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1 查到相关天文学的内容。
带有天文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行 [相关解释]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团一行共十二人。②一行(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一起制造黄道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宫说等首次测量子午线1°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制订《大衍历》等。
三仪 [相关解释]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中交 [相关解释]
1.古天文学以月行入黄道谓之中交。
中天 [相关解释]
1.高空中;当空。 2.犹参天。 3.指上界,神仙世界。 4.天运正中。喻盛世。 5.九天之一。 6.指神农之《易》。 7.天文学名词。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天体每天经过子午圈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离天顶较远的一次叫"下中天"。
二十八宿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交中 [相关解释]
1.古天文用语。指黄道与白道的升交点。古印度天文学称计都(ketu)。
交初 [相关解释]
1.古天文用语。指黄道与白道的降交点。古印度天文学称罗瞭(rāhu)。
交宫 [相关解释]
1.古天文学术语。谓太阳运行与黄道十二宫相交的位置。
全环食 [相关解释]
1.天文学名词。一种日食现象。在食带内当日食开始和终了的时候是环食,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全食,这种日食叫"全环食"。
全食 [相关解释]
1.亦作"全蚀"。 2.天文学名词。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简称。在朔日,如果地面上某一部分处在月影之内,则在其本影内的人完全见不到太阳,称"日全食"。在望日,如果地影掩蔽整个月球,地面上的人便见不到月球,称"月全食"。
内道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天文学谓月亮在黄道之北运行的轨道。 2.元代以直属御史台的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燕南河北道﹑江北河南道﹑山南江北道﹑淮西江北道﹑江北淮东道﹑山北辽东道为内道。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冲午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星象占候说认为,二十八宿中北方的虚宿,对冲南方的张﹑翼二宿,则张﹑翼二宿所对应的分野周﹑楚之地就会有祸变,张﹑翼星次"鹑火"﹑"鹑尾",属午,故谓之"冲午"。
冲日 [相关解释]
1.天文学名词。谓外行星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
十二宫 [相关解释]
1.即十二律。 2.天文学名词。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每次会合都有一定部位,分黄道周天三百六十度为十二段,每段三十度,称十二宫。名为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等。亦名为白羊,金牛,阴阳(一作双子),巨蟹,狮子,双女(一作室女),天秤,天蝎人马,磨羯,宝瓶,双鱼。参阅明贝琳《七政推步》﹑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八。
南极 [相关解释]
1.南方极远之地。 2.星名。即南极老人星。 3.到南方极远之地。 4.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就观察的星象范围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谓之"南极"。近南极的星中原地区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极"指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占星术 [相关解释]
1.以观察星辰的运行﹑位置﹑颜色﹑亮度﹑芒角以及星辰之间的关系,来推测人事变化的一种方术。曾流行于古代各国。在我国,始于春秋,《国语》﹑《左传》中多有记载。占星术虽始于巫祝,但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参阅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五章第五节。
占星术(占zhān) [相关解释]
也称星占学”。以观察和解释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来预卜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曾流行于古代各国。占星术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
周天 [相关解释]
1.谓绕天球大圆一周。天文学上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 2.指一定时间的循环。十二年。系岁星运行一周天需要的时间。 3.指一定时间的循环。一个甲子,即六十年。因甲子六十年循环一次。 4.满天;整个天地间。
哈勃定律 [相关解释]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光谱时发现的定律。即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v)和它的距离(d)有关,关系式为v=hd,式中h为哈勃常数。
哈雷彗星 [相关解释]
第一颗被证实的按一定周期出现的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运行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1758年或1759年将重新回归。哈雷的预言被证实后,颂为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彗核自转周期48小时。轨道倾角162°,逆行。偏心率0967,呈扁椭圆状轨道。中国在公元前1057年有记载。 【哈雷彗星】第一颗被证实的按一定周期出现的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运行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1
四仲 [相关解释]
1.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2.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
四极 [相关解释]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地平面 [相关解释]
1.大地的水平面。天文学上指与地球半径成直角的平面。即以站立的观测者为中心的垂直平面。
地心说 [相关解释]
古代西方认识宇宙的一种学说。由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正式建立。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其他一切天体都绕地球转动,并提出本轮”、均轮”系统和偏心圆模型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中各种复杂现象。
地震仪 [相关解释]
1.亦称"地震计"。 2.测定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可以用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深度﹑时间和强度等。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天文学家张衡所创制的候风地动仪。
夏至 [相关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在黄道上经过90°~105°的一段时间。约157天,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狭义上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90°的时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黄道上经90°的点又称夏至点”。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进入夏至,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冲 [相关解释]
1.天文学术语。指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期﹐隔十五年到十七年重复一次﹐因为距地球近﹐这时火星显得最亮。
大爆炸宇宙学 [相关解释]
现代宇宙演化论的一种学说。认为宇宙的演化过程如同一次巨大的爆炸。由此,宇宙物质不断膨胀,从热到冷,其密度从密到疏地演化。该学说于195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等提出◇得到谱线红移、微波背景辐射等一些天文新发现的有力支持。但仍难解释星系的起源。
大衍历 [相关解释]
1.唐代历法名。一名《开元大衍历》。为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所造。开元九年﹐因《麟德历》日食不验﹐诏一行作新历。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十五年历成而一行卒。因一行用《易》大衍之数立说﹐故名《大衍历》。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衍历》共施行二十九年。它对后代历法的编订影响很大。
天度 [相关解释]
1.周天的度数。古代天文学划分周天区域的单位。 2.天子的胸怀。
天文单位 [相关解释]
度量太阳系内天体间距离的基本长度单位。是天文常数之一。以符号a.u.表示。太阳至地球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1984年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天文单位的具体长度定为149597870×1011米。
天文学 [相关解释]
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其起源和演化的学科。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天文学和天体地质学等。天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如编制历法、授时、测定方位等。中国是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彗星等天文现象的记录,都以我国为最早。
天文学大成 [相关解释]
书名。托勒密的主要著作。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总结。全书共十三卷。论证大地为球形,讨论太阳运动和各种年的长度,月球的运动和不同周期的五大行星的运动,并叙述星盘与天球仪的制造,日月食的计算等。
天文数字 [相关解释]
1.天文学上用的数字极大﹐通常在亿以上﹐因称极大的数字为天文数字。
天王星 [相关解释]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七颗行星。1781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发现。与太阳平均距离2869亿千米。直径51800千米,平均密度124克/厘米3,质量8742×1028克。公转周期8401年,自转周期239小时,为逆向自转。表面温度约-180°c。有磁场、光环和十五颗卫星。
太岁 [相关解释]
①古代天文学中为纪年的方便而假设的星名。其运行的方向与岁星(即木星)正相反,自东向西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行经一个星次,运行到某星次范围,就用岁在某”来纪年。②指太岁之神。迷信说法认为地上的太岁神与天上的岁星相应而行,凡兴造、搬迁、嫁娶、远行等均要躲避太岁的方位,否则定有祸殃。③比喻凶恶强暴、横行一方的人花花太岁|镇山太岁|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太阳塔 [相关解释]
又称塔式太阳望远镜”。一种专供观测太阳的仪器。1904年由美国天文学家海耳设计。外形如塔,高约20米。通过塔顶定天镜,塔内太阳望远镜、太阳磁像仪、光谱仪等设备,可观测研究太阳的磁场、光谱及其他特性等。
娵訾 [相关解释]
1.亦作"娵觜"。星次名,在二十八宿为室宿和壁宿。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 2.复姓。古史相传为帝喾妃常仪的姓。
宇宙 [相关解释]
①天地万物的总称。语出战国时《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垠,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是物质世界,其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②天文学的宇宙”概念指总星系,是人类的观测活动所涉及的最大物质体系。③书名。全名为《宇宙物质世界概要》。德国自然、地理学家洪堡著。共五卷,于1845-1862年陆续出版。第一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二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述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第三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四卷介绍地球。第五卷记述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该书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原理和区域地理
射电天文学 [相关解释]
1.又名无线电天文学。天文学的一个分科。应用无线电技术观测天体和星际物质所发射或反射的无线电波而进行天文研究的一门学科。
小行星 [相关解释]
沿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公转周期33-6年,自转周期2-18小时。大多数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形成小行星带”。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后,至今已发现一万多颗。正式编号的仅五千多颗。最大的如谷神星直径为770千米,小的直径不足1千米。
岁差 [相关解释]
由于太阳和月球引力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作用及地轴对黄道的倾斜,引起春分点向西移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公元前150年前后,由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首先发现。中国最早定出精确岁差值的天文学家是晋代虞喜(281-356)。
帝廷 [相关解释]
1.朝廷。 2.古天文学上指太微垣。
平午 [相关解释]
1.正午,中午。 2.天文学用语。指平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即"平太阳时"的十二时。
张钰哲(1902-1986) [相关解释]
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19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会长、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长期从事对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并指导对人造卫星轨道研究。著有《天文学论丛》和《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等。
微波背景辐射 [相关解释]
从宇宙空间背景发出来的微波辐射。是温度近于276开的黑体辐射,习惯上称为3开背景辐射”。一般认为来自宇宙早期原始火球的残余辐射。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之一。
提丢斯波得定则 [相关解释]
表示各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经验公式。1766年由德国科学家提丢斯提出,1772年经德国天文学家波得改进后公布。认为在04上各加上00,03,06,12,…等数,便是各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单位为天文单位)。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与该定则不谋而合。根据该定则发现了许多小行星。但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观测值却与该定则不相符。
摄氏温度计 [相关解释]
1.依照瑞典天文学家摄尔斯(celsius)制定的温度计量方法制作的温度计。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零度﹐沸点为一百度﹐用符号"c"来表示。也叫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 [相关解释]
温标的一种。规定在101325×105帕气压下水的冰点为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中间分成100等分,每等分为1摄氏度。由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西斯首创,故名。摄氏温标的单位用°c表示。
星书 [相关解释]
1.古代天文学书籍。亦指星相占卜之书。
星垣 [相关解释]
1.我国古天文学的星空分区。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三垣。
晨星 [相关解释]
①早晨见到的星天色微明,晨星可见。②比喻人或物的数量少寥若晨星。③天文学上专指日出以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水星。
本轮 [相关解释]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的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地球是不动的中心,太阳和行星环绕地球运行。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现象,认为每个行星在一个小圆上作等速运动,这个小圆叫做"本轮"。同时又假设本轮的中心在一个大圆上绕地球作等速运动,这个大圆叫做"均轮"。清人所编的《历象考成》里均轮也译作"本天"。
李善兰(1811-1882) [相关解释]
清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北京同文馆首任算学总教习。在数学方面,得出有关级数求和的多种恒等式;创造尖锥求积术,用以探究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最早把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引进中国。主要著作汇刻成《则古昔斋算学》二十四卷。此外,和西人共译自然科学著作多种,其中《谈天》正确介绍了哥白尼学说。
梅内劳斯定理 [相关解释]
一条直线截△abc的三条边bc、ac、ab(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交点分别为x、y、z,则bxxc·cyya·azzb=-1。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梅内劳斯发现而得名,其逆命题也成立。
水运仪象台 [相关解释]
由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组合成的大型天文仪器。1086年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设计制成。整座仪器高12米,宽约7米。分三层,上层放置浑仪,中层放浑象,下层放报时装置和动力设备。
海德堡大学 [相关解释]
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1386年创建于海德堡。设有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科学医学、理论医学、临床医学、制药、现代哲学、哲学历史、法律、经济和社会学、东方研究和考古学、德语、日耳曼语文、汉学、神学等系。
火星运河 [相关解释]
曾被误认的火星人工开凿的水道。19世纪天文学家观测到火星表面有数百条暗细纹,认为它是火星智慧生物为了引用两极雪水灌溉不毛之地而开凿的水道。20世纪70年代,行星探测器在火星附近的探测表明,火星上有很多干涸的河床,并不存在运河。
物理学 [相关解释]
自然科学的一个基础部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构造和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在希腊文中,它原意自然”。在古代欧洲,是自然科学的总称。在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分别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以后,物理学的规律和研究方法是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按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不同,又可分为许多部门和分支学科。
玄枵 [相关解释]
1.十二星次之一。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女﹑虚﹑危三宿,与十二辰相配为子,与占星术的分野相配为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虚中也。"杨伯峻注"玄枵有三宿,女﹑虚﹑危。虚宿在中。"《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唐张守节正义"虚二星,危三星,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晋书.天文志上》"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明末以十二次翻译欧洲传入的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玄枵相当于"宝瓶宫"。 2.亦作"玄嚣"。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帝喾的祖父。
玑衡 [相关解释]
1."璇玑玉衡"的省称。古代观测天体的仪器。 2.北斗七星的泛称。 3.借指天文学。
甘石星经 [相关解释]
又名《星经》、《通占大象历星经》。书名。世传的《甘石星经》为唐、宋时人所辑,并非秦汉时代两大天文学派带头人甘德、石申的原著。
留退 [相关解释]
1.留止以至倒退。 2.天文学名词。即留逆。
留逆 [相关解释]
1.天文学名词。行星由东向西运行叫逆行,当它改为由西向东而顺行的时候,叫做"留逆"。
皆既 [相关解释]
1.天文学名词。谓日月亏蚀全尽。
祖冲之(429-500) [相关解释]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在数学方面,计算圆周率,得出31415926<π<31415927,并首先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在天文学方面,创制《大明历》,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还设计制造过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精巧机械。著作多已失传,现仅存《大明历》、《驳议》等。
秋分 [相关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在黄道上经过180°~195°的一段时间。约153天,为每年9月23日(或24日)至10月8日(或9日)。狭义上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180°与赤道交点(降交点)的时刻,即9月23日(或24日)。这个时刻处于秋季的中点,又称秋分点”。此日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便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天文学上规定秋分为北半球秋季开始。黄河以北进行秋收秋种。
缀术 [相关解释]
1.古代天文学的一种测算法。 2.亦作"缀述"。书名,算经十书之一。南朝齐祖冲之撰,六卷。《隋书.经籍志》着录,又见《律历志》。《南齐书》﹑《南史》中《祖冲之传》皆作"缀述"。唐王孝通《进书表》谓为祖暅之作。唐代明算科用书十二种,中有《缀述》,学习年限为三年。该书久已失传,据《隋书.律历志》﹑《序》和《九章算术》(李淳风注),《缀术》中可能有精密的圆周率,三次方程的解法和正确的球体积计算等成就。
罗瞭 [相关解释]
1.印度占星术名词。印度天文学把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做罗瞭(rāhu)﹑升交点叫做计都(k?tu)。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故又把罗瞭当作食(蚀)神。印度占星术认为罗瞭有关人间祸福吉凶。 2."摩瞭罗"或"摩罗瞭"的省称。梵语mahoraga﹐本为八部众中人首蛇身之神。民间借用此语称一种土木的玩偶。
自然科学 [相关解释]
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应用技术科学。主要研究运动着的物质、物体,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预见新现象,指出利用自然规律的可能性等。
自然科学革命 [相关解释]
由自然科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学科的理论变革所导致的整个自然科学系统的根本变革。有时也泛指某一学科的理论变革,如20世纪的天文学革命、分子生物学革命等。它的主要标志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一般是观察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特别是某一意义重大的新事实的发现,促使新的理论扬弃原有的理论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自转 [相关解释]
1.自行转动。 2.天文学名词。凡行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谓之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
觜陬 [相关解释]
1.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亥,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室﹑壁两宿。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古代传说主管架屋的星宿。
重差 [相关解释]
1.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魏晋时刘徽着文讲述这一方法,也以"重差"作篇名,附于所注《九章算术》后。唐代改名为《海岛算经》。
阳闲 [相关解释]
1.亦作"阳间"。 2.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房宿南二星的中间。 3.人世间。相对"阴间"而言。
阴阳五行说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将阴阳和五行相结合而成的学说。战国时邹衍把朝代更迭和阴阳五行作牵强比附,西汉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起源和万物生长。阴阳五行说对后世哲学以及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都有很大影响。
顺行 [相关解释]
1.遵循道理行动。 2.逊顺的品行。 3.天文学名词。行星在天球上由西朝东运动称"顺行",由东朝西运动称"逆行"。"顺行"是行星的主要运动方向。
食分 [相关解释]
1.天文学用语。指日﹑月被食的程度。食,通"蚀"。
食限 [相关解释]
1.天文学用语。指日月食发生所必须具备的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满足一定的界限。食,通"蚀"。
髀盖 [相关解释]
1.即古代天文学家所倡的盖天说。因出自《周髀》,故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