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大臣的内容。
带有大臣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相关解释]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七佐
[相关解释]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七相五公
[相关解释]
1.语出《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1.语出《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万笏
[相关解释]
1.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
1.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
三术
[相关解释]
1.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
1.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
三让
[相关解释]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2.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4.再三责数其过失。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2.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4.再三责数其过失。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
三谏之义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1.《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锡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三种器物。
1.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三种器物。
上冢
[相关解释]
1.亦作"上冢"。 2.指首辅,朝廷大臣。
1.亦作"上冢"。 2.指首辅,朝廷大臣。
上宰
[相关解释]
1.宰辅。亦泛称辅政大臣。 2.上天,天帝。 3.星名。
1.宰辅。亦泛称辅政大臣。 2.上天,天帝。 3.星名。
上方剑
[相关解释]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上相
[相关解释]
1.天子举行大典时,主持礼仪的官员。 2.对宰相的尊称。 3.泛称大臣。 4.宋代称居首位的宰相。 5.星名。
1.天子举行大典时,主持礼仪的官员。 2.对宰相的尊称。 3.泛称大臣。 4.宋代称居首位的宰相。 5.星名。
上秩
[相关解释]
1.官职的高级品位。亦借指大臣。 2.指一部书的上半部分。
1.官职的高级品位。亦借指大臣。 2.指一部书的上半部分。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不慭遗
[相关解释]
1.不愿留。《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后用作对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辞。
1.不愿留。《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后用作对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辞。
丞弼
[相关解释]
1.辅佐的大臣。 2.辅佐的职位。 3.辅佐。
1.辅佐的大臣。 2.辅佐的职位。 3.辅佐。
乐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九锡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2.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1.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2.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予勾
[相关解释]
1.亦作"予句"。 2.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
1.亦作"予句"。 2.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
予告
[相关解释]
1.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休假。 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1.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休假。 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予违汝弼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
1.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
争臣
[相关解释]
1.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诤"。
1.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诤"。
二二六事件
[相关解释]
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武装政变事件。1936年2月26日,日本军队中一批少壮派”军官在东京发动兵变,杀死多名政府大臣,企图建立法西斯军阀政府。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政变于29日被平息。此后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加紧实行全面军国主义化,使日本迅速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武装政变事件。1936年2月26日,日本军队中一批少壮派”军官在东京发动兵变,杀死多名政府大臣,企图建立法西斯军阀政府。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政变于29日被平息。此后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加紧实行全面军国主义化,使日本迅速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十四考中书令
[相关解释]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郑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郑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五使
[相关解释]
1.唐宋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1.唐宋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亚相
[相关解释]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交政
[相关解释]
1.谓大臣擅政,私与盟会以交接诸侯。
1.谓大臣擅政,私与盟会以交接诸侯。
人公
[相关解释]
1.即太保。周三公之一。负责管饬大臣官吏。
1.即太保。周三公之一。负责管饬大臣官吏。
仗节
[相关解释]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2.坚守节操。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2.坚守节操。
令君
[相关解释]
1.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 2.对县令的尊称。
1.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 2.对县令的尊称。
仲山
[相关解释]
1.指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焌民》。 2.山名。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传说汉高祖兄刘仲葬其地。唐唐彦谦有《仲山》诗。
1.指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焌民》。 2.山名。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传说汉高祖兄刘仲葬其地。唐唐彦谦有《仲山》诗。
任臣
[相关解释]
1.委用臣下。 2.指忠于职守﹑堪当重任的大臣。
1.委用臣下。 2.指忠于职守﹑堪当重任的大臣。
伊周
[相关解释]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伊皋
[相关解释]
1.亦作"伊皋"。 2.伊尹,商代名相,皋陶,舜之大臣,掌刑狱之事◇常并称,喻指良相贤臣。
1.亦作"伊皋"。 2.伊尹,商代名相,皋陶,舜之大臣,掌刑狱之事◇常并称,喻指良相贤臣。
伊箕
[相关解释]
1.伊尹和箕子的合称。伊尹,商汤的大臣,曾作《伊训》以教导太甲;箕子,纣王诸父,封于箕,因谏纣被囚,商灭后,作《洪范》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
1.伊尹和箕子的合称。伊尹,商汤的大臣,曾作《伊训》以教导太甲;箕子,纣王诸父,封于箕,因谏纣被囚,商灭后,作《洪范》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
伍廷芳(1842-1922)
[相关解释]
外交官。广东新会人。留学英国。曾任驻美国、秘鲁公使和修订法律大臣。辛亥革命时,被推为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历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22年任广东省省长,不久病逝。
外交官。广东新会人。留学英国。曾任驻美国、秘鲁公使和修订法律大臣。辛亥革命时,被推为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历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22年任广东省省长,不久病逝。
伏猎
[相关解释]
1.唐户部侍郎萧炅曾将"伏腊"误读为"伏猎"◇因以"伏猎"为大臣不学无文之典实。 2.见"伏猎侍郎"。
1.唐户部侍郎萧炅曾将"伏腊"误读为"伏猎"◇因以"伏猎"为大臣不学无文之典实。 2.见"伏猎侍郎"。
伐棠
[相关解释]
1.《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召伯辅佐周武王,德政行于南国,百姓相戒勿剪伐其所憩之棠树◇遂以"伐棠"谓大臣未能如召伯之建功立业,以至国灭身亡。
1.《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召伯辅佐周武王,德政行于南国,百姓相戒勿剪伐其所憩之棠树◇遂以"伐棠"谓大臣未能如召伯之建功立业,以至国灭身亡。
众辅
[相关解释]
1.一般的大臣。
1.一般的大臣。
伴食中书
[相关解释]
1.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1.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侨寄法
[相关解释]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倍赏千惠子(1941- )
[相关解释]
日本电影演员。女。1961年从影。先后主演《二十一岁的父亲》、《雾之旗》、《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曾获文部大臣奖。
日本电影演员。女。1961年从影。先后主演《二十一岁的父亲》、《雾之旗》、《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曾获文部大臣奖。
借麾
[相关解释]
1.旧指大臣自请出任州郡长官。
1.旧指大臣自请出任州郡长官。
偃月堂
[相关解释]
1.唐李林甫堂名。《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后因以喻称权臣嫉害忠良的地方。
1.唐李林甫堂名。《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后因以喻称权臣嫉害忠良的地方。
假黄钺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1.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僧格林沁(1811-1865)
[相关解释]
清末将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袭封郡王,任参赞大臣。曾率骑兵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封为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大沽炮台抗击英法舰队◇率部与捻军作战。1865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被捻军围歼,他在逃跑途中被杀。
清末将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袭封郡王,任参赞大臣。曾率骑兵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封为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大沽炮台抗击英法舰队◇率部与捻军作战。1865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被捻军围歼,他在逃跑途中被杀。
儒臣
[相关解释]
1.汉称博士官为儒臣。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
1.汉称博士官为儒臣。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
元老
[相关解释]
1.天子的老臣。《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毛传"元,大也。五官之长,出于诸侯,曰天子之老。"后称年辈﹑资望皆高的大臣或政界人物。 2.比喻各行各业中资深望重的人。有时带调侃意味。 3.唐时宰相相呼为元老。
1.天子的老臣。《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毛传"元,大也。五官之长,出于诸侯,曰天子之老。"后称年辈﹑资望皆高的大臣或政界人物。 2.比喻各行各业中资深望重的人。有时带调侃意味。 3.唐时宰相相呼为元老。
免册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用于罢免大臣的册书。
1.古代帝王用于罢免大臣的册书。
公辅
[相关解释]
1.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1.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六事
[相关解释]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2.相传商初天下大旱﹐汤曾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 5.指六书。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2.相传商初天下大旱﹐汤曾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 5.指六书。
六玺
[相关解释]
1.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1.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六等
[相关解释]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六臣
[相关解释]
1.指商代的六大臣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 2.指汉初的六反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韩王信﹑赵相贯高﹑代王陈豨。 3.指唐代注解《文选》的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 4.指唐末的六佞臣张文蔚﹑杨涉﹑薛贻矩﹑苏循﹑张策﹑赵光逢。唐哀帝逊位于朱温﹐张文蔚﹑苏循分别为正副册礼使,杨涉﹑张策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薛贻矩﹑赵光逢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1.指商代的六大臣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 2.指汉初的六反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韩王信﹑赵相贯高﹑代王陈豨。 3.指唐代注解《文选》的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 4.指唐末的六佞臣张文蔚﹑杨涉﹑薛贻矩﹑苏循﹑张策﹑赵光逢。唐哀帝逊位于朱温﹐张文蔚﹑苏循分别为正副册礼使,杨涉﹑张策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薛贻矩﹑赵光逢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内大臣
[相关解释]
1.唐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2.清制,选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1.唐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2.清制,选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内殿
[相关解释]
1.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之处。因在皇宫内进,故称。
1.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之处。因在皇宫内进,故称。
内祠
[相关解释]
1.指宫观使。宋真宗时设宫观使,掌在京宫观,以宰执充任◇作为安置罢职大臣的职衔。
1.指宫观使。宋真宗时设宫观使,掌在京宫观,以宰执充任◇作为安置罢职大臣的职衔。
内阁
[相关解释]
①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②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③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①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②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③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册免
[相关解释]
1.谓发布诏书,将大臣免职。
1.谓发布诏书,将大臣免职。
册命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 2.指册立或册封之事。
1.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 2.指册立或册封之事。
冢臣
[相关解释]
1.大臣;朝廷重臣。
1.大臣;朝廷重臣。
凯元
[相关解释]
1.指辅佐君主的大臣。
1.指辅佐君主的大臣。
出辅
[相关解释]
1.谓出任辅佐帝王的大臣。
1.谓出任辅佐帝王的大臣。
刑剭
[相关解释]
1.谓将有罪之贵族﹑大臣刑杀于户内,而不在市上施刑。
1.谓将有罪之贵族﹑大臣刑杀于户内,而不在市上施刑。
列臣
[相关解释]
1.诸大臣。
1.诸大臣。
刘宠一钱
[相关解释]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用为称誉廉吏的典实。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用为称誉廉吏的典实。
削草
[相关解释]
1.古时大臣上书封事草定奏稿,成辄销毁,以示慎密。 2.除草。
1.古时大臣上书封事草定奏稿,成辄销毁,以示慎密。 2.除草。
前锋营
[相关解释]
1.清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车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1.清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车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剡奏
[相关解释]
1.古代大臣奏事,预先写在削好的木简上◇因称向皇帝进言﹑上书为剡奏。
1.古代大臣奏事,预先写在削好的木简上◇因称向皇帝进言﹑上书为剡奏。
劝进表
[相关解释]
1.魏晋六朝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曹丕代汉,侍中刘弇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晋愍帝为刘曜所杀,刘琨等即联名上表琅邪王司马睿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1.魏晋六朝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曹丕代汉,侍中刘弇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晋愍帝为刘曜所杀,刘琨等即联名上表琅邪王司马睿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办事大臣
[相关解释]
官名。清代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设有办事大臣,掌理当地军政及宗教事务。
官名。清代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设有办事大臣,掌理当地军政及宗教事务。
加衔
[相关解释]
1.给官吏高于本职的虚衔,表示尊贵。清制以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为大臣加衔。见《清会典.吏部.官制一》。亦泛指加官。
1.给官吏高于本职的虚衔,表示尊贵。清制以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为大臣加衔。见《清会典.吏部.官制一》。亦泛指加官。
势剑金牌
[相关解释]
1.皇帝授予大臣全权处理要案的两种信物。势剑,尚方剑。
1.皇帝授予大臣全权处理要案的两种信物。势剑,尚方剑。
勑葬
[相关解释]
1.宋代大臣或贵戚死亡,皇帝遣内侍监护葬事,称"勑葬"。
1.宋代大臣或贵戚死亡,皇帝遣内侍监护葬事,称"勑葬"。
北寺狱
[相关解释]
1.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鞫禁将相大臣。因署在宫省北﹐故名。
1.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鞫禁将相大臣。因署在宫省北﹐故名。
北洋
[相关解释]
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特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特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十九信条
[相关解释]
1.指1911年(宣统三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宪骗局,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
1.指1911年(宣统三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宪骗局,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
十乱
[相关解释]
1.《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 2.泛指辅佐皇帝的十个有才能的人。
1.《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 2.泛指辅佐皇帝的十个有才能的人。
十六才子
[相关解释]
1.古史相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合称"十六才子"。见《左传.文公十八年》◇用为称颂皇帝的辅佐大臣之典。
1.古史相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合称"十六才子"。见《左传.文公十八年》◇用为称颂皇帝的辅佐大臣之典。
协理
[相关解释]
1.合理,正确。 2.协助办理。 3.清代官职,职责是协助主要大臣处理事务。 4.旧时规模较大的银行﹑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地位仅次于经理。
1.合理,正确。 2.协助办理。 3.清代官职,职责是协助主要大臣处理事务。 4.旧时规模较大的银行﹑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地位仅次于经理。
卤簿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
1.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
卧揖
[相关解释]
1.唐代大臣入朝前在"待漏院"休息偃卧﹐见人则拱手为礼﹐谓之"卧揖"。
1.唐代大臣入朝前在"待漏院"休息偃卧﹐见人则拱手为礼﹐谓之"卧揖"。
卿佐
[相关解释]
1.指辅佐国君的执政大臣。
1.指辅佐国君的执政大臣。
卿相
[相关解释]
1.执政的大臣。
1.执政的大臣。
受遗
[相关解释]
1.古代谓大臣接受皇帝的遗命以辅政。
1.古代谓大臣接受皇帝的遗命以辅政。
台司
[相关解释]
1.指三公等宰辅大臣。
1.指三公等宰辅大臣。
台衡
[相关解释]
1.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
1.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
叶名琛(1807-1859)
[相关解释]
清末官员〓北汉阳人。1848年任广东巡抚,曾拒阻英人入广州城◇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不务战守,致城陷被俘押往印度◇病死。
清末官员〓北汉阳人。1848年任广东巡抚,曾拒阻英人入广州城◇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不务战守,致城陷被俘押往印度◇病死。
号谥
[相关解释]
1.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1.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同治帝(1856-1875)
[相关解释]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淳”。庙号穆宗,年号同治。满族。1861-1875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六岁,由顾命八大臣辅佐。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1873年亲政,仍由慈禧掌权◇病死。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淳”。庙号穆宗,年号同治。满族。1861-1875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六岁,由顾命八大臣辅佐。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1873年亲政,仍由慈禧掌权◇病死。
启封
[相关解释]
1.开拆封闭物。 2.特指将查封房屋﹑器物的封条拆去。 3.古代天子把土地分封给宗亲或有功的大臣。
1.开拆封闭物。 2.特指将查封房屋﹑器物的封条拆去。 3.古代天子把土地分封给宗亲或有功的大臣。
命圭
[相关解释]
1.亦作"命珪"。 2.天子赐给王公大臣的玉圭。
1.亦作"命珪"。 2.天子赐给王公大臣的玉圭。
命臣
[相关解释]
1.天子赐予爵禄之臣。 2.指朝廷大臣。
1.天子赐予爵禄之臣。 2.指朝廷大臣。
和羹
[相关解释]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2.喻宰辅之职。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2.喻宰辅之职。
哲匠
[相关解释]
1.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 2.指有高明技术的工匠。 3.泛指有高超才艺的文人﹑画家等。
1.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 2.指有高明技术的工匠。 3.泛指有高超才艺的文人﹑画家等。
哲辅
[相关解释]
1.贤能的大臣。
1.贤能的大臣。
商霖
[相关解释]
1.《书.说命上》载,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时,命之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孔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谓依为济世之佐◇以"商霖"为称誉大臣之词。
1.《书.说命上》载,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时,命之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孔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谓依为济世之佐◇以"商霖"为称誉大臣之词。
善扑营
[相关解释]
1.清代所设,专为承应皇帝,演习掼跤﹑射箭﹑骗马等技艺的军营。每逢御试武进士则供执事,巡幸扈从则备宿卫,宴蒙古藩部则令承应献技。设总统大臣,从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及副都统内简择。下设翼长﹑教习等职。参阅《续清会典》卷八八﹑《清史稿.职官志四》。
1.清代所设,专为承应皇帝,演习掼跤﹑射箭﹑骗马等技艺的军营。每逢御试武进士则供执事,巡幸扈从则备宿卫,宴蒙古藩部则令承应献技。设总统大臣,从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及副都统内简择。下设翼长﹑教习等职。参阅《续清会典》卷八八﹑《清史稿.职官志四》。
嘉定和议
[相关解释]
南宋与金的和约。1206年宋北伐攻金不利。1208年(嘉定元年)宋、金达成和约金宋为伯侄之国,宋纳金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犒军钱三百万贯,函送主战的大臣韩b029k惺准队诮稹
南宋与金的和约。1206年宋北伐攻金不利。1208年(嘉定元年)宋、金达成和约金宋为伯侄之国,宋纳金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犒军钱三百万贯,函送主战的大臣韩b029k惺准队诮稹
噶布伦
[相关解释]
1.亦称"噶伦"。亦称"噶隆"。 2.藏语。旧西藏地方政府主管行政事务的官员,由清政府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挑选,具奏任命。
1.亦称"噶伦"。亦称"噶隆"。 2.藏语。旧西藏地方政府主管行政事务的官员,由清政府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挑选,具奏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