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太守的内容。
带有太守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匹锦
[相关解释]
1.《南史·江淹传》"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后以"一匹锦"比喻文采。
1.《南史·江淹传》"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后以"一匹锦"比喻文采。
一大钱
[相关解释]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有政绩◇征为将作大匠。将行,有五六父老各赍百钱以送,宠只受每人一枚大钱。见《后汉书.循吏传.刘宠》◇用为称颂官吏廉洁的典实。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有政绩◇征为将作大匠。将行,有五六父老各赍百钱以送,宠只受每人一枚大钱。见《后汉书.循吏传.刘宠》◇用为称颂官吏廉洁的典实。
一枕南柯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一钱太守
[相关解释]
1.汉刘宠由会稽太守内迁将作大匠,山阴县五六老人相率共送,人赠百钱。宠谢之,为人选受一大钱,故会稽号为一钱太守。见《后汉书·刘宠传》◇遂用作廉吏之称。
1.汉刘宠由会稽太守内迁将作大匠,山阴县五六老人相率共送,人赠百钱。宠谢之,为人选受一大钱,故会稽号为一钱太守。见《后汉书·刘宠传》◇遂用作廉吏之称。
一麾出守
[相关解释]
1.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1.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三始
[相关解释]
1.三朝。指正月一日。 2.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 3.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 4.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1.三朝。指正月一日。 2.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 3.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 4.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三张
[相关解释]
1.指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张陵﹑张鲁﹑张角。 2.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 3.唐之张穉珪﹑张九龄﹑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1.指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张陵﹑张鲁﹑张角。 2.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 3.唐之张穉珪﹑张九龄﹑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三风太守
[相关解释]
1.清吴绮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
1.清吴绮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
下榻
[相关解释]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专城
[相关解释]
1.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1.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丞史
[相关解释]
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两雁随车
[相关解释]
1.《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晋虞预《会稽典录》"虞国少有孝行。为日南太守,常有双雁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辄飞逐车。既卒于官,雁逐丧还。至余姚,住墓前,历三年乃去。"后因以"两雁随车"指州郡长官亡故。
1.《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晋虞预《会稽典录》"虞国少有孝行。为日南太守,常有双雁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辄飞逐车。既卒于官,雁逐丧还。至余姚,住墓前,历三年乃去。"后因以"两雁随车"指州郡长官亡故。
严将军头
[相关解释]
1.典出《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后以"严将军头"作为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精神之典实。
1.典出《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后以"严将军头"作为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精神之典实。
严母扫墓
[相关解释]
1.汉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祭。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用为典实。
1.汉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祭。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用为典实。
中二千石
[相关解释]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丹徒布衣
[相关解释]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义犬
[相关解释]
1.三国吴时,襄阳纪南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李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李醒乃悟,为之恸哭。太守闻而悯之,具棺椁衣衾以葬◇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
1.三国吴时,襄阳纪南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李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李醒乃悟,为之恸哭。太守闻而悯之,具棺椁衣衾以葬◇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
乐职
[相关解释]
1.乐于职守。 2.诗篇名『王褒《四子讲德论》"浮游先生陈丘子曰'所谓《中和》﹑《乐职》﹑《宣布》之诗,益州刺史之所作也。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德泽洪茂,黎庶和睦,天人并应,屡降瑞福,故作三篇之诗,以歌咏之也。'"后用为称颂太守之词。
1.乐于职守。 2.诗篇名『王褒《四子讲德论》"浮游先生陈丘子曰'所谓《中和》﹑《乐职》﹑《宣布》之诗,益州刺史之所作也。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德泽洪茂,黎庶和睦,天人并应,屡降瑞福,故作三篇之诗,以歌咏之也。'"后用为称颂太守之词。
乱点鸳鸯谱
[相关解释]
1.鸳鸯比喻夫妻。将男女交互错配叫乱点鸳鸯谱或乱点鸳鸯。《醒世恒言》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1.鸳鸯比喻夫妻。将男女交互错配叫乱点鸳鸯谱或乱点鸳鸯。《醒世恒言》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二郎神
[相关解释]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云中太守
[相关解释]
1.指汉代镇边名将魏尚。尚于文帝时任云中太守﹐因报功所上敌人的首级数与实际杀敌数相差六个﹐被削职。冯唐为其申冤﹐因令持节赦魏尚﹐使复为云中太守◇用以泛指忠心耿耿的边将。
1.指汉代镇边名将魏尚。尚于文帝时任云中太守﹐因报功所上敌人的首级数与实际杀敌数相差六个﹐被削职。冯唐为其申冤﹐因令持节赦魏尚﹐使复为云中太守◇用以泛指忠心耿耿的边将。
五君
[相关解释]
1.指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南朝宋颜延之因贬官永嘉太守,怨愤而作《五君咏》以自况。五君皆"竹林七贤"人物。"七贤"中惟山涛王戎二人显达,故延之弃而咏。
1.指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南朝宋颜延之因贬官永嘉太守,怨愤而作《五君咏》以自况。五君皆"竹林七贤"人物。"七贤"中惟山涛王戎二人显达,故延之弃而咏。
五绔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裦"。 2.《后汉书.廉范传》"﹝范﹞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后以"五绔"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1.亦作"五裦"。 2.《后汉书.廉范传》"﹝范﹞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后以"五绔"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五马
[相关解释]
1.《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 2.太守的代称。
1.《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 2.太守的代称。
五马贵
[相关解释]
1.犹言官爵显贵。五马,太守的代称。
1.犹言官爵显贵。五马,太守的代称。
京兆尹
[相关解释]
1.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因以称京都。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 2.官名『代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
1.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因以称京都。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 2.官名『代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
人中龙
[相关解释]
1.誉人之词。晋宋纤隐居不仕,太守马岌造访不见,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觛。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事见《晋书.宋纤传》◇因以"人中龙"比喻卓越出众的人物。
1.誉人之词。晋宋纤隐居不仕,太守马岌造访不见,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觛。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事见《晋书.宋纤传》◇因以"人中龙"比喻卓越出众的人物。
任棠
[相关解释]
1.东汉隐者名。因其曾诱导太守庞参清明理政而闻名。
1.东汉隐者名。因其曾诱导太守庞参清明理政而闻名。
伐枳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1.《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使功不如使过
[相关解释]
1.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愿以身代太守之命。"
1.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愿以身代太守之命。"
借寇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寇恂传》载恂曾为颍川太守,颇着政绩,后离任。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1.《后汉书.寇恂传》载恂曾为颍川太守,颇着政绩,后离任。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儿童竹马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任并州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1.《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任并州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出守
[相关解释]
1.由京官出为太守。
1.由京官出为太守。
刘宠一钱
[相关解释]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用为称誉廉吏的典实。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用为称誉廉吏的典实。
南州榻
[相关解释]
1.东汉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徐穡来访,特设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徐穡为豫章人,故称"南州榻"◇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1.东汉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徐穡来访,特设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徐穡为豫章人,故称"南州榻"◇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卧治
[相关解释]
1.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合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后召为淮阳太守﹐不受。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见《史记.汲郑列传》◇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
1.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合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后召为淮阳太守﹐不受。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见《史记.汲郑列传》◇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
卧辙
[相关解释]
1.东汉侯霸为淮阳太守﹐征入都﹐百姓号哭遮使车﹐卧于辙中﹐乞留霸一年。见《后汉书.侯霸传》◇常用为挽留去职官吏的典故。
1.东汉侯霸为淮阳太守﹐征入都﹐百姓号哭遮使车﹐卧于辙中﹐乞留霸一年。见《后汉书.侯霸传》◇常用为挽留去职官吏的典故。
卫夫人
[相关解释]
1.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世称卫夫人,也称李夫人。擅长书法,隶书尤善,师锺繇,妙传其法。王羲之﹑王献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1.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世称卫夫人,也称李夫人。擅长书法,隶书尤善,师锺繇,妙传其法。王羲之﹑王献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却金暮夜
[相关解释]
1.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晩,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因以"却金暮夜"言为官清廉。
1.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晩,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因以"却金暮夜"言为官清廉。
双蛇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曼少传峻学。桓帝时﹐陇西太守冯绲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绲令曼筮之。卦成﹐曼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复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后以"双蛇"指结印钮的两根绶带。
1.《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曼少传峻学。桓帝时﹐陇西太守冯绲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绲令曼筮之。卦成﹐曼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复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后以"双蛇"指结印钮的两根绶带。
反风灭火
[相关解释]
1.汉刘昆为江陵令,县多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为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光武帝闻而异之,以为德政。《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后以"反风灭火"比喻施行德政。
1.汉刘昆为江陵令,县多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为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光武帝闻而异之,以为德政。《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后以"反风灭火"比喻施行德政。
叔度
[相关解释]
1.汉黄宪字。叔度品学超群,尤以气量广远着称。 2.汉廉范字。范为名将廉颇的后代。《后汉书.廉范传》"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后用以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
1.汉黄宪字。叔度品学超群,尤以气量广远着称。 2.汉廉范字。范为名将廉颇的后代。《后汉书.廉范传》"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后用以赞颂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
召父杜母
[相关解释]
1.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1.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台旨
[相关解释]
1.宋代以后称太守以下官员的意旨为台旨。
1.宋代以后称太守以下官员的意旨为台旨。
合浦珠还
[相关解释]
《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郡(在今广西合浦县东)盛产珍珠,由于采求无度,珠蚌渐渐徙移到邻郡。孟尝做了合浦太守后,立刻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以合浦珠还”比喻人去复返或失物重归旧主。
《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郡(在今广西合浦县东)盛产珍珠,由于采求无度,珠蚌渐渐徙移到邻郡。孟尝做了合浦太守后,立刻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以合浦珠还”比喻人去复返或失物重归旧主。
啸诺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党锢传序》"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謡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谓为官不办事只坐啸画诺而已◇以"啸诺"喻为官清闲,无事可做。
1.《后汉书.党锢传序》"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謡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谓为官不办事只坐啸画诺而已◇以"啸诺"喻为官清闲,无事可做。
四伯
[相关解释]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坐啸
[相关解释]
1.亦作"坐啸"。 2.闲坐吟啸。东汉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任南阳太守,用岑晊(字公孝)为功曹,公事悉委岑办理,民间为之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因以"坐啸"指为官清闲或不理政事。
1.亦作"坐啸"。 2.闲坐吟啸。东汉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任南阳太守,用岑晊(字公孝)为功曹,公事悉委岑办理,民间为之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因以"坐啸"指为官清闲或不理政事。
埋羹太守
[相关解释]
1.明人对洪武末宁波知府王琿的称号。
1.明人对洪武末宁波知府王琿的称号。
塘丁税
[相关解释]
1.南朝会稽郡兴修水利的捐税。会稽郡本有民间自行摊派工料兴修水利的办法,齐武帝永明二年,太守王敬则将此项物力折钱收归官府,成为南齐杂税之一。
1.南朝会稽郡兴修水利的捐税。会稽郡本有民间自行摊派工料兴修水利的办法,齐武帝永明二年,太守王敬则将此项物力折钱收归官府,成为南齐杂税之一。
墨妙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浙江吴兴旧湖州府署内。宋熙宁五年,孙莘老任吴兴太守时,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故名墨妙亭。苏轼为此作《墨妙亭记》。 2.亭名。在江苏太仓城北淮云寺中。元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与赵孟俯友好,将所得赵书刻于石上,并筑亭保护,故名。
1.亭名。在浙江吴兴旧湖州府署内。宋熙宁五年,孙莘老任吴兴太守时,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故名墨妙亭。苏轼为此作《墨妙亭记》。 2.亭名。在江苏太仓城北淮云寺中。元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与赵孟俯友好,将所得赵书刻于石上,并筑亭保护,故名。
墨娥
[相关解释]
1.相传唐姑臧太守张宪使家伎代书札,号墨娥。
1.相传唐姑臧太守张宪使家伎代书札,号墨娥。
大冯君
[相关解释]
1.称汉冯野王『冯奉世子冯野王﹑冯立兄弟先后为上郡太守﹐皆居职公廉﹐时人称之为大﹑小冯君。《汉书.冯奉世传》"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后因以"大冯小冯"为称誉家族中人相继为官而均有显着政绩的典实。
1.称汉冯野王『冯奉世子冯野王﹑冯立兄弟先后为上郡太守﹐皆居职公廉﹐时人称之为大﹑小冯君。《汉书.冯奉世传》"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后因以"大冯小冯"为称誉家族中人相继为官而均有显着政绩的典实。
大槐宫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广陵淳于棼梦游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拜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梦觉﹐乃知所游为宅南大槐下一蚁穴◇以此比喻富贵权势之虚幻无常。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广陵淳于棼梦游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拜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梦觉﹐乃知所游为宅南大槐下一蚁穴◇以此比喻富贵权势之虚幻无常。
太守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
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
委珠
[相关解释]
1.《东观汉记·锺离意传》"显宗时,意为尚书,交趾太守坐赃千金,征还伏法,诏以其赀物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后以"委珠"为不收赃物,清廉自持之典。
1.《东观汉记·锺离意传》"显宗时,意为尚书,交趾太守坐赃千金,征还伏法,诏以其赀物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后以"委珠"为不收赃物,清廉自持之典。
守刺
[相关解释]
1.太守与刺史。泛指地方长官。
1.太守与刺史。泛指地方长官。
寇贾
[相关解释]
1.东汉寇恂与贾复的并称。执金吾贾复部将杀人,汝南太守寇恂捕杀之。贾以为耻,扬言要杀寇恂。寇效蔺相如为大局退让◇经光武帝调解和好。见《后汉书.寇恂传》◇作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
1.东汉寇恂与贾复的并称。执金吾贾复部将杀人,汝南太守寇恂捕杀之。贾以为耻,扬言要杀寇恂。寇效蔺相如为大局退让◇经光武帝调解和好。见《后汉书.寇恂传》◇作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
封使君
[相关解释]
1.《太平御览》卷八九二引南朝梁任昿《述异记》"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人语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使君,太守◇诗文中以"封使君"为虎的代称。
1.《太平御览》卷八九二引南朝梁任昿《述异记》"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人语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使君,太守◇诗文中以"封使君"为虎的代称。
尘榻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徐穡传》载,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穡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穡不至则灰尘积于榻◇因以"尘榻"为优礼宾客﹑贤士之典。
1.《后汉书.徐穡传》载,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穡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穡不至则灰尘积于榻◇因以"尘榻"为优礼宾客﹑贤士之典。
山字太守
[相关解释]
1.明应槚的谑称。
1.明应槚的谑称。
岘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岘山碑
[相关解释]
1.晋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人以其常游岘山,故于岘山立碑纪念,称"岘山碑"。
1.晋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人以其常游岘山,故于岘山立碑纪念,称"岘山碑"。
岳麓书院
[相关解释]
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宋开宝年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有讲堂、斋舍、藏书楼。张fd36!⒅祆湓在此讲学,传播理学,学生达千人。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清光绪年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又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1984年设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宋开宝年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有讲堂、斋舍、藏书楼。张fd36!⒅祆湓在此讲学,传播理学,学生达千人。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清光绪年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又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1984年设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符
[相关解释]
1.符契的左半『制,太守出任执左符,至州郡合右符为验。
1.符契的左半『制,太守出任执左符,至州郡合右符为验。
平陵东
[相关解释]
1.乐府相和曲名。相传为汉翟义门客所作。王莽立孺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后故丞相翟方进子东郡太守义起兵,事败为莽所杀,义门客为作哀歌。原辞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下》。
1.乐府相和曲名。相传为汉翟义门客所作。王莽立孺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后故丞相翟方进子东郡太守义起兵,事败为莽所杀,义门客为作哀歌。原辞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下》。
府丞
[相关解释]
1.太守的属官。 2.汉代西域各国王室的行政首长。 3.明代顺天﹑应天二府,清代顺天﹑奉天二府皆置府丞,为府尹副职。又明代詹事府﹑清代宗人府等亦有府丞。
1.太守的属官。 2.汉代西域各国王室的行政首长。 3.明代顺天﹑应天二府,清代顺天﹑奉天二府皆置府丞,为府尹副职。又明代詹事府﹑清代宗人府等亦有府丞。
府丞鱼
[相关解释]
1.《后汉书.羊续传》"拜续为南阳太守……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后因以喻下属之贿赠。
1.《后汉书.羊续传》"拜续为南阳太守……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后因以喻下属之贿赠。
府尹
[相关解释]
1.官名。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开封之府尹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府尹◇亦用以泛称太守。
1.官名。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开封之府尹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府尹◇亦用以泛称太守。
廉守
[相关解释]
1.清廉的太守。对州郡长官的敬称。
1.清廉的太守。对州郡长官的敬称。
廉石
[相关解释]
1.相传汉末吴郡陆绩为郁林太守,罢归少行装,舟轻难以渡海,因取巨石镇之。至吴,弃石于娄门之野。人称其廉,号"郁林石"。石留民间,至明时犹存‰治中巡按御史樊祉使人移置察院之侧,作亭覆之。命名为"廉石"。清康熙间陈鹏年为苏州太守,修葺郡学,将石移至郡学内,为苏州古迹之一。参见"郁林石"。参阅唐无名氏《大唐传载》﹑明侯甸《西樵野记.郁林太守石》﹑清朱象贤《闻见偶录.廉石》。 2.比喻清廉的家风。
1.相传汉末吴郡陆绩为郁林太守,罢归少行装,舟轻难以渡海,因取巨石镇之。至吴,弃石于娄门之野。人称其廉,号"郁林石"。石留民间,至明时犹存‰治中巡按御史樊祉使人移置察院之侧,作亭覆之。命名为"廉石"。清康熙间陈鹏年为苏州太守,修葺郡学,将石移至郡学内,为苏州古迹之一。参见"郁林石"。参阅唐无名氏《大唐传载》﹑明侯甸《西樵野记.郁林太守石》﹑清朱象贤《闻见偶录.廉石》。 2.比喻清廉的家风。
张巡(709-757)
[相关解释]
唐代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他任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叛军◇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军民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后,遭杀害。
唐代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他任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叛军◇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军民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后,遭杀害。
张猛龙碑
[相关解释]
北魏碑刻。正书。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公元522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碑阴有题名。书法风力危峭,雄秀清挺,为唐欧阳询、虞世南书派所自出。
北魏碑刻。正书。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公元522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碑阴有题名。书法风力危峭,雄秀清挺,为唐欧阳询、虞世南书派所自出。
征黄
[相关解释]
1.西汉黄霸为颍川太守,有治绩,被征为京兆尹。事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因以"征黄"谓地方官员有治绩,必将被朝廷征召,升任京官。
1.西汉黄霸为颍川太守,有治绩,被征为京兆尹。事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因以"征黄"谓地方官员有治绩,必将被朝廷征召,升任京官。
徐孺子
[相关解释]
1.即东汉徐穡。稚字孺子,陈蕃为太守时,以礼请署功曹,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穡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穡又尝为太尉黄琼所辟,未就。及琼卒归葬,穡乃徒步往,设鸡酒祭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诗文中常用其事。
1.即东汉徐穡。稚字孺子,陈蕃为太守时,以礼请署功曹,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穡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穡又尝为太尉黄琼所辟,未就。及琼卒归葬,穡乃徒步往,设鸡酒祭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诗文中常用其事。
徐穡榻
[相关解释]
1.指东汉陈蕃为徐穡特设之榻。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穡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穡传》◇用为好客之典。
1.指东汉陈蕃为徐穡特设之榻。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穡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穡传》◇用为好客之典。
慧业文人
[相关解释]
1.《宋书.谢灵运传》"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后以"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1.《宋书.谢灵运传》"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后以"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戒书
[相关解释]
1.自我警戒的文字。 2.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1.自我警戒的文字。 2.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扫墓望丧
[相关解释]
1.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延年果败。
1.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延年果败。
捧土
[相关解释]
1.东汉初,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负责讨定北边。渔阳太守抗命,朱浮写信给他说"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见《后汉书.朱浮传》◇以"捧土"喻不自量力,或反用其意。
1.东汉初,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负责讨定北边。渔阳太守抗命,朱浮写信给他说"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见《后汉书.朱浮传》◇以"捧土"喻不自量力,或反用其意。
文妖
[相关解释]
1.亦作"文訞"。 2.封建时代对违反正统思想的文章或作者的蔑称。亦指以文章蛊惑人心的人。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有《叙近代文妖》"近代有造谤而着《书鸡眼》《苗登》二文﹐有传蚁穴而称李公佐《南柯太守》﹐有乐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童而善章句者郭氏奴﹐皆文之妖也。"
1.亦作"文訞"。 2.封建时代对违反正统思想的文章或作者的蔑称。亦指以文章蛊惑人心的人。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有《叙近代文妖》"近代有造谤而着《书鸡眼》《苗登》二文﹐有传蚁穴而称李公佐《南柯太守》﹐有乐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童而善章句者郭氏奴﹐皆文之妖也。"
斩蛟
[相关解释]
1.斩杀蛟龙。多谓勇士为民除害。春秋楚次非斩绕船两蛟,见《吕氏春秋.知分》;鲁澹台子羽赍璧渡河斩蛟,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晋周处在长桥下斩蛟,见《晋书.周处传》;襄阳太守邓遐入沔水斩蛟,见《初学记》卷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此数事皆诗文中有名的典故。
1.斩杀蛟龙。多谓勇士为民除害。春秋楚次非斩绕船两蛟,见《吕氏春秋.知分》;鲁澹台子羽赍璧渡河斩蛟,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晋周处在长桥下斩蛟,见《晋书.周处传》;襄阳太守邓遐入沔水斩蛟,见《初学记》卷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此数事皆诗文中有名的典故。
新将
[相关解释]
1.新为郡将﹐新为太守。
1.新为郡将﹐新为太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相关解释]
诗篇名。南朝齐谢fe24W鳌P从谧髡叽咏康(今江苏南京)出任宣城太守途中。三山,在建康西南。诗中描写登临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思乡之情。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出了傍晚时分长江的宁静和壮观,受到李白等人的赞赏。
诗篇名。南朝齐谢fe24W鳌P从谧髡叽咏康(今江苏南京)出任宣城太守途中。三山,在建康西南。诗中描写登临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思乡之情。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出了傍晚时分长江的宁静和壮观,受到李白等人的赞赏。
木奴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 2.指柑橘的果实。 3.泛称果树和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4.柯树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柯树》。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 2.指柑橘的果实。 3.泛称果树和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4.柯树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柯树》。
李公佐
[相关解释]
唐代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历任江淮、江西从事。所作传奇小说,以《南柯太守传》最有名,另有《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等。
唐代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历任江淮、江西从事。所作传奇小说,以《南柯太守传》最有名,另有《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等。
李衡奴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后遂称橘子为"李衡奴"。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后遂称橘子为"李衡奴"。
李贺(790-816)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因避家讳而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曾任奉礼郎。诗作多寄情于神仙鬼魅世界,表现怀才不遇之感。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有《昌谷集》。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因避家讳而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曾任奉礼郎。诗作多寄情于神仙鬼魅世界,表现怀才不遇之感。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有《昌谷集》。
李邕(678-747)
[相关解释]
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工文,长于碑颂。善行书,笔力沉雄。有碑刻《麓山寺碑》等存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工文,长于碑颂。善行书,笔力沉雄。有碑刻《麓山寺碑》等存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来何暮
[相关解释]
1.本为东汉蜀郡百姓对太守廉范的颂辞,后用为赞扬地方官德政之典。
1.本为东汉蜀郡百姓对太守廉范的颂辞,后用为赞扬地方官德政之典。
杨之
[相关解释]
北朝散文家。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人。曾任期城郡太守。所作《洛阳伽蓝记》,记述佛寺的兴废经过,兼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批评了王公贵族的奢侈糜费。文辞华丽,条理清晰,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北朝散文家。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人。曾任期城郡太守。所作《洛阳伽蓝记》,记述佛寺的兴废经过,兼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批评了王公贵族的奢侈糜费。文辞华丽,条理清晰,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槐安国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虚构之国。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虚构之国。
槐安梦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槐柯
[相关解释]
1.指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中的槐安国南柯郡。
1.指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中的槐安国南柯郡。
槐痚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忽作东阳太守,意甚不平。"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仲文后为东阳,愈愤怨,乃与桓胤谋反,遂伏诛。"后因以"槐痚"为典,谓人应不以迟暮而变节。痚,同"疏"。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忽作东阳太守,意甚不平。"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仲文后为东阳,愈愤怨,乃与桓胤谋反,遂伏诛。"后因以"槐痚"为典,谓人应不以迟暮而变节。痚,同"疏"。
橘奴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后遂以"橘奴"为橘树或橘子的别称。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后遂以"橘奴"为橘树或橘子的别称。
汜人
[相关解释]
1.唐沈亚之《湘中怨解》载,垂拱中,驾在上阳宫。太学进士郑生晨发铜驼里,乘晓月渡洛桥,遇艳女,自言养于兄,因嫂恶,欲投水。生载归,与之同居,号曰汜人。汜人能诵善吟,其词艳丽不凡。数年后,汜人自述本系蛟宫之娣,贬谪而从生,今已期满。遂啼泣离去。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郑子况为岳阳太守﹐因上巳日携家登岳阳楼﹐下望鄂渚。郑追想汜人﹐俄有所见﹐闻汜人歌曰'溯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袅緑裾﹐意拳拳兮心莫舒。'"后诗词中用作钟情艳女之典。
1.唐沈亚之《湘中怨解》载,垂拱中,驾在上阳宫。太学进士郑生晨发铜驼里,乘晓月渡洛桥,遇艳女,自言养于兄,因嫂恶,欲投水。生载归,与之同居,号曰汜人。汜人能诵善吟,其词艳丽不凡。数年后,汜人自述本系蛟宫之娣,贬谪而从生,今已期满。遂啼泣离去。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郑子况为岳阳太守﹐因上巳日携家登岳阳楼﹐下望鄂渚。郑追想汜人﹐俄有所见﹐闻汜人歌曰'溯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袅緑裾﹐意拳拳兮心莫舒。'"后诗词中用作钟情艳女之典。
沈东阳
[相关解释]
1.指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沈约曾任东阳太守,故称。
1.指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沈约曾任东阳太守,故称。
泥轼
[相关解释]
1.语出《汉书.循吏传.黄霸》"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后用指通判。
1.语出《汉书.循吏传.黄霸》"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后用指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