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8 查到相关天台的内容。
带有天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惑
[相关解释]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三点
[相关解释]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三观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1.佛教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东土九祖
[相关解释]
1.佛教天台宗在中国承传的九位祖师。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九祖为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
1.佛教天台宗在中国承传的九位祖师。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九祖为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
中边
[相关解释]
1.《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 2.内外,表里。
1.《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 2.内外,表里。
五时
[相关解释]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刘郎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2.指汉武帝刘彻。 3.指汉高祖刘邦。 4.指三国蜀先主刘备。 5.指东汉刘晨。相传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6.借指情郎。 7.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为禹锡自称,后因以"刘郎"指禹锡。
1.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2.指汉武帝刘彻。 3.指汉高祖刘邦。 4.指三国蜀先主刘备。 5.指东汉刘晨。相传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6.借指情郎。 7.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为禹锡自称,后因以"刘郎"指禹锡。
刘阮
[相关解释]
1.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相传永平年间,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复入天台山寻访,旧踪渺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元杂剧中有王子一撰《误入桃源》,即用其事◇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2.刘伶﹑阮籍的并称。刘阮,魏晋时人,以纵酒放达着称。
1.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相传永平年间,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复入天台山寻访,旧踪渺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元杂剧中有王子一撰《误入桃源》,即用其事◇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2.刘伶﹑阮籍的并称。刘阮,魏晋时人,以纵酒放达着称。
千里急
[相关解释]
1.药草名。亦称"千里及"﹑"千里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千里及》﹝集解﹞引苏颂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叶入服药。又筠州有千里光……盖一物也。"明冯梦龙《智囊补.千里急》"问诸左右曰'吾乡有草﹐可作伤色者﹐尔泉地云何?'答曰'此名千里急。'余令取捣碎﹐别涂两人如其处﹐少焉成黑﹐以示两兵﹐两兵愕然﹐遂得奸状。"
1.药草名。亦称"千里及"﹑"千里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千里及》﹝集解﹞引苏颂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叶入服药。又筠州有千里光……盖一物也。"明冯梦龙《智囊补.千里急》"问诸左右曰'吾乡有草﹐可作伤色者﹐尔泉地云何?'答曰'此名千里急。'余令取捣碎﹐别涂两人如其处﹐少焉成黑﹐以示两兵﹐两兵愕然﹐遂得奸状。"
台宗
[相关解释]
1.指佛教的天台宗。
1.指佛教的天台宗。
台家
[相关解释]
1.指天台宗。
1.指天台宗。
台教
[相关解释]
1.指天台宗。
1.指天台宗。
司天台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隋改太史监,唐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唐肃宗干元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
1.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历代设置专官,称太史令。隋改太史监,唐初改为太史局,以后名称屡改,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至唐肃宗干元元年改为司天台。除占候天象外,并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2.犹天文台。又称观天台。观测天象的建筑。
司天监
[相关解释]
1.职官名。司天台的主管官员。唐时始置。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2.官署名。
1.职官名。司天台的主管官员。唐时始置。见《新唐书.百官志二》。 2.官署名。
司晨
[相关解释]
1.谓雄鸡报晓。 2.借指雄鸡。 3.官名。清钦天监的属官。犹唐代司天台的司辰。参见"司辰",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二》。
1.谓雄鸡报晓。 2.借指雄鸡。 3.官名。清钦天监的属官。犹唐代司天台的司辰。参见"司辰",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二》。
司辰
[相关解释]
1.主管时令。 2.官名。唐代司天台之属官。掌知漏刻。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1.主管时令。 2.官名。唐代司天台之属官。掌知漏刻。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四明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自天台山发脉,绵亘于奉化﹑慈溪﹑馀姚﹑上虞﹑嵊县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四明山。
1.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自天台山发脉,绵亘于奉化﹑慈溪﹑馀姚﹑上虞﹑嵊县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四明山。
圆教
[相关解释]
1.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等自谓贯通诸经,调和各宗,不偏不倚,圆满无缺,因称圆教。
1.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等自谓贯通诸经,调和各宗,不偏不倚,圆满无缺,因称圆教。
土鸭
[相关解释]
1.蛙的一种。《尔雅·释鱼》"在水者黾"晋郭璞注"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郝懿行义疏"黾似青蛙,大腹,背有黑文一道,其鸣蛤蛤者是也,鸣声似鸭,故名土鸭。"元陈旅《送项炼师还天台》诗"谷暖金鹅大,溪深土鸭肥。"一说,即金线蛙。
1.蛙的一种。《尔雅·释鱼》"在水者黾"晋郭璞注"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郝懿行义疏"黾似青蛙,大腹,背有黑文一道,其鸣蛤蛤者是也,鸣声似鸭,故名土鸭。"元陈旅《送项炼师还天台》诗"谷暖金鹅大,溪深土鸭肥。"一说,即金线蛙。
天台
[相关解释]
1.山名。
1.山名。
天台女
[相关解释]
1.谓仙女。相传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留纂年回家﹐子孙已历七世﹐乃知二女为仙女。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及《太平广记》卷六一引《神仙记》。
1.谓仙女。相传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留纂年回家﹐子孙已历七世﹐乃知二女为仙女。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及《太平广记》卷六一引《神仙记》。
天台山
[相关解释]
在浙江省东部天台、宁海、奉化等县市间。东北西南走向。为甬江、曹娥江、灵江分水岭。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风景如画,山峦竞秀,被誉为山岳之神秀”。山上有隋代古刹国清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天台宗发源地。
在浙江省东部天台、宁海、奉化等县市间。东北西南走向。为甬江、曹娥江、灵江分水岭。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风景如画,山峦竞秀,被誉为山岳之神秀”。山上有隋代古刹国清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天台宗发源地。
天文生
[相关解释]
1.古代观测天象﹑推算时日的官吏。唐代司天台有天文生六十人。明清属钦天监。清制﹐食俸天文生﹐满﹑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食粮天文生﹐汉五十六人。 2.旧指占卜吉凶﹑选择日子﹑勘察风水的人。
1.古代观测天象﹑推算时日的官吏。唐代司天台有天文生六十人。明清属钦天监。清制﹐食俸天文生﹐满﹑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食粮天文生﹐汉五十六人。 2.旧指占卜吉凶﹑选择日子﹑勘察风水的人。
太卜
[相关解释]
1.官名。为殷六太之一。周时属春官﹐为卜官之长。秦汉有太卜令。北魏有太卜博士。北齐有太卜局丞。北周有太卜大夫。隋唐设太卜令。宋以太卜隶司天台﹐不置专官。参阅《通典.职官七》﹑《续通典.职官七》。
1.官名。为殷六太之一。周时属春官﹐为卜官之长。秦汉有太卜令。北魏有太卜博士。北齐有太卜局丞。北周有太卜大夫。隋唐设太卜令。宋以太卜隶司天台﹐不置专官。参阅《通典.职官七》﹑《续通典.职官七》。
孙金
[相关解释]
1.《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后因以"孙金"作孙绰的别称,亦用以指代文辞工丽的诗文。
1.《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后因以"孙金"作孙绰的别称,亦用以指代文辞工丽的诗文。
寒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北方钞之山。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 4.即寒山子。 5.地名。在江苏省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宧光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7.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1.传说中北方钞之山。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 4.即寒山子。 5.地名。在江苏省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宧光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7.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寒山子
[相关解释]
1.唐代著名诗僧,居浙江天台寒岩,因称寒山子或寒山。与国清寺僧拾得友善∶吟诗唱偈,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三卷。
1.唐代著名诗僧,居浙江天台寒岩,因称寒山子或寒山。与国清寺僧拾得友善∶吟诗唱偈,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三卷。
寒岩
[相关解释]
1.高寒的山崖。 2.山岩名。在浙江省天台县西南七十里。因寒山子而得名。参见"寒山"。
1.高寒的山崖。 2.山岩名。在浙江省天台县西南七十里。因寒山子而得名。参见"寒山"。
山外
[相关解释]
1.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地区。 2.山的外边。 3.佛教天台宗山外宗的省称。参见"山家宗"。
1.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地区。 2.山的外边。 3.佛教天台宗山外宗的省称。参见"山家宗"。
山外宗
[相关解释]
1.佛教天台宗派之一。详"山家宗"。
1.佛教天台宗派之一。详"山家宗"。
山家
[相关解释]
1.山野人家。 2.隐士。 3.泛指僧道者流。 4.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称。
1.山野人家。 2.隐士。 3.泛指僧道者流。 4.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称。
山家宗
[相关解释]
1.佛教天台宗流派之一。天台宗传至宋代分为两派一为晤恩派,名山外宗,今失传;一为四明尊者知礼法师派,名山家宗,是天台宗的正统。
1.佛教天台宗流派之一。天台宗传至宋代分为两派一为晤恩派,名山外宗,今失传;一为四明尊者知礼法师派,名山家宗,是天台宗的正统。
平台
[相关解释]
1.古台名。在河南商丘县东北『梁孝王筑,并曾与邹阳枚乘等游此。南朝宋谢惠连在此作《雪赋》,故又名"雪台"。 2.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3.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进行某种操作而设置的工作台,有的能移动和升降。
1.古台名。在河南商丘县东北『梁孝王筑,并曾与邹阳枚乘等游此。南朝宋谢惠连在此作《雪赋》,故又名"雪台"。 2.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3.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进行某种操作而设置的工作台,有的能移动和升降。
执友
[相关解释]
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是我的执友|有执友令天台,寄函招之。
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是我的执友|有执友令天台,寄函招之。
掷地金声
[相关解释]
1.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成﹐对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范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罄之类的乐器◇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1.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成﹐对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范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罄之类的乐器◇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显教
[相关解释]
1.能以语言文字阐明佛教教义的教派。与密教相对而言。天台﹑华严﹑净土诸宗属显教。
1.能以语言文字阐明佛教教义的教派。与密教相对而言。天台﹑华严﹑净土诸宗属显教。
桃源洞
[相关解释]
1.洞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误入桃源洞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2.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山下,又名秦人洞,白马洞,相传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1.洞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误入桃源洞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2.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山下,又名秦人洞,白马洞,相传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桃花洞
[相关解释]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2.传说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花洞遇仙女◇因以指仙境。 3.四川省长寿县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着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2.传说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花洞遇仙女◇因以指仙境。 3.四川省长寿县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着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
浄居
[相关解释]
1.寺庙。 2.指清净地居住。 3.寺名。在河南省光山县西南净居山上。佛教天台宗鼻祖慧思和智顗曾结庵于此。唐神龙年间,道岸禅师始建此寺。北宋干兴年间改名梵天寺。参阅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序。
1.寺庙。 2.指清净地居住。 3.寺名。在河南省光山县西南净居山上。佛教天台宗鼻祖慧思和智顗曾结庵于此。唐神龙年间,道岸禅师始建此寺。北宋干兴年间改名梵天寺。参阅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序。
灵溪
[相关解释]
1.亦作"灵溪"。 2.对溪流的美称。 3.水名。在浙江天台西北。 4.水名。在湖北江陵西。 5.水名。在湖南永顺东北。
1.亦作"灵溪"。 2.对溪流的美称。 3.水名。在浙江天台西北。 4.水名。在湖北江陵西。 5.水名。在湖南永顺东北。
玄义
[相关解释]
1.玄妙精深的义理。 2.佛教天台宗解释诸经,先于卷首论此经要旨,题为玄义,相当于现代著作的绪论。如《法华经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
1.玄妙精深的义理。 2.佛教天台宗解释诸经,先于卷首论此经要旨,题为玄义,相当于现代著作的绪论。如《法华经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
玉泉宗
[相关解释]
1.佛教天台宗的别名。隋智者大师(智顗)先居天台寺,说法立天台宗后居湖北当阳县西玉泉山,故又称其教义为玉泉宗。参阅隋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1.佛教天台宗的别名。隋智者大师(智顗)先居天台寺,说法立天台宗后居湖北当阳县西玉泉山,故又称其教义为玉泉宗。参阅隋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玉霄
[相关解释]
1.天界。传说中天帝﹑神仙的居处。 2.指天台山的玉霄峰。
1.天界。传说中天帝﹑神仙的居处。 2.指天台山的玉霄峰。
玉霄峰
[相关解释]
1.山峰名。在浙江天台山。传说为仙人所居。
1.山峰名。在浙江天台山。传说为仙人所居。
琼台
[相关解释]
1.亦作"瓀台"。 2.相传为桀纣所建的玉台。 3.玉饰的楼台,亦泛指华丽的楼台。 4.山峰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西北。
1.亦作"瓀台"。 2.相传为桀纣所建的玉台。 3.玉饰的楼台,亦泛指华丽的楼台。 4.山峰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西北。
石桥
[相关解释]
1.石造的桥。 2.特指浙江省天台山的名胜石梁。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1.石造的桥。 2.特指浙江省天台山的名胜石梁。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空观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1.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空谛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阐明缘生不实的真理。
1.佛教语。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阐明缘生不实的真理。
终南捷径
[相关解释]
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载唐代卢藏用早年隐居终南山,后以高士被征召入朝,当了大官。道士司马承祯也曾被召入京,却苦辞要回天台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慢慢答道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卢藏用露出惭愧之色◇就以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捷径。也喻快速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
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载唐代卢藏用早年隐居终南山,后以高士被征召入朝,当了大官。道士司马承祯也曾被召入京,却苦辞要回天台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慢慢答道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卢藏用露出惭愧之色◇就以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捷径。也喻快速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
融结
[相关解释]
1.融合凝聚。语出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1.融合凝聚。语出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贾似道(1213-1275)
[相关解释]
南宋末年丞相。字师宪,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因姊为理宗宠妃而得进用。1259年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之围,私向蒙古忽必烈乞和,蒙古兵退后则谎称大胜。度宗时权势更盛,朝廷大政决于其私宅中。1275年,元军沿江东下,他被迫出兵,大败,后被革职放逐,被监送人杀死。
南宋末年丞相。字师宪,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因姊为理宗宠妃而得进用。1259年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之围,私向蒙古忽必烈乞和,蒙古兵退后则谎称大胜。度宗时权势更盛,朝廷大政决于其私宅中。1275年,元军沿江东下,他被迫出兵,大败,后被革职放逐,被监送人杀死。
通天
[相关解释]
1."通天冠"的省称。 2."通天犀"的省称。 3."通天台"的省称。 4.上通于天。形容极高。 5.形容本领极大或权势极重。
1."通天冠"的省称。 2."通天犀"的省称。 3."通天台"的省称。 4.上通于天。形容极高。 5.形容本领极大或权势极重。
通天台
[相关解释]
1.台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宫中。
1.台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宫中。
钟灵毓秀
[相关解释]
天地间灵气聚集之地诞育优秀人物天台钟灵毓秀甲于他邑。
天地间灵气聚集之地诞育优秀人物天台钟灵毓秀甲于他邑。
阮郎
[相关解释]
1.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阮郎本指阮肇◇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2.指晋阮咸。
1.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阮郎本指阮肇◇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2.指晋阮咸。
霞城
[相关解释]
1.雄峻高大的城。 2.指赤城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状如城墙雉堞﹐土色皆赤﹐望之似霞﹐故名。
1.雄峻高大的城。 2.指赤城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状如城墙雉堞﹐土色皆赤﹐望之似霞﹐故名。
霞标
[相关解释]
1.语本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以建标。"后因用以称浙江赤城山上立的标记。 2.高峻的挺立之物。 3.红色的挺立之物。
1.语本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以建标。"后因用以称浙江赤城山上立的标记。 2.高峻的挺立之物。 3.红色的挺立之物。
露台
[相关解释]
1.露天台榭。《史记.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后遂以"露台"为帝王节俭之典。 2.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 3.在平地上用土﹑石筑起的高台。 4.晒台﹐凉台。
1.露天台榭。《史记.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后遂以"露台"为帝王节俭之典。 2.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 3.在平地上用土﹑石筑起的高台。 4.晒台﹐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