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大夫的内容。
带有大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傅众咻
[相关解释]
1.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1.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割
[相关解释]
1.本指切割一次,后即用为行使一次或负责一次之词。语本《后汉书·班超传》"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鉼刀一割之用乎?"
1.本指切割一次,后即用为行使一次或负责一次之词。语本《后汉书·班超传》"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鉼刀一割之用乎?"
一官一集
[相关解释]
1.旧时士大夫以所署官作为撰集之名,始于南朝梁王筠。
1.旧时士大夫以所署官作为撰集之名,始于南朝梁王筠。
一封轺传
[相关解释]
1.汉制,凡受朝廷征召者乘坐公家马车,皆持一尺五寸长的木制传信,有御史大夫封章,以为凭证。轺传两马,一马一封,故谓之一封轺传。
1.汉制,凡受朝廷征召者乘坐公家马车,皆持一尺五寸长的木制传信,有御史大夫封章,以为凭证。轺传两马,一马一封,故谓之一封轺传。
七佐
[相关解释]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七大夫
[相关解释]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级。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级。
七子
[相关解释]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七术
[相关解释]
1.指国君驾驭群臣的七种方法。 2.指越大夫文种教句践伐吴的七种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1.指国君驾驭群臣的七种方法。 2.指越大夫文种教句践伐吴的七种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七相五公
[相关解释]
1.语出《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1.语出《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七策五成
[相关解释]
1.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故云。
1.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故云。
七舆
[相关解释]
1.见"七舆大夫"。
1.见"七舆大夫"。
七舆大夫
[相关解释]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三乘
[相关解释]
1.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1.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三庙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
1.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
三拜
[相关解释]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三揖
[相关解释]
1.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
1.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
三晋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三期贤佞
[相关解释]
1.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1.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材
[相关解释]
1.指天﹑地﹑人。 2.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 3.三位辅弼之才。 4.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 5.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 6.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
1.指天﹑地﹑人。 2.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 3.三位辅弼之才。 4.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 5.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 6.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
三桓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1.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三槐九棘
[相关解释]
1.《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1.《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母
[相关解释]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三祀
[相关解释]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 3.三年。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 3.三年。
三郄
[相关解释]
1.春秋晋大夫却锜﹑却犨﹑却至的合称。却,亦作"郄"。
1.春秋晋大夫却锜﹑却犨﹑却至的合称。却,亦作"郄"。
三闾大夫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官名,掌昭﹑屈﹑景三姓贵族。屈原曾任此职。
1.战国楚官名,掌昭﹑屈﹑景三姓贵族。屈原曾任此职。
三院
[相关解释]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三鳣
[相关解释]
1.东汉杨震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台之兆◇果位至太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每用以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1.东汉杨震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台之兆◇果位至太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每用以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三鼎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上坡
[相关解释]
1.沿着有坡度的路从低处走向高处。 2.谓败走。 3.唐代迁谏议大夫称"上坡"。
1.沿着有坡度的路从低处走向高处。 2.谓败走。 3.唐代迁谏议大夫称"上坡"。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上大夫
[相关解释]
1.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
1.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
上官体
[相关解释]
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显贵,纷纷仿效其诗体,称为上官体”。
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显贵,纷纷仿效其诗体,称为上官体”。
上老
[相关解释]
1.古代对致仕大夫的敬称。
1.古代对致仕大夫的敬称。
下大夫
[相关解释]
1.古代的职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1.古代的职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不欺暗室
[相关解释]
1.亦作"不欺闇室"。 2.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1.亦作"不欺闇室"。 2.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世卿
[相关解释]
1.世代承袭为卿大夫。
1.世代承袭为卿大夫。
世说新语
[相关解释]
一名《世说》、《世说新书》。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出当时清谈放诞的士风及贵戚豪族倾轧争斗的现实。语言精练隽永,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对后世笔记小说、戏曲影响颇大。
一名《世说》、《世说新书》。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出当时清谈放诞的士风及贵戚豪族倾轧争斗的现实。语言精练隽永,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对后世笔记小说、戏曲影响颇大。
东市朝衣
[相关解释]
1.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1.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东方朔(前154-前93)
[相关解释]
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格诙谐滑稽。善辞赋,名篇有《答客难》。
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格诙谐滑稽。善辞赋,名篇有《答客难》。
东林党
[相关解释]
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形成的政治集团。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得到一些士人响应,被称为东林党”。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捕杀、迫害东林党,至1627年思宗即位才停止迫害。东林党与阉宦余党的斗争延续至明亡。
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形成的政治集团。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得到一些士人响应,被称为东林党”。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捕杀、迫害东林党,至1627年思宗即位才停止迫害。东林党与阉宦余党的斗争延续至明亡。
东观之殃
[相关解释]
1.《孔子家语.始诛》"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两观,汉刘向《说苑.指武》作"东观"◇因以"东观之殃"谓杀身之祸。
1.《孔子家语.始诛》"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两观,汉刘向《说苑.指武》作"东观"◇因以"东观之殃"谓杀身之祸。
东里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春秋郑国大夫子产所居地。旧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内。 2.复姓。
1.古地名。春秋郑国大夫子产所居地。旧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内。 2.复姓。
两浙
[相关解释]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1.亦作"两浙"。 2.浙东和浙西的合称。(1)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代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九霄难就日,两浙仅容舠。"《宋史.太宗纪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两浙诸州巫师。"《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世世靴从不断,子孙出入金门。他是两浙钱王子,吴越国王孙。"《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至正末年,张士诚气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吴﹑两浙直拓至两广益州,尽归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
两街
[相关解释]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一轮月,市声人语两街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中丞
[相关解释]
1.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清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 2.指宫官,内官。
1.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清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 2.指宫官,内官。
中大夫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2.汉官名。备顾问应对。
1.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2.汉官名。备顾问应对。
中宪大夫
[相关解释]
1.金代为吏部文官正五品的封阶,明清则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1.金代为吏部文官正五品的封阶,明清则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中散
[相关解释]
1.中散大夫的省称。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
1.中散大夫的省称。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
中石饮羽
[相关解释]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衣
[相关解释]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中阶
[相关解释]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丹素
[相关解释]
1.《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毛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郑玄笺"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 2.赤诚纯洁的心。 3.犹史册。 4.绘画所用的红白颜料。 5.朱书符箓的白绢。 6.比喻粉饰的言辞。
1.《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毛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郑玄笺"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 2.赤诚纯洁的心。 3.犹史册。 4.绘画所用的红白颜料。 5.朱书符箓的白绢。 6.比喻粉饰的言辞。
主君
[相关解释]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3.对卿大夫的称呼。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5.对人的敬称。 6.道家谓根本。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3.对卿大夫的称呼。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5.对人的敬称。 6.道家谓根本。
主孟
[相关解释]
1.晋大夫里克之妻。《国语.晋语二》"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韦昭注"大夫之妻称主,从夫称也。孟,里克妻字。"一说,"孟者,且也,言且啖我物,我教汝妇事夫之道。"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司马贞索隐◇借指主人之妻。
1.晋大夫里克之妻。《国语.晋语二》"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韦昭注"大夫之妻称主,从夫称也。孟,里克妻字。"一说,"孟者,且也,言且啖我物,我教汝妇事夫之道。"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司马贞索隐◇借指主人之妻。
丽牲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祭祀时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语出《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 2.借指碑石。
1.指古代祭祀时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语出《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 2.借指碑石。
九京
[相关解释]
1.即九原。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 2.泛指墓地。 3.犹九泉。指地下。
1.即九原。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 2.泛指墓地。 3.犹九泉。指地下。
九命
[相关解释]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九棘
[相关解释]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2.药名。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2.药名。
九能
[相关解释]
1.古指大夫应当具备的九种才能。
1.古指大夫应当具备的九种才能。
乡书
[相关解释]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乡人
[相关解释]
1.同乡的人。 2.乡下人。有时亦指俗人。 3.指乡大夫。
1.同乡的人。 2.乡下人。有时亦指俗人。 3.指乡大夫。
乡大夫
[相关解释]
1.周官名。天子六乡,每乡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1.周官名。天子六乡,每乡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乡官
[相关解释]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馆"的古字。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周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汉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僥。隋唐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唐之里正﹑坊正;宋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太平天国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馆"的古字。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周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汉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僥。隋唐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唐之里正﹑坊正;宋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太平天国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乡射
[相关解释]
1.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1.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乡正
[相关解释]
1.乡大夫。 2.隋唐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 3.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
1.乡大夫。 2.隋唐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 3.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
乡老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清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 2.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1.《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清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 2.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乡老书
[相关解释]
1.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1.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乡良人
[相关解释]
1.春秋齐掌一乡的官吏。相当于乡大夫。
1.春秋齐掌一乡的官吏。相当于乡大夫。
乡论
[相关解释]
1.乡里的评论。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人材。
1.乡里的评论。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人材。
乡遂
[相关解释]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1.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2.指乡大夫。
乡长
[相关解释]
1.周代指乡大夫。 2.隋唐以后,乡长为农村基层行政人员。
1.周代指乡大夫。 2.隋唐以后,乡长为农村基层行政人员。
乡饮酒礼
[相关解释]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买复
[相关解释]
1.谓平民纳资可以免除徭役『制,爵位到五大夫,武功爵到千夫可免除徭役。复,免除徭役。
1.谓平民纳资可以免除徭役『制,爵位到五大夫,武功爵到千夫可免除徭役。复,免除徭役。
事主
[相关解释]
1.事奉大夫。 2.事奉君主。 3.犹言事情的主要决策者,谋划者。 4.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 5.指一般民事纠纷中双方当事人。
1.事奉大夫。 2.事奉君主。 3.犹言事情的主要决策者,谋划者。 4.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 5.指一般民事纠纷中双方当事人。
五位
[相关解释]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 2.指岁﹑月﹑日﹑星﹑辰。 3.谓五行。 4.犹言五方。 5.指五方之神。 6.九五之位,指帝位。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 9.指宋时童贯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 2.指岁﹑月﹑日﹑星﹑辰。 3.谓五行。 4.犹言五方。 5.指五方之神。 6.九五之位,指帝位。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 9.指宋时童贯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五公
[相关解释]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五号
[相关解释]
1.指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种称号。
1.指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种称号。
五大夫
[相关解释]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五属
[相关解释]
1.五服内的亲属。 2.春秋齐国管仲制定的边邑行政组织。五属为四万五千家,置大夫一人。
1.五服内的亲属。 2.春秋齐国管仲制定的边邑行政组织。五属为四万五千家,置大夫一人。
五属大夫
[相关解释]
1.五属之长。
1.五属之长。
五明扇
[相关解释]
1.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晋时只限于帝王使用。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神宫中亦有之。 2.指团扇。或泛指扇。
1.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晋时只限于帝王使用。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神宫中亦有之。 2.指团扇。或泛指扇。
五服
[相关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松
[相关解释]
1.秦始皇登泰山,避雨松树下,因封为五大夫松◇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故称五松。 2.山名。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唐诗人李白曾筑室居此。
1.秦始皇登泰山,避雨松树下,因封为五大夫松◇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故称五松。 2.山名。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唐诗人李白曾筑室居此。
五株
[相关解释]
1.指秦始皇所封泰山五大夫松。五大夫为秦官名,第九爵,后人误以为封五株松树,遂有此称。
1.指秦始皇所封泰山五大夫松。五大夫为秦官名,第九爵,后人误以为封五株松树,遂有此称。
五羖
[相关解释]
1.见"五羖大夫"。
1.见"五羖大夫"。
五羖大夫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
1.指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
五羖皮
[相关解释]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五院
[相关解释]
1.唐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五官之署为五院◇代沿用其称。 2.民国时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
1.唐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五官之署为五院◇代沿用其称。 2.民国时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
五鼎
[相关解释]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2.见"五鼎食"。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2.见"五鼎食"。
亚台
[相关解释]
1.指职位仅次于宰相的官。古称宰相为台辅。因以谓仅次于其位者为亚台。 2.唐代御史大夫的别称。
1.指职位仅次于宰相的官。古称宰相为台辅。因以谓仅次于其位者为亚台。 2.唐代御史大夫的别称。
亚大夫
[相关解释]
1.即中大夫。
1.即中大夫。
亚旅
[相关解释]
1.诸大夫。 2.上大夫的别称。 3.指兄弟及众子弟。语出《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1.诸大夫。 2.上大夫的别称。 3.指兄弟及众子弟。语出《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亚相
[相关解释]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亡国大夫
[相关解释]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亮闇
[相关解释]
1.亮阴。 2.指士大夫居丧。
1.亮阴。 2.指士大夫居丧。
仆大夫
[相关解释]
1.古官名。掌宫内之事。
1.古官名。掌宫内之事。
仕林
[相关解释]
1.士林。旧指士大夫阶层。仕,通"士"。
1.士林。旧指士大夫阶层。仕,通"士"。
令人
[相关解释]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