宿
[相关解释]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三年艾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三年艾"指良药。
1.《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三年艾"指良药。
三徙教
[相关解释]
1.指孟母为教育孟子而三迁之事。
1.指孟母为教育孟子而三迁之事。
三王
[相关解释]
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称。(1)
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称。(1)
三经
[相关解释]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三迁
[相关解释]
1.相传孟轲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轲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赵歧《孟子题辞》◇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 2.三次迁徙。 3.三次升迁。
1.相传孟轲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轲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赵歧《孟子题辞》◇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 2.三次迁徙。 3.三次升迁。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相关解释]
1.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下乔入幽
[相关解释]
1.《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1.《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马冯妇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1.《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不为已甚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1.《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世泽
[相关解释]
1.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1.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丛雀渊鱼
[相关解释]
1.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1.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东墙处子
[相关解释]
1.《孟子.告子下》"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后以指邻居的处女。
1.《孟子.告子下》"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后以指邻居的处女。
中庸
[相关解释]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为富不仁
[相关解释]
1.《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赵岐注"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后谓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
1.《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赵岐注"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后谓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驱﹐同"驱";爵﹐通"雀"。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1.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驱﹐同"驱";爵﹐通"雀"。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为wèi)
[相关解释]
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砸病N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雀。杂ァL馈⑽渖烫馈⒅芪洌贤君。桀、纣暴君。比喻不善于团结人们,把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对方去了。
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砸病N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雀。杂ァL馈⑽渖烫馈⒅芪洌贤君。桀、纣暴君。比喻不善于团结人们,把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对方去了。
乐正
[相关解释]
1.谓整理音乐篇章。 2.指音乐的正声。 3.古时乐官之长。 4.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1.谓整理音乐篇章。 2.指音乐的正声。 3.古时乐官之长。 4.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乞墦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齐人﹞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谓向祭墓者乞求所馀酒肉◇以"乞墦"指乞求施舍。
1.《孟子.离娄下》"﹝齐人﹞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谓向祭墓者乞求所馀酒肉◇以"乞墦"指乞求施舍。
习察
[相关解释]
1.谓学习省察。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熹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1.谓学习省察。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熹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事齐事楚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1.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五十步笑百步
[相关解释]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与梁惠王的谈话中打了个比方说在战斗中,有两个兵听到战鼓声回头就逃,一个逃了一百步,另一个逃了五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怎么样?梁惠王说不行。逃五十步的人只是没有达到一百步,但他也是逃跑啊!后来就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和错误的程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与梁惠王的谈话中打了个比方说在战斗中,有两个兵听到战鼓声回头就逃,一个逃了一百步,另一个逃了五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怎么样?梁惠王说不行。逃五十步的人只是没有达到一百步,但他也是逃跑啊!后来就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和错误的程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
五就
[相关解释]
1.五匝。 2.《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赵岐注"伊尹为汤见贡于桀,不用,而归汤。汤复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
1.五匝。 2.《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赵岐注"伊尹为汤见贡于桀,不用,而归汤。汤复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
五羖皮
[相关解释]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亚圣
[相关解释]
1.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 2.指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的人。 3.指某一技艺仅次于前代圣手的人。 4.特指孟子。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1.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 2.指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的人。 3.指某一技艺仅次于前代圣手的人。 4.特指孟子。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人伦
[相关解释]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人又称为五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人又称为五伦”。
仆仆亟拜
[相关解释]
1.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1.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仕贫
[相关解释]
1.谓因贫穷而入仕求禄。语本《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1.谓因贫穷而入仕求禄。语本《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以叔援嫂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1.《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以羊易牛
[相关解释]
1.《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盼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以羊易牛"指用这个代替那个。
1.《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盼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以羊易牛"指用这个代替那个。
以辞害意
[相关解释]
1.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1.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仰事俯畜
[相关解释]
1.《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仰事俯畜"谓对上侍奉父母,对下养育妻儿。亦泛指维持全家生活。
1.《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仰事俯畜"谓对上侍奉父母,对下养育妻儿。亦泛指维持全家生活。
仰思
[相关解释]
1.追思。语本《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焦循正义"自后观前亦为仰,此仰思,盖即谓仰举三王之事而思其合。"
1.追思。语本《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焦循正义"自后观前亦为仰,此仰思,盖即谓仰举三王之事而思其合。"
众楚群咻
[相关解释]
1.谓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后以"众楚群咻"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1.谓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后以"众楚群咻"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传食
[相关解释]
1.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1.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似是而非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1.《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
位卑言高
[相关解释]
1.谓在下位而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语出《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1.谓在下位而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语出《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作俑
[相关解释]
1.《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
1.《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
俯仰无愧
[相关解释]
1.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先知先觉
[相关解释]
1.《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以"先知先觉"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2.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1.《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以"先知先觉"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2.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入苙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尽心》"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苙,猪栏◇以"入苙"喻陷入圈套﹑牢笼。
1.语出《孟子.尽心》"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苙,猪栏◇以"入苙"喻陷入圈套﹑牢笼。
公都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六师
[相关解释]
1.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干正读"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宁社稷,以报万分。"唐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参见"六军"。
1.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曾运干正读"六师,天子六军。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宁社稷,以报万分。"唐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清魏源《圣武记》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参见"六军"。
六等
[相关解释]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养性
[相关解释]
1.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2.道士修行的一种。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也称入静。 3.养生。性﹐通"生"。
1.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2.道士修行的一种。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也称入静。 3.养生。性﹐通"生"。
养气
[相关解释]
1.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指涵养。 3.指道家炼气。 4.长养生物之气。 5.氧气。
1.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指涵养。 3.指道家炼气。 4.长养生物之气。 5.氧气。
养浩
[相关解释]
1.谓培养本有的浩然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谓培养本有的浩然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兼施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言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之王而施行禹﹑汤﹑文﹑武之政◇以"兼施"指并行先王之善政。 2.犹并举。
1.《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言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之王而施行禹﹑汤﹑文﹑武之政◇以"兼施"指并行先王之善政。 2.犹并举。
再作冯妇
[相关解释]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意为打虎勇士冯妇成为善士不打虎了,后又重操旧业◇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意为打虎勇士冯妇成为善士不打虎了,后又重操旧业◇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出昼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孟子曰﹞'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后以"出昼"指离开求官的地。
1.《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孟子曰﹞'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后以"出昼"指离开求官的地。
出类拔萃
[相关解释]
(人品、才能、学问等)优异超群。语出《孟子》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人品、才能、学问等)优异超群。语出《孟子》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函矢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后以"函矢"比喻互相矛盾。
1.《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后以"函矢"比喻互相矛盾。
动心忍性
[相关解释]
1.《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岐注"所以惊动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后多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1.《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岐注"所以惊动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后多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匡直
[相关解释]
1.犹匡正。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1.犹匡正。语本《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匹雏
[相关解释]
1.小鸡。《孟子·告子下》"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赵岐注"人言我力不能胜一小雏,则谓之无力人。"阮元校勘记引孙奭孟子音义"匹,丁(丁公着)作匹……音节盖与匹字相似,后人传写误耳。"梁启超《知耻学会叙》"兵惟无耻,故老弱羸病,苟且充?,力不能胜匹雏耳。"一说,幼鸭。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惊是也。"又《答汪尚书》"是犹先察秋毫,而后睹山岳;先举万石,而后胜匹雏。"一说,一只鸡。'匹'为量词。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1.小鸡。《孟子·告子下》"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赵岐注"人言我力不能胜一小雏,则谓之无力人。"阮元校勘记引孙奭孟子音义"匹,丁(丁公着)作匹……音节盖与匹字相似,后人传写误耳。"梁启超《知耻学会叙》"兵惟无耻,故老弱羸病,苟且充?,力不能胜匹雏耳。"一说,幼鸭。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惊是也。"又《答汪尚书》"是犹先察秋毫,而后睹山岳;先举万石,而后胜匹雏。"一说,一只鸡。'匹'为量词。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半古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赵岐注"当今所施恩惠之事半于古人,而功倍之矣。"后以"半古"谓才能或功业仅及古人的一半。
1.《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赵岐注"当今所施恩惠之事半于古人,而功倍之矣。"后以"半古"谓才能或功业仅及古人的一半。
危心
[相关解释]
1.谓心存戒惧。语本《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
1.谓心存戒惧。语本《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
危菑
[相关解释]
1.危险与灾祸。语本《孟子.离娄上》"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1.危险与灾祸。语本《孟子.离娄上》"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却之不恭
[相关解释]
语出《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谓拒绝接受别人的馈赠或邀请会显得不恭敬。多用为客套话。
语出《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谓拒绝接受别人的馈赠或邀请会显得不恭敬。多用为客套话。
厥角
[相关解释]
1.谓兽之角。厥,其。《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颖达疏"以畜兽为喻﹐民之怖惧﹐若似畜兽崩摧其角然。"《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后因用"厥角"指以额触地。
1.谓兽之角。厥,其。《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颖达疏"以畜兽为喻﹐民之怖惧﹐若似畜兽崩摧其角然。"《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后因用"厥角"指以额触地。
友助
[相关解释]
1.帮助。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1.帮助。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反尔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1.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叔援嫂溺
[相关解释]
1.谓嫂溺于水,小叔可亲手援救。古礼谓"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破例不避嫌疑。语出《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1.谓嫂溺于水,小叔可亲手援救。古礼谓"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破例不避嫌疑。语出《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取诸宫中
[相关解释]
1.《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1.《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取资
[相关解释]
1.取得凭借﹑助益。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1.取得凭借﹑助益。语本《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取长补短
[相关解释]
1.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絶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1.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絶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受廛
[相关解释]
1.谓接受居地而为民。廛,一个男劳力所居住的屋舍。《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1.谓接受居地而为民。廛,一个男劳力所居住的屋舍。《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史乘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
1.《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
号慕
[相关解释]
1.《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昮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后以"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
1.《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昮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后以"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
周利
[相关解释]
1.谓财利富足。语本《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朱熹集注"周,足也。"
1.谓财利富足。语本《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朱熹集注"周,足也。"
咸丘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有咸丘蒙。见《孟子.万章上》。
1.复姓。战国有咸丘蒙。见《孟子.万章上》。
商均
[相关解释]
1.舜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事见《孟子.万章上》﹑《史记.五帝本纪》。常与尧子丹朱并用为不肖子之典实。
1.舜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事见《孟子.万章上》﹑《史记.五帝本纪》。常与尧子丹朱并用为不肖子之典实。
善性
[相关解释]
1.谓人善良的本性。语本《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又"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汉赵岐注"谓生而有善性也。"
1.谓人善良的本性。语本《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又"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汉赵岐注"谓生而有善性也。"
嗜枣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下》"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北齐刘昼《新论.言菀》"文王嗜胆,曾晰嗜枣。胆苦枣酸,与众异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孟子.尽心下》"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北齐刘昼《新论.言菀》"文王嗜胆,曾晰嗜枣。胆苦枣酸,与众异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四书
[相关解释]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四书五经
[相关解释]
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其中也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其中也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四子书
[相关解释]
1.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1.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四科
[相关解释]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四穷
[相关解释]
1.指鳏﹑寡﹑孤﹑独四种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1.指鳏﹑寡﹑孤﹑独四种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困心衡虑
[相关解释]
1.亦作"困心横虑"。 2.谓心意困苦,忧虑满胸。亦指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焦循正义"苏秦夜发书伏诵,引锥自刺其股,可谓困心横虑矣。"
1.亦作"困心横虑"。 2.谓心意困苦,忧虑满胸。亦指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焦循正义"苏秦夜发书伏诵,引锥自刺其股,可谓困心横虑矣。"
圣期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在野
[相关解释]
1.《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本谓庶民处于乡野,后用以称不居官当政,与"在朝"﹑"在位"相对。
1.《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本谓庶民处于乡野,后用以称不居官当政,与"在朝"﹑"在位"相对。
大学
[相关解释]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大旱望云
[相关解释]
1.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
1.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
天与人归
[相关解释]
1.语出《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谓天命所属﹐人心所向。
1.语出《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谓天命所属﹐人心所向。
天时不如地利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孟子·公孙丑下》,篇题后人所加。文中阐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著名论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全文多用排比、层递,雄辩有力,一气呵成。
散文篇名。载《孟子·公孙丑下》,篇题后人所加。文中阐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著名论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全文多用排比、层递,雄辩有力,一气呵成。
失道寡助
[相关解释]
1.谓违反正义者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谓违反正义者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