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土地的内容。
带有土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克
[相关解释]
1.蒙语"大"的音译。 2.表数量。公制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藏语用于容量和地积一克青稞约二十五斤;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1.蒙语"大"的音译。 2.表数量。公制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藏语用于容量和地积一克青稞约二十五斤;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一块土
[相关解释]
1.一块土地;一块泥土。 2.同一地方。
1.一块土地;一块泥土。 2.同一地方。
一廛
[相关解释]
1.古时一夫所居之地。 2.泛指一块土地﹐一处居宅。
1.古时一夫所居之地。 2.泛指一块土地﹐一处居宅。
一易之地
[相关解释]
1.指隔年耕种的土地。
1.指隔年耕种的土地。
一熟制
[相关解释]
一年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季作物的种植制度。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一年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季作物的种植制度。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丁田
[相关解释]
1.按人丁分给的土地。
1.按人丁分给的土地。
丈量
[相关解释]
1.以丈为单位计量。 2.测量土地面积。
1.以丈为单位计量。 2.测量土地面积。
三大运动
[相关解释]
1.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1.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三查三整
[相关解释]
1.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土地改革所进行的整党整军的一个重要运动。"三查",在地方上是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在部队中是指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是指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1.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土地改革所进行的整党整军的一个重要运动。"三查",在地方上是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在部队中是指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是指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上地
[相关解释]
1.肥沃的土地。 2.古地区名。
1.肥沃的土地。 2.古地区名。
上腴
[相关解释]
1.最肥沃的土地。
1.最肥沃的土地。
下土
[相关解释]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下地
[相关解释]
1.犹下土,天下。 2.瘠地;下等的土地。
1.犹下土,天下。 2.瘠地;下等的土地。
不动产
[相关解释]
动产”的对称。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引起性质、形状的变化或损失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房屋等。
动产”的对称。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引起性质、形状的变化或损失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房屋等。
不毛之地
[相关解释]
不长植物的土地。指荒芜贫瘠之地从前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绿洲。
不长植物的土地。指荒芜贫瘠之地从前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绿洲。
不食之地
[相关解释]
1.不宜耕种的土地。
1.不宜耕种的土地。
东家
[相关解释]
受人雇用或聘请的人称他的主人;佃户称租给他土地的地主。
受人雇用或聘请的人称他的主人;佃户称租给他土地的地主。
两权分离
[相关解释]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简称。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如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本家委托总经理经营企业。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两权统一走向两权分离,即国家仍拥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法人。实行两权分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简称。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如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本家委托总经理经营企业。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两权统一走向两权分离,即国家仍拥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法人。实行两权分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
中俄伊犁条约
[相关解释]
即《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强占中国伊犁地区,崇厚奉命谈判擅签《里瓦几亚条约》,仅收回部分土地,而划失土地甚多,另偿付兵费”五百万卢布。清政府改派曾纪泽修约,争回了一部分土地,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通过此约及其后的界约,沙俄又割占七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即《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强占中国伊犁地区,崇厚奉命谈判擅签《里瓦几亚条约》,仅收回部分土地,而划失土地甚多,另偿付兵费”五百万卢布。清政府改派曾纪泽修约,争回了一部分土地,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通过此约及其后的界约,沙俄又割占七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中农
[相关解释]
1.古指生产能力属于中等的农民。 2.经济地位在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多数占有土地,并有部分生产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人,也不出卖劳动力。特指介于上中农和下中农之间的农民。
1.古指生产能力属于中等的农民。 2.经济地位在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多数占有土地,并有部分生产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人,也不出卖劳动力。特指介于上中农和下中农之间的农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关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初称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十五军、陕北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开展土地革命。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敌人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初称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十五军、陕北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开展土地革命。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敌人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关解释]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工农红军
[相关解释]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中地
[相关解释]
1.指土质中等的土地。 2.中原;中国。 3.中心;中央。 4.指中部地区。
1.指土质中等的土地。 2.中原;中国。 3.中心;中央。 4.指中部地区。
主人
[相关解释]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7.主要人物;主体。 8.指君主。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
主土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王始封时,取天子所授之土立为国社而奉之,谓之主土。 2.古代指掌管山川土地和百物生长之事。
1.古代诸侯王始封时,取天子所授之土立为国社而奉之,谓之主土。 2.古代指掌管山川土地和百物生长之事。
丽土
[相关解释]
1.依附于土地。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2.古代地名。
1.依附于土地。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2.古代地名。
乍得湖
[相关解释]
非洲第四大湖。面积随季节变化,雨季可达 2.7万平方千米,旱季则缩至一半以下〓水味淡或微咸。产河豚、虎形鱼等。沿湖一带土地肥沃,是重要灌溉农业区。
非洲第四大湖。面积随季节变化,雨季可达 2.7万平方千米,旱季则缩至一半以下〓水味淡或微咸。产河豚、虎形鱼等。沿湖一带土地肥沃,是重要灌溉农业区。
乏地
[相关解释]
1.贫瘠的土地。
1.贫瘠的土地。
九地
[相关解释]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 2.指地的最深处。 3.犹九泉。指地下。 4.用兵的九种地势。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6.犹言遍地,大地。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 2.指地的最深处。 3.犹九泉。指地下。 4.用兵的九种地势。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6.犹言遍地,大地。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乡土地理
[相关解释]
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争地
[相关解释]
1.争夺土地。 2.指战争双方必然争夺的险要之地。
1.争夺土地。 2.指战争双方必然争夺的险要之地。
二地主
[相关解释]
向地主租入大量土地,自己不耕种,转租给别人,以收取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向地主租入大量土地,自己不耕种,转租给别人,以收取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五土
[相关解释]
1.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 2.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
1.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 2.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
五地
[相关解释]
1.五种土地。 2.五种地形。
1.五种土地。 2.五种地形。
五壤
[相关解释]
1.润泽的上等土壤。 2.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地。
1.润泽的上等土壤。 2.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地。
五大运动
[相关解释]
1.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
1.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
井田
[相关解释]
1.相传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其中为公田,外八区为私田,八家均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从春秋时起,井田制日趋崩溃,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 2.泛指田地。 3.在采矿工程中,一个矿田可分为属各个井(坑)开采的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井田"。
1.相传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其中为公田,外八区为私田,八家均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从春秋时起,井田制日趋崩溃,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 2.泛指田地。 3.在采矿工程中,一个矿田可分为属各个井(坑)开采的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井田"。
井田制
[相关解释]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奴隶主为计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监督奴隶劳动,把土地划分成许多方块,因像‘井’字形,所以叫做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奴隶主为计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监督奴隶劳动,把土地划分成许多方块,因像‘井’字形,所以叫做井田制。
井遂
[相关解释]
1.亦作"井隧"。 2.周制九夫为井;五县为遂。井﹑遂为不同的土地区划,因用以代称田地。
1.亦作"井隧"。 2.周制九夫为井;五县为遂。井﹑遂为不同的土地区划,因用以代称田地。
亩制
[相关解释]
1.以亩为单位划分﹑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
1.以亩为单位划分﹑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
亩钟
[相关解释]
1.谓每亩有一锺的收获。锺,古容量单位,受六斛四斗。形容土地肥沃,产量高。
1.谓每亩有一锺的收获。锺,古容量单位,受六斛四斗。形容土地肥沃,产量高。
京相
[相关解释]
1.复姓。晋有京相璠。着《春秋土地名》三卷。见《新唐书.艺文志一》。
1.复姓。晋有京相璠。着《春秋土地名》三卷。见《新唐书.艺文志一》。
亲土
[相关解释]
1.贴近土地。指裸葬。
1.贴近土地。指裸葬。
人口密度
[相关解释]
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数。世界可分为人口高密度区、低密度区及中密度区。欧洲(除俄罗斯外)、亚洲和加勒比地区属人口高密度区。
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数。世界可分为人口高密度区、低密度区及中密度区。欧洲(除俄罗斯外)、亚洲和加勒比地区属人口高密度区。
任土作贡
[相关解释]
1.依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
1.依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
份地
[相关解释]
1.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领到的耕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使用份地时必须在封建主土地上做无偿劳役或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担负各种赋税和徭役。
1.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领到的耕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使用份地时必须在封建主土地上做无偿劳役或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担负各种赋税和徭役。
众地
[相关解释]
1.众人公有的土地。
1.众人公有的土地。
伴种
[相关解释]
1.抗战中的解放区,由地主出土地和全部农本或一部分农本,农民只出劳力或兼出一部分农本,双方依照合约进行耕种,称"伴种",又叫伙种。
1.抗战中的解放区,由地主出土地和全部农本或一部分农本,农民只出劳力或兼出一部分农本,双方依照合约进行耕种,称"伴种",又叫伙种。
伽蓝神
[相关解释]
1.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佛典原谓有美音﹑梵音﹑雷音﹑师子等十八神护伽蓝。禅宗寺院则供当山土地等为守护神◇世又以智顗建玉泉寺时见关羽幻象的传说而将关羽列为伽蓝神。
1.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佛典原谓有美音﹑梵音﹑雷音﹑师子等十八神护伽蓝。禅宗寺院则供当山土地等为守护神◇世又以智顗建玉泉寺时见关羽幻象的传说而将关羽列为伽蓝神。
佃东
[相关解释]
旧时佃户称租给他土地的地主。
旧时佃户称租给他土地的地主。
佃农
[相关解释]
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佃契
[相关解释]
1.中国旧时佃农租种地主土地时的口头约定或书面契约。
1.中国旧时佃农租种地主土地时的口头约定或书面契约。
佃客
[相关解释]
1.晋代世家豪强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 2.指租种土地的佃户和佃种庄田土地的庄客。
1.晋代世家豪强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 2.指租种土地的佃户和佃种庄田土地的庄客。
佃富农
[相关解释]
1.租种别人土地而有剥削行为的富农。
1.租种别人土地而有剥削行为的富农。
佃户
[相关解释]
租种某地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某地主的佃户。
租种某地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某地主的佃户。
低薄
[相关解释]
1.指土地贫瘠,收成低。
1.指土地贫瘠,收成低。
侵地
[相关解释]
1.侵夺的土地。
1.侵夺的土地。
俄国农奴制改革
[相关解释]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俄土战争
[相关解释]
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两国进行了十余次战争,俄国胜多负少,相继夺得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大片土地。俄国力图控制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因遭英、法等国反对,未能成功。
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两国进行了十余次战争,俄国胜多负少,相继夺得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大片土地。俄国力图控制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因遭英、法等国反对,未能成功。
倒算
[相关解释]
1.指反动地主向农民夺回由革命政权分给的土地﹑财物等,这种活动大多依靠反革命武装进行。
1.指反动地主向农民夺回由革命政权分给的土地﹑财物等,这种活动大多依靠反革命武装进行。
倳耜
[相关解释]
1.将耜插入地中。指翻耕土地。
1.将耜插入地中。指翻耕土地。
假植
[相关解释]
1.苗木栽种或出圃前的一种临时保护性措施。掘取的苗木如不立即定值,则暂时将其集中成束或排壅土栽植在无风害﹑冻害和积水的小块土地上,以免失水枯萎,影响成活。
1.苗木栽种或出圃前的一种临时保护性措施。掘取的苗木如不立即定值,则暂时将其集中成束或排壅土栽植在无风害﹑冻害和积水的小块土地上,以免失水枯萎,影响成活。
催租
[相关解释]
1.国家催缴土地税。 2.指向佃户催缴地租。
1.国家催缴土地税。 2.指向佃户催缴地租。
僧伽罗磨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1.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入地
[相关解释]
1.钻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惭。 2.喻死亡。 3.宋代靖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居民互斗,胜者仅掠溶者之钱财而归还其土地,谓之"入地"。
1.钻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惭。 2.喻死亡。 3.宋代靖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居民互斗,胜者仅掠溶者之钱财而归还其土地,谓之"入地"。
八七会议
[相关解释]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选出了由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的临时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选出了由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的临时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公亩
[相关解释]
1.公制中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一公亩等于一百平方米或百分之一公顷。
1.公制中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一公亩等于一百平方米或百分之一公顷。
公壤
[相关解释]
1.公有土地。
1.公有土地。
公田
[相关解释]
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公田"。同中区以外的"私田"相对称。 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称"官田"。 3.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但其性质实为民田。 4.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体所有的田地。
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公田"。同中区以外的"私田"相对称。 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称"官田"。 3.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但其性质实为民田。 4.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体所有的田地。
公田口井
[相关解释]
1.土地国有﹐按人口多少分配井田。
1.土地国有﹐按人口多少分配井田。
公邑
[相关解释]
1.国君的直辖地。指釆邑之外的土地。
1.国君的直辖地。指釆邑之外的土地。
共产主义儿童团
[相关解释]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儿童组织。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领导儿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等,并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等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儿童组织。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领导儿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等,并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等活动。
养廉地
[相关解释]
1.清制,对官吏除发常俸外,另给恩俸名曰"养廉";或划给土地,以供收租,名曰"养廉地"。
1.清制,对官吏除发常俸外,另给恩俸名曰"养廉";或划给土地,以供收租,名曰"养廉地"。
养苗
[相关解释]
1.培育﹑保养禾苗。 2.方言。谓土地肥沃,能使幼苗茁壮成长。
1.培育﹑保养禾苗。 2.方言。谓土地肥沃,能使幼苗茁壮成长。
兼土
[相关解释]
1.兼并土地。
1.兼并土地。
内陆国
[相关解释]
1.远离海洋﹑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四周与邻国土地毗连的国家。如亚洲的蒙古﹑非洲的乌干达等国。
1.远离海洋﹑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四周与邻国土地毗连的国家。如亚洲的蒙古﹑非洲的乌干达等国。
再易
[相关解释]
1.谓三年中休耕两年。根据土地肥瘠不同实行轮耕制的方式之一。
1.谓三年中休耕两年。根据土地肥瘠不同实行轮耕制的方式之一。
军屯
[相关解释]
1.指驻屯的军队。 2.谓利用驻屯军队就地耕种土地。
1.指驻屯的军队。 2.谓利用驻屯军队就地耕种土地。
农奴主
[相关解释]
1.占有土地,统治和剥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的封建主。
1.占有土地,统治和剥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的封建主。
农奴制
[相关解释]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农耕
[相关解释]
1.谓耕种土地。
1.谓耕种土地。
冬耕
[相关解释]
为保墒、除虫、培养地力,在冬季翻松土地。
为保墒、除虫、培养地力,在冬季翻松土地。
冷地
[相关解释]
1.寒冷的土地。 2.冷僻处所。
1.寒冷的土地。 2.冷僻处所。
凡土
[相关解释]
1.尘凡的土地。
1.尘凡的土地。
凭社
[相关解释]
1.指老鼠托身于土地庙,人无奈其何◇用以比喻仗势作恶。
1.指老鼠托身于土地庙,人无奈其何◇用以比喻仗势作恶。
出地
[相关解释]
1.指被侵夺的土地。
1.指被侵夺的土地。
出苗
[相关解释]
1.种子萌发后,幼苗露出土地表面。也叫露苗。
1.种子萌发后,幼苗露出土地表面。也叫露苗。
分削
[相关解释]
1.谓分封土地或削减封地。
1.谓分封土地或削减封地。
分土
[相关解释]
1.分封土地。 2.划分的疆土。 3.犹分野。
1.分封土地。 2.划分的疆土。 3.犹分野。
分民
[相关解释]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分田
[相关解释]
1.划分土地给耕者耕种;分配土地。 2.分取田地所产之物。
1.划分土地给耕者耕种;分配土地。 2.分取田地所产之物。
分茅列土
[相关解释]
1.谓分封侯位和土地。
1.谓分封侯位和土地。
刈杀
[相关解释]
1.谓芟割草木,开垦土地。
1.谓芟割草木,开垦土地。
列土
[相关解释]
1.分封土地。
1.分封土地。
列地
[相关解释]
1.犹列土。谓分封土地。
1.犹列土。谓分封土地。
列壤
[相关解释]
1.分封土地。
1.分封土地。
刮土儿
[相关解释]
1.刮扫土地。极言尽其所有,扫除无余。
1.刮扫土地。极言尽其所有,扫除无余。
制土
[相关解释]
1.谓按土地肥硗而列其等差。
1.谓按土地肥硗而列其等差。
制地
[相关解释]
1.控制土地。
1.控制土地。