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4 查到相关夏至的内容。
带有夏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阴生 [相关解释]
1.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
三庚 [相关解释]
1.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 2.三伏。
三时 [相关解释]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2.夏至后半个月。 3.早﹑午﹑晩。 4.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5.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
中伏 [相关解释]
1.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中节 [相关解释]
1.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 2.中期。 3.中等的节操。 4.指中气和节气。 5.专指四时仲月的中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九九 [相关解释]
①节令名称。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成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九天,即为夏九九”和冬九九”。并依次定名为头九、二九、…九九。通常所指的九九天”是指冬九九,三九和四九期间,是中国最冷时期,而最末一个九天即九九期间已是3月惊蛰”时节,气候转暖,是九九艳阳天”了。②乘法口诀。以一到九每两数相乘而成,如七八五十六”、二四得八”等。古时由九九八十一”开始,共三十六句,故称九九”。起源很早,在春秋齐桓公时,已有明确记载。
二十四节气 [相关解释]
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八节 [相关解释]
1.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
养日 [相关解释]
1.指夏至。白昼最长,故称。养,通"羕"。
分至 [相关解释]
1.指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分至点 [相关解释]
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的合称。
初伏 [相关解释]
1.即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或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十天时间。
北至 [相关解释]
1.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阳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点,其后即南移,故称。
四时八节 [相关解释]
1.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四离 [相关解释]
1.作诗的四种避忌。 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四离四絶"。
四离四絶 [相关解释]
1.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
土炭 [相关解释]
1.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夏至 [相关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在黄道上经过90°~105°的一段时间。约157天,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狭义上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90°的时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黄道上经90°的点又称夏至点”。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进入夏至,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
头伏 [相关解释]
1.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尊中弩 [相关解释]
1.酒樽中的弩影『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蚮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
弓蛇 [相关解释]
1.汉应劭的祖父应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酒后便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郴知其事,于故处设酒,杯中复有蛇。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即愈。事见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因以"弓蛇"指人对事物的错觉。
弩影 [相关解释]
1.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晋书·乐广传》亦有类似记载◇即以"弩影"为胸腹之疾的代称。
徐戎 [相关解释]
1.古族名。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周初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曾数次联合淮夷等抗周。春秋时曾为楚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 2.泛指异族。
悬炭 [相关解释]
1.古代厌胜术之一。 2.古代测度夏至﹑冬至的方法。谓悬土﹑炭于衡器两端,轻重平均。冬至一阳生,则炭重而沉;夏至一阴生,则土重而沉。见《史记.天官书》。
日南至 [相关解释]
1.指冬至日。夏至以后,日躔自北而南;冬至以后,又自南而北。故冬至日又称"日南至"。
日差 [相关解释]
1.日影逐日长短之差。古代立表测日影以验气,影最短为夏至,最长为冬至,逐日递差,历家常根据日差推求气至的时刻。
日永 [相关解释]
1.指夏至。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故云。 2.指夏天白昼长。
日至 [相关解释]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夏至日照最长,称长至;冬至日照最短,称短至。 2.天天来到。
日长至 [相关解释]
1.指夏至。
时里白 [相关解释]
1.白鱼的别称。太湖白鱼素称鱼中之冠,每年夏至后尤盛,称"时里白"。
晏阴 [相关解释]
1.柔和之阴,微阴。 2.借指夏至。 3.晴阴。
晷度 [相关解释]
1.在日晷仪上投射的日影长短的度数。一年之内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之内正午日影最短。古人根据晷度变化测定时序时间,定一年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同时认为晷度变化与人事变化相应,与吉凶休咎相联系。
曙暮光 [相关解释]
又称晨昏蒙影”。太阳东升前和西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阳光被高层大气分子和尘埃所散射,而使天空所呈现的微弱光亮。按其对地面照度的强弱分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持续时间与纬度、日期有关。夏至日,在极区与北纬485°之间,曙光与暮光相联,称为白夜”。
枭羹 [相关解释]
1.以枭肉制的羹汤。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樽中弩 [相关解释]
1.典出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蚮,蚮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多用以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祥风 [相关解释]
1.即景风。夏至后和暖的风。古代所指八风之一。 2.预兆吉祥的风。
秋伏 [相关解释]
1.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秋游 [相关解释]
1.近人康有为所拟历法﹐以春分为元朔﹐由春分而夏至,再到秋分﹑冬至﹐分一年为四游。秋游为其中之一。 2.秋日旅游。
空桑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山名。产琴瑟之材。 2.瑟名。古代于夏至祀地奏乐用。 3.空心桑树。 4.指非父母所生﹐来历不明者。 5.指僧人或佛门。
至日 [相关解释]
1.指冬至﹑夏至。
至节 [相关解释]
1.冬至或夏至。 2.卓绝的操守。
赤气 [相关解释]
1.红色的云气。古代以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之日观云色,谓赤色者主兵荒。见《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汉郑玄注◇因以赤气为兵灾之象。 2.红色的云气。传说谓帝王的祥瑞。旧史稗说中每载帝王降生或所处之地有赤气出现。 3.炎暑之气。
郊社 [相关解释]
1.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2.古代祭祀天地之处。
金伏 [相关解释]
1.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