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5 查到相关太常的内容。
带有太常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中行评博 [相关解释]
1.中书﹑行人﹑大理评事和太常博士四种官职的合称。
乐卿 [相关解释]
1.汉武功爵名。 2.唐及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乐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二俊 [相关解释]
1.指同时以才名见称的两人。(1)指晋陆机﹑陆云。《晋书.陆机传》"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清吴伟业《九峰诗.厍公山》"三分旧数江东望,二俊终非马上才。"(2)指宋王曾﹑刘筠。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类下.二俊》"陈恕领春官,以文正(王曾)为举首;岁中拔子仪(刘筠)于常选。云'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亚卿 [相关解释]
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 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
京堂 [相关解释]
1.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伏生 [相关解释]
1.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始皇焚书,伏生以书藏壁中『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间。文帝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清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
佥院 [相关解释]
1.即宋之签书院事,位在枢密副使之下。 2.元时,宣政院﹑宣徽院﹑太常礼仪院﹑太医院等亦设有此职。 3.明时亦称都察院佥都御史为佥院。
内乐府 [相关解释]
1.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属于政府太常寺的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主要属于宫廷的教坊和梨园◇两者统称"内乐府"。
吏目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元于儒学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参佐官。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安抚﹑招讨﹑市舶﹑盐课诸司及都指挥司﹑各长官司﹑各千户所﹑各州均有设置。清唯太医院﹑五城兵马司及各州置之。其职除太医院吏目与医士类似外,其余或掌文书,或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
四夷馆 [相关解释]
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四院 [相关解释]
1.唐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秂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声儿 [相关解释]
1.亦称"声伎儿"。 2.唐时称教坊中太常乐人。
太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太常 [相关解释]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太常妻 [相关解释]
1.后汉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见《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用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
太常雅乐 [相关解释]
1.唐雅乐名。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张文收等斟酌古今﹐参定雅乐﹐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称太常雅乐。参阅宋王溥《唐会要.雅乐》。
太祝 [相关解释]
1.官名。商官有六太﹐其一曰太祝。《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有太祝﹐掌祭祀祈祷之事。秦汉有太祝令丞﹐属太常卿。历代多因之。参阅《通典.职官七》。
孝廉船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晋吴郡人张凭举孝廉,自负其才,造访丹阳尹刘惔,与诸贤清谈,言约旨远,一坐皆惊。刘延之上坐,留宿至晓。张还船,须臾,刘遣使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刘与张凭即同载诣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抚军称善,即用张为太常博士。时人荣之◇遂以"孝廉船"为褒美才士之典。
宗官 [相关解释]
1.指掌礼﹑乐的职官,如三代的宗伯﹑汉代的太常等。
寺卿 [相关解释]
1.九寺大卿的简称『称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的长官为九寺大卿,以后各朝名称略有不同。亦以泛指显宦。
寺监 [相关解释]
1.古时太常寺﹑光禄寺﹑将作监﹑都水监等寺﹑监两级官署的并称。
少常 [相关解释]
1.唐太常寺少卿的别称。
常臣 [相关解释]
1.指太常。官名。
庙祀 [相关解释]
1.即太祝。为汉代太常属官。 2.立庙奉祀。
弄麞 [相关解释]
1.亦作"弄獐"。 2.皆为"弄璋"之讹。因用以嘲写错别字。典出《旧唐书.李林甫传》"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
斋鄌 [相关解释]
1.掌宗庙社稷祭祀的小吏。魏始置﹐属太常。唐宋亦皆置之。 2.古代舞队名。
曲台 [相关解释]
1.秦汉宫殿名。 2.汉时作天子射宫,又立为署,置太常博士弟子。为着记校书之处。《汉书.儒林传.孟卿》"仓(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为名。"后亦以指著述校书。
朱竿 [相关解释]
1.太常旗的红色旗竿。
棘署 [相关解释]
1.指太常寺。 2.大理寺的别称。
江总(519-594) [相关解释]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梁时,官至太常卿。入陈,官至尚书令,虽居执政之位,而不理政务,专与陈后主游宴宫中,时人称为狎客”。陈亡后一度仕隋,后回江南。诗长于七言,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清卿 [相关解释]
1.对北齐太常少卿袁聿修的敬称。 2.借指清白廉洁的官吏。 3.谓显贵的官职。
清望官 [相关解释]
1.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唐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宋制略同。
清选 [相关解释]
1.挑选;精选。 2.指精选出来的人才。 3.犹清班。 4.太常官的别称。
热戏 [相关解释]
1.唐时太常乐对台赛戏活动。
王常 [相关解释]
1.天子用的太常旗。
王时敏(1592-1680)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入清不仕。擅画山水,宗黄公望,苍润松秀但缺少变化。与王鉴、王睢⑼踉祁合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著有《西田集》、《西庐画跋》。
礼院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唐代太常寺之别称。
禁寺 [相关解释]
1.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计偕 [相关解释]
1.《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计考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州郡官员每年考察地方贤才﹐随上计吏贡举太常。
辰旒 [相关解释]
1.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
随计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颂台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太常寺之类专司礼乐﹑祭祀的官署,因其多祝颂之事,故称。
鲜于枢(1256-1301) [相关解释]
元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等,大都(今北京)人,一作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官太常寺典簿。工诗。擅书,楷、行、草兼长。尤以草书享名,悬腕用中锋,笔力遒劲。有书迹《透光古镜歌》等存世。著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