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地方的内容。
带有地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丝不苟 [相关解释]
1.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毫不马虎。
一党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2.一派;同伙。 3.一个政党。
一地 [相关解释]
1.一处地方。 2.同一地方。 3.到处。 4.犹一味,总是。 5.犹满地。
一块土 [相关解释]
1.一块土地;一块泥土。 2.同一地方。
一条鞭 [相关解释]
1.明代田赋制度。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清代因之。 2.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
一枝栖 [相关解释]
1.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一比 [相关解释]
1.周代地方的基层组织,五家为一比。 2.封建时代的刑名,指一次拷打追比。
丁香 [相关解释]
丁香1①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冠长筒状。供观赏。②这种植物的花。‖也叫丁香花或紫丁香。 丁香2[dīngxiāng]常绿 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可入药,种子可以榨丁香油,用做芳香剂。
丁香头 [相关解释]
1.国画用语。指绘竹生叶的地方。
七满八平 [相关解释]
1.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七趣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万乘 [相关解释]
1.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指帝王,帝位。 4.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
万井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 2.千家万户。
万民伞 [相关解释]
1.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
三不管 [相关解释]
1.地名。旧指天津市的南市。清末天津日法租界初开,该地尚荒僻,两国领事馆无权管辖,中国地方官署亦置之不管,故称三不管。 2.今泛指没人管的地方或事情为三不管。
三互法 [相关解释]
1.东汉选任地方官员,为防止结党营私,规定凡婚姻之家及幽冀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称三互法。
三大宪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官员对抚台(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提刑按察使)的合称。
三居 [相关解释]
1.古代依罪行的轻重分别将犯人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
三查三整 [相关解释]
1.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土地改革所进行的整党整军的一个重要运动。"三查",在地方上是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在部队中是指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是指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三长 [相关解释]
1.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 2.阴阳家指年月日之首。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着地,谓非草木之类◇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上八洞 [相关解释]
1.也叫"上八界洞府"。道家指上天八界神仙居住的地方。
上边 [相关解释]
1.指位置较高的地方。 2.指物体的表面。 3.指事物的某一方面。 4.犹言前面。指文章或讲话中先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 5.犹里面。 6.上司;上级。
上面 [相关解释]
1.物体的表面。 2.位置较高的地方。 3.指次序在前的。 4.上首。 5.方面;里面。 6.指京师。 7.指官府,上级。 8.指家族辈分较高﹑年龄较大者。
上饶市 [相关解释]
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浙赣铁路线上。1949年始设市。人口316万(1995年)。为江西东北地区物资集散和交通中心之一。茅家岭有上饶集中营旧址,是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志士的地方。建国后建有烈士纪念碑和陈列馆。
下国 [相关解释]
1.天下;下界。 2.诸侯国。 3.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谦称本国。
下土 [相关解释]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下处 [相关解释]
1.住所;临时歇息的地方。 2.指监狱。
下路 [相关解释]
1.前方;路边。 2.犹言下江,指长江下游的地方。 3.路为宋﹑金﹑元行政区划名,元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
下车伊始 [相关解释]
1.指官吏刚到任所。 2.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邑 [相关解释]
1.国都以外的城邑。 2.小地方;小县。
下陈 [相关解释]
1.古代殿堂下陈放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后宫中地位低下的姬侍。 2.泛指姬妾。 3.下列;下位。亦泛指地位卑下者。 4.指后苑。
不欺暗室 [相关解释]
1.亦作"不欺闇室"。 2.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专城 [相关解释]
1.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专祠 [相关解释]
1.为特定的人或神设立的祠宇。旧以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亦得在立功或原任地方建立专祠。
世外桃源 [相关解释]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理想世界桃花林尽头是一个水源,水源处有一座山,山中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儿没有战祸,人民安居乐业,祥和无欺◇用来指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丘壑 [相关解释]
①山和溪谷。泛指山水美丽的地方庐山访丘壑。②乡村;家乡得归丘壑,以养余年。
丛棘 [相关解释]
1.古时囚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荆棘堵塞,以防犯人逃跑,故称。 2.丛生的荆棘。
东南之秀 [相关解释]
1.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
东宫 [相关解释]
封建时代太子住的地方,借指太子。
东市 [相关解释]
长安市东部,原是汉朝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代称刑场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东方不亮西方亮 [相关解释]
1.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服 [相关解释]
1.古代指王畿以东的地方。
东科尔 [相关解释]
1.藏语。意犹僚属。指民主改革以前原西藏地方政府及班禅系统所属的俗官。
东篱 [相关解释]
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以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鄙 [相关解释]
1.东部边境。 2.指东部僻远地方。
东阁 [相关解释]
1.东厢的居室或楼房。 2.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3.明清两代大学士殿阁之一¢武十五年始置。清仍之。参阅《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4.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参阅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
丝纶阁 [相关解释]
1.古代撰拟朝廷诏令的地方。
丞史 [相关解释]
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两台 [相关解释]
1.指唐武则天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两台》。 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两地 [相关解释]
1.两处;两个地方。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两头 [相关解释]
(~儿)①这一头和那一头;事物相对的两端梭的形状是中间粗,~儿尖ㄧ抓~儿,带中间。②双方;两方面这件事~都满意。③两个地方家里地里~儿照顾不过来。
两审终审制 [相关解释]
诉讼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中国从1954年起实行这个制度。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如认为有错误,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或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也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
两岐 [相关解释]
1.亦作"两歧"。 2.分为两支。 3.指两个分岔。 4.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5.借指麦子。 6.指特异之禾稼。 7.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
两楹 [相关解释]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2.《礼记.檀弓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两社 [相关解释]
1.春秋鲁之周社和亳社的合称,两社之间是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
两鼠斗穴 [相关解释]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比喻两军在地势狭窄险要的地方相遇,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的指挥者才能取得胜利。
丧次 [相关解释]
1.停灵治丧的地方。
丫子 [相关解释]
1.物体分叉的地方。 2.方言称脚为脚丫子,省称丫子。
丫裆 [相关解释]
1.指人体两股之间的地方。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相关解释]
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组织。1949年10月由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而成。实行团体会员制,在各省(自治区)、市、县建立地方体育分会。各项全国性运动协会和各产业、系统体育协会均为其团体会员。
中外 [相关解释]
1.表里,内心与外表。 2.宫内和宫外。 3.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 4.犹里外。 5.中原和边疆;中国和外国。 6.家庭内外,家人和外人。 7.指中表之亲。
中央集权 [相关解释]
地方分权”的对称。单一制国家的一种类型。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以法国为典型。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 [相关解释]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以少数红军配合地方武装阻击、迟滞敌人,集中主力攻击敌军薄弱环节。在半个月内连打五仗,横扫350千米,共歼敌军三万多人、缴枪二万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中州韵 [相关解释]
1.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中心 [相关解释]
①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或部位圆中心|市中心。②占据重要地位或起主干作用的地方商贸中心|政治中心。③事物的主要部分问题的中心|确定文章中心|中心议题|中心环节。
中流 [相关解释]
1.犹中道,正道。 2.江河中央;水中。 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 4.泛指河流的中游。 5.一般;普通。 6.指普通的人。
为理 [相关解释]
1.担任狱官。 2.指当地方官吏。 3.犹治理。
主吏 [相关解释]
1.秦汉郡县地方官的属吏。
主爵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有主爵中尉,汉景帝时改为主爵都尉,掌有关封爵之事。武帝时改名右扶风,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又变为行政区之名,与以前职掌全异。隋于吏部置主爵侍郎一人,唐以后改称司封,为吏部所属各司之一,主爵之名遂废。 2.主持祭祀。
主诺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长官对下属意见签署表示同意,称为"主诺"。
举最 [相关解释]
1.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绩优异者予以升迁﹐谓之"举最"。
义丁 [相关解释]
1.旧指抗暴自卫的地方组织的兵丁。
义勇军 [相关解释]
1.五代十国时相当于奴兵的一种民兵。 2.旧时对地方绅办团练的专称。 3."九一八"事变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人民武装。初起于我国东北各省。
义学 [相关解释]
也称义塾”。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义庄 [相关解释]
1.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 2.地方或同乡聚资修建的暂厝棺木的处所。
乌韭 [相关解释]
1.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又名昔邪﹑垣衣等。
乐土 [相关解释]
安乐的地方。
乐池 [相关解释]
1.神话中的池名。 2.舞台前面乐队伴奏的地方,有矮墙与观众席隔开。
九伯 [相关解释]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 2.泛指地方长官。 3.见"九百"。
九牧 [相关解释]
1.九州之长。 2.指地方长官。 3.即九州。
乞外 [相关解释]
1.指京官请求到地方任职。
乞麾 [相关解释]
1.谓求任地方长官。
乡兵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武装。始于西魏﹑北周,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
乡勇 [相关解释]
1.乡兵,地方武装。
乡土 [相关解释]
①本乡本土;故乡乡土气┫ⅲ乡土观念。②泛指地方毛白杨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平原造林乡土树种。
乡土志 [相关解释]
1.地方志。
乡土文学 [相关解释]
1.以反映某一地区生活为主要内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
乡塾 [相关解释]
1.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乡壤 [相关解释]
1.乡土;家乡。 2.指地方。
乡学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学校,与"国学"相别。周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 2.指乡村学塾。
乡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乡权 [相关解释]
1.指地方权力。
乡校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学校。周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
乡正 [相关解释]
1.乡大夫。 2.隋唐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 3.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
乡贤祠 [相关解释]
1.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故绅》。
乡闱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亦代指乡试。
乡防 [相关解释]
1.地方乡区的防务。
乡风 [相关解释]
1.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
乡饮酒礼 [相关解释]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