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6 查到相关姓氏的内容。
带有姓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马
[相关解释]
1.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 2.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 3.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1.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 2.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 3.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上姓
[相关解释]
1.大姓,指望族的姓氏。 2.问人姓氏的敬词,犹言贵姓。
1.大姓,指望族的姓氏。 2.问人姓氏的敬词,犹言贵姓。
世氏
[相关解释]
1.世系姓氏。
1.世系姓氏。
东门
[相关解释]
1.东城门。 2.复姓。春秋鲁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后因以为姓氏『有东门云。
1.东城门。 2.复姓。春秋鲁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后因以为姓氏『有东门云。
东陵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乙科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俟几
[相关解释]
1.亦作"俟畿"。 2.复姓。《魏书.官氏志》"俟几氏,后改为几氏。"《通志.氏族五》"俟畿氏,改为畿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二。一说"俟"当作"侯"。参阅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二﹑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内入诸姓》。
1.亦作"俟畿"。 2.复姓。《魏书.官氏志》"俟几氏,后改为几氏。"《通志.氏族五》"俟畿氏,改为畿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二。一说"俟"当作"侯"。参阅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二﹑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内入诸姓》。
俟斤
[相关解释]
1.突厥语irkin的音译。突厥部落首领之称。其先世官俟斤者﹐遂以为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二。俟斤作为官名﹐亦为契丹等所沿用。参阅《周书·异域传上·库莫奚》﹑《北史·蠕蠕传》﹑《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1.突厥语irkin的音译。突厥部落首领之称。其先世官俟斤者﹐遂以为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二。俟斤作为官名﹐亦为契丹等所沿用。参阅《周书·异域传上·库莫奚》﹑《北史·蠕蠕传》﹑《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元押
[相关解释]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冒姓
[相关解释]
1.假托他人姓氏。
1.假托他人姓氏。
写疏
[相关解释]
1.和尚﹑道士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上面写有主人家姓氏和拜忏的缘由等。又名"疏头"。
1.和尚﹑道士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上面写有主人家姓氏和拜忏的缘由等。又名"疏头"。
勋格
[相关解释]
1.功勋的品级。 2.唐人对孔志约等人修订的《姓氏录》的一种讥称。《旧唐书.李义府传》载,贞观中,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时称允当。及高宗时,李义府耻其家无名,乃上奏朝廷,改修此书,专委孔志约等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达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当时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讥之为"勋格"。
1.功勋的品级。 2.唐人对孔志约等人修订的《姓氏录》的一种讥称。《旧唐书.李义府传》载,贞观中,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时称允当。及高宗时,李义府耻其家无名,乃上奏朝廷,改修此书,专委孔志约等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达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当时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讥之为"勋格"。
古里甲
[相关解释]
1.复姓。金有古里甲石伦。见《金史》本传及《金史》附《金国语解.姓氏》。
1.复姓。金有古里甲石伦。见《金史》本传及《金史》附《金国语解.姓氏》。
名姓
[相关解释]
1.即姓名。 2.有名望的姓氏。即旧族。
1.即姓名。 2.有名望的姓氏。即旧族。
吐谷浑
[相关解释]
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为吐蕃所并。 2.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唐时犹存。
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为吐蕃所并。 2.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唐时犹存。
君家果
[相关解释]
1.亦作"君家菓"。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人皆以姓氏谐音为戏◇遂以"君家果"称杨梅或捷对的典实。
1.亦作"君家菓"。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人皆以姓氏谐音为戏◇遂以"君家果"称杨梅或捷对的典实。
命姓
[相关解释]
1.赐姓氏;建立姓氏。谓赐姓以示褒崇。
1.赐姓氏;建立姓氏。谓赐姓以示褒崇。
四姓
[相关解释]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外姓
[相关解释]
1.异姓。与内姓相对。 2.专指母方的姓氏。
1.异姓。与内姓相对。 2.专指母方的姓氏。
大心
[相关解释]
1.志向大﹐有抱负。 2.谓傲慢自大。 3.复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十四泰》引《英贤传》谓楚臣大心为令尹得臣之子。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楚襄王时有大心子成,为黄邑大夫。
1.志向大﹐有抱负。 2.谓傲慢自大。 3.复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十四泰》引《英贤传》谓楚臣大心为令尹得臣之子。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楚襄王时有大心子成,为黄邑大夫。
奇渥温
[相关解释]
1.成吉思汗一族蒙古人的姓氏。
1.成吉思汗一族蒙古人的姓氏。
奔水
[相关解释]
1.复姓。相传神农娶奔水氏女为妃。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七。
1.复姓。相传神农娶奔水氏女为妃。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七。
姓号
[相关解释]
1.姓氏。 2.夜晚识别敌我的一种暗号,如口令。
1.姓氏。 2.夜晚识别敌我的一种暗号,如口令。
姓字
[相关解释]
1.姓氏和名字,犹姓名。
1.姓氏和名字,犹姓名。
姓族
[相关解释]
1.大族,望族。 2.姓氏家族。
1.大族,望族。 2.姓氏家族。
姓望
[相关解释]
1.姓氏郡望。
1.姓氏郡望。
姓氏
[相关解释]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2.指姓名。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2.指姓名。
姓第
[相关解释]
1.姓氏行第。姓下加排行以代姓名。如元稹称元九,张籍称张十八之类。
1.姓氏行第。姓下加排行以代姓名。如元稹称元九,张籍称张十八之类。
姓系
[相关解释]
1.姓氏宗族的源流系统。
1.姓氏宗族的源流系统。
寓姓
[相关解释]
1.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1.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尊姓
[相关解释]
1.称人姓氏的敬词。
1.称人姓氏的敬词。
张王李赵
[相关解释]
1.四大姓氏。 2.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1.四大姓氏。 2.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得姓
[相关解释]
1.获得姓氏。
1.获得姓氏。
戳灯
[相关解释]
1.旧时书有姓氏或其他印记以标志门第的灯笼。有长柄,可插于底座上,亦可扛着走。
1.旧时书有姓氏或其他印记以标志门第的灯笼。有长柄,可插于底座上,亦可扛着走。
族姓
[相关解释]
1.指同姓的亲族。 2.指家族姓氏。 3.指世族大姓。
1.指同姓的亲族。 2.指家族姓氏。 3.指世族大姓。
族居
[相关解释]
1.群居;聚居。 2.丛生。 3.犹言姓氏籍贯。
1.群居;聚居。 2.丛生。 3.犹言姓氏籍贯。
族氏
[相关解释]
1.宗族姓氏。
1.宗族姓氏。
旗号
[相关解释]
1.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 2.比喻某种名义。 3.指旗语。
1.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 2.比喻某种名义。 3.指旗语。
显姓
[相关解释]
1.显赫的姓氏;望族。
1.显赫的姓氏;望族。
普乃
[相关解释]
1.鲜卑的姓氏。北魏时改周氏。
1.鲜卑的姓氏。北魏时改周氏。
有男
[相关解释]
1.古国名◇用作姓氏。有﹐词头。
1.古国名◇用作姓氏。有﹐词头。
期思
[相关解释]
1.复姓。楚大夫居期思城﹐因以为姓◇又有去"思"单为期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四。
1.复姓。楚大夫居期思城﹐因以为姓◇又有去"思"单为期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四。
某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某,指姓氏。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某,指姓氏。
沮渠
[相关解释]
1.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晋有沮渠蒙逊。见《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1.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晋有沮渠蒙逊。见《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白象
[相关解释]
1.白色的象。古代以为瑞物。 2.古代的一种杂戏。 3.复姓。古有白象先生。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下》。
1.白色的象。古代以为瑞物。 2.古代的一种杂戏。 3.复姓。古有白象先生。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下》。
百家姓
[相关解释]
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北宋时编,作者佚名。以姓氏堆砌成句,四言押韵,共四百七十二字◇有许多改编本,如明代的《皇明千家姓》、清代的《御制百家姓》等。
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北宋时编,作者佚名。以姓氏堆砌成句,四言押韵,共四百七十二字◇有许多改编本,如明代的《皇明千家姓》、清代的《御制百家姓》等。
第三
[相关解释]
1.复姓『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
1.复姓『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
肉谱
[相关解释]
1.指通晓姓氏族谱的人。
1.指通晓姓氏族谱的人。
色目
[相关解释]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花押印
[相关解释]
1.镌刻草书姓名的印章。始于宋,盛于元。也称元押﹑元戳。元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蒙古文或花押。其目的在于取信,使人不易辨认摹仿。
1.镌刻草书姓名的印章。始于宋,盛于元。也称元押﹑元戳。元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蒙古文或花押。其目的在于取信,使人不易辨认摹仿。
花木兰
[相关解释]
1.文学故事人物。即古乐府《木兰诗》中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其姓氏无可考,或作花,或作朱,或作魏,亦或作木,均无确证◇世多称木兰或花木兰。
1.文学故事人物。即古乐府《木兰诗》中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其姓氏无可考,或作花,或作朱,或作魏,亦或作木,均无确证◇世多称木兰或花木兰。
裴满
[相关解释]
1.复姓。金有裴满亨。见《金史.金国语解.姓氏》。
1.复姓。金有裴满亨。见《金史.金国语解.姓氏》。
诸姓
[相关解释]
1.众子孙。 2.指古代少数民族各种姓。 3.别的姓氏。
1.众子孙。 2.指古代少数民族各种姓。 3.别的姓氏。
赐姓
[相关解释]
1.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2.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1.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2.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邑由
[相关解释]
1.复姓。楚大夫养由基之后,避仇改邑由氏。晋有邑由养真。见□贾执《英贤传》﹑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1.复姓。楚大夫养由基之后,避仇改邑由氏。晋有邑由养真。见□贾执《英贤传》﹑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邦族
[相关解释]
1.邦国宗族。 2.籍贯姓氏。
1.邦国宗族。 2.籍贯姓氏。
铁弗
[相关解释]
1.古匈奴姓氏之一。北人以父匈奴﹑母鲜卑所生者称"铁弗"。晋时匈奴刘虎始有此号﹐子孙因以为氏。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其曾孙勃勃称大夏天王﹐又改姓曰赫连氏﹐其支庶称铁伐氏。
1.古匈奴姓氏之一。北人以父匈奴﹑母鲜卑所生者称"铁弗"。晋时匈奴刘虎始有此号﹐子孙因以为氏。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其曾孙勃勃称大夏天王﹐又改姓曰赫连氏﹐其支庶称铁伐氏。
门氏
[相关解释]
1.旧时女子出嫁后,常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称某门某氏。一般门指夫姓,氏指父姓。
1.旧时女子出嫁后,常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称某门某氏。一般门指夫姓,氏指父姓。
闱姓
[相关解释]
1.科考中式者的姓氏。
1.科考中式者的姓氏。
阿史德
[相关解释]
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德颉利发。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德颉利发。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阿史那
[相关解释]
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霅氏
[相关解释]
1.传说中上古孟舒国先主的姓氏。
1.传说中上古孟舒国先主的姓氏。
露筋祠
[相关解释]
1.据《高邮州志》载﹐唐时有一女子﹐不详其姓氏﹐或曰稚花﹐又曰萧氏﹐又曰金节娥。与嫂行郊外﹐日暮﹐嫂挽女投宿田舍﹐女不从﹐乃露坐草中。时秋蚊方殷﹐弱质不胜﹐嗣旦﹐血竭露筋而死﹐后人因号露筋女﹐为立祠以敬祀之。俗称仙女庙。
1.据《高邮州志》载﹐唐时有一女子﹐不详其姓氏﹐或曰稚花﹐又曰萧氏﹐又曰金节娥。与嫂行郊外﹐日暮﹐嫂挽女投宿田舍﹐女不从﹐乃露坐草中。时秋蚊方殷﹐弱质不胜﹐嗣旦﹐血竭露筋而死﹐后人因号露筋女﹐为立祠以敬祀之。俗称仙女庙。
鱼肚白
[相关解释]
1.白里透青像鱼肚子的颜色。 2.指黎明时东方天色。 3.清初,余怀﹑杜浚﹑白仲调三人同居金陵,时人以市语谐三人姓氏之音,呼为"鱼肚白"。
1.白里透青像鱼肚子的颜色。 2.指黎明时东方天色。 3.清初,余怀﹑杜浚﹑白仲调三人同居金陵,时人以市语谐三人姓氏之音,呼为"鱼肚白"。
鲁阳
[相关解释]
1.指鲁阳公。战国时楚鲁阳邑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英雄。 2.古地名。今河南省鲁山县。 3.复姓。春秋楚公族有鲁阳氏。见汉王符《潜夫论.志姓氏》。
1.指鲁阳公。战国时楚鲁阳邑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英雄。 2.古地名。今河南省鲁山县。 3.复姓。春秋楚公族有鲁阳氏。见汉王符《潜夫论.志姓氏》。
齐姜
[相关解释]
1.《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郑玄笺"何必大国之女然后可妻,亦取贞顺而已。"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
1.《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郑玄笺"何必大国之女然后可妻,亦取贞顺而已。"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